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我国信息化建设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与发达国家比较起来,我国的信息化不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方面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研究世界信息化的潮流变化,分析世界各国相关政策措施与手段,对于推进我国的信息化进程、更好地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而实现技术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信息化发展的国际政策环境
从总体看,以国际电信联盟(ITU)、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世界贸易组织(WTO)为代表的众多国际组织和区域性组织在世界信息化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们通过召开论坛、峰会、制定协议、标准、宣言等方式,协调促进各国间的信息技术合作与交流,为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与应用营造良好的国际政策环境。
(一)消除信息技术贸易壁垒
在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推动下,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在关税措施、非关税措施以及贸易救济方面采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为消除信息技术贸易中的各种障碍,营造开放、公平的竞争环境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1、《信息技术协议》
参加协议的成员国将按4个25%的相同比例分4个阶段将280多个税目的信息技术产品逐步降至零关税。对于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在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居于绝对优势的国家来说,该协议的实施将使它们占有更大的世界市场份额。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该协议则是一把双刃剑,有着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2、《服务贸易总协定》
该协定的主要原则和内容包括最惠国待遇、透明度原则、逐步自由化原则、国民待遇原则等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附件包括电信附件和基础电信谈判附件。电信附件中提出缔约方将开放国内电信服务业。
3、《基础电信协议》
核心是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上,无差别地向缔约方承诺部分或全部开放国内的基础电信服务业市场。
4、《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
指导成员制定、采用和实施正当的技术性措施,鼓励采用国际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保证这些措施不构成不必要的国际贸易障碍。
(二)弥合信息鸿沟
基于促进信息社会均衡发展,缩小“数字鸿沟”的共识,各国际组织作了大量的工作,并通过了一系列纲领性的文件。联合国在2001年成立了旨在缩小“数字鸿沟”的信息与通信技术工作组;2002年,联大召开特别会议讨论缩小“数字鸿沟”问题;2003年的首届信息社会世界首脑会议,大力呼吁开展切实行动来缩小“数字鸿沟”。2000年日本冲绳“八国首脑会议”通过的《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2002年第三届世界电信发展大会通过的针对缩小数字鸿沟的《伊斯坦布尔宣言》和2003—2006年《行动计划》都是努力缩小“数字鸿沟”、确保人们能够平等地享用现代通信和网络基础设施,并拥有大体平等的教育和相互沟通机会的重要文件。根据《全球信息技术报告》(2003—200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信息技术发展领域的“数字鸿沟”正在逐步缩小,亚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正在信息技术领域追赶发达国家。
(三)促进信息技术的国际扩散
信息技术的本质决定了它具有这样一种特点,即如果不渗透、不传播、不扩散的话,它就无法实现自身的价值与作用;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也加快了信息技术国际扩散的速度。当前,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一体化向纵深发展,纷纷实行更为灵活的外包战略。IT业分析机构Gartner的研究报告表明:全球应用软件外包市场近几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29.2%,2004年外包将占世界IT服务领域市场总额的53%,成为IT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动力。跨国公司在控制国际技术转移的速度和方向的同时,也极大地扩大了科学技术知识国际扩散的规模,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科技合作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协定(TRIPS),要求签约国对知识产权以及与知识产权相关的物品进行最低限度水平的保护。在信息产业领域,它涉及对驰名电子产品商标、计算机软件版权、集成电路布线设计的保护。知识产权保护规范了信息技术的国际扩散,对新产品的开发,科技的进步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四)推进信息技术标准的国际化
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要实现全球性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必须使各国的信息技术标准达成广泛一致。WTO/TBT协议中规定了世界各国和国际标准化机构必须遵循的原则和义务。国际标准化机构在制定国际标准过程中,要确保制定过程的透明度(文件公开)、开放性(参加自由)、公平性和意见一致(尊重多种意见):要确保国际标准的市场适应性。信息技术标准国际化的浪潮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即地区性标准的输出与国际标准的推行。一是各国纷纷抢占技术标准制高点,把本地区的企业组织起来,采用地区组织的形式制定和输出标准,并促成该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化:二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在各国之间做大量的协调工作,使已制定的国际标准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推行。
二、对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启示
(一)正确处理信息化发展中的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
