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9年夏天,台湾知名女记者张平宜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大营盘村采访,那里孩子的处境让她不忍离去。从此,她与大营盘村结下不解之缘,辞去年薪百万的工作,放弃住在高档别墅的舒适生活,在四川大营盘村扎下根来,为这里300多个孩子带来了全新的生活……
一次采访改变人生规划
齐肩的短发,大大的眼睛,在台湾新闻界,张平宜的名字被很多人熟知。张平宜是台湾《中国时报》的资深记者,她热爱自己的事业,新闻敏感性非常强,只要发现有价值的选题,一定会千方百计采访到。正是这种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执著,张平宜在12年的新闻事业中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到1996年,由张平宜撰写的《台湾艾滋病防治经验》和《终战五十年省思日本三大反人道罪行》先后获得台湾新闻界最高的奖项“吴舜文新闻奖”和“行政院新闻局金鼎奖”。这两个奖项的获得,让时年30岁的张平宜一度觉得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个时候,张平宜的年薪也上百万元了。
在工作上,张平宜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在生活中,张平宜也过得幸福滋润。张平宜的丈夫是一名医生,非常疼爱她。他们结婚后,便搬到了台北市一处依山傍水的四层楼别墅居住。在家里,有佣人料理家务,洗衣做饭从来不让张平宜动手。正是丈夫的支持,张平宜在事业上如日中天。随着第二个儿子的降临,张平宜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张平宜觉得自己的事业已经得到很好的发展,生活优裕,又孕育了两个儿子,可以说前半身相当完满。以前都是丈夫支持自己的工作,现在该她回到家里辅助丈夫和教育两个孩子了。张平宜打算辞职回家当全职妈妈。
当张平宜将自己准备辞职当全职妈妈的想法告诉丈夫时,丈夫非常高兴地说:“亲爱的,你能做出这样的决定,我觉得你特别伟大。无论你怎样决定,我都会永远支持你。”但是,报社早就为张平宜安排好了一个去四川省越西县采访麻风康复村的题材。张平宜便和丈夫商量,等把这个采访专题做完之后就不再继续工作了。然而,让张平宜和她的家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一次采访,改变了张平宜原来的人生规划。
1999年的夏天,张平宜跟随国际救援组织来到云南、四川一带的麻风村采访。麻风病是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人体的皮肤和神经,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引起皮肤、神经、四肢和眼睛的进行性和永久性损害。当时,国际救援组织想实地观察麻风病人的相关情况,为进一步实施救援做好准备。
当张平宜来到大营盘村时,她震惊了。背靠青山、耕耘梯田、居住泥屋,这就是四川越西“麻风村”,一个与世隔绝50余年的村落。在村里,1300多人中,麻风病人不足100个,而学龄儿童却有300多个,他们中,没有一个是麻风病人。
早在1959年,因为麻风病的蔓延,大营盘村被当地政府建立成麻风康复村,对麻风病人实行隔离集中治疗。由于一些陈旧观念的误导,“麻风村”人受到歧视,他们只能在大山里深居简出。但他们没有自暴自弃,种上了玉米,盖起了房屋,孕育出健康的下一代。然而他们的孩子一出生,就打上了“麻风”的烙印,没有机会去正规学校读书,面临失学的困境。
采访逐渐深入,张平宜渐渐发现大营盘村的孩子们生活得像“隐形人”一样,很让人担忧。由于缺少父母监管,孩子们穿着肮脏的衣服,每天无所事事地在院落追逐打闹。张平宜一问才明白,原来对于周围的村庄而言,这个村子的孩子就像是“病毒”,他们不能去周围的村庄读书,接受新知识。而大营盘村唯一的小学在海拔1800米高的山顶上,两间破烂不堪的教室,只能挤70多个学生,一些孩子只能站着听课,久而久之,很多孩子索性逃课到处玩耍,让唯一的老师无力顾及。
看着这些四处乱跑的孩子,张平宜揪心般难受。除了完成每天的采访工作,她越来越多地考虑如何改变这些孩子的命运。这样,到采访结束,张平宜最后竟很舍不得离开大营盘村了,她决定留下来,为孩子们做点什么。
“魔法”高超的台湾妈妈
有了留在麻风村的想法后,张平宜像是一下子找到了人生新目标,浑身充满了干劲。然而,面对丈夫和家里两个可爱的孩子,张平宜不知道怎么把这个决定告诉他们。一个月后,张平宜带着忐忑的心情回到了台北市的家中征求丈夫的意见,很欣慰的是丈夫毫不犹豫地支持了她的决定。
