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进入互联网时代,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我国产业结构经过许多重大的调整。本文紧跟时代热点,详细介绍了在互联网时代下,经济活动的发展历程和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有助于了解我国产业结构的合理运行与分布。并且從政策、人才、知识交流和企业发展角度分析了互联网时代下产业结构空间分布现状的原因,并且指出了互联网技术对产业结构的空间分布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产业结构;空间分布
正文: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果,经济发展速度迅猛,综合国力有了极大的增强,城乡居民收人水平显著提高。与此同时,经济活动不仅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其空间分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一致关注。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我们国家提出了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
1 互联网时代下的经济活动
作为20世纪以来最令人赞叹的创造之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类的思想、生活和学习方式,我们的社会也发生了革新,人类的经济活动也发生了变化,也创造出了人类经济活动的新空间,社会发展进入新的时期。
1.1 互联网下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
互联网可以作为一个在世界范围内的工具,把世界各个地方有机的联系起来,可以说是互联网推动了经济全球化水平的提高。经济全球化是未来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互联网技术的促进下下,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资金和技术的流动等,把世界经济结合成了一个整体,成为一个极具有生命里的经济网络。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一体化,也出现了更加明显的国际格局的多极化以及文化的多元化,这构成了当今国际社会很明显的三个特征。
1.2 互联网与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
众所周知,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提出的重要的国家战略,也是一种创新的经济增长模式,这个战略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之一。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这使得经济从资源消耗型增长转换成资源共享性发展,这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新兴的共享经济应运而生,从最初的共享充电宝到现如今的共享单车和共享汽车等。资源的共享意味着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不再向自然一味的索取,而是开发可再生资源。
互联网在产业生产环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生产中的信息通过互联网及时有效的传递,减少了资源的浪费,节约了产能。信息流传播的有效率又进一步提高了资金流的有效利用,形成了一种经济节约的有效循环。
2 我国产业结构空间分布存在差异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很明显的差异,对此,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解释。虽然不同的学者和研究机构的提出解释的出发点不同,但基本上形成这样的一个观点: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至上世纪90年代,区域差异在慢慢的减小;但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区域差异在逐步扩大。我国地域辽阔,资源极其丰富,但是在人口、技术水平、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市场化进程等多方面都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不平衡性,这会对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产生很大的影响。除此之外,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不平衡也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和国家政策的双重推动和刺激下,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不同,尤其是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更加迅猛,而西部和中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落后,这使得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在逐渐的增加。一个例子就是,在80年代以后,为尽快缩小与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开始实行区域不均衡发展战略,:东部地区具有地理和经济基础方面的优势,经济迅猛发展,因此导致了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的拉大,地区差距呈现出扩大趋势。总的来说,区域差异是一种空间上的问题,也就是地理上的问题,它和部门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状态及变化存在紧密的联系。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研究产业结构的空间分布规律和趋势,说明空间聚集现象的原因。新经济地理学理论说明了,区域间贸易自由的程度是影响产业结构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前者促进部门经济活动空间集中的趋势。
在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实行的是均衡发展战略,就是各个地区实现均衡发展,沿海和内陆同等同步调进行经济进步。这对向内开发资源、促进内地区域经济发展以及维护民族团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过,这种策略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虽然我国各区域之间发展较为均衡,人民的怨言也不高,但是在这过程中会出现资源利用率不高,资金使用不合理的现象,最为重要的是,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经过决策者不断的反思与调整,这种过分强调均衡发展的战略不是一个有效的发展战略,因此,在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了非均衡的发展战略,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实践证明,西部地区作为东部地区发展的有力后盾,东部地区快速发展,反过来又带动西部地区发展,逐渐缩小了我国与世界上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综合国力又了明显的提升。
农业主要受自然条件约束,所以其空间状态相对稳定。工业的资本流动性很强,由于存在规模经济和技术上的非正式交流,更容易形成空间集中的现象;服务业首先需要对当地的市场先进性服务,其资本的流动性比较弱。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空间分布的发展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我国开始实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发展战略,启动了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为了进一步有效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又实施了一系列区域经济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二和第三产业表现出了显著的空间集聚趋势,这种现代经济部门集中的地区往往也就是经济发达地区。
