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的词语。”可见,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动力。当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本来最富有个性的作文变成了虚假的、机械的应试训练。学生作文千人一面,缺乏童真童趣,真话、真情、真感受难以寻觅。如何让学生对作文不怵不惧,自觉自愿地习作,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呢?按照新课程标准,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我就如何捕捉学生习作兴趣的亮点,谈谈看法。
一、增加课外阅读量,有效积累写作语言
一些学生囿于狭小的“课本”空间,成为“井底之蛙”,且大多患有“贫血症”,反映在作文中就是同样的思路、同样的材料,甚至是同样的假话、空话和套话。张志公先生说:“语文这个工具,要掌握得好、运用得好,首先必须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他们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他们不主张狭窄,主张广博。”为此,我尝试通过以下途径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1.鼓励学生喜爱读一本杂志。我向他们推荐了《读者》、《青年文摘》、《中国青年》等内容丰富、类型多样、人文性较强、国内知名度高和发行量较大的杂志,鼓励学生积极阅读,培养阅读兴趣,逐渐养成阅读习惯。我欣喜地看到有些学生的手中多了《读者》、《青年文摘》,养成了阅读习惯。
2.鼓励学生欣赏一个作家。让学生买或借自己喜爱的作家作品,潜心阅读,加深对作家的了解。一些学生读起了名家的作品。
3.要求学生辑录一本《作品精选》。学生每周选择抄写一篇自己喜欢的作品,给予点评,写出自己喜欢的理由(点评不要求字数,长短均可)。通过此项要求,可以帮助学生完成阅读积累,开阔视野,增强语感能力。苏煌辉同学抄了《世界上最长和最短的东西》一文,在点评中写道:“世界上最长的东西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永无穷尽;最短的东西也是时间,因为人们所有的计划都來不及完成。……时间可以扩展到无穷大,也可以分割到无穷小,当时谁都不加重视,过后谁都表示惋惜。……凡属伟大的,时间就把它们凝固起来,永垂不朽……”
二、激发动机,让学生喜欢作文
一些学生怕写作文,一听说要写作文,就皱眉头,显得无可奈何。作文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作业。它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字、词、句、篇表情达意,这就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学生的生活阅历浅,语言文字还没学出门道,必然感到困难。皮亚杰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所支配。”“学习是一种主动的过程。”事实上,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都是在学生内部构成的,作文当然更是如此。如果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无法完成这项创造性的作业。叶圣陶在《论作文》中指出:“语言发生的本身,是为着要在人群中表白自我,或要鸣发内心的感受,顺着这两个倾向,自然会不容自遏地说。”可以说,这“两个倾向”,正是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基本途径。对学生来说,尤其要引导“鸣发内心的感性”,只有让学生写内心世界的感受,他们才会高兴地说、高兴地写;反之,只能是为作文而作文,言不由衷,视作文为苦差事。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不要用自己的思想限制学生的思想,而要学会用学生的眼睛看世界,用学生的耳朵倾听生活为学生演奏的乐曲,让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交织在一起。我们要有一颗“童心”,这样才能用自己感情的火苗点燃学生心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如学校共青团组织学生野炊,学生很高兴,有说有笑,热热闹闹地开展了野炊活动。结束后,他们依依不舍,在回家的路上,还谈论不休。第二天上作文课,我让学生分组讨论野炊的情况,他们说得津津有味。抓住这个时机,我说:“你们能把议论的话儿记下来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能,让我们试试吧!”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发了,轻松愉快地完成了作文。
三、互相欣赏,享受成功
如果没有掌声,舞台就不会更精彩;如果没有市场,产品就不会再生产;如果没有读者,作者就不会更发奋。为了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我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享受成功。除将学生的作文投向报纸杂志社、送到校广播室外,我更多的是让他们在班上交流。每次作文后,我首先批改,在客观纠错的基础上尽量鼓励,等级就高不就低;再发到学生手里,让他们自己读几遍,再改一改;相互传阅,相互修改;最后集体欣赏。最后的集体欣赏可谓场面热烈,群情激发。我先让那些受到肯定并信心十足的同学念作文,再让那些按捺不住内心激动的人念自己推荐给同学的作文。教室里朗朗的阅读声和经久不息的掌声交替出现,真是作者喜,念者喜,听者喜。有的为同学新颖的题目叫绝,有的为同学精当的选材立意喝彩,有的为同学遣词造句的优美惊叹。这劳动的快乐、与他人分享的快乐,再加上品尝的快乐,营造了和谐的作文教学氛围。学生相互欣赏,享受成功,极大地提高了作文兴趣。