有了丈夫的支持,张平宜觉得信心倍增。然而,张平宜知道,单纯地靠她一个人的力量还是不够的,家里的钱毕竟有限,于是她开始四处筹集善款。张平宜不断地向周围人宣讲大营盘村孩子们的遭遇,但收效甚微。
1999年圣诞前夜,张平宜没放过这个机会,她站在台北市一个教堂门口,拿着朋友送给她的蜡烛变卖筹款。12月的台北市寒风凛冽,张平宜冻得浑身直打寒颤,坚持了一晚,也没卖出去几支蜡烛。好在她的执著感动了身边的不少人,一些同事和朋友渐渐地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助张平宜一臂之力。在大家的帮助下,张平宜筹得了第一笔善款,共计13万元人民币。
2000年初,张平宜带着这笔钱来到大营盘村,带领村里的年轻人翻新了校舍,聘请了教师,让村里的适龄儿童走进了教室。在新修的学校里,孩子们可以吃上免费的午餐,可以得到老师教诲。孩子们对这个台湾来的“妈妈”感到既亲切又崇拜,不知道她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魔力”。
张平宜凑得的第一笔钱很快用完,她不得不再一次到处筹款募捐。张平宜回到台湾不断地举行各种拍卖会,朋友们帮助她邀请明星们来捐款捐物。到2002年,张平宜又筹集到了30万元,她用这笔钱在大营盘村又盖了6间教室和宿舍,大营盘村更多的孩子走进了学堂,接受正规教育。
2003年,张平宜彻底辞去了年薪百万的工作,全心投入到大营盘村的教育发展行动中。她在台北市开办了“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专门为大营盘村麻风病人的子女募集教育经费。
然而,学校有经费了,大营盘村的一些旧观念却让张平宜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大营盘村的孩子一直都是沿袭着先辈传统,早婚早育,靠种地过日子,要让他们坐在教室里学习知识,在他们父母看来是在浪费时间。于是,有很多家长不愿再让孩子上学读书,他们让孩子辍学回家劳动,有出路的就让孩子出去打工挣钱补贴家用。张平宜知道,辍学开了头,其他的孩子也会不安心,她要采用一切办法留住所有的孩子。所以,只要她发现学校里少了一个孩子,她就会立马跑到学生家里要人。
一个寒假,学校里正在上三年级的林小波一时热情,随老乡到湖北打工。张平宜听说后,千方百计找到他的电话,把他骂了一通,又紧急寄去700元路费让他回来上学。因为孩子们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条件很好,一旦有家长想让孩子退学,张平宜就“威胁”家长要将这些年的生活补助全都退回来,还“威胁”孩子的父母说要去法院告发他们用童工。这些招数虽然并不怎么高超,但是却让所有的孩子都继续留在了学校读书。
2005年,在张平宜的努力下,大营盘小学总算迎来了建校19年以来的第一届毕业生。张平宜很懂得充分利用媒体,大营盘小学毕业典礼那天,她邀请两岸各路媒体前来采访报道。新闻一经报道出来,立刻引起了相关领导重视,随后对大营盘村的户口普查工作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这年,大营盘村成为了正式的行政村。
然而,望着孩子们欢呼雀跃的庆祝毕业时,张平宜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上完小学的孩子本应该继续接受初中的教育,自己却无法为他们提供中学的教育条件。这些小学毕业的孩子,大多已经20岁左右了,前途依然渺茫。这个问题成了张平宜的心头大患,她想彻底帮助这些孩子改变命运。
张平宜找到了当时正在青岛投资开办公司的弟弟,请求弟弟在公司里专门为大营盘小学的毕业生开辟一个培训基地,这样孩子们有了一技之长,将更加利于以后就业。然而,培训开展得并不顺利,张平宜也因此没少跟弟弟吵架。好在弟弟为了支持她的事业,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而这些孩子经过培训后,便留在了城市里打工,他们的工作不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而是一些简单的技术活,薪水也比以前多了不少。有了这些孩子的劳动收入,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也渐渐好了起来。
300个孩子赢得新生
2005年对于张平宜来说,可谓是喜事连连。这年末,她在台湾参加一项圆梦计划,赢得了38万元人民币。张平宜带着这笔钱再次回到了大营盘村,决定将钱用于学校的扩建和设施完善。然而,扩建学校并不顺利,因为征地,她和一些村民吵得不可开交。但最终在她的努力下,学校总算扩建成了一所像模像样的小学,拥有一栋教学楼、一栋宿舍楼,乒乓球桌、篮球场等体育设施也一应俱全。2006年,张平宜在大营盘村过了一个令她终身难忘的生日。为了不给村民和学生增添麻烦,张平宜没有走漏任何风声,原本以为这个生日很冷清。但她怎么也没想到,生日当天她收到了当地村民送来的130多个鸡蛋和5只鸡,一些村民甚至还买来了鞭炮,用当地最隆重的方式为张平宜庆祝生日。
