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进行有效提问,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要手段。我们知道,好的课堂提问往往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善问”是一种艺术。
一、积极探索提问技巧,改进教学方法
在我们的常态课堂中,提问的典型表现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评价。一切由教师决定着学生回答的“对”或“错”,其目的在于教师评价学生,而不是引发学生之间的讨论。教师的提问也只是简单的回忆与描述信息,未提供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而且教师的问题是指向全班学生的,但是学生的回答仅仅是指向教师的,学生之间几乎没有交流。这种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反应,由教师掌控的课堂,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拓展,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今天,我们提倡这样的提问方式:学生陈述—师生质疑—学生解释。如,教师在巡视学生的解题过程中,发现了几种不同的解答,于是让几个学生将自己的解答写在黑板上,让同学们讨论自己同意哪一种,为什么?
这样在一种开放的课堂问题情境中,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彼此的想法,并期望学生解释与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接受来自同伴与教师的质疑,学生不再仅仅是汇报自己的答案。教学中,所有学生的想法,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可以通过讨论得以修正与改进。这是一种面向全体的讨论。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不断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进行交流展示,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真正的课堂对话。
二、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促进有效提问
在课堂里,教师要通过高层次的问题,不断质疑学生,鼓励学生解释与论证,为学生的积极参与提供机会,推动师生、生生之间的数学推理、对话。教师的提问不再是为了检验学生的知识,而是为了引导学生交流、修改、完善自己的想法,建立共享的数学思想。
1.教师要建立一个安全、开放的表达想法的问题情境
课堂中教师不是通过评价学生的回答,而是通过鼓励学生解释自己的思维过程探讨学生的不同想法,推动学生参与课堂的讨论,使学生内部的思维过程成为课堂共享的知识。教师通过“有没有不同意见”“这种看法的依据是什么”“你如何看待同学的回答”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倾听他人的想法,并与自己的想法进行比较,通过班级同学之间的互动协商评价学生的回答,进而判断哪一种答案更合理,而不是通过教师来决定答案的正确与否。在这样的课堂问题情境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质疑与交流,成为构建知识的重要来源。学生不会因为缺乏勇气而不愿意在全班展示自己的想法,也不会因为自己的想法得到了教师的肯定,就不再倾听其他同学的方法。学生之间不同的想法相互碰撞,建立了智慧的共享。
2.运用学生的想法并将其作为课堂动态生成的资源
知识建构的观点强调,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活的人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与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与复杂性,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争论乃至错误的想法都是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这对于教师及班级的其他学生都有很好的启发作用。教师只有善于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教学才能充满智慧。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诗云:“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陶先生把“设问”的艺术给予了总结,赋予了生动有趣的概括,同时也给新时期的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要求:课堂教学中的“问”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欲。
(作者单位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青口镇中心小学)
一、积极探索提问技巧,改进教学方法
在我们的常态课堂中,提问的典型表现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评价。一切由教师决定着学生回答的“对”或“错”,其目的在于教师评价学生,而不是引发学生之间的讨论。教师的提问也只是简单的回忆与描述信息,未提供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而且教师的问题是指向全班学生的,但是学生的回答仅仅是指向教师的,学生之间几乎没有交流。这种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反应,由教师掌控的课堂,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拓展,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今天,我们提倡这样的提问方式:学生陈述—师生质疑—学生解释。如,教师在巡视学生的解题过程中,发现了几种不同的解答,于是让几个学生将自己的解答写在黑板上,让同学们讨论自己同意哪一种,为什么?
这样在一种开放的课堂问题情境中,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彼此的想法,并期望学生解释与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接受来自同伴与教师的质疑,学生不再仅仅是汇报自己的答案。教学中,所有学生的想法,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可以通过讨论得以修正与改进。这是一种面向全体的讨论。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不断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进行交流展示,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真正的课堂对话。
二、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促进有效提问
在课堂里,教师要通过高层次的问题,不断质疑学生,鼓励学生解释与论证,为学生的积极参与提供机会,推动师生、生生之间的数学推理、对话。教师的提问不再是为了检验学生的知识,而是为了引导学生交流、修改、完善自己的想法,建立共享的数学思想。
1.教师要建立一个安全、开放的表达想法的问题情境
课堂中教师不是通过评价学生的回答,而是通过鼓励学生解释自己的思维过程探讨学生的不同想法,推动学生参与课堂的讨论,使学生内部的思维过程成为课堂共享的知识。教师通过“有没有不同意见”“这种看法的依据是什么”“你如何看待同学的回答”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倾听他人的想法,并与自己的想法进行比较,通过班级同学之间的互动协商评价学生的回答,进而判断哪一种答案更合理,而不是通过教师来决定答案的正确与否。在这样的课堂问题情境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质疑与交流,成为构建知识的重要来源。学生不会因为缺乏勇气而不愿意在全班展示自己的想法,也不会因为自己的想法得到了教师的肯定,就不再倾听其他同学的方法。学生之间不同的想法相互碰撞,建立了智慧的共享。
2.运用学生的想法并将其作为课堂动态生成的资源
知识建构的观点强调,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活的人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与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与复杂性,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争论乃至错误的想法都是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这对于教师及班级的其他学生都有很好的启发作用。教师只有善于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教学才能充满智慧。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诗云:“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陶先生把“设问”的艺术给予了总结,赋予了生动有趣的概括,同时也给新时期的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要求:课堂教学中的“问”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欲。
(作者单位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青口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