信息化建设有其内在的规律,因而有其“共性”。在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中,必须顺应世界潮流,深刻把握“信息社会”的丰富内涵,要善于汲取借鉴各国信息化的经验,遵循信息化进程中的客观规律,从构建“信息社会”的战略高度全面推进信息化的软环境建设。同时,要在战略布局、经济层面、文化层面保持独立自主的意识,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发挥“个性”,找准信息化建设的切入点。如何正确处理信息发展的共性与个性、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是能否顺利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二)抓紧建立系统配套的信息化法律法规体系
要抓紧制定系统的信息化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把构架科学、完备的电信法律框架体系作为“十一五”期间信息化立法的重头戏来抓,为信息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在制定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时,要充分考虑信息化对法律法规变动极为敏感这一特点,既要强调前瞻性、稳定性,能够对信息技术的中长期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又要能够包容调整一定时期内因技术发展引起的社会关系变革,避免颁布一部法律、断送一个产业的悲剧。
(三)着力营造开放、竞争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环境,完善竞争性电信市场架构和政府有效监管体制
各国信息化的实践以及研究表明,开放竞争的环境最有利于信息技术在社会的扩散应用以及信息化的发展。目前,我国己取消了所有ITA产品的关税和ITA产品的所有其他税费,基础电信业已经进入了“入世”的后过渡期,外资进入国内电信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我们必须以完善竞争性电信市场架构和建全有效的政府监管体制为主要政策取向,加快电信监管机构和体制改变,推进政监分离的步伐,建立独立的电信监管机构,将行业政策制定者和市场秩序维护者的角色分开,形成一种开放、竞争、有序的新型电信市场架构和市场主导、政府配合的电信监管体制。
(四)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着力发展具有独特市场优势的核心技术
要特别强调国产芯片、国产Linux操作系统、国家信息技术标准的研究开发活动,研制出适应中国市场、具有独特市场优势的信息技术产品。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加大对带动性强、能够形成较大产值并且具有战略意义的信息技术项目开发的推动力度,加大对软件园、科技园、高新技术园区建设的投入。与此同时,政府还要认真执行政府采购法,努力对技术创新产品提供一个稳定的、可预期的政府采购市场,以支持国产信息技术产业化。在产业组织上,要特别重视中小型科技企业这一技术创新的源泉,充分发挥它们在推动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在资金和政策方面,要加快启动创业板,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融资平台;在信息产业的技术标准方面,要大力支持TD—SCDMA标准,使之尽快实现产业化,确立民族产业的技术标准优势。在核心技术的研发方面,政府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一方面,在基础研究上可以考虑以组建“国家队”的形式进行攻关,另一方面,要在企业之间积极地进行协调,通过促成建立企业之间的协作联盟等多种形式,整合信息技术企业的研发优势。
(五)加快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平台建设,让企业成为舞台主角
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宽带网络建设对于信息化进程至关重要,而这些基础设施又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属于自然垄断行业。从各国信息化的政策取向来看,无论是GⅡ计划还是NⅡ计划,无论是数字欧洲计划还是数字韩国计划,其本质都是着眼于信息化的铺路工作,即为企业发展经营提供一个良好的舞台。目前我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虽然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并且已经开始了世界最大规模的下一代互联网建设,但是,在开发能够在更大程度上使用低费用、高带宽互联网连接的基础设施,构建结构合理、高速宽带、面向未来的国家信息网络方面,我们显然还有着很大的距离。特别是在信息安全方面的隐患,已经成为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瓶颈,必须下大气力加以克服。
(六)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着力弥合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信息鸿沟
为了促进信息技术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和推广,实现农业信息化,消除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之间的信息鸿沟,必须采取一系列特殊的优惠措施。一是在“十一五”期间要继续大力推进“金农工程”,进一步加大农业信息投入力度,强化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二是鼓励和扶持各类有条件的协会、企业以及生产经营大户等社会力量开展直接面向广大农民的信息服务。三是以建立传统媒体与现代信息网络优势互补的信息服务网络为重点,切实推进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四是开展针对农村中小学的信息化普及计划,切实解决城乡数字鸿沟日益扩大的问题。
(七)高度重视信息内容产业的发展
信息化进程,既是一个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过程,也是一个为信息高速公路运输提供货源的过程。因此,要高度注意信息内容产业的发展,充分认识“内容是生命线”的内在含义。一定要注意避免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重硬轻软、重制造轻应用、重形式轻内容。一是要从政策措施上明确鼓励信息内容产业发展的政策取向,对公共信息资源再利用做出规范,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有害信息内容的依法制裁。二是要注意适合国情,促进信息内容产业和本国文化的融合,决不能盲从,不能生搬硬套别国的模式。三是要注意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这一取之不尽的丰富宝库中发掘丰富的民族内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容产业。目前国外网络游戏产品占据了中国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要争取在3—5年的时间内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游戏产品占据内地市场。四是要注意完善有关网络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内容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作者单位:中国科协调宣部、全国人大办公厅研究室)
