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赵浥老师您好!在由雅昌艺术网和北京太和艺术空间联合主办的“自由的尺度—中国当代水墨走向巴赛尔”的参展艺术家中,我们注意到,您是其中极少的以装置作品参展的艺术家。您从事装置艺术多少年了?
赵:嗯,应该说有18年了。我在1997年辞去税务公职开始学习做艺术的时候,就是用材料做立体的东西。但那时候没听说装置这个词语,只是感觉平面绘画比较局限,画画的人也太多,想跟别人不一样。别人对我的作品界定是软雕塑,那应该算是装置的雏形。因为装置在中国的正式发展也只是近几年的事。2011年我曾应邀给一个雕塑和装置的展览写过一个6000字的前言:《行走在晨曦中的中国装置艺术》,对国际装置历史作了一个相对的疏理,学到了不少东西。
世:我们看到您18年的创作主题一直是关于生命、自然、宇宙和道及其之间的关系,您为什么一直坚持这个主题?
赵: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最基本和最应该的,是对生命的了解和尊重,同时对生命存在和发展必须有的环境和规律有一定的认知,至少是去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讲“天人合一”,作为人怎么做才能与天合一?我个人认为,这是很重要也是很有意思的问题,所以一直关注。也可能我与这个话题有着某种特殊的缘份,内心里一直很喜欢思考这类问题。感觉到这是一个永恒的问题。可以探索到永远。
世:您关注的主题的确具有永恒性。只是有一个情况,在您做装置的这18年中,中国当代艺术从2004年开始发展,到2012年进入一个历史阶段,其中发生了很多特别的现象,冲击和影响了很多做艺术的人,从您的作品好像看不出受到这种影响,您是怎么想的?
赵:我想这与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关系,与每个人做艺术的初衷有关系。我曾经在条件优裕的税务机关工作多年,所以能下决心辞去公职,完全是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想活得有自我。21世纪的中国发生了太多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是许多人原有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太多诱惑和磨炼。这个时候如果自己心中没有方向,没有底限,很容易被世俗的潮流消解。我是60年代出生的人,这段时期正在走过不惑之年,我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儿。我向来不愿凑热闹,喜欢安静做自己的事,所以另一领域无论有多大的名利事件,都与我无关。
世:您的作品表现形式很现代,但内涵中东方文化精神的气息很浓,是对东方文化情有独钟吗?
赵:文化的概念,应该是世界性的。无论东西方文化,只要是对人类有益的,我都愿意学习。作为一名中国人,我很庆幸自己民族有如此丰富经典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首先是非常客观自然的,是合“道”的,是对整个人类心灵的健康发展具有神圣指导意义。尤其是在人心浮躁,物欲横流的当下,全人类都面临着深重的精神危机。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产物,更应该有一种时代的责任感。现在很多国家都在热衷中国文化,关注中国的发展。作为一名中国艺术家,更应该立足中国文化去创作艺术,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范围内有话语权;有创作的意义。
世:您的作品中有很足的气场气韵,您对气一定很有研究吧?
赵:说不上很有研究,但确实认真学习过。在中国哲学中,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先秦文献把气视为宇宙化生的根本和力量。太极哲学中认为,气分阴阳,是能生成万物的源头。气是万物的本体,又是已成形之物必将化解成的状态,一如我们人类的生命。阴阳五行是气的五种性质和状态。气的阴阳交变逆反运动,构成宇宙万象的太极结构存在本体基本模式和太极运动大化本体基本模式。在某种特定情形下,一定的气,能形成一种超强的“势”和“场”。这种超强的“势”和“场”,能在瞬间促成万物发生质的变化。
世:您相信天人感应吗?
赵:完全相信。天地之间,人虽为万物之灵,但同时人类的命运也是由天地来决定。人只有合天道,顺天时、天气,才能平安,健康,幸福。如果反之,人间的邪气压过正气,天灾人祸自然就会降临。
世:您作品中常常会出现“又”形符号,这是什么意思呢?
