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罗伯特·穆欣斯基是大洋彼岸某发达国家的新古典主义现代派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风格激进,音程跨度较大,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本文主要剖析关于罗伯特·穆欣斯基的《中音萨克斯管奏鸣曲》的创作手法以及演奏要注意的地方。《中音萨克斯管奏鸣曲》是萨克斯管在近现代作品里最经典的一个作品,经常出现在各种比赛、音乐会以及考试等各种场合。值得我们对其深入剖析。
关键词:罗伯特·穆欣斯基;近现代萨克斯管作品;
第一章 《Sonata Op.29》的作品分析
本章可以看到近现代作品的音乐结构排列与古典主义时期的不同,从曲式结构上我们可以更好地分析《sonata op.29》这首作品,其次也能了解穆欣斯基在创作作品时对于音乐的不同见解以及处理办法。
2.1 创作手法分析
《Sonata for alto saxophone and piano》这首作品在曲式结构方面,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是一首有着奏鸣曲式结构的作品,因为其本身只有两个乐章,第一乐章用了“庄严的行板”(Andante maestoso),作品速度并不快,每分钟只有五十二拍。第二乐章就恰好相反, 使用了“有力的快板”速度为144到150之间,相对来说虽然没有克莱斯顿的op19第三乐章的急板块,但是本作品却显得更加的激进和强壮,所以第二乐章与地第一乐章就有了鲜明的对比。本作品的主题有着很多不同的解释,每个人对于这首作品的见解都是不同的。
2.2 曲式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呈示部(1—29小节):主部从降a小调上开始进入第一个主题(1—12小节),后半拍的进入以及第一小节就强调的F,体现了作品刚开始的强有力,并且作品的钢琴伴奏里从第一个小和弦开始,就在强调molto legato 即歌唱性的,使作品的整个乐句更具有“流动性”。第(13—24小节)运用了b小调即为呈示部的第二个部分:副部。整个乐句都在强调强弱的变化,但是始终都没有改变mf的使用。(25—29小节)这里即为呈示部的结束部,整个乐句都处于上行的趋势,结束部所分为两个部分,都从第二乐句的b小调转为了d小调。开始更加激进热烈,但是因为整个主题的原因,这里的激进并没能持续很长的时间,钢伴进入,准备带入第二个乐段,展开新的主题进行延伸。
第二部分展开部(30-51小节): 展开部整个调性都在升c小调上进行延伸,第(30-33小节)作曲家首先运用了p这一符号,使旋律由钢琴伴奏衔接到萨克斯管的演奏的更加顺畅,旋律线相对来说从这里就开始有了向下的趋势,这里运用了许多渐强渐弱的符号,主要就是为了作品更有流动性,(34-39小节)这里为展开部的第二个主题,突然乐句从低沉有力的情景被带入到高亢明亮,多处使用超吹,连接第一乐章的最后一个乐段。(40-51小节),这个小节运用了很多的很快的三十二分音符,并整体呈向上趋势,用了很多的强弱符号来强调。
第三部分再现部,(52-59小节)标明了“提前但移动时间稍短”,这个时候整个乐句就开始了回回归主题,整个部分都在降b小调上,其回归主题采用了乐曲开头的部分地方,如果第一段处为A,则这里运用了A的部分再现。
第2章 《Sonata Op.29》的乐曲处理
本章以在《中音萨克斯管奏鸣曲》在演奏的时候应该要注意的细节以及对于音乐性的掌控来进行深入的剖析。《Sonata Op.29》之中有着传统古典作曲的技法,也有着以勋伯格开创的无调性音乐作品的风格,所以在练习或者演出的时候不可以把它当做单纯的古典作品来演奏。
3.1《Sonata Op.29》的演奏中的技巧运用
《Sonata Op.29》在演奏当中,对演奏者的技术有着极高的要求,需要演奏者融入很多技巧,其中包括了超高音、颤吟等技巧,以及特殊指法还有气息的控制。
作品开始的时候,节拍一直都在4/3拍和4/4拍当中来回切换,但是并没有影响作品线性的发展和律动,反而会让每个乐句连成一个大的长乐句。整个作品都没有标注换气符号,所以我们演奏的时候就要提前为自己的换气去做准备。
