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准确分析和理解教材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与以往的版本相比,有很大的改变。在备课时,应做到“一个熟悉,两个关注,三个把握”。一是树立整体意识,熟悉语文要素的编排体系;二是关注“单元导读”、关注“交流平台”,做到单元通盘解读;三是把握文体、把握语言、把握课后题,做到精准备课。
【关键词】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有效备课
2019年秋季,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全国小学实现所有年级“全覆盖”,它以崭新的姿态宣示一个“统编教材时代”的到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特色鲜明、内容经典、插图精美让人爱不释手,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许多一线语文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遭遇了不少的问题,尤其是如何准确把握新教材编写体系、理念和教学要求,做到真正把教材吃透,成为一个大难题。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师生教与学的主要材料,准确分析和理解教材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下面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有效备课,提出个人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树立整体意识,熟悉语文要素的编排体系
统编教材编排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双线结构组织课程内容,即以宽泛的人文主题将单元课文组织在一起,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线索。同时,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要素作为主线、明线,包括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分布在各个单元。因此,教师必需树立整体意识,要熟悉全套教材的语文要素编排分布,加强不同年级、不同册次之间的纵向了解,对语文要素序列安排做到了然于胸。这样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把握好本阶段的学习重点,做到到位而不越位。
比如,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那么,关于“想象”的语文要素在新教材中是如何编排的,各自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我们在备课时要进行了解熟悉,避免定位不准,拔高要求。
从上表可以明显看出,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是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贯穿整套教材,显螺旋上升式的编排,但每个阶段的侧重点都不同。所以,在教学这一单元时,我们要清楚本单元侧重教学什么,还要清楚学生之前已经掌握了有关想象的哪些能力或方法,这样才能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开展有针对性地教学。
二、关注“单元导读”、关注“交流平台”,做到单元通盘解读
在备课中存在的比较常见的问题:老师们对语文课程的内容目标缺少通盘把握,备一课算一课,很少考虑这一课在整个单元课程中的位置与功能。针对这种偏向,统编教材做了一些改进,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设有“导读”,在单元导读中明确了语文要素和教学目标;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交流平台”栏目,进一点强化语文要素,梳理总结,提炼学习方法。所以,备课时要做到“两个关注”。首先是细读导语的每一字,理解每一句,要清楚地知道“目标是什么”“目标如何达到”“目标有何用”。例如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导语“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目标是“简要复述课文”,达成目标的方式是“了解故事情节”,目标达成后产生的功能是“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概括能力”。其次是关注“交流平台”,要将“交流平台”中显现的语文方法、技能和学习习惯等贯穿于整个单元教学中,同时细化到每一课的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尝试运用本单元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在方法意识,引导学生将无意识的行为变为有意识的行为,不断提升学生的基本语文能力和素养。
三、把握文体、把握语言、把握课后题,做到精准备课
说到精准备课,离不开对文本最为朴素的阅读和理解,是阅读、思考、领悟的过程,需要做到三个把握:把握文体、把握语言、把握课后题。
1.把握文体。当前,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教师没有文体意识,对文体类型了解不足,寓言教学不像“教寓言”,小说教学不像“教小学”,不同文体类型的课文教学并没有明显区别。统编教材文体很丰富,有寓言、童话、神话、传说、诗歌、文言文、小说、说明文等。在备课时应准确把握不同文体类型课文的目标定位,把握不同文体的特征,凸显文体特点,要搞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在哪里,避免出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情况。
2.把握语言。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解读一篇课文,就要关注课文中的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理解表达的逻辑,这就是老一辈语文教师口中的“八字宪法”。其实,这也提示我们解读时要关注本课的语言特点,有没有新鲜的词语,特殊的句式,效果强劲的修辞运用,结构明晰的段落等。比如,《穷人》第9、11自然段中桑娜的内心独白,用了6个问号,4个感叹号、7个省略号,将她内心的复杂、担忧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备课时如果教师能注意到这些语言的特点,并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善于抓住这些语言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验桑娜的内心世界,指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标点符号有什么特点,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就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从中学习到了作者对心理活动真实而又细腻的刻画手法,积累了描写心理活动的写作经验。
3.把握课后题。新教材从朗读理解、积累运用、拓展实践等维度设计课后题,着眼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促进语言积累和运用,启迪思维,培养语文实践能力。部分课文还安排了“阅读链接”“资料”“小练笔”“选做”等栏目。在备课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每篇课文的课后题确定教学内容,落实常规性目标,完成本学段每篇文都要完成的基本任务。例如,四年级上册《爬天都峰》的课后题有两题,第一题要求学生概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第二题通过精读课文第2—7自然段,了解作者是怎样把爬天都峰的过程写清楚的。在教学中,我們一定要用好这两道题,紧紧围绕这些任务确定教学内容,首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梳理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的叙述顺序: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其次抓住重点段落,了解作者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爬山过程写清楚的方法。
新的教材,新的特点,新的要求,在“统编教材时代”,广大教育工作者大有可为。我们应以积极的心态把握教材特点,领会编写意图,明确教学要求,并要结合当时、当地、本人、本班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陈先云.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发展历程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9(12).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六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7.
