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闻摄影传播过程中,新闻内容、思想内涵、时效概念、生动形象必不可少,好的新闻摄影须得将这几个元素融于一体,才能够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基于这个前提下需要在新闻摄影中要做到保持真实性也能够充分设计自己的视觉语言,使传播效果更为深远。
【关键词】媒介;视觉;新闻摄影
引言
互联网发展速度飞快,新闻摄影传播面临更多的复杂元素,人们阅读文字的时间变少,变得更加偏向于重点展示图片信息的轻量化阅读,而不同传播媒介下的受众接受信息的特点各有不同。新闻摄影本质中包含的情感因素是决定新闻摄影的传播过程中是否能够引起人们共鸣,能否达到预期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1传媒与新闻摄影概述
大众传媒在当今社会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心理建设都起到了极大的影响。随着媒介的发展壮大,日趋成熟,它已经发展成为了层次丰富,角度全面的传媒体系。人们也越来越能够感知到媒介传播发展对于我们生活发展的影响,从精神到物质,从生活到工作,大众传媒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精神世界。
新闻摄影的纪实性以来都为人们所关注,大众认知中只要是现场拍摄的内容,照片还原度比较高那照片就是真實的。甚至还有一种声音认为具体的真实性是检验新闻摄影的唯一标准。这样的观点未免过于片面。由于拍摄者拥有不同的思维,就算是在同一现场,不同的拍摄者对于拍摄手法和选择截取的瞬间的不同也会导致所反映和表达的主要内容也是不一样的,他们各自反映了拍摄者个人的思想和意志。新闻影像必须是对报道的真实呈现,但我们不能为了表现真实而表现,要把这种真实与自己的思想观点相结合,这样具有思想和内涵的新闻摄影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引导人们的思想,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而不是纯粹的内在空洞的复制现场。摄影是对一门科技与艺术的高度结合体,对技术有高度的依赖性。技术的滞后使新闻摄影传播中越到许多阻力。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现代社会,网络大的发展和普及使得新闻影像传播突破了重重桎梏,达到了无障碍输出。
2新闻摄影视觉元素对媒介发展的影响
新闻摄影传输的最大载体是媒介,传播效果和媒介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网络媒体是伴随着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逐步发展起来的,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整合各类资源的信息平台,也是大量新闻影像最宽广的出口。如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网站,进入新世纪以来,他们开始积极发展自己的新闻队伍,建立起相对独立的新闻渠道,很快就成为传统媒体强大的对手,在新闻时效性上与传统媒体展开了竞争。为了应对综合门户网站的强大攻势,传统媒体的网络版也展开了改版的浪潮,纷纷向独立化、商业化发展,2000年新华社主页发生变化,由新华社网站改名为新华网,积极发挥自己作为国内最大的新闻信息源头的优势。《光明日报》网站“光明网”、《人民日报》的“人民网”、《中国青年报》的“中青在线”等,现在都已经发展成为综合性媒体网站,不仅包含其纸质媒体内容,还包括教育、生活、图片、论坛等多个频道的信息平台。互联网的存在至少为新闻图片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它促进了整个新闻行业思想上的转变,就是资源整合,互利共享。从化新闻摄影的范围来讲,由于有了互联网这个平台,在拥有一定传播价值的条件下,互联网可以将它传播世界各个角落。
3传播媒介受众对于新闻摄影视觉呈现的影响
3.1新闻图片的挑选
一张普通的照片,也许在一定社会氛围,一定新闻背景下,读者对它有兴趣,离开了这个特定环境,它的传播效应和趣味性有可能就消失了。图片编辑者挑选照片希望能够满足读者的兴趣,以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传播的对象是一个复杂群体,他们有不同的社会地位、文化修养,当然他们的兴趣点也不会一致,不同的传播媒介下的受众也具有不一样的倾向性。像《人民日报》这样的党报,它负担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思想;负担着教育人们的作用。这类党报在挑选图片的时候就不一样了,网络媒介就不一样了,网络媒介在挑选影像时更多地是要从生活和大众化的角度去考虑。为社会人士服务的刊物,一定要注意画面的质量,以达到广告诉求的目的。像手机上的图像,在挑选时应注意市民的大众趣味性。图片的挑选应和传播媒介的本质以及社会定位联系在一起,在挑选图片的时候,不能照搬其他媒介平台的策略。地域文化的不同。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一些前卫的影像,读者会接受。而在一些比较封闭的地区,这样的图片可能会引起人们的反感。
3.2媒介受众需求对于新闻摄影视觉安排的影响
