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来源 :记者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1hn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一种方式,它是获得消息效率相对比较高的一种行为。学习未必一定是指阅读,一切高效获取信息的方式都可以称之为学习,并且这种获取信息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自我反省,可以实现自我迭代。
  如今,大家都能够感受到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之前受限于物理条件,我们不可能随时随地带一大堆书报刊来阅读,所以普通人的阅读量不会很高。与此同时,我们的阅读场景也被互联网分散了。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一方面在消弭系统学习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不得不说的是容易造成你在学习的假象,而且对我们的视力损伤也很大。
  阅读与偏见
  1.偏见的诞生
  偏见是如何诞生的?真正的偏见因为已知而非未知。无知的人是不知道偏见的。我们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形成一般的偏见,但是杰出的认知,优秀的认知和结论,在被大众接受之前,都是偏见。好多新的理论结论,包括今天我们广为流传的关于人类历史和未来的一些结论,在很长时间里都是一种偏见。但是,大众意义上的偏见,则多数是产生冲突的原因,所以,如何理性地分得清真知和偏见,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
  2.文化的质感
  很多人说读书多就会有知识,有知识就是有文化。其实不然。我们过去被所谓的有才华,或者有知识,有文化的某些偏见所迷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对他人的尊重。如果你的知识越多你越傲慢,你越有偏见,那这样的知识还是不要的好。
  有人说我们中国人并不是喜欢阅读的民族,平均每年不到10本这样一个非常低的阅读量,远远低于犹太人的平均64本。今天的社会学在中国是非常热的,但其实这在美国并不是很主流,美国市场没有特别流行,中国人非常焦虑,非常关心我们未来如何发展,所以这样的书在中国大热。
  3.阅读和文化的质感之间的关系
  文化的质感并不是把大量的知识装在大脑里就行了。有文化和有知识,是一定要把对未知世界的认知,在大脑里形成认知系统,去指导人去获得幸福的生活和更加有质量的人生,以及人因为获取这些知识能不能给人类社会带来正向回馈,这才是有文化、有知识的重要的部分。
  阅读的理念
  1.阅读的层次
  我们看微信公众号和热文花费的时间,占了我们大部分的阅读时间,那些有学问的学者,他们不太受社交化和社会化媒体的引导,他们在自己的世界整合自己的知识网络,他们和流行保持清醒的距离。
  我这里将信息分为四种形态,第一是基本信息,第二是知识,第三是文化,第四是文明。阅读资讯类的信息是很消耗人的创造力的,这会对你阅读质量有很大的不利影响。所以,我们的认知系统中需要有一定逻辑的知识,就是主题信息。
  2.阅读的可能
  在中国,应试教育是非常泛滥的,我们大量出版物市场里面卖的比较多的还是教材、教科书,这是发展中国家非常重要的特色。但是无用之用也是有用,一个是短期直接价值,无用是长期复杂的价值。中国经过大概三四十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应该稍微步调放的优雅一些。包括中国的创新为什么没有西方世界那么给力,就因为中国的文化“有用”和想法太多了。
  我们中国对无用的容纳之心很低,我们对失败的看法是偏颇的,如果没有很好的看待失敗的态度,对于无用失败的容纳度不够的话,创新在中国将来的速度自然会非常缓慢。今天我们在这个时候尽可能对无用和失败给予更多的关注,这样我们才可能获得更多的创新可能。我们应该把阅读的无用看成一种常识,不要时时想着短期的所谓有用。阅读的常识有两面,一个是用来对抗无知,一个是用来对抗无聊。娱乐也是人类生活非常重要的一面。阅读并不是通向学而优则仕,则商,则演……纯粹的阅读过程本身就是答案,有时候途径就是到达。
  3.阅读的疆界
  大家阅读需要有个合理的标准与疆界。
  对此我个人的看法就是:
  第一,要对新知保持适度的警惕。新知在探索当中是有很多盲区和错误的,所以尽可能跟热点新知保持一定的距离。第二,对经典的适度扬弃。虽然你不能理解经典,但是对周边人的认识让你对经典一知半解,误读经典产生的影响会更差。第三,是对原创与否适度放宽。如果读演绎的作品对我们阅读认知会有很大的好处的话,也未必一定要只读原著。第四,不要一定追求读所谓高雅的阳春白雪内容。我们生活中不一定都是干粮,一些简单的娱乐性的阅读也是重要的选择,顺其自然即可。
  阅读的技术
  怎么阅读更加有效率呢?