一、信息化发展的国际政策环境
从总体看,以国际电信联盟(ITU)、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世界贸易组织(WTO)为代表的众多国际组织和区域性组织在世界信息化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们通过召开论坛、峰会、制定协议、标准、宣言等方式,协调促进各国间的信息技术合作与交流,为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与应用营造良好的国际政策环境。
(一)消除信息技术贸易壁垒
在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推动下,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在关税措施、非关税措施以及贸易救济方面采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为消除信息技术贸易中的各种障碍,营造开放、公平的竞争环境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1、《信息技术协议》
参加协议的成员国将按4个25%的相同比例分4个阶段将280多个税目的信息技术产品逐步降至零关税。对于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在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居于绝对优势的国家来说,该协议的实施将使它们占有更大的世界市场份额。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该协议则是一把双刃剑,有着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2、《服务贸易总协定》
该协定的主要原则和内容包括最惠国待遇、透明度原则、逐步自由化原则、国民待遇原则等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附件包括电信附件和基础电信谈判附件。电信附件中提出缔约方将开放国内电信服务业。
3、《基础电信协议》
核心是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上,无差别地向缔约方承诺部分或全部开放国内的基础电信服务业市场。
4、《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
指导成员制定、采用和实施正当的技术性措施,鼓励采用国际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保证这些措施不构成不必要的国际贸易障碍。
(二)弥合信息鸿沟
基于促进信息社会均衡发展,缩小“数字鸿沟”的共识,各国际组织作了大量的工作,并通过了一系列纲领性的文件。联合国在2001年成立了旨在缩小“数字鸿沟”的信息与通信技术工作组;2002年,联大召开特别会议讨论缩小“数字鸿沟”问题;2003年的首届信息社会世界首脑会议,大力呼吁开展切实行动来缩小“数字鸿沟”。2000年日本冲绳“八国首脑会议”通过的《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2002年第三届世界电信发展大会通过的针对缩小数字鸿沟的《伊斯坦布尔宣言》和2003—2006年《行动计划》都是努力缩小“数字鸿沟”、确保人们能够平等地享用现代通信和网络基础设施,并拥有大体平等的教育和相互沟通机会的重要文件。根据《全球信息技术报告》(2003—200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信息技术发展领域的“数字鸿沟”正在逐步缩小,亚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正在信息技术领域追赶发达国家。
(三)促进信息技术的国际扩散
信息技术的本质决定了它具有这样一种特点,即如果不渗透、不传播、不扩散的话,它就无法实现自身的价值与作用;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也加快了信息技术国际扩散的速度。当前,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一体化向纵深发展,纷纷实行更为灵活的外包战略。IT业分析机构Gartner的研究报告表明:全球应用软件外包市场近几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29.2%,2004年外包将占世界IT服务领域市场总额的53%,成为IT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动力。跨国公司在控制国际技术转移的速度和方向的同时,也极大地扩大了科学技术知识国际扩散的规模,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科技合作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协定(TRIPS),要求签约国对知识产权以及与知识产权相关的物品进行最低限度水平的保护。在信息产业领域,它涉及对驰名电子产品商标、计算机软件版权、集成电路布线设计的保护。知识产权保护规范了信息技术的国际扩散,对新产品的开发,科技的进步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四)推进信息技术标准的国际化
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要实现全球性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必须使各国的信息技术标准达成广泛一致。WTO/TBT协议中规定了世界各国和国际标准化机构必须遵循的原则和义务。国际标准化机构在制定国际标准过程中,要确保制定过程的透明度(文件公开)、开放性(参加自由)、公平性和意见一致(尊重多种意见):要确保国际标准的市场适应性。信息技术标准国际化的浪潮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即地区性标准的输出与国际标准的推行。一是各国纷纷抢占技术标准制高点,把本地区的企业组织起来,采用地区组织的形式制定和输出标准,并促成该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化:二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在各国之间做大量的协调工作,使已制定的国际标准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推行。
二、对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启示
(一)正确处理信息化发展中的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