受众是被动的存在,受众在接触和接受新闻信息的过程中处于被动和被操纵的地位。这首先是指在生活环境日益扩大,大众传播高度发达的情况下,社会生活区域间接话,各媒介受众只能根据新闻媒体提供的影像和信息了解身外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其次是指大众传播结构中的新闻报道将各媒介受众作为经济利益的目标的诉求对象,通过提供新闻摄影信息服务,在满足媒介受众需要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塑造受众的需要,使受众对大众媒介的生产产生依赖,进而受到控制。受众出于自己的需要动机去主动接触媒介,接收信息,这就带有很强的选择性,也就意味着受众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在这种观念下,新闻工作者传播新闻影像信息,是尽服务之责,受众成为新闻传播的中心所在。这种受众观过于强调受众作为个体的心里需求,而忽略社会因素的作用,没有考虑传播过程中的利益关系与文化、意识形态的制约因素,更没有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性质。受众接触媒介都是基于一些基本的需求,如:寻求信息的需要、社交的需要、消遣的需要、以及其他的心里和精神需要等。这些基础的需求都被满足才能使大众媒介在现实中达成自身的传播目标,而影像是满足这些需求的最好方式。在新闻受众需求面前,新闻摄影应通过对受众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受众生长出新的需求。这些新的需求应当满足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提升,对于人们来说应当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带领受众往更为长远的方向发展。充分认识到新闻受众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对新闻摄影传播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说是挑战,是因为受众需要如此丰富复杂,为新闻摄影传播活动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与此相连的是,任何一个新闻媒体都无法单凭自己的力量完全满足所有受众的新闻影像需要。但是,如果能根据受众的了解,结合影像传播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对传播对象作出明确的定位,就可能确保满足部分受众的需要或者受众的部分需要。
参考文献
[1]周浒. 论视觉时代的手机摄影与摄影艺术创作[J]. 新闻知识,2015(01):88-89+110.
[2]陈彦彤. 现代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与表现形式[J]. 大舞台,2015(04):55-56.
[3]王弦. 新媒体技术给摄影艺术观念带来的影响分析[J]. 新媒体研究,2015,1(06):13-14.
[4]冯笑男. 摄影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达[J]. 艺术研究,2013(01):98-99.
【关键词】媒介;视觉;新闻摄影
引言
互联网发展速度飞快,新闻摄影传播面临更多的复杂元素,人们阅读文字的时间变少,变得更加偏向于重点展示图片信息的轻量化阅读,而不同传播媒介下的受众接受信息的特点各有不同。新闻摄影本质中包含的情感因素是决定新闻摄影的传播过程中是否能够引起人们共鸣,能否达到预期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1传媒与新闻摄影概述
大众传媒在当今社会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心理建设都起到了极大的影响。随着媒介的发展壮大,日趋成熟,它已经发展成为了层次丰富,角度全面的传媒体系。人们也越来越能够感知到媒介传播发展对于我们生活发展的影响,从精神到物质,从生活到工作,大众传媒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精神世界。
新闻摄影的纪实性以来都为人们所关注,大众认知中只要是现场拍摄的内容,照片还原度比较高那照片就是真實的。甚至还有一种声音认为具体的真实性是检验新闻摄影的唯一标准。这样的观点未免过于片面。由于拍摄者拥有不同的思维,就算是在同一现场,不同的拍摄者对于拍摄手法和选择截取的瞬间的不同也会导致所反映和表达的主要内容也是不一样的,他们各自反映了拍摄者个人的思想和意志。新闻影像必须是对报道的真实呈现,但我们不能为了表现真实而表现,要把这种真实与自己的思想观点相结合,这样具有思想和内涵的新闻摄影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引导人们的思想,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而不是纯粹的内在空洞的复制现场。摄影是对一门科技与艺术的高度结合体,对技术有高度的依赖性。技术的滞后使新闻摄影传播中越到许多阻力。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现代社会,网络大的发展和普及使得新闻影像传播突破了重重桎梏,达到了无障碍输出。
2新闻摄影视觉元素对媒介发展的影响