随着村民们的逐渐理解和支持,在张平宜的努力下,大营盘村的教育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孩子们的命运也在逐渐发生改变。一些孩子在小学毕业后继续读中学,尽管人们对麻风病人子女还有偏见,县里的中学不能批准他们住校,但他们宁愿每天走4个小时的山路去县里上学,有的还考上了高中,梦想着成为他们从来不敢奢望的大学生。
“不能让孩子们受委屈!”张平宜看到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因为父母是麻风病人,被县城的中学拒绝住校申请后放弃了学业,她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大营盘村建一所中学。
2009年,张平宜经过各方奔走,终于促成四川省扶贫办在大营盘村的小学校园旁建起了一所中学。学校总算是建起了,但当地教育部门一直没有派驻老师,宽敞的教室成了摆设,这让张平宜寝食难安。
到2011年,经过多方努力,大营盘小学已经有13名公办教师。但是大营盘中学因为缺乏师资,至今还没开课,从这里到县城上中学的孩子们还得忍受歧视。
如今,张平宜的新书《台湾娘子上凉山》在台湾出版,说起写这本书的缘由,张平宜称除了记录自己一段有意义的人生经历外,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能通过这本书,引起相关部门重视,让大营盘村的中学尽快运转起来。
12年的时间里,张平宜往返于台湾和大营盘村之间,她不断筹集善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有300个孩子得到了正规的学校教育,改变着大营盘村的明天。12年间,张平宜的两个儿子都已经长成了小伙子,而让张平宜更加欣慰的是她在大营盘村还是300个孩子的妈妈。
一个瘦弱的女子用自己坚定的信念改变了300个孩子的命运。人生有几个12年呢!张平宜在人生最辉煌的12年中做出了一件最难能可贵的事,这个过程有苦也有甜,为了这个村里的孩子像自己的孩子一样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摆脱父辈一样的命运,她放弃了优越的工作和舒适的家庭生活,投入到大营盘村的教育事业。她不仅是一名称职的新闻工作者,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更在公益事业上给全社会树立了榜样。
责编/昕莉
(本文拒绝转载)
一次采访改变人生规划
齐肩的短发,大大的眼睛,在台湾新闻界,张平宜的名字被很多人熟知。张平宜是台湾《中国时报》的资深记者,她热爱自己的事业,新闻敏感性非常强,只要发现有价值的选题,一定会千方百计采访到。正是这种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执著,张平宜在12年的新闻事业中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到1996年,由张平宜撰写的《台湾艾滋病防治经验》和《终战五十年省思日本三大反人道罪行》先后获得台湾新闻界最高的奖项“吴舜文新闻奖”和“行政院新闻局金鼎奖”。这两个奖项的获得,让时年30岁的张平宜一度觉得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个时候,张平宜的年薪也上百万元了。
在工作上,张平宜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在生活中,张平宜也过得幸福滋润。张平宜的丈夫是一名医生,非常疼爱她。他们结婚后,便搬到了台北市一处依山傍水的四层楼别墅居住。在家里,有佣人料理家务,洗衣做饭从来不让张平宜动手。正是丈夫的支持,张平宜在事业上如日中天。随着第二个儿子的降临,张平宜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张平宜觉得自己的事业已经得到很好的发展,生活优裕,又孕育了两个儿子,可以说前半身相当完满。以前都是丈夫支持自己的工作,现在该她回到家里辅助丈夫和教育两个孩子了。张平宜打算辞职回家当全职妈妈。
当张平宜将自己准备辞职当全职妈妈的想法告诉丈夫时,丈夫非常高兴地说:“亲爱的,你能做出这样的决定,我觉得你特别伟大。无论你怎样决定,我都会永远支持你。”但是,报社早就为张平宜安排好了一个去四川省越西县采访麻风康复村的题材。张平宜便和丈夫商量,等把这个采访专题做完之后就不再继续工作了。然而,让张平宜和她的家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一次采访,改变了张平宜原来的人生规划。
