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历史的因缘际会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a_d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这一年,就《大河报》在上年的大型主题报道策划“从洛阳到‘洛阳’·客家迁移万里寻踪”来说,是检验其延展效应和收获荣誉的年头。如果我们溯时而上撮其要点查看,所应该包括的有:
  ——2004年11月18日的“世界客属第十九届恳亲大会”开幕前夕,主办地江西赣州订购了3000套包括《客家迁移万里寻踪》的“客家文化研究丛书”第二版;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接到通知,“经编委会鉴定、指导委员会确认,《大河报》‘客家迁移万里寻踪’作为主题报道策划方面的唯一案例,已入选即将发布的中国政府首部报业发展蓝皮书——《中国报业发展报告2004》之《2003中国报业经典案例》卷”;
  ——用互联网任何搜索引擎查“客家迁移万里寻踪”,都有许许多多链接,最多的达到1600个,链接的绝大部分都是对《大河报》这次大型报道的原文转载。其中,“客家人”网站“客家论坛”的超级版主夏荷先生将报道论坛中对河南报业网的报道进行了即时转载,又在2004年8月下旬进行了整理后的重新发布,一时跟帖众多,讨论交流中也给予了很高的赞誉,有说“多数写得情真意切,最有价值的是客家本土的文字”,有说“这是值得每一位客家人详细拜读与认真思考的一组好文章”,等等;
  ——2004年8月初,“客家迁移万里寻踪”被评为“2003年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一等奖”;
  ——2004年7月上旬,“客家迁移万里寻踪”被评为“第二十一届河南新闻奖一等奖”;
  ——2004年4月初,回收到12万份读者调查问卷的“2003,我评《大河报》”活动,《从洛阳到“洛阳”·客家迁移万里寻踪》当选“年度十佳报道”;
  …………
  作为这一大型主题报道策划的参与者和执行者,生发出一种喜悦感是自然的;回望那一年中为报道所进行的先期筹划和一个多月的南北跋涉,也不由得感慨良多。站在一定的时间距离上,对这个大型主题策划报道作一番梳理归结,应当是具有新闻文化意味的——
  2003年10月25日,“世界客属第十八届恳亲大会”开幕前一天。
  世界范围138个客属社团的2600余名代表汇集郑州,参加在客家祖居地举行的这次盛会。
  那天下午,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大厦广场,大河报社与河南大学出版社向大会组委会赠送了1000套联手打造的“客家文化研究丛书”。丛书由《客家迁移万里寻踪》、《客家历史与传统文化》、《漂洋过海的客家人》构成。其中25万字篇幅的《客家迁移万里寻踪》,是大河报“从洛阳到‘洛阳’·客家迁移万里寻踪”特别报道组大型主题报道结集,世界客属恳求大会的发起者,全球客家·崇正会联合总会总执行长、会长、香港(港澳)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会长黄石华先生赞叹道:“你们重走了一次(客家)南迁之路呀!这的确很好,说明你们非常重视客家的历史文化。报道很系统、全面、及时,我表示钦佩。”
  与此同时,福建泉州的洛阳江畔,一位客家人、宋代郡守蔡襄主持修造的洛阳桥头,“客家迁移万里寻踪”特别报道组领队捧出一瓶自河南洛阳带来的杜康酒,对参加报道活动结束仪式的当地群众和领导说:“明天,世界客属第十八届恳亲大会就要在河南开幕了。受报社委托,我们将这瓶河南洛河之水酿造的美酒融入福建的洛阳江中,以祭祀在这儿披荆斩棘开拓创业的客家先民们。”酒香洋溢,掌声四起。福建省5家新闻媒体对特别报道组进行了采访报道,随之包括新华网在内的多家门户网站发布了《杜康酒洒入洛阳江中原闽南血脉相连》等。
  不是巧合,一个大型报道活动如果不在“时间表”的设置上缜密细致,其传播效果当然会大打折扣的。从河南郑州到福建泉州,一天之内的两个仪式远隔万里遥相呼应,完结了一个在当代时空中对西晋末年以来与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地理沿革嬗变有着密切关系而影响力直至当代国际社会的重要民系“客家”迁移历史的主题报道策划活动。
