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时间2009年1月20日晚,我站在某大楼十六层一台电视机前。我盯着电视,里面有一个黑人,好像刚当选了美国总统,此刻,正现场直播他的就职典礼。他叫奥巴马。典礼看起来挺隆重。不止我一个人看电视,旁边还有好几位,也正看着电视。大概因为他们去看电视了,我才跟着一起。他们一边看,一边随口发表几句关于这个叫奥巴马的美国总统的评论。我听不太懂他们在说什么。其实,我所做的,只不过木知木觉地看几眼电视。
现在,可以回过头去,为当时的我发几句装模作样的感喟:我在哪里?我在干什么?到底发生了什么?
可以确定的一点是:不管当时或现在,这都是一个让人感觉勉强的境况——连奥巴马都不知道,竟然就敢去做国际新闻!不得不说是莽撞。引我走入这境况的,不必多说,就是商略了。
我知道的,有两位商略。一位主要写诗,一位主要写小说,也写散文。这里说的,是后面一位商略。其实,这后面一位商略,我刚认识他时,叫他蝙蝠(工作原因,他昼伏夜出,“蝙蝠”是他的自号);他的网名叫须弥山主人,也叫须弥;他的笔名,则叫商略。记得我刚到单位,见的第一面,不知道叫他什么好,还是喊他蝙蝠的。
在此之前六七年,我就识得商略,或者“蝙蝠”了。一开始,应该是没说过几句话的论坛网友。后来,我上了大学,发现学校前门与他跟人合租的套房只隔一条街。他的一位室友,我也是在论坛上一并识得的。那时节,估计商略在忙一些事情,我最初见到面,并做了些交流的,是他那位室友。因为近,好几次去蹭网、蹭饭,还蒙他送过几本书。我对当时的杭州书店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也是拜这位室友所赐,一开始,是他带着我游览杭州书店的。那会儿,杭州有好几家物美价廉的特价书店。在我印象中,吃过几次饭,逛了几次书店,还没见着商略。
第一次见着面是怎样情形?我跟商略的记忆有些不同。在商略的记忆中,是在西湖边一家茶馆里,出了件我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详见他的“双重观察”文章),差不多十几年后,他才跟我说起。而在我的记忆中,我们的第一次见面,是商略做东,在后来我们一起工作的报社附近吃了顿饭。那一餐饭上,商略送了我他的长篇小说《流水的方式》或《子贡出马》。初次见面,相互赠书,这在我印象中挺深刻的。那时节,商略留着较长的头发,但我并未联想到摇滚青年一类形象。不客气地说一句,那头发似乎还有点油腻。我想,他应该是懒得打理这些的。他忙着做生活,忙着写作。后来一起工作时,他是精神的短发,听说,他还理过光头。
后来,和他又吃过几次饭,逛了几次书店,但总的来说,联络并不能算多。因此,原本,极大的可能,我们只是互为过客的关系。
哪承想,2008年底或2009年初,商略联系我,说他所在报社的国际新闻部缺人手,我可以过去试试。一个人生的转弯道,就这样向我迎来。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也成了一个昼伏夜出的人。去之前,自然要交个底:我对国际新闻一无所知,英语又差,也不知是否有能力照要求编译些东西。对这些,商略似乎是不在意的,他说他想找的,是能写点字的人——那时候,我已发表一些小说,但创作整个进入瓶颈期——在他看来,有些编辑的文字功夫不过关,搞得他头大。他这么说,我也就不胆怯地去了。于是,就有了上述我看着电视里的奥巴马却不知其人的画面。由此可见,商略的心也蛮大的。另外,不必怀疑,我也令他头大过。
工作忙碌。如何让我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编辑,是他的当务之急。尽管如此,工作间歇,商略跟我,还是会聊起文学,记得我们聊过张爱玲、胡兰成、陀思妥耶夫斯基、雷蒙德·钱德勒等。不知道他还记不记得,他很有雄心,有一次在报社门口说到文学大山陀思妥耶夫斯基时,亦不现出顶礼膜拜状。
我所谓的工作间歇,指的是在食堂吃饭时、等电梯时,也特别指凌晨下班一起坐出租车时。那时候,我租住的地方与他的家算是顺路。有蛮长一段时间,他觉得我还在学习期,收入较少,凌晨的打车费统统由他出。说起来,是颇令人感动的。我记得很清楚,正式当上见习编辑后,我再不让他这么干了。
