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机给了我另一双眼睛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we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摄影最初是给自己的写作作掩护
  问:就先谈谈您是何时开始摄影的吧?怎么会喜欢上摄影的呢?
  答:我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喜欢上摄影,为此给自己买了第一台照相机,捷克的“爱好者”牌双反相机,80元,委托店二手货。那时候拍的差不多都是同学亲友聚会留影。再就是那时我当建筑工人,给师傅们免费拍全家照。
  比较职业的摄影经验是1974年秋天,我在北京六建三工区的特种钢厂工地干活。工地宣传科想搞一个“抓革命、促生产”的摄影展览,听说我经常给师傅拍照,就找到我。我很高兴,首先是逃避繁重的体力劳动,我是铁匠,整天抡大锤;再就是盘算着怎么借这个机会完成构思中的一部中篇小说。在跟宣传科干事谈条件时,我满脑子想的都是这部小说。我提出首先要建一个暗房,因为当时的写作条件很差,跟众多师傅一起住工棚,晚上一到点就关灯睡觉,我把自制的台灯遮得严严的,还是怕影响人家。而暗房意味着独立的写作空间。他们居然同意了,反正也弄不太懂暗房是怎么回事,就建了一间4平方米的木板房,还根据我的要求,用黑红布双层窗帘遮得严严实实,门倒插。一个多月间,我完成了中篇小说《波动》初稿。这一段,我在关于70年代的回忆录《断章》中有详细记载。
  说来我的文学创作和摄影是同步进行的—那年月写作违禁,幸好有了这么个暗室,让我保持地下状态。工地干部每次想进来,我就说正在冲胶片或洗照片,等我收拾停当,布置好工作现场,才把他们放进来。由于不懂“高科技”,把他们唬住了。在准备摄影展览的同时,我完成了中篇的初稿,还写了一些诗。
  金斯堡算是我的摄影师傅
  问:后来跟摄影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其实我的摄影一直停留在业余水平。70年代末我们创办《今天》杂志后,接触到一些真正的摄影家,都是“四月影会”的,那是一个民间摄影团体,跟官方的摄影路数完全不同。看过人家的摄影作品,自己知道就更没戏了。从1979年起我在《新观察》工作,后来又调到《中国报道》。而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分工不同,轮不上我拍照片。尽管我出去采访也带上照相机,但采用率极低。
  后来真的喜欢摄影还是1989年到了海外,漂泊旅行,随身总是带个小照相机。为了轻装前进,很少带专业相机。我用的第一个微型相机是Olympus。
  问:是胶片的吗?
  答:是胶片的。我的摄影师傅算是艾伦·金斯堡吧,我在《蓝房子》一书的开篇专门提到这件事。他长期用奥林巴斯相机,金属壳,抽拉式,关键是完全手动的。卖摄影作品是金斯堡的三大收入来源之一。我记得那是1990年夏天,在汉城,我们一起参加世界诗人大会。他到处抓拍,树上的乌鸦啊,粘在胶纸上的蟑螂啊。我当时带了个傻瓜相机,他跟我说,这种照相机很差,完全不能靠人控制,根本无法得到你需要的效果。他劝我买一台像他用的那台奥林巴斯。他说这照相机已经不生产了,但可在二手店买到。他还建议我,在摄影中一定不要用闪光灯,会把所有的空间都压缩成平面,缺乏真实的氛围。不久,我在波士顿的一家二手店终于买到了相机。第二年,也就是1991年夏天,我和金斯堡在纽约见面,我把买到的奥林巴斯给他看,他在手里把玩着,很满意,觉得新旧程度和价格都合适,他顺手用那台相机给我拍了两张。在数码相机出来之前,我很长时间都在用这个奥林巴斯。
  非专业的摄影人一定要找到自己独特的摄影语言
  问:在漂泊生涯中,您拍的大多是黑白还是彩色?
  答:基本上都是彩色的。主要是记录这些年的漂泊生活,拍朋友、女儿,还有各地风景,基本属于旅游纪念照这一类。当然,有时也涉及国际社会政治主题。比如2002年春天我参加国际作家代表团去巴勒斯坦,拍过围城和战争破坏的痕迹,拍过难民营以及与阿拉法特的会谈等场面。最近十年,数码相机的出现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旅行携带起来更方便了。
  我觉得像我们这些非专业的摄影人,一定要找到自己独特的摄影语言。我经常看到一些人用特别高级的照相机,去照那些所谓标准化的风景照,这是最傻的事儿。因为你永远不可能超过那些明信片,它们是在商业摄影运作中千锤百炼的—各种角度各种光线全都试过了。我开始寻找自己的摄影语言,换一个角度去观看去领悟世界。我经常拍的是一些比较抽象的东西。比如我在《书城》杂志发的那几张照片,有一张叫《窗口》,是在瑞士拍的。那是一个已故的法国画家的庄园,其中有个用作马圈的小房子。画家把窗户装饰得很漂亮。正好一匹马从窗口探出头来,向外张望,我抓拍了好几张,选取不同的角度。从侧面看特别有意思,因为窗口本身就像一幅画。
  问:都是用数码相机的?