1999年的夏天,张平宜跟随国际救援组织来到云南、四川一带的麻风村采访。麻风病是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人体的皮肤和神经,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引起皮肤、神经、四肢和眼睛的进行性和永久性损害。当时,国际救援组织想实地观察麻风病人的相关情况,为进一步实施救援做好准备。
当张平宜来到大营盘村时,她震惊了。背靠青山、耕耘梯田、居住泥屋,这就是四川越西“麻风村”,一个与世隔绝50余年的村落。在村里,1300多人中,麻风病人不足100个,而学龄儿童却有300多个,他们中,没有一个是麻风病人。
早在1959年,因为麻风病的蔓延,大营盘村被当地政府建立成麻风康复村,对麻风病人实行隔离集中治疗。由于一些陈旧观念的误导,“麻风村”人受到歧视,他们只能在大山里深居简出。但他们没有自暴自弃,种上了玉米,盖起了房屋,孕育出健康的下一代。然而他们的孩子一出生,就打上了“麻风”的烙印,没有机会去正规学校读书,面临失学的困境。
采访逐渐深入,张平宜渐渐发现大营盘村的孩子们生活得像“隐形人”一样,很让人担忧。由于缺少父母监管,孩子们穿着肮脏的衣服,每天无所事事地在院落追逐打闹。张平宜一问才明白,原来对于周围的村庄而言,这个村子的孩子就像是“病毒”,他们不能去周围的村庄读书,接受新知识。而大营盘村唯一的小学在海拔1800米高的山顶上,两间破烂不堪的教室,只能挤70多个学生,一些孩子只能站着听课,久而久之,很多孩子索性逃课到处玩耍,让唯一的老师无力顾及。
看着这些四处乱跑的孩子,张平宜揪心般难受。除了完成每天的采访工作,她越来越多地考虑如何改变这些孩子的命运。这样,到采访结束,张平宜最后竟很舍不得离开大营盘村了,她决定留下来,为孩子们做点什么。
“魔法”高超的台湾妈妈
有了留在麻风村的想法后,张平宜像是一下子找到了人生新目标,浑身充满了干劲。然而,面对丈夫和家里两个可爱的孩子,张平宜不知道怎么把这个决定告诉他们。一个月后,张平宜带着忐忑的心情回到了台北市的家中征求丈夫的意见,很欣慰的是丈夫毫不犹豫地支持了她的决定。
有了丈夫的支持,张平宜觉得信心倍增。然而,张平宜知道,单纯地靠她一个人的力量还是不够的,家里的钱毕竟有限,于是她开始四处筹集善款。张平宜不断地向周围人宣讲大营盘村孩子们的遭遇,但收效甚微。
1999年圣诞前夜,张平宜没放过这个机会,她站在台北市一个教堂门口,拿着朋友送给她的蜡烛变卖筹款。12月的台北市寒风凛冽,张平宜冻得浑身直打寒颤,坚持了一晚,也没卖出去几支蜡烛。好在她的执著感动了身边的不少人,一些同事和朋友渐渐地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助张平宜一臂之力。在大家的帮助下,张平宜筹得了第一笔善款,共计13万元人民币。
2000年初,张平宜带着这笔钱来到大营盘村,带领村里的年轻人翻新了校舍,聘请了教师,让村里的适龄儿童走进了教室。在新修的学校里,孩子们可以吃上免费的午餐,可以得到老师教诲。孩子们对这个台湾来的“妈妈”感到既亲切又崇拜,不知道她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魔力”。
张平宜凑得的第一笔钱很快用完,她不得不再一次到处筹款募捐。张平宜回到台湾不断地举行各种拍卖会,朋友们帮助她邀请明星们来捐款捐物。到2002年,张平宜又筹集到了30万元,她用这笔钱在大营盘村又盖了6间教室和宿舍,大营盘村更多的孩子走进了学堂,接受正规教育。
2003年,张平宜彻底辞去了年薪百万的工作,全心投入到大营盘村的教育发展行动中。她在台北市开办了“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专门为大营盘村麻风病人的子女募集教育经费。
然而,学校有经费了,大营盘村的一些旧观念却让张平宜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大营盘村的孩子一直都是沿袭着先辈传统,早婚早育,靠种地过日子,要让他们坐在教室里学习知识,在他们父母看来是在浪费时间。于是,有很多家长不愿再让孩子上学读书,他们让孩子辍学回家劳动,有出路的就让孩子出去打工挣钱补贴家用。张平宜知道,辍学开了头,其他的孩子也会不安心,她要采用一切办法留住所有的孩子。所以,只要她发现学校里少了一个孩子,她就会立马跑到学生家里要人。
一个寒假,学校里正在上三年级的林小波一时热情,随老乡到湖北打工。张平宜听说后,千方百计找到他的电话,把他骂了一通,又紧急寄去700元路费让他回来上学。因为孩子们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条件很好,一旦有家长想让孩子退学,张平宜就“威胁”家长要将这些年的生活补助全都退回来,还“威胁”孩子的父母说要去法院告发他们用童工。这些招数虽然并不怎么高超,但是却让所有的孩子都继续留在了学校读书。