  这个名为“从洛阳到‘洛阳’·客家迁移万里寻踪”的主题报道策划,缘起2002年1月1日河南省申办世界客属第十八届恳亲大会的成功;其宗旨在于以新闻的眼光、文化的视角、学者的思维进行新闻创新,提升强化报纸的文化生命力和文化关怀;其目标指向是通过主题报道策划的完满实现,彰显自身新闻文化实力,并作为献给在客家祖根
  宗源之地举办的恳亲大会的一份厚礼。
  
  新闻在寻访“从洛阳到‘洛阳’”的客家迁移轨迹中运行
  
  当今时代的媒体竞争,除了在信息传播技术高度发展情势下日渐珍稀的独家新闻,更多的是“同题作文”的实力比拼,而大型主题报道策划更有着“见报之后无秘密”的相互砥砺追赶,如此方形成兴旺繁荣的传媒业发展态势。就大型主题报道策划而言,策划的意识高度、完备程度和对策划的实践落实,便显示出一家媒体的综合素养。
  对“世界客属第十八届恳亲大会2003年10月在郑州举办”这样的重大题材,各家媒体都提前制订着自己的报道方案。只因这届客属恳亲大会的举办地有着非常的意义,单凭举世公认的“唯唯客家,系出中原”就足资佐证,更何况这是1700年来世界范围的客家人第一次相约“回家”寻根问祖,9600万河南人等待着一亿多客家人的代表相约中原、同叙亲情。这种“千年等一回”的聚首具有的新闻价值自不待言。
  到了9月25日,一家报纸在其“今日评报”中写道:“今日‘大河’用大量篇幅报道,主题是《从洛阳到‘洛阳’》。封面是大河报‘客家迁移万里寻踪’特别报道组出征的消息;A03版‘客家迁移万里寻踪采访日志’《先民打从这里过》,记录采访行踪,表达感受,同时给读者以真实感;A05版《我愿顺流而去找寻你的方向》用煽情式的语言,唤起读者以的共鸣和追随感;A06至A10版为《千年一梦洛阳桥》……从‘大河’首日报道来看,‘大河’前期做了详细准备。为了出‘新’,文章刻意写了记者行踪,同时也增加了可信度。由于记者尽情表现文采,同时尽量添加故事,这使得文章的可读性增强。”
  当初,得到河南申办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成功后,《大河报》的“新闻神经”便开始了跟踪捕捉。第一步的认知定位于“是个重大新闻题材”,随之便是“谁来做”和“怎么做”的问题。
  具体工作落实到了机动记者部,这是一个综合新闻素质相对较好的部门,负责国内重大新闻事件随时出动采写特稿的任务。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当时这个部门正在进行《大河报》的一项新闻体裁创新实践——“基于报纸的介质特性,依照新闻的运作规律,把握现在的时空坐标,运用传媒的报道语言,对厚重的中原历史人文给予报人的解构”的“厚重河南”大型系列报道采写,已发表的近30万字报道得到了充分的社会肯定。从某种意义上说,“客家”报道和《厚重河南》报道具有同质性。
  但是,作为中华大历史1700年来重要组成部分的客家迁移史,时间之久远,地域之广大,包容之丰厚,都是新闻报道遇到的严峻课题——在一个什么样的时空坐标上怎样整合与客家相关的中国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军事史、移民史、地理史、谱牒史等,给予新闻的观照和呈现。
  报社要求参与“客家”报道的编采人员2003年5月底前用半年时间初步完成案头准备工作。参与主题报道策划的编辑、记者到各图书馆、书店和客家联谊会进行资料收集,从数百字的短文到百万字的著述凡关系到“客家”的都实行“拿来主义”,进行“强力充电”,对《客家源流考》、《客家研究导论》、《中国移民史》、《客家历史与传统文化》、《中国建筑史》、《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姓氏寻根》等进行了重点研读,那一个时期机动记者部的例行业务会有半数时间成了“客家研讨会”。
