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城镇化进程中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改造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boy8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深入研究了广西“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对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提出了通过“建立三支团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服务社会”来构建专业改造模型,以期带动专业群建设,服务广西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广西 城镇化 高职 专业改造
  
  一、现状分析
  
  自国家“十五”规划提出城镇化建设后,“十一五”规划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表明我国城镇化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水平逐步提高,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
  广西凭借沿海、沿边、沿江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众多的产业优势,多重的优惠政策叠加优势,在世界经济增长重心东移当中具有无限的机遇,正在逐步成为投资贸易的新热土和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国际合作集聚的前沿地带。
  2008年1月16日,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从此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广西的快速发展中,城镇化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十一五”期间,广西将建立“四群四带”城镇化格局:依托沿海高速公路和铁路路网,形成以南宁为核心的南北钦防沿海城市群;依托交通枢纽和工业重镇地位,形成以柳州为中心的桂中城镇群;依托湘桂铁路和高速公路,形成以桂林为中心的桂北城镇群;依托西江水道、高速公路和洛湛、黎湛铁路,形成以梧州、玉林、贵港为中心的桂东城镇群。另外,广西还将依托黔桂、南昆铁路和桂梧、南友高速公路,形成以河池、宜州为轴心的黔桂走廊城镇带;以百色、平果为轴心的右江走廊城镇带;以凭祥、崇左、宁明为轴心的桂西南走廊城镇带;以贺州、钟山、富川为轴心的桂东北走廊城镇带。
  从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可以看到,城市、城镇扩大的人口来源是进城的农民。要在广西不同区域实现城镇化,势必有相当数量的农民从土地中走出来,离开祖居的农村转移到城镇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从而使城镇人口迅速增加。据测算,广西有8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到城镇。进城的农民要找工作,就要先解决住房的问题,常言说“衣食住行”,“住”是“行”之本。无疑,属于第二产业的建筑业在广西城镇化进程中的比重将不断提高,建筑业在广西城镇化进程中任重而道远。经过多年的建设,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形成了比较合理的课程体系,为促进我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07年3月下旬,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调研组赴上海、江苏、浙江等地,与区外著名高职高专院校探讨交流。走访广西建工集团等有关企事业单位,了解建筑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及行业对各类人才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等素质的具体要求。考察调研结果认为: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建筑及相关行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里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包括技术型、技能型、职业型。
  广西城镇化进程需要大量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尤其需要技能型的毕业生,城镇化建设为毕业生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为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良好的前景。但是,现在多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希望留在南宁、桂林、柳州等城市,只有极少数学生愿意到县一级城市及乡镇工作。因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关注培养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如工程施工、工程监理方向人才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实际上,现在很多院校更注重技术型人才而忽视技能型和职业型人才的培养,导致技术型如房屋建筑设计方向人才供过于求,而技能型如工程施工、工程监理方向人才短缺。
  目前,广西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还存在着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如课程体系设置部分沿用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系统化理论的思维模式,如保留系统的综合性课程设计;保留中等职业教育的观念,如验证性的实验;没有摆脱本科和中等职业教育的缩影,没有妥善处理好中职升格为高职的切入点以及高职与本科的衔接口,与高职教育不相符,与高职学生本身的思维模式冲突。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改造的意义
  
  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城镇建设的飞速发展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迅速增大。新时期经济建设对建筑行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必须适应建筑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与就业岗位相结合,引入新标准、新规范、新技术和新工艺,培养一批懂专业并能从事城镇规划建设、施工和管理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广西城镇化建设输送更多优秀的高技能人才。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改造的研究与实践正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广西城镇化建设的增长点和兴奋点,使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好地与广西城镇化建设和就业需求紧密结合,为广西城镇化建设提供动力,加快广西城镇化进程的步伐。
  
  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改造的主要内容
  
  针对城镇化进程中建筑业的岗位分工越来越细,笔者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进行了细化,拟分四个方向:建筑设计方向、建筑施工方向、工程监理方向、房地产经营管理方向。以“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四种能力的培养为目的;突出应用性、针对性、前瞻性;体现“双证书”制度;建立规定性、多样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课程教学机制;注重素质教育、学生个性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零距离”结合,培养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毕业生,使毕业生就业前景更广阔,就业率稳步提升。
  
  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改造的目标及实施方案
  
  (一)构建专业改造模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改造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广西、面向全国;深入研究“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立足基层,主要面向广西城镇化建设,兼顾广西新农村建设,为建筑及相关行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技术应用型人才。专业改造模型见图1。
  


  (二)建立三支团队。建立指导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改造的专家团队、专业管理团队、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专业群内实现教师资源共享;聘请一批企业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培养或引进专业带头人,由专业带头人、企业技术骨干等组成的专家团队指导本专业的改造。制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和专兼结合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政策与办法;培养和引进骨干教师,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去实习,聘请一批精通建筑行业工作程序的技术骨干兼职,促进高水平“双师素质”专业教学团队的组建。由教学管理人员、学生管理人员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组成管理团队,加强对日常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管理。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大量的专业调研,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拟采用产学结合——学校+企业+城镇“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广西城镇化进程提供的项目导向中确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来培养学生,并将学生送到企业参与城镇项目建设的生产实践,然后根据企业的反馈信息,对培养方案进一步加以修订,以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广西城镇化进程更加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面向广西城镇化建设,兼顾广西新农村建设的应用技能型人才,旨在加强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增强学生从事城镇规划及设计、施工与管理、工程监理等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拟采用人才培养模式见图2。
  