  有的要逐字逐句精读,有的随意浏览翻阅速读,有的随时记笔记,你必须在自己的大脑里建立一个数据库,哪一类知识归档到这类,你分门别类分装你自己的知识。
  首先,建立自己的知识树。这棵知识树,是我们归档信息的处理系统。没有这个系统的锚定,我们很难建立起有效的认知系统。其次,知识存储要有必要的难度。对你来说学习起来越难的东西,经过反复的训练获得的知识积累,你最后的提取效率反而越高。再之,是文化和文明,系统认知和兼容性认知。系统性和兼容性,是产生知识碰撞的前提,没有碰撞不会产生新知,如果只有碰撞没有兼容,碰撞的方向和质量都会出问题。接下来,经典著作的系统性阅读的技术,要速读、精读、交叉阅读反复进行。正文阅读与附文注释与参考文献结合阅读的方法特别重要。注释与索引是作者向你呈现了他如何获得认知的推理,你按照这个框架再研究一遍,就得出这个作者为什么和如何得出这个结论,这对有效的阅读经典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系统性认知就会迅速建立起来,我们必须按照从易到难的学习方法,才可能让自己的知识树变得更加结实、茁壮。最后,阅读与行动。社会上有很多现象。其一是读书就是读书。读书就是意义,你愿意跟先贤交流,与不同的大脑交流也是可以的。其二是学以致用。如果阅读之后不能塑造你的行为,不能改变你和世界的关系,改变自己和改变世界,这样的阅读效率是比较低的,你必须要让阅读和你自己成长结合起来。
  阅读与认知系统迭代
  阅读需要打造不断升级的思考模型,阅读一定要促进你阅读认知模型的迭代。
  我们必须通过阅读重塑我们的认知模型,我们的认知模型质量越高我们的行动能力也就越高,我们的认知能力越高,我们改变生活,改变自己、重塑自己可能性就越大。
  大量影响改变世界转变方向的人都是认知框架和认知模型跟我们不一样的,那些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或者是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他们这些人都是认知模型跟我们不太一样的。更好的认知模型肯定是信息输入的方式和质量导致的,所以我们要更加注重阅读的品质、技术和方法。
  对于社会上的好多现象,人人都振振有辞,人人都自视正确,我认为这是落后认知系统导致的结果。事实上就是我们的认知系统不够开放,你很难知道你的位置在哪里,你的阅读质量怎么样,而不是说你自认为你对,你那个想赢的冲动,其实就代表了认知的程度是不够的,你应该放在更大的知识视野里面才能够获得有效认知。
  错读的危害大于不读。
  你懂得多,但你懂的内容质量很差,甚至是谬误,对人的影响比对社会的低效能的内耗对你产生的损伤更大。这种错误认知导致全球性的灾难也是很常见的,比如希特勒的法西斯主义引发的全人类的灾难,我们始终都不会忘记。
  我们必须通过阅读获得更加开放的系统,让我们跟这个世界交集,变得越来越美好,让我们重塑自己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这就是阅读带给我们的一种终身学习的状态,这是我的理解,我愿与大家共勉。
  摘自思想潮
其他文献
周六晚,一位女士拨通了心理咨询专线:“大约半年前,我父亲突发心脏病去世了。当时我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可三四个月后的一天,当同事跟我闲聊时说起某某死于心脏病的事,我顿时觉得心慌意乱,立即去了医院。医生检查后说我没事,建议看心理医生。但此后我时常犯病,一犯病就吃速效救心丸。又有一次因为心律过速心慌到院就诊,医生开了一些安定镇静的药给我,此后我就变得越来越依赖这类药物,因为我担心长期这样下去,自己会疯了
有人担忧,Twitter的种种计划可能会作茧自缚。    自微博服务商Twitter于2006年成立以来,Twitter的批评家们就一直谈论着这样一个问题:这种社会信息服务何时才能赚到钱?  在旧金山召开的Chirp开发者大会上,Twitter要对此问题做个解答,因为Twitter期望与开发者们分享其最新的计划——并且打算将其与众多独立开发者之间的关系裂痕粉饰一番。  先前宣布的@anyw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