  广搜典籍是“请进来”,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更应当“走出去”。特别报道组开始在求教洛滨、问学汴梁过程中对洛阳、开封这两个客家迁移重要起始点的实地踏勘,一边向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大学、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研究中心的专家、教授就“客家迁移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客家话与中原古音韵”、“客家姓氏源流”进行请教,一边对两地的文博单位和古迹存留进行探访。
  从现实出发,向历史提问,是法国年鉴派史学家们的著名口号,意大利思想家克罗齐一言以蔽之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其实并没有成为历史,它会沿着岁月的长河不时地飘落到我们身边,成为永不褪色的厚重新闻,如何把握这类新闻报道,让历史与现在贴得更紧,正是《大河报》在2003年上半年对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先期报道策划所苦心追求的,并试图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变成“一切历史与当代的契合都能成为新闻”,因为一切新闻都是在历史的因缘际会中发生的,如鲁迅所说:“历史上写着中国人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方向。”
  新闻终究不是典籍中的历史,没有“物证”便会流于空泛,不从现实时空切入便会间离排斥读者,使读者感到所“报道”的是悬在半空的事儿。对客家的报道如果从姓氏寻根开始未免笼统且失于矫情;如果从河南固始县开始,虽然很多客家人的家谱都记载着“先祖来自光州固始”,但固始作为一个“小地方”则难以统领宏大叙事性的主题报道策划。那就从古都洛阳、开封开始吧,但找来找去,在这两个古都,客家人迁移的“物证”似乎湮灭于历史的长河中了。
  在与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研究中心专家们交谈时,关于客家人第一次大迁移如何由洛河逐水而行的一席话,如电光石火使报道组找到“破题”的契机,撞开了主题报道策划的第一扇大门,形成了“客家迁移万里寻踪”开篇之作《千年一梦洛阳桥》中的报道提要:“在‘河出图,洛出书’中所说的洛河的下面,潜伏的是1000多年前的隋唐洛阳桥桥墩。桥墩下游400米处傲然挺立的,是新中国建造的两座洛阳桥。往下游50米,是宋代的天津桥(洛阳桥)遗址。再往下游50米,则是民国洛阳桥残桥。”“尽管谁也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洛阳河,历史却在洛阳桥无数次地简单地重复着——建了毁,毁了建。如此循环往复,盖因中原逐鹿,内忧外患——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安史之乱、黄巢造反……”“在动荡中,一个民系,一个汉族民系——华夏文化的传承者客家人,从洛阳、从中原,一路被动南撤,至赣闽粤,至东南沿海,至台湾,至南洋岛,至东南亚,至世界各地,由此在安土重迁的汉民族中孵化出一群不惧大海的客家人,‘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一个大型主题策划报道也是讲究“起、承、转、合”的。报道客家尤其是系统地报道客家迁移的历史,如果就客家写客家,要么陷入浩若烟海的史料中难以自拔而充当“抄书匠”,要么盲目猎奇不加思辨地人云亦云难以有超越的新闻文化境界。到了2003年7月底,“客家迁移万里寻踪”特别报道组的报道理念基本成型,即依凭本省和沿途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智力支持,以实证精神沿西晋末年以来客家先民在中国大陆5次大迁移的基本路径,进入赣粤闽客家聚居地,在中华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中探寻客家文化精神,用历史说明客家而不是用客家说明历史。随之,敲定了“从洛阳到‘洛阳’”的报道起始点和完结点,这两个“点”既有客家迁移史的照应意味,同时又有着一脉相承的精神文化缘系,其物化表征是河南洛阳河与福建洛阳江上的两座洛阳桥。起始和完结的两个“点”有着首尾照应的亮色,其间便以“长藤结瓜”的方式组织稿件,“藤”是万里寻踪路途上的“采访日志”,“瓜”为客家先民迁移史上有过重要活动的地域的长篇报道。