【关键词】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有效备课
2019年秋季,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全国小学实现所有年级“全覆盖”,它以崭新的姿态宣示一个“统编教材时代”的到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特色鲜明、内容经典、插图精美让人爱不释手,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许多一线语文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遭遇了不少的问题,尤其是如何准确把握新教材编写体系、理念和教学要求,做到真正把教材吃透,成为一个大难题。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师生教与学的主要材料,准确分析和理解教材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下面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有效备课,提出个人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树立整体意识,熟悉语文要素的编排体系
统编教材编排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双线结构组织课程内容,即以宽泛的人文主题将单元课文组织在一起,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线索。同时,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要素作为主线、明线,包括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分布在各个单元。因此,教师必需树立整体意识,要熟悉全套教材的语文要素编排分布,加强不同年级、不同册次之间的纵向了解,对语文要素序列安排做到了然于胸。这样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把握好本阶段的学习重点,做到到位而不越位。
比如,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那么,关于“想象”的语文要素在新教材中是如何编排的,各自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我们在备课时要进行了解熟悉,避免定位不准,拔高要求。
从上表可以明显看出,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是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贯穿整套教材,显螺旋上升式的编排,但每个阶段的侧重点都不同。所以,在教学这一单元时,我们要清楚本单元侧重教学什么,还要清楚学生之前已经掌握了有关想象的哪些能力或方法,这样才能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开展有针对性地教学。
二、关注“单元导读”、关注“交流平台”,做到单元通盘解读
在备课中存在的比较常见的问题:老师们对语文课程的内容目标缺少通盘把握,备一课算一课,很少考虑这一课在整个单元课程中的位置与功能。针对这种偏向,统编教材做了一些改进,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设有“导读”,在单元导读中明确了语文要素和教学目标;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交流平台”栏目,进一点强化语文要素,梳理总结,提炼学习方法。所以,备课时要做到“两个关注”。首先是细读导语的每一字,理解每一句,要清楚地知道“目标是什么”“目标如何达到”“目标有何用”。例如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导语“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目标是“简要复述课文”,达成目标的方式是“了解故事情节”,目标达成后产生的功能是“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概括能力”。其次是关注“交流平台”,要将“交流平台”中显现的语文方法、技能和学习习惯等贯穿于整个单元教学中,同时细化到每一课的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尝试运用本单元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在方法意识,引导学生将无意识的行为变为有意识的行为,不断提升学生的基本语文能力和素养。
三、把握文体、把握语言、把握课后题,做到精准备课
说到精准备课,离不开对文本最为朴素的阅读和理解,是阅读、思考、领悟的过程,需要做到三个把握:把握文体、把握语言、把握课后题。
1.把握文体。当前,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教师没有文体意识,对文体类型了解不足,寓言教学不像“教寓言”,小说教学不像“教小学”,不同文体类型的课文教学并没有明显区别。统编教材文体很丰富,有寓言、童话、神话、传说、诗歌、文言文、小说、说明文等。在备课时应准确把握不同文体类型课文的目标定位,把握不同文体的特征,凸显文体特点,要搞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在哪里,避免出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情况。
2.把握语言。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解读一篇课文,就要关注课文中的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理解表达的逻辑,这就是老一辈语文教师口中的“八字宪法”。其实,这也提示我们解读时要关注本课的语言特点,有没有新鲜的词语,特殊的句式,效果强劲的修辞运用,结构明晰的段落等。比如,《穷人》第9、11自然段中桑娜的内心独白,用了6个问号,4个感叹号、7个省略号,将她内心的复杂、担忧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备课时如果教师能注意到这些语言的特点,并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善于抓住这些语言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验桑娜的内心世界,指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标点符号有什么特点,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就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从中学习到了作者对心理活动真实而又细腻的刻画手法,积累了描写心理活动的写作经验。
3.把握课后题。新教材从朗读理解、积累运用、拓展实践等维度设计课后题,着眼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促进语言积累和运用,启迪思维,培养语文实践能力。部分课文还安排了“阅读链接”“资料”“小练笔”“选做”等栏目。在备课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每篇课文的课后题确定教学内容,落实常规性目标,完成本学段每篇文都要完成的基本任务。例如,四年级上册《爬天都峰》的课后题有两题,第一题要求学生概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第二题通过精读课文第2—7自然段,了解作者是怎样把爬天都峰的过程写清楚的。在教学中,我們一定要用好这两道题,紧紧围绕这些任务确定教学内容,首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梳理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的叙述顺序: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其次抓住重点段落,了解作者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爬山过程写清楚的方法。
新的教材,新的特点,新的要求,在“统编教材时代”,广大教育工作者大有可为。我们应以积极的心态把握教材特点,领会编写意图,明确教学要求,并要结合当时、当地、本人、本班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陈先云.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发展历程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9(12).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六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