赵:这是一个象征性符号,代表阴阳互抱的生命基本模式,比如生命的染色体模式。仔细分析,其实宇宙中所有事物与物质的结构本质都是阴阳螺旋形结构。阴阳两部分始终互相纠缠,互相依赖互相变化,而人的所有努力都在这个过程之中。关键点是要把握好阴阳“易”的方向和分寸。把“又”形符号以较有动感的形式反复出现在作品的适当位置,是代表阴阳化生万物的能量和过程,阴阳的创生性,和时空生命无限发展变化的规律。
世:您每件作品中都有光纤维出现,这喻示着什么?
赵:喻示着神圣,吉祥,般若的智慧,与天同在。
世:您的作品看上去很和谐,让人的视觉和心理都很舒服,您对和谐的理解是什么?
赵:《易传》认为,对立统一最完美的关系是和谐。最高的和谐称为太和。而太和,是和的极致,是太极;是淳和未分之气;是时间的本质,有自身的层次结构;是对立的两极之间的中节律动。它成就万物,自身却活动不已,反复辩论地处于未完成的状态。它不但与生命、生活合二为一,而且与生命,生活的潜能不可一分为二。它涵容最广博,开拓最深入,根基最稳固,呈现最明显,诠释最客观。它不仅是宇宙生成的起源,而且是永恒持久,永不磨灭的“生存中的存有”,与“存有中的生存”。它是一种状态,也是我们人类生命存在应追求的意义。
世:您一直在用材料进行创作,对材料的运用有何感想?
赵:其实用什么材料创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材料运用的结果是什么。要把材料的语言用到位,重要的是要发挥材料的能量。一是材料本身具有的能量,二是通过材料表现出来的精神和观念上的能量。材料在此的意义不仅仅是实现视觉力量的媒介,更是文化的象征或载体。我在作品中运用的麻丝和麻絮,恰巧与明代象数义理并重的易学家来知德,在《易经集注》中对“氤氲”二字的解释不谋而合;他说,“氤,麻线也;氲,麻絮也。借字以言天地之气缠绵交密之意;言相异,相反,相对待的阴阳两个对立面相交,相感,相和,互动,互化,互融,互克,互生的协同运动状态。而这种状态正是我想表现的混沌,太极,永恒的生命运动。 世:您对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的概念怎么理解?
赵:水墨艺术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种艺术形式。可以说它是典型的中国艺术。记得2001年在法国参加中法文化交流年活动中,当时给我们做翻译的留学生出主意说,用毛笔在纸上写出外国人名字的中文字,每张就能卖出10法郞,结果真的很受欢迎。黑的墨与透明的水,稍一结合便会生出无穷的境象,的确很神奇。西方人对东方文化理解为‘玄’为‘无’,而水墨的语言正契合无与玄。
西方文化重理性重科学,而东方文化重感性重玄机。我个人认为,水墨艺术有很强的阴阳辩证哲学在里面。水墨之上,是阴与阳的辩证关系。阴与阳的最佳状态,是和谐,是太和、太极的状态。阴与阳是世上万事万物都具有的属性。天、地、人、事、物及其它们之间的发展变化规律,都在阴阳的线上不停发生着变化。这种具有阴阳关系的不停变化规律,是一种永恒,是一种道,或者说是宇宙的法则。
我的艺术创作,始终是在跟着我内心思想的发展在走。大约从2005年前后,我读了一些中国哲学的书籍,加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我从之前的主要关注生命本身,转向关注生命与自然、与宇宙的关系;作品的色彩也由强烈的彩色变为以黑白为主。作品的材料里加入了宣纸和水墨,后来又加入了蚕丝和镜子,连框子也都是黑白色。中国5000年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精华值得后人认真学习。这些精华属于中国人,也属于全人类。所以中国水墨走向国际很有意义。当代水墨的概念,我想主要是从传统水墨与当下时代的关系而提的。传统再好,但它是要为当下的时代所用,所以要把二者有机融合。
世:我们知道10多年前,中央电视台曾经很有名的栏目“东方时空”,还有“半边天”“东方时尚”等8个栏目,都给您做过个人专访,其它如《中国日报》《人民日报》《中国妇女》封面等等50多家媒体,都对您早期的软雕塑作品作过专题报道;辽宁美术出版社还主动给您出过作品专集《别具魅力的软雕塑》,后来成为大学新开的纤维艺术专业的教材,都引起过较大反响。从中国创作软雕塑这个角度来讲,您是历史人物,为什么您后来放弃很受欢迎的软雕塑,选择做学术性越来越强的装置?
