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桥别了曾经的笔缘墨情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fzyzclwh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嘉德拍卖公司的古籍拍卖图录,最早九三、九四年的时候,我都是径直奔公司花一二百元原价买来的,一本一本珍藏至今。后来不那么犯傻了,知道潘家园书摊有卖三四十元一本的就去那买便宜了。去秋,惊悉董桥先生的藏品,在嘉德有个拍卖专场,专场的名字很煽情——《旧时明月——一个文人的翰墨因缘》,这使人无端想起“秦时明月汉时关”,听说专场拍了四千多万人民币(到董桥手里小五千万港币),“战罢拍场月色寒”,我早就看破,董桥前台的身份是散文家,后台的底子是收藏家。内地的散文家写不过老董,差距就在不事集藏,“人无癖,不可交,以其无深情也”,不是说着玩的。
  董桥,福建晋江人,一九四二年生,原名董存爵。董存爵和我们心目中舍身炸碉堡的英雄董存瑞差一个字,事迹却差了十万八千里。董桥的家庭,外界一无所知。这也是我们不理解他这次为何“及身散之”,论年龄,他明年才七十啊,写着收着突然把藏品卖掉,难以理解。近几年的拍卖,有过个人藏品专场,但多是过世者的遗物。偶尔有活人的专场,也仅是几十万的码洋,在这亿元时代,实不足挂齿。每天都有人在出卖自己的收藏,原因各异,或是等钱救急,或是买了赝货堵心,或是玩腻了,或是增值增得心慌。但是像董桥这样知名人士,每件藏品都落了心路印记一清二楚的,举世滔滔,似乎仅此一家。我们往往可以理解比我们年龄小的一辈人的想法和行为,因为我们是打那一年龄段过来的;可是比我们大一辈的人的某些想法和作法,我们往往就琢磨不透,为什么这样或为什么那样。也许只有自己也到了那把子岁数才能够整明白。除了年龄的隔阂,阶层的差别也是决定性的。
  专场图录里没有这段话:“董桥不仅是玩转文字的高手,亦精于古物鉴赏,收藏颇丰。他于散文集《故事》一书中,记录自己与书画古玩结缘的点滴逸闻趣事。此次专场汇集了董桥精心收藏的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胡适、沈从文、台静农等数十位近世文人名士、书画家的书画卷轴。这批藏品就如董桥的文字,精致玲珑,恬淡间透着丝丝的雅致。而每件藏品后面都有一个了得的大家和故事,每个故事都泛着青花瓷的古韵,传递着藏家对旧时物、旧时景的迷恋,值得诸藏家们格外关注。”这段话出现于嘉德公司专场拍卖推介文字里,写得很差,“玩转文字的高手”这句最不地道,其俗在骨。张爱玲在提到祖母时说:“我没赶上看见他们,所以跟他们的关系仅只属于彼此,一种沉默的无条件的支持,看似无用,无效,却是我最需要的,他们只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这句话你去琢磨吧,不够直接么,那就听西方一位藏书家怎么看待拍卖:“一群人围着一具活尸你咬我撕”。连古人都明白“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是什么样的心情。
  关于收藏,许多名人说过许多的名言,但均不及董桥这段话来得深刻:“收藏、鉴赏和研究是孤独而不寂寞的游戏。孤独,说的是非常个人的文化生活:一得之愚,偶得之趣,都不足为同道说,说了同道也未必有分享的气度;集藏之家天生是酸葡萄家。不寂寞,说的是自得其乐和自以为是的偏心,自家的藏品都是稀世的珍品,越看越好,人家说不真是人家浅薄”。深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我们不能捐,公立图书馆对于白来的东西不珍爱。阿英的藏书捐给了家乡,结果怎么样呢。唐弢藏书捐了现代文学馆,除了出版了几本极其不像话的图录,受捐者还干了一件不可饶恕的傻事——他们居然将那么珍罕的绝版书全部贴上了丑陋的标签(标签上还写有丑陋的字),好像唐弢捐的是可以任人借阅的普通图书。