在《萨克斯管奏鸣曲》的展开部第二个部分,力度随着向上的趋势越来越强,在第二十五小节到第二十八小节的时候,用到了“High tones”的技巧,我们通常称之为超吹,或者超高音,指的是演奏不在萨克斯管正常音域里的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然泛音系列,在低音域控制口腔位置,也就是我们的喉咙,改变口腔大小来进行泛音超吹。
结 论
罗伯特·穆欣斯基(Robert Muczynski)作为美国当代最杰出的近现代作曲家,对于音乐创作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穆欣斯基以自己对于萨克斯管独特的见解写到了作品中,如果想要更好的演奏这首作品,就需要我们深入的剖析作曲家的人生轨迹,创作历程,尽可能的去了解作品本身背后的事情,才能更靠近这个作品原有的样子。
参考文献
查理德·英厄姆.剑桥音乐丛书:萨克斯管[M].达敏,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李淼,论Sonata for Alto Saxophone and Piano,Op.29(1970)--羅伯特·穆钦斯基演奏分析[J].艺术教育.2015,(01): 13-38
李晓婧,穆钦斯基《六首前奏曲》Op6和声分析[J].当代音乐.2018,(01): 89-91
丁咛,罗伯特·穆钦斯基《中音萨克斯管奏鸣曲》演奏技法分析[D].中国音乐学院.2018
赵大光,张磊,论萨克斯管演奏中的气息与技巧[J].黄河之声.2018(04):33
梅松,简析罗伯特·穆辛斯基的《奏鸣曲作品29号》[J].北方音乐. 2020,(10): 17-18
王麒豪,罗伯特·穆钦斯基《时间小品》作品43之乐曲分析与演奏诠释[D].台北教育大学.2014
谢君华,穆钦斯基《时间小品》作品研究与诠释[D].台南科技大学.2010
马摇君,持续音与和弦外音的区别和联系[J].黄河之声.2015 (11): 65
李淼.古典萨克斯管起源发展及流派[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3(01)
作者简介:白子玥(1998.02.28)男,民族:汉,籍贯: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学历:本科,研究方向:音乐
关键词:罗伯特·穆欣斯基;近现代萨克斯管作品;
第一章 《Sonata Op.29》的作品分析
本章可以看到近现代作品的音乐结构排列与古典主义时期的不同,从曲式结构上我们可以更好地分析《sonata op.29》这首作品,其次也能了解穆欣斯基在创作作品时对于音乐的不同见解以及处理办法。
2.1 创作手法分析
《Sonata for alto saxophone and piano》这首作品在曲式结构方面,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是一首有着奏鸣曲式结构的作品,因为其本身只有两个乐章,第一乐章用了“庄严的行板”(Andante maestoso),作品速度并不快,每分钟只有五十二拍。第二乐章就恰好相反, 使用了“有力的快板”速度为144到150之间,相对来说虽然没有克莱斯顿的op19第三乐章的急板块,但是本作品却显得更加的激进和强壮,所以第二乐章与地第一乐章就有了鲜明的对比。本作品的主题有着很多不同的解释,每个人对于这首作品的见解都是不同的。
2.2 曲式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呈示部(1—29小节):主部从降a小调上开始进入第一个主题(1—12小节),后半拍的进入以及第一小节就强调的F,体现了作品刚开始的强有力,并且作品的钢琴伴奏里从第一个小和弦开始,就在强调molto legato 即歌唱性的,使作品的整个乐句更具有“流动性”。第(13—24小节)运用了b小调即为呈示部的第二个部分:副部。整个乐句都在强调强弱的变化,但是始终都没有改变mf的使用。(25—29小节)这里即为呈示部的结束部,整个乐句都处于上行的趋势,结束部所分为两个部分,都从第二乐句的b小调转为了d小调。开始更加激进热烈,但是因为整个主题的原因,这里的激进并没能持续很长的时间,钢伴进入,准备带入第二个乐段,展开新的主题进行延伸。