  精神和物质的筹备都在有步骤按计划地进行。特别报道组的出征时间定在9月25日,报道活动必须10月25日在福建的泉州完结——如此主题报道历时一个月是比较合理的,从报道题材、报道内容的发稿量考虑,版面调配和稿件配置相对集中,“长藤结瓜”的发稿节奏既能不断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考虑到阅读承受能力;更重要的一条是与10月26日客属恳亲大会开幕有机衔接,读者的需求和媒体的职责要求使得报纸乘势转入对恳亲大会的报道;再就是报社与河南大学出版社商定联合打造“客家文化研究丛书”,《客家迁移万里寻踪》是其中一道亮色,既是向万里归家的海内外客家亲人献礼,又彰显大河报将报道、图书出版和社会活动整体策划运作的综合实力。
  报社为这次主题报道新购置越野车3辆,配备车载对讲机、笔记本电脑8台并配置无线上网卡。特别报道组一分为三,相互策应分工合作,重点地域合力强攻,一乡一镇分兵拿下,“长藤”则在二三百公里的幅度“拉网”,“结瓜”处就联袂而入阶段总结并商讨前行,总编辑助理刘书志和随行指导专家、人文民俗学者孟宪明统筹协调,文字记者于茂世和许笑雨、齐岸民和李红军各为一组,摄影记者朱清河根据整体部署随机“串车”。报社本部由副总编辑王守国“坐镇中军”协调版面组织编排,机动记者部主任郭传廉和编辑王占营、李春负责稿件处理。
  9月25日,《大河报》以7个版的篇幅推出了《从洛阳到‘洛阳’·客家迁移万里寻踪》的首日报道,第二天又是5个版。以报道的规模效应构成了所谓“‘大河’的巨大冲击”。
  
  以今探古回视中原贯通“万里寻踪”主题报道与恳亲大会报道
  
  文章结构方法所讲究的“虎头、猪肚、豹尾”,对于大型主题报道的整体策划同样适用。“客家万里寻踪”之所以在第一天发稿就以7个多版的篇幅轰然推出,也是基于办报多年形成的一个新闻认知,即媒体所追求的信息量在数量累积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强量或质量的追求,也可说是以强量或质量的支撑推出数量优势达到止于至善的信息传播效应。
  9月25日《大河报》头版头条通栏标题是《循先民迁移长途探客家文化源流(引题)从洛阳到“洛阳”(主题)本报“客家迁移万里寻踪”特别报道组出征(副题)》,300多字的消息配以时任《大河报》总编辑马国强为特别报道组送行的大幅彩色图片,形成有力的视觉冲击。
  随后,除A03版“客家迁移万里寻踪采访日志”栏目下的《先民打从这里过》,从A05版至A10版,用一个版刊发文化思辨性言论《我愿顺流而去找寻你的方向——写在“从洛阳到‘洛阳’·客家迁移万里寻踪”启程之际》呈示主题报道策划的意旨,配以特别报道组采访路径示意图,其他五个版登出第一个“瓜”、长篇报道《千年一梦洛阳桥》的上部和中部。
  如此隆重推出,是为了开门见山地提升到预设的报道层面上,将主题报道策划的各类体裁集中展示以造成充分的阅读期待。既然具有对报道质量、报道规模等综合实力的自信,在各家媒体陆续开始“同体作文”的情势下,也就不妨彻底亮出“底牌”,摆开阵容,明确告诉读者要报道什么和如何报道,将自身置于读者的审视和督促之下,也使得读者在与其他媒体的对比中有所鉴别。
  在《我愿顺流而去找寻你的方向》中,对这一主题报道策划的宗旨和思路有着明晰的阐释——
  “黄河边一座洛阳桥,东海边一座洛阳桥;
  黄河边的洛阳桥在河南洛阳,东海边的洛阳桥在福建泉州;
  两座洛阳桥,相隔千万里,跨度逾千年。
  万里之遥,千年之久,一脉相连——源自河洛根植中原的血缘之脉、文化之脉。贯穿这条脉络的,是一个叫‘客家’的中华民族的民系。
  一种历史文化、精神理念物化为两座洛阳桥。”
  “由于灾荒,由于战乱,由于……草原文明、农耕文明、海洋文明冲撞着、融会着,客家先民离开了祖根中原,离开了宗源河洛,在1700年的时间里、在万里数万里的跋涉中,怀抱祖宗牌位,身背中原文化典籍,续写祖祖辈辈传承的家谱,漂泊、迁移、开创着……”
  “大河报的决策层决定派出特别报道组,驱车万里,沿西晋末年以来客家先民在祖国内地迁移的主要路线和现代聚居地,进行式报道,移动性发稿,发扬大河人对重大题材进行宏大报道的作风,对此预计历时一个月的采访进行了大量的案头准备和物资投入。