赵:我一直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不断走路的人。不断向前走,是我应该有的状态。如果在行走过程中能够给他人带来益处,是我开心的事。如果在这个时候能听到掌声,收到鲜花,我会开心的一笑,但是我不会因为这鲜花和掌声而停下向前的脚步。
世:我们知道做装置艺术很不容易,费时费力还很费钱,尤其是您作为一名女性,在18年的时间一直坚持装置创作,其中一定有很多特别的感受吧?
您认为最难的是什么?
赵:哦,那感受就太多了。最突出的感受,应该是这18年的装置创作之路成就了我。因为太超前,我的创作无论形式和内心里都非常孤独。这种孤独就像一个人站在一座雪山上,无论怎么喊叫,都很难有人应答。至于为此而承受的太多艰难辛苦,我想这是几乎每一个想成事的人都会有的经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我才能创作出大小300多件作品。很多人问我创作的灵感从哪儿来?我说是生活特别是曲折的生活给予的。18年装置创作的磨砺,使我的创作由生涩到不断成熟;内心世界由狭小、稚嫩到不断大气、丰富,始终都能拥有自我,这让我很知足,觉得所有的承受和付出都值得。
要说最难的,应该是坚持。装置创作的创造性特别强。它可以是用任何一种材料表达任何一种观念。这其中对材料的选择、寻找,对材料语言的认知度,以及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材料与空间的关系,对材料形、色、质分寸的把握,都需要创造性的去体现,没有规律可以借鉴。这种不停的创造当然有难度,但也很有乐趣。最典型的是我在创作23件46面大型专题装置《果果因因--DNA》时,三年的时间,几乎每天都在创造发明。从创作工具到材料组合的过程,历经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最终一个又一个问题都得到解决。这组作品的创作,在资金上投入很大。在做到一半的时候,看着象流水一样的花钱我有些害怕了,但是开弓不能有回头箭。我硬是坚持着,一直到做完。那个时期,我每天工作10个多小时,到了吃饭时手腕累得连拿筷子的力气都没有了。晚上睡觉时,脑子里仍然在不断想着创作。人虽然很累,但精神状态很饱满。整个创作过程的刺击和快乐,现在想想都觉得很有意思。
当然,18年的漫长磨炼遇到的问题就太多了......有很多次,其实我也想改画水墨或油画,或是丙烯画,还画出了一些,并且卖出去过,但是很快又作了调整,继续做装置。我想这也许与我的性格有关。我是那种做事认真执着的人,习惯于忠实自己的内心,习惯于珍惜和坚持。凡认准的事,一般不轻易改变。
世:您认为作为一名艺术家最重要的是什么?