  董桥藏品专场拍卖,只有六十五件书画。但都是大名头:齐白石、程十发、启功、吴昌硕、颜文樑、谢之光、徐悲鸿、孙多慈、溥心畬、张大千、陈半丁、丁辅之、林风眠、刘奎龄、任伯年、陶冷月,谢稚柳、傅抱石、李可染、谢月眉、陈少梅、弘一、台静农、沈从文、周作人、胡适、马晋等。这里没有大制作(2平尺以上的仅1件),小品居多,浅山浅水,轻风淡月,很符合文人气质。每每看到大画挂在墙上,很少有平整的,两边往里卷曲很替好画难受,倒是小品有画框管着四四致致所费还无须多。
  董桥的藏品有很多是他托了人从内地的拍卖行拍来的。他人脉极广,愿意给他鞍前马后跑腿的人想来也有一些。我想董桥收进书里作了图片的东西应该是他已买到手的,像他这个级别的名流犯不着挪用别人的藏品,专场图录证实了我的猜想。董桥还替黄裳买回了黄裳“家人重病,斥卖书物应急”的张充和的字。对于这件寻常事,居然有老脑筋作家指责“黄裳先生,这样的藏品你也敢卖了?”专场拍卖另有一件张充和“黄裳留玩,充和转赠”的胡适“写给充和汉思”的字《清江引》(注:汉思是张充和丈夫),董桥把传承说个清楚:“一九八七年张充和到上海见到黄裳,黄先生说他过去也藏胡适手迹,文革中销毁了。张充和回美国把这幅《清江引》送给黄先生,并在胡适印章之下题小字‘黄裳留玩,充和转赠。一九八七年四月’,钤‘丁卯’小印。一九九八年黄先生家人病重,斥卖书物应急,《清江引》归潘亦孚收藏,刊入他的《百年文人墨蹟》。又过了几年,潘先生拿胡适这幅字去跟许礼平换一幅画,我请许先生割爱匀给我,《清江引》从此珍存我家,我的文集《小风景》二00三年初版二七二页登了原蹟影本。”我有潘亦孚《百年文人墨蹟》这本书(听说潘是靠发明验钞机的专利起家的),当然作为“董迷”,《小风景》也一定是有的,现在图录上又有了《清江引》,《清江引》的故事至此结束,董桥还是董桥,黄裳还是黄裳,张充和还是张充和,潘先生许先生关系不大,老脑筋还是老脑筋更关系不大,转赠比之转卖,只一字之差。虽然俗,还是说一句吧,《清江引》拍卖的落槌价是123万元,“123”吉利!加起来正好是《清江引》曾经的六位物主。
  董桥说过“中国旧文人的灯火已然阑珊”,所以他就这样别了曾经苦恋的笔缘墨情。
  
  谢其章
  上海出生,久居北京。近年勤于撰述,出版多部藏书藏刊的专著。计有《书蠹艳异录》、《蠹鱼篇》(台湾)、《都门读书记往》(台湾)、《漫话老杂志》、《旧书收藏》、《创刊号剪影》、《封面秀》、《梦影集——我的电影记忆》、《“终刊号”丛话》、《搜书记》、《搜书后记》、《漫画漫话——1910-1951社会相》等。香港书界誉为“谢氏书影系列”。另于报章杂志发表文章千余篇,多涉猎文坛旧闻掌故,对提升古旧期刊的版本地位出力尤多。
其他文献
浙江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为浙大社),植根于浙江大学这座著名高等学府和杭州这一历史文化名城,得古越文化的熏陶,日益凸显出文化的魅力与生命力。  创立于1984年的浙大社,是集图书、期刊、数字、电子音像全方位、立体化出版功能于一身的部属综合性出版单位。至2008年底,浙大社累计出版各类高层次、高质量的学术专著、高校教材、工具书和高品味文化普及类读物8000多种,电子音像出版物800余种;300多种浙大
期刊
我在2003年出版《蝶道》的时候,第一次向出版社要求,希望内文纸使用环保纸或再生纸。但最后被出版社否决了,我并不太记得当时被否决的理由,大约是使用再生纸会影响照片质量之类的吧。这件事一直在我心底,让我思考许久,我每回拿着书本,心中都有一种难以摆脱的沉重。就像我认为诸如《迷蝶志》、《蝶道》、《家离水边那么近》这类书的版税不应归我所有,而应归大地所有一样,我以为这样的书,每卖出一本就加重身为写作者的责
期刊
台北第一个文学馆“纪州庵文学森林”,九月底开幕了。  位于同安街与水源快速道路交口的纪州庵,是日治时代料理亭。来自日本纪州的平松家族还在新店溪畔建造了这二层楼木屋,文人雅士流连于此,1949年台湾光复后转为公家宿舍。后来担任台大外文系教授的王文兴随父母定居于此,这里也成为他的代表作《家变》的主要场景。  标下纪州庵五年经营权的是耕耘文学/文学史多年的《文讯》总编辑封德评。为让文学贴近生活,她投入文
期刊
