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济数学”作为高职高专经济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作用重大,但在日常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文从教材、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等方面对“经济数学” 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对该课程的改革和建设相应地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经济数学 存在问题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254-01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高职高专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由此伴随而生的问题是学生录取分数较低,数学素质较差,给经济数学的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经济数学”是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是经济学研究、应用的重要工具,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以及实际经济工作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但是,目前“经济数学”课程的教学仍然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课程内容脱离实际需求,枯燥乏味,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本文根据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指出“经济数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对该课程的改革和建设谈几点思考。
一、经济数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乏适用的教材
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的改革离不开教材的支撑和推动。当前高职院校“经济数学”教材建设在处理数学理论与应用方面仍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缺乏适合高职高专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教材。现有的一些经济数学教材也更多地强调数学内容体系的系统性、严谨性和完整性,再在章末辅加若干人为编制的经济学例题以示应用,事实上与经济实际应用联系甚微,根本达不到“学数学”是为“用数学”的目的。
2.课程内容设置与专业脱节
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提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必须服从以专业为核心、专业服从市场、课程服务于专业的原则。所以“经济数学” 作为一门服务于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其课程设置应该与经济类专业紧密联系,应突出其经济特色,为财经人才提供基本的数学基础知识,和用数学知识处理常见经济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事实上,目前大多“经济数学”沿用工科专业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数学学科性太强,与经济专业其他课程内容的衔接被忽视。由于数学与经济没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所以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之后很难感受到數学对他们专业和今后工作的作用,影响了学生对后继课程的学习以及学习应用经济数学的积极性。
3.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待提高
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经济数学课程仍采用“课堂以教师为主、教师以书本为主”的传统数学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仍沿用引出定义、证明定理、讲解例题、处理习题的固定模式,向学生灌输大量定义、定理和解题技巧,学生只是被动地记住有关知识,应付考试,无法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思维的提高,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惰性,很难实现经济数学的培养目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考核、 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对经济数学的学习考核仍然采用笔试方式,教师出题,学生做题,片面强调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计算能力的提高。这种考核方式虽然对保证教学质量, 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不利于学生的自由发挥,对数学功底薄弱的经济类专业学生而言增加了心理负担,产生畏惧害怕的心理,降低学习数学的热情。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的,考核方式也应突出考查学生的能力,以更科学、更全面的方式突出学生能力的评价。以考试成绩的好坏定胜负,实行一票否决制的评价体系显然已经落后,实行多元化、多样性的评价方式已经势在必行。
二、对“经济数学”课程改革的建议
1.改革教学内容和教材
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把握“必需、够用”原则,教材的选取上要定位高职, 面向经济,突出专业特色;在教学内容选取上要满足后续课程与经济应用需求,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倡“宽基础、重应用”的教学结构。首先在基础知识的学习方面,要为学生奠定一个宽厚的基础,要从纯数学演绎和严密逻辑体系中解脱出来,适当降低严谨性要求,对严格的数学定义、抽象的定理、命题和复杂的证明、计算内容要合理地取舍、整合。其次,结合经济类专业特点选择应用性的教学内容,如增加单利、复利、最大收益、最小成本、边际成本和弹性等与经济和管理相关的内容,充实一些真正联系实际的应用型例题和习题,让学生感到学习经济数学既有趣又有用。
2.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依据“经济数学”的课程特点,结合学生专业特色,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可以达到更高的教学实效。如采取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抓住问题的本质,化复杂为简单;坚持精讲与自学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注重建模能力的培养,将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经历体验数学建模的基本过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体现数学文化,结合课程穿插讲述数学发展史,展现“数学之美”,体现“数学之用”,改变数学学习枯燥无味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3.改革考核方式
对“经济数学”课程的考核进行改革完善,必须使得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更科学、更全面。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要体现出“经济数学”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运算和推理能力,更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自学能力、团队精神等综合能力的考查。考核方式要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应当在平时鼓励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利用所学到的经济数学知识,展开课堂讨论,撰写小论文、小报告等,作为考核学生成绩的一部分内容。例如:期末考试(包括基础知识、基本运算和推理能力) 占50%,过程考试(给出案例,进行讨论,撰写小论文、小报告) 占30%,平时成绩(平时课堂提问、作业及出勤情况) 占20%。多样的考核方式能引导学生学好基础知识,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增加知识面,最终成为适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曾明凤,高职院校《应用经济数学》课程改革探索,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12
