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园最现实的教研就是教师群体(教研组)对自身教学工作进行反思,并把日常教育教学中积累的共性问题转换为课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幼儿教育; 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113-002
在一步一个脚印的课题研究历程中,我们感悟到:要让教研产生倍数效应,开展案例研究不失为有效的办法。
一、目的与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尊重幼儿发展的同时,也充分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凸显了对教师的尊重,体现了教师、幼儿共同成长的新型发展观。园本教研的内在价值也是教会我们如何去关注和解读儿童的言行,如何去发掘教师的闪光点。因此,开展课题研究,除了要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健康发展外,还必须有另一个目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为了实现教师与幼儿的共同成长,我们采取“在学习中明确方向,在实践中发现课题,在案例中探索方法”的策略。
二、组织与过程
1.以案例为契机,促进理论学习,让观念向行为转变
科学研究,必须有科学的研究方法。为了让教师开展科学有效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常常在老师实践中遇到问题时,组织老师从个案出发,较系统地学习与此有关的理论,帮助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间架构桥梁,实现观念向行为的转变。
例如:某位教师在中班组织了一次语言活动《秋天的歌》。在活动前,教师费了许多心思去布置活动室,有手工制作的大树、落叶标本、盆花,还有各种秋天景色的图片展示等等。整个活动中幼儿看似进行了花样繁多的教学环节,但真正让幼儿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情感体验的价值却很少。
课后,我们组织老师讨论:为什么不直接带着孩子们到草地上活动呢?让幼儿亲自去摸一摸大树,捡一捡落叶,说一说秋景,玩一玩游戏,直接感受大自然带来的美丽秋景和浓浓气息,是否能让幼儿更深刻地获得生活体验和能力的提升?这样教学是否既有效达到教师预设的活动目标,又减轻教师不必要的准备工作?这种现象为什么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时有发生呢?
通过讨论我们发现:这样的活动组织,说明我们老师观念上存在问题,片面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为形式而形式,反而导致了教育价值的降低。
那么,如何实现低耗高效的教学组织呢?我们再发动老师寻找相关的理论和文章,互相推荐,共同学习。以后,在每次的教学活动后都让教师反思:这次活动的教育价值是否最大化了?如果没有,问题出在哪里?怎样解决?别人是怎样组织的?
2.以案例为纽带,实现研教一体,让科研为教学服务
教师是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互动者,更是活动的受益者、教研成果的分享者。大家期望能通过教育科研,找到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的问题、难题,从而实实在在地提高工作效率。因此,我们选择教师在平时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难点,或是捕捉到有价值的教育案例作为课题研究所要突破的重点,促使教师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以期更好地实现课题研究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机结合。
如小班自我服务活动《穿衣服》,教师与幼儿边念儿歌边操作,结果出现新状况:有一位小朋友和别人操作不同,他扣衣服扣子的顺序是从下往上扣的,一下子就遭到了其他幼儿的反对:“老师教的才更快更好!”“儿歌里是一个一个往下扣,你没有认真学!”……难道儿歌里的内容不够“规范”或“科学”?是不是这孩子在捣蛋?这位教师静下心来思考着,孩子敢于向我们的教学提出质疑了,他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与老师的教学作比较,这是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呀!为什么不试试孩子的方法呢?通过再次比较、操作,确实是孩子提出的方法能更快更准确地扣好衣服,因为小班幼儿手眼协调性较差,从下往上能让孩子更好的对准最后一个扣子和扣眼,再一一对应向上扣,但从上往下扣时因孩子看不到反而容易扣错。
在课题组进行“讲述教师自己的故事”活动中,该教师抛出这个案例,引起了大家的研究兴趣。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思维方式、接受能力等方面教师们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学习用孩子的视角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大家就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内容选择和教学组织形式上展开了热烈的研讨。经过课题组的分析、调整和重构,该教师改变了原先的教育目标和策略,根据活动内容需要和幼儿的兴趣、发展水平,大胆创新,脱开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不为形式而形式。经过调整后的活动开展,教师发现孩子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更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服务,动手操作和口语表达的能力更强了。教师从中也学会运用案例研究,不断寻找解读幼儿的方法,在互动中感受孩子学习的快乐,从而促进自身专业水平的发展。