有朋友认为,我去报社做了好几年编辑、记者,又为其他报社写书评,颇浪费写小说的时光。我并不这样看。我觉得,报社经历至少带给我两种类型的收获:首要的,便是增添了现实感。回想起来,这种现实感,既是从利比亚战争,日本海啸地震,英国又有哪个人中彩票很快花光重新变得贫穷状态比以前更差的新闻中获得,也从报社本身所包蕴的社会关系中获得。长远来看,这是对一个初出茅庐之人仅有的家庭经验、学堂经验的极有益补充。其次,我认识了一些编辑的艺术。我总觉得,不管是写什么体裁、题材的作者,都需要懂一些编辑的艺术。关于这一点,之前我就跟商略表達过好几次,他亦深以为然。这两项益处,我是通过商略但不限于商略的人而获取的。感谢他们。勉强,有时也能带来好处。
听商略说,他以前做过媒体,但换了东家,被分配去国际新闻部之前,也没有相关经验,英语更是不识几个大字。这一路走来,想必也费了番强勉之功。据他说,曾有连续一个月上班的记录。
同事中,有新闻专业出身的,有外语专业出身的,也有半路出家而精熟于业务的。不止一个人说:做好稿子拿给商略看,很快被指出硬伤来;有些编译稿,到了商略这个不通外语的人手上,也被指出了翻译错误。虽然,商略没有详尽说过他的“从业经验”供我学习,但我猜测,除却勤于钻研、日积月累,这也离不开商略的现实感。稿子看到哪里,一个声音告诉他,逻辑不对,哪里肯定出了错,不查原文也能知道。
他著有好几部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更不必说,此外还有很多散文、随笔。听他说,较早的时候——可能是我们刚认识,他还租住在我学校附近那会儿——凌晨一点下了班,他也不离开单位,而是在单位继续写自己的东西。单位里,有灯,有水,有空调,还有商略这只昼伏夜出的蝙蝠。
商略说,我某段时间的宅男生活,其实也挺不错,能安闲读点书,写点东西,没有纷扰。他说,其实他不上班的时候,也挺宅的。据他说,他不太混圈子,这我是绝对相信的。
在审美观点以及其他一些事情上,我跟商略的意见并不相同。现实生活中,我们会为这些事情而争论,有时候亦甚为激烈。商略跟我提过几次,在绍兴和舟山,他有两拨朋友,定期聚会,相互批评作品。据说批评是凌厉、激烈的。平时,我读一些商略的作品,也会提我的看法。如此说来,虽然我无缘参与他那个颇为激烈的“批评会”,却也以另一种方式,多少参与了。我曾对商略说,我视他为“志不同道不合的师友”。比起有些朋友,反而是“志不同道不合的师友”更能刺激彼此的智性发展,以及生产力。我知道的,商略是看我的作品的。如今,这样愿意仔细读对方作品的朋友,恐怕也不很多了。
商略的作品我只读过其中一小部分。相对于过去的一些作品,我更欣赏他的新作。最近,我读了商略的三个新短篇小说《照影记》、《击齿记》、《农事诗》。在我看来,这几篇小说的语言更为老辣、描摹更细腻,主题也幽深得多。
在这里,我特别想提一下《击齿记》这篇小说。《击齿记》主角是一个老猎人,外号叫“老师傅”的杨国端。杨国端苦苦追寻一头出没在村庄里的豹子,然而不仅没能打到豹子,连豹子的踪影也遍寻不见。小说一开头,老师傅就已筋疲力尽了,他所能想到的最后一招,就是用石头敲下自己的牙齿,放进枪膛,当子弹使。“牙齿打猎,是最最罪过的。所以一枪射出,牙齿一定要打中一只野兽才肯罢休,才解掉罪过。不打中它就一直飞。”牙齿如果打不中豹子,便会一直飞到地球的尽头,然后转一个弯,再飞回来。飞行过程中,牙齿可能会与其他一些力发生碰撞,而改变了轨道。牙齿就这样沿着不同的轨道,快速地在地球之中飞来飞去,直到打到豹子。小说结尾,牙齿确实打到了豹子。在我看来,就算牙齿最后没能打到豹子,一直在地球上循环往复,也够让人肃然起敬了。锲而不舍的老猎人使人尊敬,被敲下来、一直在飞的牙齿也让人尊敬。
这当然是一个奇幻的故事,同时也是一个让人感觉崇高的故事。虽然比起故事里的老师傅杨国端,商略要更年轻,富有更大的活力,但商略让我联想到他故事里的那位老师傅。虽然,商略并没有敲下自己的牙齿,但他也是一只一直在飞翔的蝙蝠——我更愿意用我们相识之初的名号来称呼他。
(责任编辑:李璐)
现在,可以回过头去,为当时的我发几句装模作样的感喟:我在哪里?我在干什么?到底发生了什么?