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前身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成立于1978年11月18日,承担着《中国大百科全书》部分编辑任务和全部校对、印制和发行任务。1995年10月11日,更名为东方出版中心。“从初期做一套76卷的大辞书转变为做普通图书,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型。”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总经理祝君波介绍说。    经过了三十三年的不懈努力和开拓进取,东方出版中心逐渐形成了以人文、社科学术著作为
期刊
“有声电影专号”极其要紧,它表明默片时代的结束,电影会说话了。美国人说“嘉宝开口了”,嘉宝是默片时代的电影明星。我们曾有一批默片明星,而现在除了搞电影史料的专业人员,谁还记得他们,能知道胡蝶、金焰是曾经的影后影帝就该表扬了。电影不像小说,电影是必须到电影院这个特定场合去领受它的艺术感染,小说就简单得多,随时随地都可以,古人怎么看书我们今天还是怎么看书,形式上几乎毫无改变。八十年前的电影是没有声音的
期刊
《胡志颖作品集》辑录了中国重要当代艺术家胡志颖的100余件代表性作品和他艺术生涯的相关资料,以及国内外艺术批评家、学者、策展人、经纪人关于其艺术的研究成果。此次由海风出版社将胡志颖代表性的作品结集成极具学术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的作品集,刊行于世。胡志颖作为中国当代艺术代表人物之一,其艺术风格借鉴和融合了东西文化的不同元素,在民族传统艺术样式及精神的现代转换上贡献卓然,建立了独特艺术形式和个人风格。同
期刊
严韵形容自己是一个很快的人。但她却用一种很慢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本书《日光夜景》。  在20多年前,台湾书市上大部分的书还是活版印刷,这是陪伴严韵长大而让她感觉非常熟悉的东西。当书都转为电脑平版印刷后,她强烈地感觉到两者之间的落差,“电脑排出来的字,我觉得很丑”。  作为翻译者的严韵拥有四十多本译作,而写诗的严韵的历史则可追溯至1997年。诗作累积到一定数量,她开始考虑出书的事情,“活版印刷”也
期刊
凡是拥有自己事业的人,都有把这事业越做越大的意愿。在出版界,人人都希望拼尽全力制作出畅销书,且多多益善,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多占一些份额,多圈几块地。当市场版图增大,出版实体也须随之扩大,招贤纳士,以应对越来越多的出版相关事务。这也许是多数出版人期待的一条主流路线。然而大千世界,亦存有他者,例如台湾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立绪文化)。  地处台湾新北市的立绪文化,是台湾数千家出版社中的一员
期刊
正当世人开始相信,Google将横扫网络世界,成为终极霸主的时候,一家成立不过六年,首席执行长年仅27岁[祖克博格(大陆译为扎克伯格),21岁创办Facebook,目前是富比士富豪排行榜第55名,身价约60亿美金,是全球最年轻的富豪],员工总人数不过两千人(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的新兴网络公司迅速窜起,挑战并且开始瓜分几乎被Google给寡占的网络商机,它就是崛起于美国哈佛大学某个男生宿舍的社群网
期刊
22岁以后的路金波,与“榕”字结下不解之缘:先是以“李寻欢”为笔名驰骋于以“榕树下”为代表的文学网站,成为第一代网络文学写手的代表人物;2000年加入“榕树下”的管理团队;2002年主导贝塔斯曼与“榕树下”的合作,成立“贝榕”公司,路金波正式转入幕后运营,成为文化经理人;2008年,随着贝塔斯曼全面退出中国市场,路金波带领麾下创作团队另起炉灶,与万卷公司合作成立现在的万榕书业图书发展有限公司(以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