一、增加课外阅读量,有效积累写作语言
一些学生囿于狭小的“课本”空间,成为“井底之蛙”,且大多患有“贫血症”,反映在作文中就是同样的思路、同样的材料,甚至是同样的假话、空话和套话。张志公先生说:“语文这个工具,要掌握得好、运用得好,首先必须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他们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他们不主张狭窄,主张广博。”为此,我尝试通过以下途径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1.鼓励学生喜爱读一本杂志。我向他们推荐了《读者》、《青年文摘》、《中国青年》等内容丰富、类型多样、人文性较强、国内知名度高和发行量较大的杂志,鼓励学生积极阅读,培养阅读兴趣,逐渐养成阅读习惯。我欣喜地看到有些学生的手中多了《读者》、《青年文摘》,养成了阅读习惯。
2.鼓励学生欣赏一个作家。让学生买或借自己喜爱的作家作品,潜心阅读,加深对作家的了解。一些学生读起了名家的作品。
3.要求学生辑录一本《作品精选》。学生每周选择抄写一篇自己喜欢的作品,给予点评,写出自己喜欢的理由(点评不要求字数,长短均可)。通过此项要求,可以帮助学生完成阅读积累,开阔视野,增强语感能力。苏煌辉同学抄了《世界上最长和最短的东西》一文,在点评中写道:“世界上最长的东西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永无穷尽;最短的东西也是时间,因为人们所有的计划都來不及完成。……时间可以扩展到无穷大,也可以分割到无穷小,当时谁都不加重视,过后谁都表示惋惜。……凡属伟大的,时间就把它们凝固起来,永垂不朽……”
二、激发动机,让学生喜欢作文
一些学生怕写作文,一听说要写作文,就皱眉头,显得无可奈何。作文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作业。它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字、词、句、篇表情达意,这就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学生的生活阅历浅,语言文字还没学出门道,必然感到困难。皮亚杰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所支配。”“学习是一种主动的过程。”事实上,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都是在学生内部构成的,作文当然更是如此。如果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无法完成这项创造性的作业。叶圣陶在《论作文》中指出:“语言发生的本身,是为着要在人群中表白自我,或要鸣发内心的感受,顺着这两个倾向,自然会不容自遏地说。”可以说,这“两个倾向”,正是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基本途径。对学生来说,尤其要引导“鸣发内心的感性”,只有让学生写内心世界的感受,他们才会高兴地说、高兴地写;反之,只能是为作文而作文,言不由衷,视作文为苦差事。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不要用自己的思想限制学生的思想,而要学会用学生的眼睛看世界,用学生的耳朵倾听生活为学生演奏的乐曲,让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交织在一起。我们要有一颗“童心”,这样才能用自己感情的火苗点燃学生心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如学校共青团组织学生野炊,学生很高兴,有说有笑,热热闹闹地开展了野炊活动。结束后,他们依依不舍,在回家的路上,还谈论不休。第二天上作文课,我让学生分组讨论野炊的情况,他们说得津津有味。抓住这个时机,我说:“你们能把议论的话儿记下来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能,让我们试试吧!”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发了,轻松愉快地完成了作文。
三、互相欣赏,享受成功
如果没有掌声,舞台就不会更精彩;如果没有市场,产品就不会再生产;如果没有读者,作者就不会更发奋。为了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我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享受成功。除将学生的作文投向报纸杂志社、送到校广播室外,我更多的是让他们在班上交流。每次作文后,我首先批改,在客观纠错的基础上尽量鼓励,等级就高不就低;再发到学生手里,让他们自己读几遍,再改一改;相互传阅,相互修改;最后集体欣赏。最后的集体欣赏可谓场面热烈,群情激发。我先让那些受到肯定并信心十足的同学念作文,再让那些按捺不住内心激动的人念自己推荐给同学的作文。教室里朗朗的阅读声和经久不息的掌声交替出现,真是作者喜,念者喜,听者喜。有的为同学新颖的题目叫绝,有的为同学精当的选材立意喝彩,有的为同学遣词造句的优美惊叹。这劳动的快乐、与他人分享的快乐,再加上品尝的快乐,营造了和谐的作文教学氛围。学生相互欣赏,享受成功,极大地提高了作文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