  报道客家,就应当以客家人那种吃苦耐劳、求真务实、勇于开拓、善于创新、守中求变、兼容并包的精神去采访、去发现。
  那种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采访习气,那种浮躁冒进以偏概全的报道作风,是我们历来所反对的。
  我们坚信,‘新闻是靠脚板写出来的’,走不到,问不清,访不细,定然‘道’不明;我们更坚信,厚重的新闻不仅要靠脚板,更要靠大脑,是靠脚板和大脑共同完成的。我们坚信,行进式新闻是靠行万里路完成的;我们更坚信,厚重的行进式新闻不仅要靠行万里路,而且要靠读万卷书来成就。”
  “我们对客家迁移历史和现状的基本认知是:根在河洛,一脉相承;英才辈出,源远流长。我们的采访方法是:把握血脉,由源及流;从今探古,回视中原。我们的采访路径为:顺流而去,连线成网;重点采写,力求全面。”
  历史的天空下行进着特别报道组的车队,现实的黄土地和红土地上迈动着记者们访今寻古的脚步,洛阳河、大运河、淮河、长江、赣江、章江、贡江、汀江、琼州海峡、台湾海峡、洛阳江融入了“大河人”辛勤的汗水,嵩山、大别山、八公山、钟山、黄山、庐山、井冈山、南岭、六万大山、武夷的山影与红色采访服交相辉映。洛阳——郑州——固始——扬州——南京——芜湖——婺源——九江——南昌——赣州——宁化——长汀——上杭——永定——梅州——广州——金田——海口——深圳——惠州——厦门——福州——泉州是这次主题报道策划“长藤结瓜”的大致模样。
  10月21日,一家报纸的《今日评报》中写道:今日“大河”刊登了数个厚重新闻和策划性新闻,为“大河”在与同城媒体对比中增分不少。A13版的《途穷石壁悠然见》和A14版至A15版的《汀江之畔续“华”章》,是已持续较长时间的《从洛阳到“洛阳”·客家迁移万里寻踪》继续……说明,新闻策划有利于提升新闻价值。由此可见,新闻策划对于报纸本身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
  约15万字和近200幅图片报道完成了“客家迁移万里寻踪”主题报道的结构形态。
  10月26日《大河报》的“客属恳亲大会特刊”以《回故乡访客乡》为主旨,圆满地融会贯通了客家大会的报道和“客家迁移万里寻踪”活动,成功而顺畅地实现了2003年度《大河报》客家的整体报道前期和大会期间的衔接抟换,营造了“客家迁移万里寻踪”主题报道大结局式的氛围。
  “站在海风与江风、大海与江河、中原与客家风云际会于斯天风浩荡于斯的洛阳桥上,我们终于可以喘口气歇息片刻了,这也是我们一个月来寻求到的唯一的片刻宁静,这宁静一如客家人在异乡找到世外桃源后的小憩,恬静而美好。”只有切实体味到客家迁移的艰苦卓绝,方有如此情动于衷的文字——1个月、8省区、3部越野车累计里程20028公里,这是在泉州洛阳桥头统计的数字,这2万余公里绝非单车每天平均行程222.5公里那样的简单计算,那其中大部分的夜间行车、日驱千里,那舍车徒步、涉溪过河、翻山越岭、实地踏勘、走村串户,其中的甘苦就不足为外人道了。
  
  新闻的整合博得客家迁移史研究“头彩”
  
  作为主题报道策划,其间应当包括社会活动的策划。但社会活动的策划和运作应有其所秉承的原则,那就是绝不能为社会活动而社会活动,其应当是整体报道水到渠成的一体化运作,报道的侧翼支持。
  书香洋溢的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大厦广场,参加赠书仪式的海内外客家亲人、国家有关部门和省领导们面对1000套《客家文化研究丛书》感佩不已,称赞是河南人民献给世界客属大会最好的文化礼品。来宾们认为这种报社和出版社紧密合作打造优质新闻报道衍生产品的模式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而在万里之遥的福建泉州,洛阳江上的洛阳桥头,单是自发前来参加“客家万里寻踪”报道活动结束仪式的当地群众就有近500人,当地领导一连声地表达着对远道而来的“河南老家人”的问候和亲情,特意赶来的华侨大学副教授李朝阳对记者说:“小的时候,我就听说河南有个洛阳,我们这儿也有个洛阳,这难道是巧合吗?早就该有人深入研究了。没想到你们记者捷足先登,抢了头彩!”