新闻摄影传输的最大载体是媒介,传播效果和媒介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网络媒体是伴随着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逐步发展起来的,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整合各类资源的信息平台,也是大量新闻影像最宽广的出口。如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网站,进入新世纪以来,他们开始积极发展自己的新闻队伍,建立起相对独立的新闻渠道,很快就成为传统媒体强大的对手,在新闻时效性上与传统媒体展开了竞争。为了应对综合门户网站的强大攻势,传统媒体的网络版也展开了改版的浪潮,纷纷向独立化、商业化发展,2000年新华社主页发生变化,由新华社网站改名为新华网,积极发挥自己作为国内最大的新闻信息源头的优势。《光明日报》网站“光明网”、《人民日报》的“人民网”、《中国青年报》的“中青在线”等,现在都已经发展成为综合性媒体网站,不仅包含其纸质媒体内容,还包括教育、生活、图片、论坛等多个频道的信息平台。互联网的存在至少为新闻图片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它促进了整个新闻行业思想上的转变,就是资源整合,互利共享。从化新闻摄影的范围来讲,由于有了互联网这个平台,在拥有一定传播价值的条件下,互联网可以将它传播世界各个角落。
3传播媒介受众对于新闻摄影视觉呈现的影响
3.1新闻图片的挑选
一张普通的照片,也许在一定社会氛围,一定新闻背景下,读者对它有兴趣,离开了这个特定环境,它的传播效应和趣味性有可能就消失了。图片编辑者挑选照片希望能够满足读者的兴趣,以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传播的对象是一个复杂群体,他们有不同的社会地位、文化修养,当然他们的兴趣点也不会一致,不同的传播媒介下的受众也具有不一样的倾向性。像《人民日报》这样的党报,它负担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思想;负担着教育人们的作用。这类党报在挑选图片的时候就不一样了,网络媒介就不一样了,网络媒介在挑选影像时更多地是要从生活和大众化的角度去考虑。为社会人士服务的刊物,一定要注意画面的质量,以达到广告诉求的目的。像手机上的图像,在挑选时应注意市民的大众趣味性。图片的挑选应和传播媒介的本质以及社会定位联系在一起,在挑选图片的时候,不能照搬其他媒介平台的策略。地域文化的不同。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一些前卫的影像,读者会接受。而在一些比较封闭的地区,这样的图片可能会引起人们的反感。
3.2媒介受众需求对于新闻摄影视觉安排的影响
受众是被动的存在,受众在接触和接受新闻信息的过程中处于被动和被操纵的地位。这首先是指在生活环境日益扩大,大众传播高度发达的情况下,社会生活区域间接话,各媒介受众只能根据新闻媒体提供的影像和信息了解身外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其次是指大众传播结构中的新闻报道将各媒介受众作为经济利益的目标的诉求对象,通过提供新闻摄影信息服务,在满足媒介受众需要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塑造受众的需要,使受众对大众媒介的生产产生依赖,进而受到控制。受众出于自己的需要动机去主动接触媒介,接收信息,这就带有很强的选择性,也就意味着受众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在这种观念下,新闻工作者传播新闻影像信息,是尽服务之责,受众成为新闻传播的中心所在。这种受众观过于强调受众作为个体的心里需求,而忽略社会因素的作用,没有考虑传播过程中的利益关系与文化、意识形态的制约因素,更没有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性质。受众接触媒介都是基于一些基本的需求,如:寻求信息的需要、社交的需要、消遣的需要、以及其他的心里和精神需要等。这些基础的需求都被满足才能使大众媒介在现实中达成自身的传播目标,而影像是满足这些需求的最好方式。在新闻受众需求面前,新闻摄影应通过对受众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受众生长出新的需求。这些新的需求应当满足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提升,对于人们来说应当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带领受众往更为长远的方向发展。充分认识到新闻受众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对新闻摄影传播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说是挑战,是因为受众需要如此丰富复杂,为新闻摄影传播活动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与此相连的是,任何一个新闻媒体都无法单凭自己的力量完全满足所有受众的新闻影像需要。但是,如果能根据受众的了解,结合影像传播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对传播对象作出明确的定位,就可能确保满足部分受众的需要或者受众的部分需要。
参考文献
[1]周浒. 论视觉时代的手机摄影与摄影艺术创作[J]. 新闻知识,2015(01):88-89+110.
[2]陈彦彤. 现代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与表现形式[J]. 大舞台,2015(04):55-56.
[3]王弦. 新媒体技术给摄影艺术观念带来的影响分析[J]. 新媒体研究,2015,1(06):13-14.
[4]冯笑男. 摄影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达[J]. 艺术研究,2013(01):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