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蝶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出生的第一刻起,妈妈告诉我:“孩子,今生今世,你就注定是一只扑火的蛾。”“什么,我只是一只飞蛾?怎么可能,上帝在造我时,明明说好,我是一只蝶的,一只漂亮的蝴蝶。”一定是出了什么问题,他们其中一定有一个人在撒谎。也就是从那刻起,我就下定决心,无论如何,我都要做一只蝶,一只漂亮的蝴蝶。
  可是他们谁都没有撒谎,我穿着飞蛾的形,藏着蝴蝶的心。蝶是妩媚动人的,它可以在阳光下飞舞,在花丛中穿梭。而飞蛾只能生活在阴暗的角落,丑丑的蛾,躲在夜色里,没人关心,没有人诉说。纵然在父母的眼里,我永远是最美丽,最可爱的飞蛾,可我依然想做一只蝴蝶。于是我苦苦地努力着,在空中练习飞舞,努力地去讨好各色的花朵……真的,我那么用心,那么认真。可是,可是他们依然,笑我是一只丑陋的飞蛾。
  这是上天的错误,他让一只飞蛾有一颗蝴蝶的心。他让我受着,这形与灵的折磨。我也想安安分分地做我的飞蛾,可是我受不了花香的诱惑。或许,我能超脱形的束缚,做一只别样的蝴蝶,可是我又无法忘记烈火的欢歌。为什么,上天犯下如此严重的错误,我到底是一只蝴蝶还是一只飞蛾。
  深夜,当燃起熊熊的篝火。火扭动着腰肢,纵情欢乐。它说:“来吧,亲爱的飞蛾,让我将你们前世的夙愿一同焚烧,照亮你们来世的希望之火。来吧,亲爱的飞蛾,来我这里展示你们生命最灿烂的时刻。”我的伙伴前赴后继。
  不,我不去,因为我不是飞蛾;不,我不要,我拒绝烈火的诱惑;不,我不听,我不听骗子的蛊惑。我是一只蝶,一只蝴蝶,一只阳光下耀眼的美丽蝴蝶。当我身边的伙伴都投身熊熊的烈火,世间只剩下孤单的我。
  火,它不死心,温柔地对我说:“孩子是我见过的最美丽的飞蛾。”
  “我是蝴蝶,不是飞蛾。”
  “对不起,我只看到了你飞蛾的形,没有看到你蝶的心。可是孩子,这是一个错误,你既然明知这是一个错误,那为什么还要让它继续下去呢?来吧,今生就做一只扑火的飞蛾,来世再去收拾你那个压碎的蝴蝶的梦吧。”火,抓住了我的要害,说到了我的痛处,在它就要奄奄一息的时候,我慢慢地闭上了眼睛……
  我去了,可怜的飞蛾有一颗蝶的心。
其他文献
爱情是一次邂逅,爱情是一段重逢,爱情是一份坚守。当一个接着一个九载时光的约定被兑现,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用他精准又纪实的镜头记录下的,是一段绵延悠长的爱情故事,也是一首字字珠玑的人生长诗。  《爱在黎明破晓前》  一场等待爱情萌发的旅程在疾驰的列车上徐徐拉开。清新可人的法国女孩儿赛琳娜为了避开一对夫妻的争吵,将座位换到另一处,这个意外的举动吸引了过道对面美国男孩儿杰西倾慕的眼光。这种怦然心动的感觉
金翅雀又名金翅、绿雀。小型鸟类,体长12—14厘米。翅上翅下都有一块大的金黄色块斑,无论站立还是飞翔时都很醒目。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山脚和平原等开闊地带的疏林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主要以植物果实、种子等农作物为食。金翅雀羽色鲜艳,叫声动听,是鸣禽中的佼佼者。  【微评】小精灵似的金翅雀非常机警敏捷,一般情况下很难近距离地拍到它。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镜头竟然抓拍到了金翅雀展翅飞翔
暑假,我们一家三口应朋友之邀去俄罗斯游玩。先抵达圣·彼得堡市,在那里,我们参观了国家美术馆、圣·彼得大教堂,欣赏了芭蕾舞,瞻仰了列宁格勒保卫战纪念碑,游览了冬宫和夏宫等著名景点。我们还在彼得保罗要塞乘船,在涅瓦河上观光古典又迷人的圣·彼得堡市容之后去了莫斯科,由那里回国。十多天的旅游虽不算长,却感想颇多。    别具一格的建筑    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的第二大城市,是世界上少数具有“白夜”的城市,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凭借简约有力的艺术风格和丰富出色的现代派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硬汉形象,也确立了自己独特的文坛地位。研究海明威的性格,人们总是在他的成名著作中寻找答案,却常常忽视小说家早期的作品。《印地安人营地》就是海明威24岁左右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它根植于海明威对生活与人生、生命与死亡的理解,含蓄而又清晰地折射了小说家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    历经风雨,初涉人生    《营