  当这个主题报道策划“尘埃落定”,回首曾经走过的路,是客家人以汗血铺就的路,慷慨而悲壮。对于如此重大题材的报道,置身其间的编辑记者们对于新闻文化、精神品位都有了更深的认识和层面的提升。对“源自中原,根在河洛”的汉族客家民系历史和现实的生存状态、精神状态予以近距离的接触、体味,通过以“客家”为载体的中原文化的迁播、衍化、存留而体悟中华文化博大强劲的生命律动。而为此走的路,是特别报道组在南中国大地上勾画出的交叉复合的网状结构行程图。
  人文思想史博士张宝明教授评说《客家万里寻踪》时写道:“从大气磅礴的《从洛阳到‘洛阳’·客家迁移万里寻踪》中,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中原文明直到今天还散发着的辐射力和亲和力。我们充分领略到了河洛文化从容大气、海纳百川的胸怀。手与手相牵、心与心相连,我们也仿佛从文化寻根的拳拳之心中听到了一首天籁之音:‘你我天涯共此时,我们相约并不遥远。’当我们站在黄河边的洛阳桥眺望东海边的洛阳桥时,那座桥也正在找寻着自我方向。”“出征时,‘客家迁移万里寻踪’报道组咏唱着那句‘我愿顺流而去,找寻你的方向’的歌词;征程中,他们有为一个地名发现而流露的惊喜,有为一个历史典故而‘望尽天涯路’的执著;归来时,从洛阳到‘洛阳’已经写满自己那充满深情的诺言:让我们播种河洛之爱。”
  编校:张红玲
其他文献
轮椅上的“记者梦”  王世辉    他是一位依靠轮椅“走路”的农民。他是一位摇着轮椅走乡串村采访,伏在用木板搭成的“书桌”上写作,从而有数百篇稿件见诸报刊、电台的“农民土记者”。著名作家湖涌称赞他“既能走过芬芳的早晨,又能走过泥泞的黄昏”。他的名字叫陈浮。  陈浮今年47岁,是河南省滑县上官镇武安寨村农民。幼年时期,因患一场大病落下了重度残疾,最终只能靠一辆轮椅车“走路”。命运的不幸没能击垮与生俱
期刊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遍应用,人类社会进入了全球信息化的网络时代。网络环境使人类信息的交流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然而在学术信息交流中承担重要角色的图书馆在其运作和思维模式上却基本没有变化。传统的代查、代译、定题服务、专题咨询等仍是其主要服务项目,这种服务难以解决用户信息需求中潜在的一些根本性的深层次的问题,也不能满足用户随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的涉及高技术的精品化的信息需求。因此,图书馆应从根本
期刊
10月28日下午5点30分,国内债市交易员们结束了还算平稳的一天,正准备下班。这一天波澜不惊,上证国债指数以95.971报收,比前一个交易日微量上扬0.04%。  “我们都已经准备要走了,这时一位同事偶然上了央行网站。”一位交易员说。他看到央行网站上挂出了“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消息。一下子,所有人都惊呆了。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各种传播渠道:短信、电话、MSN……每个行业人士口中只有3个字
期刊