3.以案例为凭借,发挥群体智慧,让个体向集体融入
有人曾经说过:“一个人一个苹果,交换后仍然是一个苹果;一个人一种思想,交换后能有多种思想。”园本教研要调动整个教师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通过案例研究这个互动空间,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启迪,摈弃了孤立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和工作模式,扩展了自己的能力空间,多了锐意思考的心态和探究事物的强烈动机,共同在浓浓的、和谐的团队氛围中成长进步。
有位教师组织了一节大班健康教育活动《小青虫的梦想》,就是由一个小案例生成的:故事《小青虫的梦想》引起了幼儿对青虫变蝴蝶的兴趣,怎么拓展?由语言活动转成科学活动?还是艺术活动?在课题组研讨时大家进行了热烈地交流,认为应拓展活动涉及的领域,引导幼儿关注健康,关爱生命。因此,教师们尝试从健康领域入手,以体育活动为主线,整合其他领域内容。能如期达到大家预期的效果吗?课题组选一位教师执教,其他成员参与方案制定、跟班观察,反思调整,最后设计出一组有趣的体育系列活动,在不断的调整和实践教学中让幼儿在各种体能锻炼中提高了身体的协调性,又在有趣的闯关游戏中获得正确的科学知识。有了这次成功的体验后,教师们越来越经常在课题组探讨时抛出案例进行集体互动,共同经历“尝试—记述—讨论(融入集体)—提炼—再尝试—再反思—再提炼……”这种解读、内化教学的成长、成熟的过程。通过一次次公开观摩展示,与同行互动交流、共同分享,从而得到丰厚、深刻的收获。 同样,我们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专业引领的作用,就是说应该从教育的视角在专业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研讨。教研讨论若不专业,就是浪费时间。我们曾经历过这样的小组讨论:原本是讲述案例,但却变成评论班级的某某幼儿怎么刁钻难管,而班级管理经验的分享成了个人工作压力诉苦以及离题万里到拉家常等等。如何激发和把握教师研讨的激情点?怎样针对案例的教育问题展开有效讨论?我们把焦点放在课题组长身上,课题组长就好比是一条线,每一位教师都是一颗珠子,能串出什么样的项链就要看这条线怎么穿。因此,我们选择市级骨干教师担任课题组长,由她们主持活动,把握每次研讨活动的中心议题和问题是什么、如何与教师抛接球、研讨时间多长为宜等。在一次次的锻炼中,课题组长的组织研讨能力提高了,与教师互动并加以提升、归纳、小结的水平及预设问题的水平也快速提升了,教研活动也不断地朝有效、实效方向发展。
三、收获与思考
案例研究为我园的园本教研注入勃勃生机,园领导班子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教师队伍迅速成长,课题研究的成果也很丰厚。但我们也深深体会到,要使课题研究真正有效促进师幼共同成长,成为教师职业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幼儿园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还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更需要我们不断反思,积极探索,找寻更好的解决对策。
思考1:所收集的案例要构建成园本课程时较难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研究的面铺得太开而显得较散。需要我们进一步理清思路,做好各子课题间研究的联系与互动。
思考2:教师们在捕捉有价值的教育良机上还存在差异,实践中常遭遇这样的困惑:一个案例出现在预设内容外,如果我们完全跟随幼儿的兴趣走,目标该怎样调整?做下来会成为与幼儿发展相适应的活动吗?若按预设教学内容开展,那么,捕捉到的有价值的教育内容该用什么方式介入?怎样达到教与学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如何让案例研究能更实在地解决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问题,这些都有待我们进一步的实践与探索。
思考3:我园与幼教专家的直接对话和交流的机会非常少,在提升理论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容易在实践中走弯路。因此,我们迫切期望能有机会与省地幼教专家近距离的交流互动,通过专家引领,在课题进程中定期开展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充电培训,以有效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素质。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进展,我们认识到幼儿园的课程模式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而深入开展课程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进一步领会《纲要》和《指南》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育行为,持之以恒地致力于教育工作研究,不断地进行思考、审视、反省,不断地调整我们的教育教学策略,教师的专业成长才能伴随着幼儿的成长而不断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 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113-002