赵: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管理好自己。职业做艺术最大的特点是自由。自由象一座海洋,它可以让人在其中尽情翱游,也能让人很容易失去自己。尤其在当下这个时代,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诱惑......这个时候,如果人要把握不好自己,就很容易出问题。艺术家首先是一个社会人。要做好一个社会人,首先是要管理好自己。比如不违法乱纪,不贪得无厌,不搬弄是非,不睡懒觉,不乱花钱,不浪费时间,不心胸狭窄,每天吃好三顿饭,在没有摄像头的地方也不闯红灯......甘于孤独,不断超越自己,等等,说起来这都是应该做到的,但真能做到的人并不多。大人因为成为孩子父母后自然就有资格管孩子,其实大人自己很多地方是需要管好自己的。我觉得一个人能做到管好自己非常不容易。因为管自己必须是在自觉的情况下进行,管理的意志和能力稍有薄弱,就实现不了。我算是各方面比较注意的人,但是也经常出问题。我越来越感到做艺术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方式。在自由中不断创造,在灵魂里不断穿行,这样活着非常有意思。因为这样活着,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世:您认为您和艺术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赵:以艺术的方式活着,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小时候我就很爱美。七八岁时用柳条扮长辫子;用邻居给的毛线织花样围巾;12岁时还用钩针给我妹妹织过一条漂亮的背带裙。当然以艺术的方式活着,最大的魅力,是能在精神世界里不断穿行,并可以用自己认为的方式来表现穿行的感受。这种生活方式,也让生活充满了一定程度的未知。就象我们不知道哪块云彩会下雨,我不能确切知道我什么时候来创作灵感,什么时候能出新作品,什么时候有合适的展览......常常在不期然中见到的一个人,接到的一个电话,会发生一件让人或喜或忧的事情。这种未知,让艺术的活着充满乐趣,也充满魅力。这种生活酸甜苦辣都有。最有意思的地方,是能让我进入一种不断学习、思考,不断感悟的状态。我在这种状态下不断向前走着。我知道在路的前方,有一盏灯在等我,内心很温暖。
世:艺术家都很浪漫,能谈谈您对爱情的理解么?
赵:嗯,爱情啊,就象天上的彩虹,远看的时候最美。如果有幸能走进彩虹,那种天堂般的享受,非常迷人!所以人们才会永远盼望拥有。但是爱情也象罂粟花,很美,却有毒性。无论爱情有多大的毒性,每一个正常的人,内心里都会非常向往。爱情的来与往,都不由自己作主。所以爱情来了,就用心珍惜;走了,就平静再见。
世:您怎么看待成功?
赵:我认为一个人能不断超越自己就是成功。这个超越包括对自己缺点的超越和对优点的超越,在创作上的不断超越,等等。即使作品有很多人说好,也卖得好,也还是要超越。因为人生就是要不断的行走,只有不断行走才会有生命力。人在有压力的情况下容易超越自己,一旦衣食无忧或被鲜花和掌声簇拥时,再想超越自己,就很难。这个时候的超越,需要有大智慧。
世:如果能够重新选择,您还会选择做艺术做装置么?
赵:我想还会。宇宙间没有一件人、事、物是单独存在。艺术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领域。艺术的最佳位置,是在宗教、哲学层面。从宏观宇宙,到地球、到每一个人的生活,每一个白天、黑夜,每一朵花,每一个细胞,甚至每一个质子、中子的存在,都具有艺术性。所以有艺术品的说法,是艺术品是人类有艺术意识的精神产物,是人对自然的一种艺术性认识。能有缘与自然有这样一种特别的关系,我觉得很幸运,很幸福,很感恩。其实我最好的作品,是我18年独立追求艺术的人生。从中我收获了太多太多。这种生活让我痛并快乐着;我的精神生命也因此被铸就。这件作品,永远归属我自己收藏,并将带到下一世。
世:赵老师您说的真好!衷心祝愿您人生的作品越来越好!
赵:谢谢!
赵:嗯,应该说有18年了。我在1997年辞去税务公职开始学习做艺术的时候,就是用材料做立体的东西。但那时候没听说装置这个词语,只是感觉平面绘画比较局限,画画的人也太多,想跟别人不一样。别人对我的作品界定是软雕塑,那应该算是装置的雏形。因为装置在中国的正式发展也只是近几年的事。2011年我曾应邀给一个雕塑和装置的展览写过一个6000字的前言:《行走在晨曦中的中国装置艺术》,对国际装置历史作了一个相对的疏理,学到了不少东西。
世:我们看到您18年的创作主题一直是关于生命、自然、宇宙和道及其之间的关系,您为什么一直坚持这个主题?