信息化建设有其内在的规律,因而有其“共性”。在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中,必须顺应世界潮流,深刻把握“信息社会”的丰富内涵,要善于汲取借鉴各国信息化的经验,遵循信息化进程中的客观规律,从构建“信息社会”的战略高度全面推进信息化的软环境建设。同时,要在战略布局、经济层面、文化层面保持独立自主的意识,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发挥“个性”,找准信息化建设的切入点。如何正确处理信息发展的共性与个性、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是能否顺利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二)抓紧建立系统配套的信息化法律法规体系
要抓紧制定系统的信息化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把构架科学、完备的电信法律框架体系作为“十一五”期间信息化立法的重头戏来抓,为信息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在制定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时,要充分考虑信息化对法律法规变动极为敏感这一特点,既要强调前瞻性、稳定性,能够对信息技术的中长期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又要能够包容调整一定时期内因技术发展引起的社会关系变革,避免颁布一部法律、断送一个产业的悲剧。
(三)着力营造开放、竞争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环境,完善竞争性电信市场架构和政府有效监管体制
各国信息化的实践以及研究表明,开放竞争的环境最有利于信息技术在社会的扩散应用以及信息化的发展。目前,我国己取消了所有ITA产品的关税和ITA产品的所有其他税费,基础电信业已经进入了“入世”的后过渡期,外资进入国内电信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我们必须以完善竞争性电信市场架构和建全有效的政府监管体制为主要政策取向,加快电信监管机构和体制改变,推进政监分离的步伐,建立独立的电信监管机构,将行业政策制定者和市场秩序维护者的角色分开,形成一种开放、竞争、有序的新型电信市场架构和市场主导、政府配合的电信监管体制。
(四)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着力发展具有独特市场优势的核心技术
要特别强调国产芯片、国产Linux操作系统、国家信息技术标准的研究开发活动,研制出适应中国市场、具有独特市场优势的信息技术产品。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加大对带动性强、能够形成较大产值并且具有战略意义的信息技术项目开发的推动力度,加大对软件园、科技园、高新技术园区建设的投入。与此同时,政府还要认真执行政府采购法,努力对技术创新产品提供一个稳定的、可预期的政府采购市场,以支持国产信息技术产业化。在产业组织上,要特别重视中小型科技企业这一技术创新的源泉,充分发挥它们在推动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在资金和政策方面,要加快启动创业板,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融资平台;在信息产业的技术标准方面,要大力支持TD—SCDMA标准,使之尽快实现产业化,确立民族产业的技术标准优势。在核心技术的研发方面,政府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一方面,在基础研究上可以考虑以组建“国家队”的形式进行攻关,另一方面,要在企业之间积极地进行协调,通过促成建立企业之间的协作联盟等多种形式,整合信息技术企业的研发优势。
(五)加快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平台建设,让企业成为舞台主角
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宽带网络建设对于信息化进程至关重要,而这些基础设施又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属于自然垄断行业。从各国信息化的政策取向来看,无论是GⅡ计划还是NⅡ计划,无论是数字欧洲计划还是数字韩国计划,其本质都是着眼于信息化的铺路工作,即为企业发展经营提供一个良好的舞台。目前我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虽然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并且已经开始了世界最大规模的下一代互联网建设,但是,在开发能够在更大程度上使用低费用、高带宽互联网连接的基础设施,构建结构合理、高速宽带、面向未来的国家信息网络方面,我们显然还有着很大的距离。特别是在信息安全方面的隐患,已经成为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瓶颈,必须下大气力加以克服。
(六)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着力弥合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信息鸿沟
为了促进信息技术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和推广,实现农业信息化,消除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之间的信息鸿沟,必须采取一系列特殊的优惠措施。一是在“十一五”期间要继续大力推进“金农工程”,进一步加大农业信息投入力度,强化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二是鼓励和扶持各类有条件的协会、企业以及生产经营大户等社会力量开展直接面向广大农民的信息服务。三是以建立传统媒体与现代信息网络优势互补的信息服务网络为重点,切实推进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四是开展针对农村中小学的信息化普及计划,切实解决城乡数字鸿沟日益扩大的问题。
(七)高度重视信息内容产业的发展
信息化进程,既是一个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过程,也是一个为信息高速公路运输提供货源的过程。因此,要高度注意信息内容产业的发展,充分认识“内容是生命线”的内在含义。一定要注意避免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重硬轻软、重制造轻应用、重形式轻内容。一是要从政策措施上明确鼓励信息内容产业发展的政策取向,对公共信息资源再利用做出规范,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有害信息内容的依法制裁。二是要注意适合国情,促进信息内容产业和本国文化的融合,决不能盲从,不能生搬硬套别国的模式。三是要注意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这一取之不尽的丰富宝库中发掘丰富的民族内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容产业。目前国外网络游戏产品占据了中国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要争取在3—5年的时间内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游戏产品占据内地市场。四是要注意完善有关网络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内容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作者单位:中国科协调宣部、全国人大办公厅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