可以确定的一点是:不管当时或现在,这都是一个让人感觉勉强的境况——连奥巴马都不知道,竟然就敢去做国际新闻!不得不说是莽撞。引我走入这境况的,不必多说,就是商略了。
我知道的,有两位商略。一位主要写诗,一位主要写小说,也写散文。这里说的,是后面一位商略。其实,这后面一位商略,我刚认识他时,叫他蝙蝠(工作原因,他昼伏夜出,“蝙蝠”是他的自号);他的网名叫须弥山主人,也叫须弥;他的笔名,则叫商略。记得我刚到单位,见的第一面,不知道叫他什么好,还是喊他蝙蝠的。
在此之前六七年,我就识得商略,或者“蝙蝠”了。一开始,应该是没说过几句话的论坛网友。后来,我上了大学,发现学校前门与他跟人合租的套房只隔一条街。他的一位室友,我也是在论坛上一并识得的。那时节,估计商略在忙一些事情,我最初见到面,并做了些交流的,是他那位室友。因为近,好几次去蹭网、蹭饭,还蒙他送过几本书。我对当时的杭州书店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也是拜这位室友所赐,一开始,是他带着我游览杭州书店的。那会儿,杭州有好几家物美价廉的特价书店。在我印象中,吃过几次饭,逛了几次书店,还没见着商略。
第一次见着面是怎样情形?我跟商略的记忆有些不同。在商略的记忆中,是在西湖边一家茶馆里,出了件我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详见他的“双重观察”文章),差不多十几年后,他才跟我说起。而在我的记忆中,我们的第一次见面,是商略做东,在后来我们一起工作的报社附近吃了顿饭。那一餐饭上,商略送了我他的长篇小说《流水的方式》或《子贡出马》。初次见面,相互赠书,这在我印象中挺深刻的。那时节,商略留着较长的头发,但我并未联想到摇滚青年一类形象。不客气地说一句,那头发似乎还有点油腻。我想,他应该是懒得打理这些的。他忙着做生活,忙着写作。后来一起工作时,他是精神的短发,听说,他还理过光头。
后来,和他又吃过几次饭,逛了几次书店,但总的来说,联络并不能算多。因此,原本,极大的可能,我们只是互为过客的关系。
哪承想,2008年底或2009年初,商略联系我,说他所在报社的国际新闻部缺人手,我可以过去试试。一个人生的转弯道,就这样向我迎来。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也成了一个昼伏夜出的人。去之前,自然要交个底:我对国际新闻一无所知,英语又差,也不知是否有能力照要求编译些东西。对这些,商略似乎是不在意的,他说他想找的,是能写点字的人——那时候,我已发表一些小说,但创作整个进入瓶颈期——在他看来,有些编辑的文字功夫不过关,搞得他头大。他这么说,我也就不胆怯地去了。于是,就有了上述我看着电视里的奥巴马却不知其人的画面。由此可见,商略的心也蛮大的。另外,不必怀疑,我也令他头大过。
工作忙碌。如何让我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编辑,是他的当务之急。尽管如此,工作间歇,商略跟我,还是会聊起文学,记得我们聊过张爱玲、胡兰成、陀思妥耶夫斯基、雷蒙德·钱德勒等。不知道他还记不记得,他很有雄心,有一次在报社门口说到文学大山陀思妥耶夫斯基时,亦不现出顶礼膜拜状。
我所谓的工作间歇,指的是在食堂吃饭时、等电梯时,也特别指凌晨下班一起坐出租车时。那时候,我租住的地方与他的家算是顺路。有蛮长一段时间,他觉得我还在学习期,收入较少,凌晨的打车费统统由他出。说起来,是颇令人感动的。我记得很清楚,正式当上见习编辑后,我再不让他这么干了。