自然和人类向来关系密切,它常常是艺术家们所描绘的对象,长久以来它身上寄托了,人们太多的情感和梦想。在西方,关于自然的风景画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流变过程,目前我们无需步出国门,在国内就能亲身领略其永恒魅力。  2013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正推出“道法自然——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精品展”(2月1日-5月9日),展出了来自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127件艺术精品,涵盖了从古巴比伦到现代美国的4000年以来的绘画、雕塑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对翻译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人们不仅要求译文优美流畅,更要求译文能尽可能地完整、准确地传达原作特有的文化意象。否则,无论多么好的译文,如果失落了甚至歪曲了原文的文化意象,就会使读者感到美中不足,有遗珠之憾,有时还会使读者产生错误的印象。  比如,一位唐诗的英译者在翻译被蘅塘退士誉为“千古丽句”的李白的诗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时,把这句诗译为Mid April mist
《印度之行》是英国作家福斯特的代表作,也是西方现代文学中的经典著作之一。小说是作者根据两次访问印度的经历写成的,展现了多棱镜似的印度形象,抨击了英国殖民者“那颗发育不良的心”。福斯特的作品浸透着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因此,福斯特塑造的印度形象具有独特的复杂性。本文试以小说中的人物、风景为代表,从形象的角度解读福斯特笔下的印度形象,并分析其成因。    异国人物形象    福斯特在《印度之行》中塑造了
一  中、西均有龙,其外表貌似相近,但其性质与内涵差异颇大。曾有人按西方龙(Dragon)说法,框范东方,欲将中华龙(Long)废除,塑造新形象标志。也有人将中华龙与《圣经》龙(D ragon)混为一谈,为此,分析总结中、西“龙”之差异,以正确对待,十分必要。现以《圣经·启示录》龙为西方龙之代表,予以解析。  《圣经·启示录》龙为暗喻  《圣经·启示录》原文为希腊文。  “启示”为启发指示,使有所
美国著名文化史学家罗伯特·达恩顿在其《屠猫记》一书中曾经这样评价法国民间故事的文化特性:“法国敲出幽默和家居生活的声调”;“法国的故事倾向于写实、朴拙、黄腔与喜感”;“法国的故事尝起来有盐巴味,闻起来有泥土味。它们发生在一个洋溢人情世故的世界……”可以说,阳光普照、遍地良田、环境怡人、地处西欧文明核心区域的法国,很难像丛林密布的德国或者白雪皑皑的北欧那样,产生充满超自然力、诗意和暴力的童话或神话。
在18、19世纪异军突起、领世界潮流之先的国家,非不列颠莫属,它首先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化国家;旋即便凭借坚船利炮,在世界各大洲广泛占领殖民地,终于成就“日不落帝国”之名。但是,王国孤悬欧陆西北海域,弥望皆水,占地24万多平方公里,可谓“蕞尔”,长久以来便养成一种温婉的岛国心态,有稳健保守的一面,因此保留了许多旧传统。王位继承问题就是一例。  英国现在的《王位继承法》是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