  答:后来用的都是数码的,数码的方便。胶片还要冲洗啊什么的,对一个国际流浪汉来说太麻烦。如今有一个小型数码相机和一台笔记本电脑就够了,走遍天下都不怕。对了,我现在用的是佳能G10,郑重向摄影爱好者推荐,它体积小,但具有准专业相机的功能。
  我一直都用彩色的,而彩色转成黑白很方便。这可能和我的坏毛病有关—我只看彩色电影,不太爱看黑白电影。有时出于特殊需要我会加大曝光量,达到类似黑白的效果。
  问:不做后期处理?
  答:不,我完全反对做后期处理。现在后期技术太高了,以假乱真,实在没什么意思。
  问:您拍照的时候有没有带着一种事先想象的画面,带着某种预期去拍?
  答:没有。我带照相机出门时,经常会突然间看到某个影像,感到某种刺激,但又往往抓不住,总是和你的想象有距离,拍出来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有时候你观看时觉得不怎么样,拍出来倒挺有意思。这其中有即兴与偶然的因素。
  照相机给诗人提供了另一种媒介
  问:我觉得说到这一点,感觉跟诗歌又有点像了,诗歌里也有不同的意象存在。
  答:对。我写诗也是这样,我不太强调诗歌背后的文化意义,那样往往限制诗歌本身的自由。一个美国诗人说过,诗歌是在语言中发生的事件。以此类推的话,那么摄影是在影像中发生的事件。
  问:作为一个诗人,您这种个人化的视角是否多少受到“文学背景”的影响呢?
  答:我觉得创造性有多种多样的表现方式,它们之间密切关联,只不过媒介不同而已。而照相机给诗人提供了另一种媒介,就像是另一双眼睛。和诗歌的关系没那么直接,但另有优势。写诗主要的元素之一是意象,包括意与象两部分,也就是说是与意念相关的物象。而摄影更直接,没有语言障碍,直接抓到物象本身。
  问:前面您提到说自己经常拍一些局部的、抽象的东西,这些影像出来之后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您自己是如何诠释的?
  答:我的一些照片都发在《书城》杂志上。他们让我写所谓的“摄影手记”,我在其中写的几乎都是关于拍摄的环境与情绪,而尽量不对作品做出诠释。这一点上我赞同桑塔格的观点:反对阐释。我自己拍照时往往与情绪有关,比如有一张是我在荷兰海牙火车站转车时拍的,我从火车站天棚上一块打碎的玻璃经过,触动了我当时沉郁的心情,于是我返回,拍了几张(注:照片名为《无题》,在《书城》发表)。
  1993年我在荷兰莱顿呆了有九个月,那段日子是我生活中非常困难的时期。去年我再回去的时候已是十几年以后,回去的时候心里有一种伤感。一个当年和我一起玩的汉学家接待了我,我们一起聊天,聊到过去的很多往事。后来我心情很沉郁,拉着箱子在火车站走,突然看到那个玻璃上的裂口,那种感觉是一种“释放”,对于当时特别压抑的心情的释放,拍完后我的心情居然好转了。虽然后来照片发表的时候我还是做了点“解释”,但是我现在觉得那个解释是有点多余的。
  所以,摄影有时和写诗很像。你和你的摄影对象常常处在互相寻找的过程中。有的时候你在找它,但怎样也找不到,只有它也在找你时,你们才相遇了。这和写诗有点像,你刻意想写往往写不好。依我看,真正好的摄影作品就是一种相遇的过程。
其他文献
飞思·施耐德28mm f/4.5 LS Aspherical镜头是一款中画幅超广角镜头,我有幸在它上市第一时间拿到实物。这个施耐德镜间叶片式快门镜头简称LS28,它分量十足,做工精美,形状很“拉风”。镜头到手,免不了来一番测试,而这测试就陪伴着我今年冬季的第一次远行:西藏—尼泊尔之旅。  冬季的西藏天气相当给面子—阳光灿烂与暴风雪俱来。到达拉萨的第一天,我就急不可耐地拿着飞思DF相机、IQ180后
期刊
徕卡在相机工业史上占据着不可磨灭的地位,2009年徕卡推出首款APS-C画幅便携相机X1,时隔两年又推出了升级版本X2,徕卡自此巩固了自己在便携相机的市场地位。  华丽的战役  提到徕卡,如果不冠以复古、奢侈等字眼似乎不能够完全体现徕卡相机的价值与意义。实际上徕卡X系列相机更多的是其实用价值。徕卡X2采用1620万像素, APS-C CMOS较之徕卡X1的1200万像素有小幅提升,如果要说X1与X
期刊