我国大陆地区第二、第三产业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上个世纪9O年代以来)出现了明显的空间集中现象,并且这一趋势在短期仍难被改变。从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逐渐形成并正在强化新经济地理学意义上的核心——外围空间模式。这是在过去20余年我国获得聚集经济从而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产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新经济地理学认为集聚是更有效率的空间模式。在集聚情况下,核心区与外围区之间存在很大的经济发展差异以及持久的人均收人差异。在一个国家内,这样的经济图景是公平的吗?外围区的居民能忍耐这种持久的收入差异或者在多大的程度上可以忍耐这种持久的收人差异呢?在集聚所带来的总体经济效率与集聚所产生的区际公平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替代关系—追求集聚的效率可能会损害区际公平,而维护区际公平可能会丧失集聚的效率。实证研究揭示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大陆地区现代部门经济活动出现的空间集中趋势,这种趋势正是在市场力量作用下经济主体追求经济效率的结果,市场力量并没有促进空间“趋同”的出现,第二、第三产业的空间集中趋势也引起了人们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的广泛关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政府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目标。 4.互联网时代下产业区域经济合作的原因
区域经济合作是经济全球化发展浪潮的主要形式,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的程度不断加深,这就把互联网技术和产业结构的空间分布有机的联系起来。虽然互联网不是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直接原因,但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作为一个时代背景,对区域经济合作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4.1 政策的导向
有许多时候,区域间的合作是通过人为的规划来实现的,最为成功的例子就是欧盟的成立。在欧盟内部,没有商品和服务贸易的关税壁垒,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并且最为重要的是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统一采用欧元作为官方货币。对外采取统一的关税政策。这种区域经济合作会提高区域内的经济效应和政治效应,加快区域内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提高国际地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评价者会对同一政策给出不同的评家结论,因为区域经济政策的实施是需要一定的而成本的,因此区域经济政策成本与收益的认定是评价的重点。
4.2 产业的横向和纵向一体化程度加深
大型企业为了实现规模经济,会采取纵向一体化的策略,把生产中各个环节都归于企业的实际控制之中。在供应链问题上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供应链是企业的资金流、物流的控制和管理,企业把原料加工成产品并且销售的过程。纵向一体化是指企业向其投入品产业或以其产品作为投入品的产业的扩张。企业出于对制造资源的占有要求和生产过程直接的需要,传统上常采用的策略是,或扩大自身规模或参股到供应商企业,与为其提供原材料、半成品或零部件的企业是一种所有关系,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在小规模的企业中,他们更倾向于在地理上的聚集,虽然各自生产,但是资源相对丰富,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会相当的完备,相应饿来说,他们的服务也会相对较好。
4.3 人才的聚集
有的时候,人才的流动成本较大,当一个地区在某些方面成果显著,并且也有一定的基础设施作为物质方面的保障的时候,对人才的吸引力就非常之大,人才是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人才资源是党和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一资源。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已经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重视人才的具体而又深刻的表现。在竞争中,人才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
4.4 知识的私下交流
当许多公司都聚集在某一个地方的时候,企业的员工就有更多的机会集聚在一起进行交流,在一般情况下,这种交流都是非正式的,口头的。人们从别人的口头信息中获得某些灵感,并将这些灵感用于实际的生产和创造当中,实现对知识的可转化传播。如今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人们的交流可谓是越来越没有障碍,知识的传播方式也是多种多样。这对产业结构的空间分布具有很明显的推动作用。
4.5 互联网的间接促进
在互联网时代下,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十分的完美,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协调发展,在未来,互联网的作用会越来明显,产业结构根据时代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最终实现经济的合理化发展。
5.结语
然而,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就必須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促进要素和商品的空间流动,打破各地区在商品流动中设置的各种贸易壁垒,消除地区贸易保护,从而促进全国商品的大流通,以利于提高国民经济效率,提高经济增长率;然而,同时也必然会造成经济活动空间分布模式的变化,即更大份额的现代部门经济活动将在某些区域集中,集中的同时又会拉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扩大区域间居民收人的差距,而当这种差距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又会出现社会问题,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如果政府更加关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就会采取措施延缓经济活动空间集中现象的发生,促进经济活动在空间更加均匀地分布,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在努力实现区域公平的过程中,经济发展的效率又会受到损失。政府的目标是多元的,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府会考虑到各方面的利益。对于现实中形成的经济空间模式,政府的政策也可以对其施加外生的影响。公平还是效率?这主要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取向。但必须意识到,政策的实施是有代价的。
参考文献:
[1]邵秀英. 21世纪全球产业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探析[J]. 世界地理研究, 1999(1):9-15.
[2]武晓波, 乔彦友. 基于互联网的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决策支持系统[J].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04, 19(1):64-69.