在一步一个脚印的课题研究历程中,我们感悟到:要让教研产生倍数效应,开展案例研究不失为有效的办法。
一、目的与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尊重幼儿发展的同时,也充分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凸显了对教师的尊重,体现了教师、幼儿共同成长的新型发展观。园本教研的内在价值也是教会我们如何去关注和解读儿童的言行,如何去发掘教师的闪光点。因此,开展课题研究,除了要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健康发展外,还必须有另一个目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为了实现教师与幼儿的共同成长,我们采取“在学习中明确方向,在实践中发现课题,在案例中探索方法”的策略。
二、组织与过程
1.以案例为契机,促进理论学习,让观念向行为转变
科学研究,必须有科学的研究方法。为了让教师开展科学有效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常常在老师实践中遇到问题时,组织老师从个案出发,较系统地学习与此有关的理论,帮助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间架构桥梁,实现观念向行为的转变。
例如:某位教师在中班组织了一次语言活动《秋天的歌》。在活动前,教师费了许多心思去布置活动室,有手工制作的大树、落叶标本、盆花,还有各种秋天景色的图片展示等等。整个活动中幼儿看似进行了花样繁多的教学环节,但真正让幼儿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情感体验的价值却很少。
课后,我们组织老师讨论:为什么不直接带着孩子们到草地上活动呢?让幼儿亲自去摸一摸大树,捡一捡落叶,说一说秋景,玩一玩游戏,直接感受大自然带来的美丽秋景和浓浓气息,是否能让幼儿更深刻地获得生活体验和能力的提升?这样教学是否既有效达到教师预设的活动目标,又减轻教师不必要的准备工作?这种现象为什么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时有发生呢?
通过讨论我们发现:这样的活动组织,说明我们老师观念上存在问题,片面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为形式而形式,反而导致了教育价值的降低。
那么,如何实现低耗高效的教学组织呢?我们再发动老师寻找相关的理论和文章,互相推荐,共同学习。以后,在每次的教学活动后都让教师反思:这次活动的教育价值是否最大化了?如果没有,问题出在哪里?怎样解决?别人是怎样组织的?
2.以案例为纽带,实现研教一体,让科研为教学服务
教师是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互动者,更是活动的受益者、教研成果的分享者。大家期望能通过教育科研,找到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的问题、难题,从而实实在在地提高工作效率。因此,我们选择教师在平时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难点,或是捕捉到有价值的教育案例作为课题研究所要突破的重点,促使教师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以期更好地实现课题研究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机结合。
如小班自我服务活动《穿衣服》,教师与幼儿边念儿歌边操作,结果出现新状况:有一位小朋友和别人操作不同,他扣衣服扣子的顺序是从下往上扣的,一下子就遭到了其他幼儿的反对:“老师教的才更快更好!”“儿歌里是一个一个往下扣,你没有认真学!”……难道儿歌里的内容不够“规范”或“科学”?是不是这孩子在捣蛋?这位教师静下心来思考着,孩子敢于向我们的教学提出质疑了,他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与老师的教学作比较,这是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呀!为什么不试试孩子的方法呢?通过再次比较、操作,确实是孩子提出的方法能更快更准确地扣好衣服,因为小班幼儿手眼协调性较差,从下往上能让孩子更好的对准最后一个扣子和扣眼,再一一对应向上扣,但从上往下扣时因孩子看不到反而容易扣错。
在课题组进行“讲述教师自己的故事”活动中,该教师抛出这个案例,引起了大家的研究兴趣。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思维方式、接受能力等方面教师们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学习用孩子的视角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大家就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内容选择和教学组织形式上展开了热烈的研讨。经过课题组的分析、调整和重构,该教师改变了原先的教育目标和策略,根据活动内容需要和幼儿的兴趣、发展水平,大胆创新,脱开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不为形式而形式。经过调整后的活动开展,教师发现孩子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更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服务,动手操作和口语表达的能力更强了。教师从中也学会运用案例研究,不断寻找解读幼儿的方法,在互动中感受孩子学习的快乐,从而促进自身专业水平的发展。