  (四)优化课程体系。加大课程改革力度,遵循适应性、发展性、应用性、整合性、产学研结合原则,围绕本专业的关键能力(工程施工、监理等),采用“岗位导向+模块化”的课程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国家级精品课程一省级精品课程一校级精品课程三级课程体系。建设《建筑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工程力学》《建筑施工技术》《工程概预算》《建筑施工组织》6门体现专业特色和职业关键能力的核心课程和《工程测量》《地基与基础》《建筑材料》3门专业群内基础支撑课程。通过建设。使其中1门课程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标准,2门课程达到省级精品课程标准,其他建成校级精品、重点课程。
  (五)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完善一系列高水平、具有创新性的实验实训基地,开展职业技能实训、进城务工劳动力培训、新技术推广、技能鉴定等实训项目。
  在专业群共享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和实训项目的基础上,开发体现各专业特色和专业核心职业技能的实训项目和实训包。采取“五位一体”模式,即融教学、科研、生产、培训、技能鉴定于一体,加强校内测量实训室、建材实训室、施工实训室等建设,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校外实训基地实行“学校城镇合作服务型”“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型”建设模式,加强与广西建工集团下属6家企业签订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增加“新农村”“新城镇”建设中的示范村镇为产学结合实训基地,积极建立产学结合机制。确保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真正的生产实践,使所有学生完成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和98%的学生实现双证就业。通过校外实训既可以提高师生的实践技能,又可以为村镇建设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
  (六)从广西走向全国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经过改造建设,可充分发挥专业师资和实训条件的优势,面向社会、行业开展技术服务、培训、职业资格证书鉴定等工作,实现师资、实训条件共享,扩大招生范围和毕业生的就业区域,特别是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倾斜;可为“十一五”期间广西“四群四带”格局的城镇化建设服务,加快广西不同区域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重点服务广西区域城镇化的发展;扩大招生区域,从目前只对6个省招生扩大到对全国大部分省份招生,同时扩大就业区域,扩大服务范围,实现招生和就业都从广西走向全国。
  
  五、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改造的预期效果
  
  (一)社会效益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经改造建设后,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将达到500人以上。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懂城镇规划、施工、监理的一线工作人员,充实城镇化建设队伍。这批人员经过几年的实践锻炼,必将成为广西城镇化进程中建筑领域的主力军,为提高建筑工程质量,促进城镇化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加快广西城镇化进程贡献力量。建成集校内、校外、城镇多方位的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职业技能训练场所,同时开展对外培训业务,培训一批农村转移劳动力,提高农民的素质,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预期每年对外培训500人次,其中技能培训年100人次,这些人才的培训将为广西城镇化进程注入活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改造必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人才效益
  加强专业专家团队、管理团队、教学团队三支队伍的建设。培养知识面宽、素质高、“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四种能力全面发展的学生,一次就业率达100%,并且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三)示范辐射作用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经改造建设后,将是一个示范性专业,各项建设水平均达到区级乃至国家级示范性专业的标准,对其他相关专业可起到辐射作用。能够带动建筑工程管理、工程造价、测量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等专业的发展,形成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核心的特色专业群,同时带动周边地区同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责编 黄鸿业)
其他文献
关键词 情境 愉悦 教学效果    数学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使许多学生望而生畏。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使他们在愉悦的情境下学习,对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一、创设愉悦情境的重要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状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A,“乐学型”——喜欢数学,有较强的求知欲,课堂上积极思维,心情愉悦,学习效率
文章主要介绍酿酒用稻壳的基本特性、稻壳与酿酒的关系、酿酒用稻壳的回收再利用等研究现状,并提出从全面分析酿酒用稻壳的物理特性、筛选最适酿酒用稻壳的新品种、创新酿酒
伴随高低压成套电气产品深入各领域被广为运用,质量把控逐渐受到了使用者更多的关心,生产企业针对质量中的问题也开始不停地找寻处理办法。本文对高低压成套电气产品的质量控
本文通过分析临床药学专业学生就业背景与药剂学实验教学的现状,提出对药剂学实验内容的具体优化方案,内容涉及建立实验失败对照组;设立团队合作实验;将验证性实验与设计实验
串扰效应始终存在于原子力显微镜(AFM)的测量过程中,并影响其测量精度.在对串扰效应的产生机理进行分析,并建立了悬臂梁形变与光斑位置检测器(PSPD)输出信号之间的数学关系的基础
本文主要介绍物流仓库电气设计相关要点,并结合工程实例说明供配电、照明控制、防雷接地、火灾报警等电气设计的方法,为同类仓库的电气设计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