第二部分展开部(30-51小节): 展开部整个调性都在升c小调上进行延伸,第(30-33小节)作曲家首先运用了p这一符号,使旋律由钢琴伴奏衔接到萨克斯管的演奏的更加顺畅,旋律线相对来说从这里就开始有了向下的趋势,这里运用了许多渐强渐弱的符号,主要就是为了作品更有流动性,(34-39小节)这里为展开部的第二个主题,突然乐句从低沉有力的情景被带入到高亢明亮,多处使用超吹,连接第一乐章的最后一个乐段。(40-51小节),这个小节运用了很多的很快的三十二分音符,并整体呈向上趋势,用了很多的强弱符号来强调。
第三部分再现部,(52-59小节)标明了“提前但移动时间稍短”,这个时候整个乐句就开始了回回归主题,整个部分都在降b小调上,其回归主题采用了乐曲开头的部分地方,如果第一段处为A,则这里运用了A的部分再现。
第2章 《Sonata Op.29》的乐曲处理
本章以在《中音萨克斯管奏鸣曲》在演奏的时候应该要注意的细节以及对于音乐性的掌控来进行深入的剖析。《Sonata Op.29》之中有着传统古典作曲的技法,也有着以勋伯格开创的无调性音乐作品的风格,所以在练习或者演出的时候不可以把它当做单纯的古典作品来演奏。
3.1《Sonata Op.29》的演奏中的技巧运用
《Sonata Op.29》在演奏当中,对演奏者的技术有着极高的要求,需要演奏者融入很多技巧,其中包括了超高音、颤吟等技巧,以及特殊指法还有气息的控制。
作品开始的时候,节拍一直都在4/3拍和4/4拍当中来回切换,但是并没有影响作品线性的发展和律动,反而会让每个乐句连成一个大的长乐句。整个作品都没有标注换气符号,所以我们演奏的时候就要提前为自己的换气去做准备。
在《萨克斯管奏鸣曲》的展开部第二个部分,力度随着向上的趋势越来越强,在第二十五小节到第二十八小节的时候,用到了“High tones”的技巧,我们通常称之为超吹,或者超高音,指的是演奏不在萨克斯管正常音域里的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然泛音系列,在低音域控制口腔位置,也就是我们的喉咙,改变口腔大小来进行泛音超吹。
结 论
罗伯特·穆欣斯基(Robert Muczynski)作为美国当代最杰出的近现代作曲家,对于音乐创作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穆欣斯基以自己对于萨克斯管独特的见解写到了作品中,如果想要更好的演奏这首作品,就需要我们深入的剖析作曲家的人生轨迹,创作历程,尽可能的去了解作品本身背后的事情,才能更靠近这个作品原有的样子。
参考文献
查理德·英厄姆.剑桥音乐丛书:萨克斯管[M].达敏,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李淼,论Sonata for Alto Saxophone and Piano,Op.29(1970)--羅伯特·穆钦斯基演奏分析[J].艺术教育.2015,(01): 13-38
李晓婧,穆钦斯基《六首前奏曲》Op6和声分析[J].当代音乐.2018,(01): 89-91
丁咛,罗伯特·穆钦斯基《中音萨克斯管奏鸣曲》演奏技法分析[D].中国音乐学院.2018
赵大光,张磊,论萨克斯管演奏中的气息与技巧[J].黄河之声.2018(04):33
梅松,简析罗伯特·穆辛斯基的《奏鸣曲作品29号》[J].北方音乐. 2020,(10): 17-18
王麒豪,罗伯特·穆钦斯基《时间小品》作品43之乐曲分析与演奏诠释[D].台北教育大学.2014
谢君华,穆钦斯基《时间小品》作品研究与诠释[D].台南科技大学.2010
马摇君,持续音与和弦外音的区别和联系[J].黄河之声.2015 (11): 65
李淼.古典萨克斯管起源发展及流派[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3(01)
作者简介:白子玥(1998.02.28)男,民族:汉,籍贯: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学历:本科,研究方向: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