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进精准扶贫,加大帮扶力度,是缓解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扶贫攻坚的成效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成败,而民生部门“聚焦”转移就业脱贫尤其重要。
对当前扶贫攻坚转移就业脱贫问题的几点思考
第一,从提高认识的角度来看,大量农民滞留在人均耕种面积不断减少的农村,农民收入很难大幅提高。只有逐步把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从土地的缚束中解放出来,他们才可能增收脱贫。
第二,从发展战略角度来看,实现乡镇企业就地升级、二次创业,是转移就业脱贫的关键。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城市对农民就业容量相对处于饱和,助力乡镇企业就地升级、二次创业,依靠乡镇企业就地就业是贫困家庭转移就业脱贫的优先选择。
第三,从疏通城乡就业渠道的角度来看,城市工业的高智能化和高技能化,进军城市高新工业区就业前景不乐观,引导乡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吸附农民就地就业是理性的选择。当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粗放低附加值企业逐步淘汰,高智能、高技术、高附加值企业不断涌现,企业的用工呈现高、精、少特点,为此,依据对现代高新企业用工特点判断,短期内将大量贫困农民转移到第二产业就业不现实;相反,以城市为中心的第三产业方兴未艾,为转移就业脱贫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新乡市民生部门对转移就业脱贫工作的探索
第一,加强技能培训,拓宽转移就业脱贫途径。加强技能培训,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充分发挥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的功能和作用,深入村组,对辖区内农业富余劳动力资源进行摸底调查,准确掌握农业富余劳动力资源、劳动力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等情况;建立健全农业富余劳动力资源台账,按照一县一策、一村一策的实施方案,制定技能培训计划和转移就业计划,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准确底数;依托122个乡镇和24个街道办事处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形成辐射全市村居委会的转移就业服务信息网,切实促进全市贫困户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其家庭经济工资性收入,不断拓宽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渠道。
第二,增加投入,强化人才培养机制,用足用够脱贫扶持政策,深入开展技能扶贫攻坚行动。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措施,适当增加财政投入,给予政策支持,多渠道、全方位对职业教育专业技术人才、职业技能人才、农村乡土人才进行开发培养。通过政策上支持和经费投入扶持,加大对职业教育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培训和继续教育力度;适度开展城乡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技能型人才和乡土人才;通过强化人才培养,精准实施技能扶贫,有效提升城乡劳动者整体素质,提高贫困乡村劳动者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适应当前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需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强力推进职业技术学校招生。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有效途径,技工院校和职业中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人社部门将加强与教育部门、乡镇和各级技工院校、职业学校的协调配合,组织力量深入全市各县区中学,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学校招生宣传工作,让更多城乡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吸引更多初、高中毕业生到职业学校学习知识和技能,掌握一技之长,实现转移就业,逐步改变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和困境。
第四,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就业困难人员援助机制,使贫困县城镇就业困难人员普遍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就业扶持政策。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扶持创业等方式,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对农村特困户实行不超过3年的就业援助,并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采取政策支持、创业扶持、公益性岗位安置等综合措施,确保贫困县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
第五,建立对扶贫对象小额贷款扶持、劳动力输转、技能培训、社会保障体系等机制。建立辐射贫困县区、乡镇(街道)、村委会(社区)的再就业小额担保贴息贷款机构和服务网络;积极帮助贫困县区和贫困村开展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近3年内劳务输出达到50%以上,劳务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20%;对贫困县区“两后生”(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贫困家庭的富余劳动力)实行免试入学,自2016年起每年对15万名以上贫困家庭“两后生”进行2年学历的职业技术教育,力争2020年实现所有劳动力技能培训全覆盖,保证每个贫困家庭青壮劳动力至少有1人掌握1门实用技术。
第六,着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广泛深入发动城乡居民积极主动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努力实现广大城乡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力争因养老致贫和因病致贫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对当前扶贫攻坚转移就业脱贫问题的几点思考
第一,从提高认识的角度来看,大量农民滞留在人均耕种面积不断减少的农村,农民收入很难大幅提高。只有逐步把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从土地的缚束中解放出来,他们才可能增收脱贫。
第二,从发展战略角度来看,实现乡镇企业就地升级、二次创业,是转移就业脱贫的关键。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城市对农民就业容量相对处于饱和,助力乡镇企业就地升级、二次创业,依靠乡镇企业就地就业是贫困家庭转移就业脱贫的优先选择。
第三,从疏通城乡就业渠道的角度来看,城市工业的高智能化和高技能化,进军城市高新工业区就业前景不乐观,引导乡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吸附农民就地就业是理性的选择。当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粗放低附加值企业逐步淘汰,高智能、高技术、高附加值企业不断涌现,企业的用工呈现高、精、少特点,为此,依据对现代高新企业用工特点判断,短期内将大量贫困农民转移到第二产业就业不现实;相反,以城市为中心的第三产业方兴未艾,为转移就业脱贫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新乡市民生部门对转移就业脱贫工作的探索
第一,加强技能培训,拓宽转移就业脱贫途径。加强技能培训,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充分发挥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的功能和作用,深入村组,对辖区内农业富余劳动力资源进行摸底调查,准确掌握农业富余劳动力资源、劳动力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等情况;建立健全农业富余劳动力资源台账,按照一县一策、一村一策的实施方案,制定技能培训计划和转移就业计划,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准确底数;依托122个乡镇和24个街道办事处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形成辐射全市村居委会的转移就业服务信息网,切实促进全市贫困户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其家庭经济工资性收入,不断拓宽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渠道。
第二,增加投入,强化人才培养机制,用足用够脱贫扶持政策,深入开展技能扶贫攻坚行动。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措施,适当增加财政投入,给予政策支持,多渠道、全方位对职业教育专业技术人才、职业技能人才、农村乡土人才进行开发培养。通过政策上支持和经费投入扶持,加大对职业教育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培训和继续教育力度;适度开展城乡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技能型人才和乡土人才;通过强化人才培养,精准实施技能扶贫,有效提升城乡劳动者整体素质,提高贫困乡村劳动者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适应当前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需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强力推进职业技术学校招生。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有效途径,技工院校和职业中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人社部门将加强与教育部门、乡镇和各级技工院校、职业学校的协调配合,组织力量深入全市各县区中学,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学校招生宣传工作,让更多城乡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吸引更多初、高中毕业生到职业学校学习知识和技能,掌握一技之长,实现转移就业,逐步改变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和困境。
第四,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就业困难人员援助机制,使贫困县城镇就业困难人员普遍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就业扶持政策。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扶持创业等方式,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对农村特困户实行不超过3年的就业援助,并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采取政策支持、创业扶持、公益性岗位安置等综合措施,确保贫困县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
第五,建立对扶贫对象小额贷款扶持、劳动力输转、技能培训、社会保障体系等机制。建立辐射贫困县区、乡镇(街道)、村委会(社区)的再就业小额担保贴息贷款机构和服务网络;积极帮助贫困县区和贫困村开展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近3年内劳务输出达到50%以上,劳务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20%;对贫困县区“两后生”(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贫困家庭的富余劳动力)实行免试入学,自2016年起每年对15万名以上贫困家庭“两后生”进行2年学历的职业技术教育,力争2020年实现所有劳动力技能培训全覆盖,保证每个贫困家庭青壮劳动力至少有1人掌握1门实用技术。
第六,着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广泛深入发动城乡居民积极主动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努力实现广大城乡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力争因养老致贫和因病致贫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