2005年,在张平宜的努力下,大营盘小学总算迎来了建校19年以来的第一届毕业生。张平宜很懂得充分利用媒体,大营盘小学毕业典礼那天,她邀请两岸各路媒体前来采访报道。新闻一经报道出来,立刻引起了相关领导重视,随后对大营盘村的户口普查工作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这年,大营盘村成为了正式的行政村。
然而,望着孩子们欢呼雀跃的庆祝毕业时,张平宜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上完小学的孩子本应该继续接受初中的教育,自己却无法为他们提供中学的教育条件。这些小学毕业的孩子,大多已经20岁左右了,前途依然渺茫。这个问题成了张平宜的心头大患,她想彻底帮助这些孩子改变命运。
张平宜找到了当时正在青岛投资开办公司的弟弟,请求弟弟在公司里专门为大营盘小学的毕业生开辟一个培训基地,这样孩子们有了一技之长,将更加利于以后就业。然而,培训开展得并不顺利,张平宜也因此没少跟弟弟吵架。好在弟弟为了支持她的事业,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而这些孩子经过培训后,便留在了城市里打工,他们的工作不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而是一些简单的技术活,薪水也比以前多了不少。有了这些孩子的劳动收入,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也渐渐好了起来。
300个孩子赢得新生
2005年对于张平宜来说,可谓是喜事连连。这年末,她在台湾参加一项圆梦计划,赢得了38万元人民币。张平宜带着这笔钱再次回到了大营盘村,决定将钱用于学校的扩建和设施完善。然而,扩建学校并不顺利,因为征地,她和一些村民吵得不可开交。但最终在她的努力下,学校总算扩建成了一所像模像样的小学,拥有一栋教学楼、一栋宿舍楼,乒乓球桌、篮球场等体育设施也一应俱全。2006年,张平宜在大营盘村过了一个令她终身难忘的生日。为了不给村民和学生增添麻烦,张平宜没有走漏任何风声,原本以为这个生日很冷清。但她怎么也没想到,生日当天她收到了当地村民送来的130多个鸡蛋和5只鸡,一些村民甚至还买来了鞭炮,用当地最隆重的方式为张平宜庆祝生日。
随着村民们的逐渐理解和支持,在张平宜的努力下,大营盘村的教育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孩子们的命运也在逐渐发生改变。一些孩子在小学毕业后继续读中学,尽管人们对麻风病人子女还有偏见,县里的中学不能批准他们住校,但他们宁愿每天走4个小时的山路去县里上学,有的还考上了高中,梦想着成为他们从来不敢奢望的大学生。
“不能让孩子们受委屈!”张平宜看到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因为父母是麻风病人,被县城的中学拒绝住校申请后放弃了学业,她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大营盘村建一所中学。
2009年,张平宜经过各方奔走,终于促成四川省扶贫办在大营盘村的小学校园旁建起了一所中学。学校总算是建起了,但当地教育部门一直没有派驻老师,宽敞的教室成了摆设,这让张平宜寝食难安。
到2011年,经过多方努力,大营盘小学已经有13名公办教师。但是大营盘中学因为缺乏师资,至今还没开课,从这里到县城上中学的孩子们还得忍受歧视。
如今,张平宜的新书《台湾娘子上凉山》在台湾出版,说起写这本书的缘由,张平宜称除了记录自己一段有意义的人生经历外,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能通过这本书,引起相关部门重视,让大营盘村的中学尽快运转起来。
12年的时间里,张平宜往返于台湾和大营盘村之间,她不断筹集善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有300个孩子得到了正规的学校教育,改变着大营盘村的明天。12年间,张平宜的两个儿子都已经长成了小伙子,而让张平宜更加欣慰的是她在大营盘村还是300个孩子的妈妈。
一个瘦弱的女子用自己坚定的信念改变了300个孩子的命运。人生有几个12年呢!张平宜在人生最辉煌的12年中做出了一件最难能可贵的事,这个过程有苦也有甜,为了这个村里的孩子像自己的孩子一样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摆脱父辈一样的命运,她放弃了优越的工作和舒适的家庭生活,投入到大营盘村的教育事业。她不仅是一名称职的新闻工作者,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更在公益事业上给全社会树立了榜样。
责编/昕莉
(本文拒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