[3]管卫华, 林振山, 顾朝林.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的多尺度分析[J]. 经济研究, 2006(7):117-125.
【关键词】:互联网;产业结构;空间分布
正文: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果,经济发展速度迅猛,综合国力有了极大的增强,城乡居民收人水平显著提高。与此同时,经济活动不仅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其空间分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一致关注。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我们国家提出了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
1 互联网时代下的经济活动
作为20世纪以来最令人赞叹的创造之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类的思想、生活和学习方式,我们的社会也发生了革新,人类的经济活动也发生了变化,也创造出了人类经济活动的新空间,社会发展进入新的时期。
1.1 互联网下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
互联网可以作为一个在世界范围内的工具,把世界各个地方有机的联系起来,可以说是互联网推动了经济全球化水平的提高。经济全球化是未来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互联网技术的促进下下,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资金和技术的流动等,把世界经济结合成了一个整体,成为一个极具有生命里的经济网络。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一体化,也出现了更加明显的国际格局的多极化以及文化的多元化,这构成了当今国际社会很明显的三个特征。
1.2 互联网与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
众所周知,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提出的重要的国家战略,也是一种创新的经济增长模式,这个战略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之一。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这使得经济从资源消耗型增长转换成资源共享性发展,这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新兴的共享经济应运而生,从最初的共享充电宝到现如今的共享单车和共享汽车等。资源的共享意味着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不再向自然一味的索取,而是开发可再生资源。
互联网在产业生产环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生产中的信息通过互联网及时有效的传递,减少了资源的浪费,节约了产能。信息流传播的有效率又进一步提高了资金流的有效利用,形成了一种经济节约的有效循环。
2 我国产业结构空间分布存在差异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很明显的差异,对此,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解释。虽然不同的学者和研究机构的提出解释的出发点不同,但基本上形成这样的一个观点: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至上世纪90年代,区域差异在慢慢的减小;但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区域差异在逐步扩大。我国地域辽阔,资源极其丰富,但是在人口、技术水平、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市场化进程等多方面都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不平衡性,这会对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产生很大的影响。除此之外,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不平衡也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和国家政策的双重推动和刺激下,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不同,尤其是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更加迅猛,而西部和中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落后,这使得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在逐渐的增加。一个例子就是,在80年代以后,为尽快缩小与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开始实行区域不均衡发展战略,:东部地区具有地理和经济基础方面的优势,经济迅猛发展,因此导致了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的拉大,地区差距呈现出扩大趋势。总的来说,区域差异是一种空间上的问题,也就是地理上的问题,它和部门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状态及变化存在紧密的联系。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研究产业结构的空间分布规律和趋势,说明空间聚集现象的原因。新经济地理学理论说明了,区域间贸易自由的程度是影响产业结构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前者促进部门经济活动空间集中的趋势。
在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实行的是均衡发展战略,就是各个地区实现均衡发展,沿海和内陆同等同步调进行经济进步。这对向内开发资源、促进内地区域经济发展以及维护民族团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过,这种策略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虽然我国各区域之间发展较为均衡,人民的怨言也不高,但是在这过程中会出现资源利用率不高,资金使用不合理的现象,最为重要的是,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经过决策者不断的反思与调整,这种过分强调均衡发展的战略不是一个有效的发展战略,因此,在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了非均衡的发展战略,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实践证明,西部地区作为东部地区发展的有力后盾,东部地区快速发展,反过来又带动西部地区发展,逐渐缩小了我国与世界上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综合国力又了明显的提升。
农业主要受自然条件约束,所以其空间状态相对稳定。工业的资本流动性很强,由于存在规模经济和技术上的非正式交流,更容易形成空间集中的现象;服务业首先需要对当地的市场先进性服务,其资本的流动性比较弱。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空间分布的发展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我国开始实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发展战略,启动了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为了进一步有效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又实施了一系列区域经济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二和第三产业表现出了显著的空间集聚趋势,这种现代经济部门集中的地区往往也就是经济发达地区。