3.以案例为凭借,发挥群体智慧,让个体向集体融入
有人曾经说过:“一个人一个苹果,交换后仍然是一个苹果;一个人一种思想,交换后能有多种思想。”园本教研要调动整个教师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通过案例研究这个互动空间,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启迪,摈弃了孤立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和工作模式,扩展了自己的能力空间,多了锐意思考的心态和探究事物的强烈动机,共同在浓浓的、和谐的团队氛围中成长进步。
有位教师组织了一节大班健康教育活动《小青虫的梦想》,就是由一个小案例生成的:故事《小青虫的梦想》引起了幼儿对青虫变蝴蝶的兴趣,怎么拓展?由语言活动转成科学活动?还是艺术活动?在课题组研讨时大家进行了热烈地交流,认为应拓展活动涉及的领域,引导幼儿关注健康,关爱生命。因此,教师们尝试从健康领域入手,以体育活动为主线,整合其他领域内容。能如期达到大家预期的效果吗?课题组选一位教师执教,其他成员参与方案制定、跟班观察,反思调整,最后设计出一组有趣的体育系列活动,在不断的调整和实践教学中让幼儿在各种体能锻炼中提高了身体的协调性,又在有趣的闯关游戏中获得正确的科学知识。有了这次成功的体验后,教师们越来越经常在课题组探讨时抛出案例进行集体互动,共同经历“尝试—记述—讨论(融入集体)—提炼—再尝试—再反思—再提炼……”这种解读、内化教学的成长、成熟的过程。通过一次次公开观摩展示,与同行互动交流、共同分享,从而得到丰厚、深刻的收获。 同样,我们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专业引领的作用,就是说应该从教育的视角在专业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研讨。教研讨论若不专业,就是浪费时间。我们曾经历过这样的小组讨论:原本是讲述案例,但却变成评论班级的某某幼儿怎么刁钻难管,而班级管理经验的分享成了个人工作压力诉苦以及离题万里到拉家常等等。如何激发和把握教师研讨的激情点?怎样针对案例的教育问题展开有效讨论?我们把焦点放在课题组长身上,课题组长就好比是一条线,每一位教师都是一颗珠子,能串出什么样的项链就要看这条线怎么穿。因此,我们选择市级骨干教师担任课题组长,由她们主持活动,把握每次研讨活动的中心议题和问题是什么、如何与教师抛接球、研讨时间多长为宜等。在一次次的锻炼中,课题组长的组织研讨能力提高了,与教师互动并加以提升、归纳、小结的水平及预设问题的水平也快速提升了,教研活动也不断地朝有效、实效方向发展。
三、收获与思考
案例研究为我园的园本教研注入勃勃生机,园领导班子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教师队伍迅速成长,课题研究的成果也很丰厚。但我们也深深体会到,要使课题研究真正有效促进师幼共同成长,成为教师职业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幼儿园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还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更需要我们不断反思,积极探索,找寻更好的解决对策。
思考1:所收集的案例要构建成园本课程时较难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研究的面铺得太开而显得较散。需要我们进一步理清思路,做好各子课题间研究的联系与互动。
思考2:教师们在捕捉有价值的教育良机上还存在差异,实践中常遭遇这样的困惑:一个案例出现在预设内容外,如果我们完全跟随幼儿的兴趣走,目标该怎样调整?做下来会成为与幼儿发展相适应的活动吗?若按预设教学内容开展,那么,捕捉到的有价值的教育内容该用什么方式介入?怎样达到教与学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如何让案例研究能更实在地解决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问题,这些都有待我们进一步的实践与探索。
思考3:我园与幼教专家的直接对话和交流的机会非常少,在提升理论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容易在实践中走弯路。因此,我们迫切期望能有机会与省地幼教专家近距离的交流互动,通过专家引领,在课题进程中定期开展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充电培训,以有效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素质。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进展,我们认识到幼儿园的课程模式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而深入开展课程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进一步领会《纲要》和《指南》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育行为,持之以恒地致力于教育工作研究,不断地进行思考、审视、反省,不断地调整我们的教育教学策略,教师的专业成长才能伴随着幼儿的成长而不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