闪光灯发明之初是为了满足摄影师对弱光环境拍摄的需求,自摄影师埃杰特运用高速电子闪灯拍摄完成了《子弹穿过苹果》后,闪光灯摄影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进程。  定格瞬间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机顶闪光灯的作用更多是作为人像补光及弱光环境下拍摄,很多购买了闪光灯的朋友都将其束之高阁,但闪光灯实际作用与意义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永诺自发布了YN568EX大获成功后,又推出了新款产品YN568EX II,这是永诺生产
期刊
我们常见的摄影和摄像支撑系统都有三条腿(或者一条腿),而Camtrol的支撑系统非常“古怪”,它与我们过去见识过的任何一款脚架都不相同。这个家伙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  首先,它可以用于运动中的摄影或者视频拍摄,特别是在视频拍摄时,如果上下楼梯或者快步前行,用手端着相机或摄像机,画面就会出现明显的晃动,这不仅让摄影师痛苦难耐,而且拍出的画面也会让欣赏者头晕目眩。而将相机和摄像机固定到Camtrol上
期刊
镜泊湖,原始天然、风韵奇秀、湖光山色、四季长新。春天,满山达子香,一湖杏花水;夏天,绿荫遮湖畔,轻舟逐浪欢;秋天,多彩五花山,霜叶红似火;冬天,峭壁悬冰瀑,万树银花开。风光旖旎的百里长湖,气势雄浑的吊水楼瀑布,倚丽壮阔的火山口原始森林,怪石峥嵘的地下熔岩遂洞,盛衰疑迷的渤海古国遗址,粗犷浓烈的地方民族风情,丰富珍奇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令人惊叹神往,流连忘返。  2013年7月,由《中国摄影》杂志社、
期刊
前不久,梅生携带奥林巴斯OM-D E-M5相机前往冰岛拍摄世界遗产项目。在试用过程中,他发现这款相机的一些“滤镜”功能特别能体现自己拍摄的感觉,这款微型单电相机以至于成了他的主力拍摄工具。  问:很多摄影师把奥林巴斯E-M5微型单电相机作为备机使用,而您此次冰岛远行,为何选择OM-D E-M5作为主力相机?  答:相形同侪,E-M5的功能可以完成此行的拍摄任务,是我的主力机型之一。  问:您前往冰
期刊
数码影像时代,有人觉得可以依赖相机的直方图或多次拍摄即可搞定曝光,其实这种理解较为偏颇。测光表对于职业摄影师以及要求苛刻的业余摄影师来说依然是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因为有了它之后,控制曝光会更加精准而快捷。  与普通的测光表不同,世光(Sekonic)478DR测光表集拍照测光表、电影测光表和专业照度表于一身。  世光478DR测光表的屏幕为中文菜单触摸式,非常容易操作,即便不看说明书也能轻松操作。
期刊
神奇“太极拳”,于人类和宇宙万物衍生进化之波澜壮阔的历程中,以其所饱浸的东方哲学内蕴,厚积丰沛而成为闪烁着奇异光芒的文明瑰宝。它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与大自然息息共生、深体参悟而来的生命文化结晶。作者摒弃了照相机装置“快门”的概念,让“太极拳”透过镜头的影像,任由其在CCD上自在地完成“历时性”的记录成像。“影像太极”以其特别的拍摄方式,诱发出了幻视抑或是梦境般的“太极”意象空间,呈现出来的影像越过了
期刊
“细节决定成败”这一理论在企业管理中普遍认同,并广泛地应用在日常工作中。摄影也是一项特殊产品的生产过程,一个好的产品就是一幅优秀的作品,它一定是生产者——摄影人辛勤劳动的成果。  摄影的记录功能只是物理特征,摄影技法的应用是创作者传达美的手段。我们强调的细节不仅是“细枝末节”,而是通过创作思维,更科学、更主动地运用细节,发现它的存在,关注它的变化,利用它的特性来强调事实,交代真相,渲染气氛,抒发情
期刊
随着数码相机感光度的不断提升,机身及镜头防抖不断完善,我们在保证安全快门的情况下往往会选择手持拍摄,但影像质量的下降与拍摄手法的局限也同样限制着我们,所以外出拍摄我们仍然需要携带可靠的三脚架作为高质量影像的支点。  行摄利器  M-3205X三脚架作为思锐MX系列家族中的一员,是专为多种拍摄环境下专业摄影人而设计的,该脚架使用碳纤维材料,共有5节脚管,在不使用中轴的情况下能够达到1400mm的高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