[2]赵魁君,关于《经济数学基础教学的几点体会》,科技和产业,2010.11
【关键词】经济数学 存在问题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254-01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高职高专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由此伴随而生的问题是学生录取分数较低,数学素质较差,给经济数学的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经济数学”是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是经济学研究、应用的重要工具,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以及实际经济工作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但是,目前“经济数学”课程的教学仍然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课程内容脱离实际需求,枯燥乏味,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本文根据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指出“经济数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对该课程的改革和建设谈几点思考。
一、经济数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乏适用的教材
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的改革离不开教材的支撑和推动。当前高职院校“经济数学”教材建设在处理数学理论与应用方面仍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缺乏适合高职高专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教材。现有的一些经济数学教材也更多地强调数学内容体系的系统性、严谨性和完整性,再在章末辅加若干人为编制的经济学例题以示应用,事实上与经济实际应用联系甚微,根本达不到“学数学”是为“用数学”的目的。
2.课程内容设置与专业脱节
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提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必须服从以专业为核心、专业服从市场、课程服务于专业的原则。所以“经济数学” 作为一门服务于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其课程设置应该与经济类专业紧密联系,应突出其经济特色,为财经人才提供基本的数学基础知识,和用数学知识处理常见经济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事实上,目前大多“经济数学”沿用工科专业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数学学科性太强,与经济专业其他课程内容的衔接被忽视。由于数学与经济没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所以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之后很难感受到數学对他们专业和今后工作的作用,影响了学生对后继课程的学习以及学习应用经济数学的积极性。
3.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待提高
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经济数学课程仍采用“课堂以教师为主、教师以书本为主”的传统数学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仍沿用引出定义、证明定理、讲解例题、处理习题的固定模式,向学生灌输大量定义、定理和解题技巧,学生只是被动地记住有关知识,应付考试,无法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思维的提高,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惰性,很难实现经济数学的培养目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考核、 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对经济数学的学习考核仍然采用笔试方式,教师出题,学生做题,片面强调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计算能力的提高。这种考核方式虽然对保证教学质量, 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不利于学生的自由发挥,对数学功底薄弱的经济类专业学生而言增加了心理负担,产生畏惧害怕的心理,降低学习数学的热情。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的,考核方式也应突出考查学生的能力,以更科学、更全面的方式突出学生能力的评价。以考试成绩的好坏定胜负,实行一票否决制的评价体系显然已经落后,实行多元化、多样性的评价方式已经势在必行。
二、对“经济数学”课程改革的建议
1.改革教学内容和教材
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把握“必需、够用”原则,教材的选取上要定位高职, 面向经济,突出专业特色;在教学内容选取上要满足后续课程与经济应用需求,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倡“宽基础、重应用”的教学结构。首先在基础知识的学习方面,要为学生奠定一个宽厚的基础,要从纯数学演绎和严密逻辑体系中解脱出来,适当降低严谨性要求,对严格的数学定义、抽象的定理、命题和复杂的证明、计算内容要合理地取舍、整合。其次,结合经济类专业特点选择应用性的教学内容,如增加单利、复利、最大收益、最小成本、边际成本和弹性等与经济和管理相关的内容,充实一些真正联系实际的应用型例题和习题,让学生感到学习经济数学既有趣又有用。
2.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依据“经济数学”的课程特点,结合学生专业特色,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可以达到更高的教学实效。如采取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抓住问题的本质,化复杂为简单;坚持精讲与自学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注重建模能力的培养,将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经历体验数学建模的基本过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体现数学文化,结合课程穿插讲述数学发展史,展现“数学之美”,体现“数学之用”,改变数学学习枯燥无味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3.改革考核方式
对“经济数学”课程的考核进行改革完善,必须使得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更科学、更全面。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要体现出“经济数学”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运算和推理能力,更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自学能力、团队精神等综合能力的考查。考核方式要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应当在平时鼓励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利用所学到的经济数学知识,展开课堂讨论,撰写小论文、小报告等,作为考核学生成绩的一部分内容。例如:期末考试(包括基础知识、基本运算和推理能力) 占50%,过程考试(给出案例,进行讨论,撰写小论文、小报告) 占30%,平时成绩(平时课堂提问、作业及出勤情况) 占20%。多样的考核方式能引导学生学好基础知识,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增加知识面,最终成为适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曾明凤,高职院校《应用经济数学》课程改革探索,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12
[2]赵魁君,关于《经济数学基础教学的几点体会》,科技和产业,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