有朋友认为,我去报社做了好几年编辑、记者,又为其他报社写书评,颇浪费写小说的时光。我并不这样看。我觉得,报社经历至少带给我两种类型的收获:首要的,便是增添了现实感。回想起来,这种现实感,既是从利比亚战争,日本海啸地震,英国又有哪个人中彩票很快花光重新变得贫穷状态比以前更差的新闻中获得,也从报社本身所包蕴的社会关系中获得。长远来看,这是对一个初出茅庐之人仅有的家庭经验、学堂经验的极有益补充。其次,我认识了一些编辑的艺术。我总觉得,不管是写什么体裁、题材的作者,都需要懂一些编辑的艺术。关于这一点,之前我就跟商略表達过好几次,他亦深以为然。这两项益处,我是通过商略但不限于商略的人而获取的。感谢他们。勉强,有时也能带来好处。
听商略说,他以前做过媒体,但换了东家,被分配去国际新闻部之前,也没有相关经验,英语更是不识几个大字。这一路走来,想必也费了番强勉之功。据他说,曾有连续一个月上班的记录。
同事中,有新闻专业出身的,有外语专业出身的,也有半路出家而精熟于业务的。不止一个人说:做好稿子拿给商略看,很快被指出硬伤来;有些编译稿,到了商略这个不通外语的人手上,也被指出了翻译错误。虽然,商略没有详尽说过他的“从业经验”供我学习,但我猜测,除却勤于钻研、日积月累,这也离不开商略的现实感。稿子看到哪里,一个声音告诉他,逻辑不对,哪里肯定出了错,不查原文也能知道。
他著有好几部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更不必说,此外还有很多散文、随笔。听他说,较早的时候——可能是我们刚认识,他还租住在我学校附近那会儿——凌晨一点下了班,他也不离开单位,而是在单位继续写自己的东西。单位里,有灯,有水,有空调,还有商略这只昼伏夜出的蝙蝠。
商略说,我某段时间的宅男生活,其实也挺不错,能安闲读点书,写点东西,没有纷扰。他说,其实他不上班的时候,也挺宅的。据他说,他不太混圈子,这我是绝对相信的。
在审美观点以及其他一些事情上,我跟商略的意见并不相同。现实生活中,我们会为这些事情而争论,有时候亦甚为激烈。商略跟我提过几次,在绍兴和舟山,他有两拨朋友,定期聚会,相互批评作品。据说批评是凌厉、激烈的。平时,我读一些商略的作品,也会提我的看法。如此说来,虽然我无缘参与他那个颇为激烈的“批评会”,却也以另一种方式,多少参与了。我曾对商略说,我视他为“志不同道不合的师友”。比起有些朋友,反而是“志不同道不合的师友”更能刺激彼此的智性发展,以及生产力。我知道的,商略是看我的作品的。如今,这样愿意仔细读对方作品的朋友,恐怕也不很多了。
商略的作品我只读过其中一小部分。相对于过去的一些作品,我更欣赏他的新作。最近,我读了商略的三个新短篇小说《照影记》、《击齿记》、《农事诗》。在我看来,这几篇小说的语言更为老辣、描摹更细腻,主题也幽深得多。
在这里,我特别想提一下《击齿记》这篇小说。《击齿记》主角是一个老猎人,外号叫“老师傅”的杨国端。杨国端苦苦追寻一头出没在村庄里的豹子,然而不仅没能打到豹子,连豹子的踪影也遍寻不见。小说一开头,老师傅就已筋疲力尽了,他所能想到的最后一招,就是用石头敲下自己的牙齿,放进枪膛,当子弹使。“牙齿打猎,是最最罪过的。所以一枪射出,牙齿一定要打中一只野兽才肯罢休,才解掉罪过。不打中它就一直飞。”牙齿如果打不中豹子,便会一直飞到地球的尽头,然后转一个弯,再飞回来。飞行过程中,牙齿可能会与其他一些力发生碰撞,而改变了轨道。牙齿就这样沿着不同的轨道,快速地在地球之中飞来飞去,直到打到豹子。小说结尾,牙齿确实打到了豹子。在我看来,就算牙齿最后没能打到豹子,一直在地球上循环往复,也够让人肃然起敬了。锲而不舍的老猎人使人尊敬,被敲下来、一直在飞的牙齿也让人尊敬。
这当然是一个奇幻的故事,同时也是一个让人感觉崇高的故事。虽然比起故事里的老师傅杨国端,商略要更年轻,富有更大的活力,但商略让我联想到他故事里的那位老师傅。虽然,商略并没有敲下自己的牙齿,但他也是一只一直在飞翔的蝙蝠——我更愿意用我们相识之初的名号来称呼他。
(责任编辑: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