我国大陆地区第二、第三产业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上个世纪9O年代以来)出现了明显的空间集中现象,并且这一趋势在短期仍难被改变。从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逐渐形成并正在强化新经济地理学意义上的核心——外围空间模式。这是在过去20余年我国获得聚集经济从而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产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新经济地理学认为集聚是更有效率的空间模式。在集聚情况下,核心区与外围区之间存在很大的经济发展差异以及持久的人均收人差异。在一个国家内,这样的经济图景是公平的吗?外围区的居民能忍耐这种持久的收入差异或者在多大的程度上可以忍耐这种持久的收人差异呢?在集聚所带来的总体经济效率与集聚所产生的区际公平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替代关系—追求集聚的效率可能会损害区际公平,而维护区际公平可能会丧失集聚的效率。实证研究揭示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大陆地区现代部门经济活动出现的空间集中趋势,这种趋势正是在市场力量作用下经济主体追求经济效率的结果,市场力量并没有促进空间“趋同”的出现,第二、第三产业的空间集中趋势也引起了人们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的广泛关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政府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目标。 4.互联网时代下产业区域经济合作的原因
区域经济合作是经济全球化发展浪潮的主要形式,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的程度不断加深,这就把互联网技术和产业结构的空间分布有机的联系起来。虽然互联网不是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直接原因,但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作为一个时代背景,对区域经济合作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4.1 政策的导向
有许多时候,区域间的合作是通过人为的规划来实现的,最为成功的例子就是欧盟的成立。在欧盟内部,没有商品和服务贸易的关税壁垒,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并且最为重要的是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统一采用欧元作为官方货币。对外采取统一的关税政策。这种区域经济合作会提高区域内的经济效应和政治效应,加快区域内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提高国际地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评价者会对同一政策给出不同的评家结论,因为区域经济政策的实施是需要一定的而成本的,因此区域经济政策成本与收益的认定是评价的重点。
4.2 产业的横向和纵向一体化程度加深
大型企业为了实现规模经济,会采取纵向一体化的策略,把生产中各个环节都归于企业的实际控制之中。在供应链问题上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供应链是企业的资金流、物流的控制和管理,企业把原料加工成产品并且销售的过程。纵向一体化是指企业向其投入品产业或以其产品作为投入品的产业的扩张。企业出于对制造资源的占有要求和生产过程直接的需要,传统上常采用的策略是,或扩大自身规模或参股到供应商企业,与为其提供原材料、半成品或零部件的企业是一种所有关系,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在小规模的企业中,他们更倾向于在地理上的聚集,虽然各自生产,但是资源相对丰富,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会相当的完备,相应饿来说,他们的服务也会相对较好。
4.3 人才的聚集
有的时候,人才的流动成本较大,当一个地区在某些方面成果显著,并且也有一定的基础设施作为物质方面的保障的时候,对人才的吸引力就非常之大,人才是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人才资源是党和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一资源。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已经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重视人才的具体而又深刻的表现。在竞争中,人才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
4.4 知识的私下交流
当许多公司都聚集在某一个地方的时候,企业的员工就有更多的机会集聚在一起进行交流,在一般情况下,这种交流都是非正式的,口头的。人们从别人的口头信息中获得某些灵感,并将这些灵感用于实际的生产和创造当中,实现对知识的可转化传播。如今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人们的交流可谓是越来越没有障碍,知识的传播方式也是多种多样。这对产业结构的空间分布具有很明显的推动作用。
4.5 互联网的间接促进
在互联网时代下,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十分的完美,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协调发展,在未来,互联网的作用会越来明显,产业结构根据时代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最终实现经济的合理化发展。
5.结语
然而,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就必須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促进要素和商品的空间流动,打破各地区在商品流动中设置的各种贸易壁垒,消除地区贸易保护,从而促进全国商品的大流通,以利于提高国民经济效率,提高经济增长率;然而,同时也必然会造成经济活动空间分布模式的变化,即更大份额的现代部门经济活动将在某些区域集中,集中的同时又会拉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扩大区域间居民收人的差距,而当这种差距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又会出现社会问题,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如果政府更加关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就会采取措施延缓经济活动空间集中现象的发生,促进经济活动在空间更加均匀地分布,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在努力实现区域公平的过程中,经济发展的效率又会受到损失。政府的目标是多元的,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府会考虑到各方面的利益。对于现实中形成的经济空间模式,政府的政策也可以对其施加外生的影响。公平还是效率?这主要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取向。但必须意识到,政策的实施是有代价的。
参考文献:
[1]邵秀英. 21世纪全球产业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探析[J]. 世界地理研究, 1999(1):9-15.
[2]武晓波, 乔彦友. 基于互联网的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决策支持系统[J].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04, 19(1):64-69.
[3]管卫华, 林振山, 顾朝林.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的多尺度分析[J]. 经济研究, 2006(7):117-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