2004年6月4日至14日,《河南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推出系列报道“麦收时节乡村行”,共刊发《“俺觉得种地有奔头了”》、《滞洪区里笑声朗》、《黄泛区农场土地热》、《卖粮记》等9篇稿件,其中8篇以生动鲜活的“现场短新闻”反映了降低农业税税率、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农业结构调整后农民的喜悦心情,反映了他们在党的好政策指引下多种粮食的心声,也反映了几项大的改革后县乡领导干部工作中出现
期刊
2004年11月30日的傍晚,我走进河南电视台副总编兼公共频道总监李学洲的办公室。两位工作人员正围着办公桌向李学洲说着什么,对面的电视机正在播放公共频道的节目。见到我,李学洲走过来亲切地和我握手。他身材魁梧,一身黑色衣服在柔和的灯光下更显出一种威仪。“聊些什么呢?”其他人出去后,李学洲笑着说,儒雅坦诚的脸上闪现着红色的光泽。听着他低沉有力地诉说平常一个个激情燃烧的日子,不由得感到他身上有一种常人不
期刊
送走金猴狂舞的激越昂扬,迎来气象更新的金鸡报晓,伴随着2005年的浓浓春意,《中原焦点》10周岁了。  2月20日,一个似乎与任何“吉祥”、“口彩”都没有联系的平凡日子。1995年的这一天,“十几个人”、“七八条枪”的《中原焦点》从河南电视台新闻评论部问世。    《中原焦点》生逢其时——  “九五”之初,变革之风再昌,民主氛围渐盛,卫星电视万人瞩目,新闻改革如箭在弦。央视《焦点访谈》开办半载余,
期刊
近日,2005年度报刊征订工作刚拉开序幕,笔者就从驻厦门某教导大队了解到,该部拨出专门经费订阅《新闻爱好者》杂志,保证了地处“两个一线”的官兵借助核心新闻杂志加速推进学习和来年新闻报道工作的需求。  据悉,抓好预定集训队订阅《新闻爱好者》等业务报刊是该大队党委教学预备期的重点工作之一,为了克服以往各临时集训队的官兵人员数量可变性大、往往不能及时看到《新闻爱好者》而带来学习和相应新闻报道工作上的不便
期刊
学过中国文学史的人都知道:唐朝有个诗人叫李贺,平常出门,总要背一布袋,偶得佳句,便放置袋中,晚上回家整理出来,便是新诗一首。李贺的可贵之处在于比别人多一些积累和对生活的思考,所以总有一些出神人化.的诗句从他的笔下流出来,成为诗坛的“鬼才”。  基层通讯员大多不是新闻科班出身,不仅缺乏新闻理论的根底,而且对新闻宣传容易产生误解;要想尽快进入角色,像李贺那样做些积累的工作,养成换角度思考的习惯,应该是
期刊
硬性新闻通常报道的都是严肃的、带有全局性的事物,容易在读者心理上产生距离感,加上枯燥的数字、呆板的叙述、烦琐的论证,容易给人造成空洞的印象。其实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影响到社会中的每个人,作用重大。它完全可以采用社会化的角度,利用各种手段进行软化,使新闻紧板的面孔舒展开来,增强可读性。    一、选择最佳角度    所谓新闻角度,就是报道新闻事实所选取的不同侧面,如选题角度:同一新闻事件和人物,从
期刊
2004年是中国的传媒年,在国家传媒业政策空间日益宽松的背景下,中国传媒资本乃至于商业资本的市场欲望得到空前增强。各地主流媒体跨地域办报,输出资本与管理,整合资源打造强势媒体品牌,各地报业市场在新锐报媒搅动下,掀起阵阵竞争狂潮。《新京报》在北京攻城略地快速上扬,《华商晨报》在西安锐意崛起,《重庆时报》在重庆横空出世,《第一财经日报》在上海亮丽登场,《山西青年报》在太原蓄势待发,《东方今报》、《文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