赵: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最基本和最应该的,是对生命的了解和尊重,同时对生命存在和发展必须有的环境和规律有一定的认知,至少是去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讲“天人合一”,作为人怎么做才能与天合一?我个人认为,这是很重要也是很有意思的问题,所以一直关注。也可能我与这个话题有着某种特殊的缘份,内心里一直很喜欢思考这类问题。感觉到这是一个永恒的问题。可以探索到永远。
世:您关注的主题的确具有永恒性。只是有一个情况,在您做装置的这18年中,中国当代艺术从2004年开始发展,到2012年进入一个历史阶段,其中发生了很多特别的现象,冲击和影响了很多做艺术的人,从您的作品好像看不出受到这种影响,您是怎么想的?
赵:我想这与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关系,与每个人做艺术的初衷有关系。我曾经在条件优裕的税务机关工作多年,所以能下决心辞去公职,完全是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想活得有自我。21世纪的中国发生了太多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是许多人原有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太多诱惑和磨炼。这个时候如果自己心中没有方向,没有底限,很容易被世俗的潮流消解。我是60年代出生的人,这段时期正在走过不惑之年,我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儿。我向来不愿凑热闹,喜欢安静做自己的事,所以另一领域无论有多大的名利事件,都与我无关。
世:您的作品表现形式很现代,但内涵中东方文化精神的气息很浓,是对东方文化情有独钟吗?
赵:文化的概念,应该是世界性的。无论东西方文化,只要是对人类有益的,我都愿意学习。作为一名中国人,我很庆幸自己民族有如此丰富经典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首先是非常客观自然的,是合“道”的,是对整个人类心灵的健康发展具有神圣指导意义。尤其是在人心浮躁,物欲横流的当下,全人类都面临着深重的精神危机。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产物,更应该有一种时代的责任感。现在很多国家都在热衷中国文化,关注中国的发展。作为一名中国艺术家,更应该立足中国文化去创作艺术,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范围内有话语权;有创作的意义。
世:您的作品中有很足的气场气韵,您对气一定很有研究吧?
赵:说不上很有研究,但确实认真学习过。在中国哲学中,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先秦文献把气视为宇宙化生的根本和力量。太极哲学中认为,气分阴阳,是能生成万物的源头。气是万物的本体,又是已成形之物必将化解成的状态,一如我们人类的生命。阴阳五行是气的五种性质和状态。气的阴阳交变逆反运动,构成宇宙万象的太极结构存在本体基本模式和太极运动大化本体基本模式。在某种特定情形下,一定的气,能形成一种超强的“势”和“场”。这种超强的“势”和“场”,能在瞬间促成万物发生质的变化。
世:您相信天人感应吗?
赵:完全相信。天地之间,人虽为万物之灵,但同时人类的命运也是由天地来决定。人只有合天道,顺天时、天气,才能平安,健康,幸福。如果反之,人间的邪气压过正气,天灾人祸自然就会降临。
世:您作品中常常会出现“又”形符号,这是什么意思呢?
赵:这是一个象征性符号,代表阴阳互抱的生命基本模式,比如生命的染色体模式。仔细分析,其实宇宙中所有事物与物质的结构本质都是阴阳螺旋形结构。阴阳两部分始终互相纠缠,互相依赖互相变化,而人的所有努力都在这个过程之中。关键点是要把握好阴阳“易”的方向和分寸。把“又”形符号以较有动感的形式反复出现在作品的适当位置,是代表阴阳化生万物的能量和过程,阴阳的创生性,和时空生命无限发展变化的规律。
世:您每件作品中都有光纤维出现,这喻示着什么?
赵:喻示着神圣,吉祥,般若的智慧,与天同在。
世:您的作品看上去很和谐,让人的视觉和心理都很舒服,您对和谐的理解是什么?
赵:《易传》认为,对立统一最完美的关系是和谐。最高的和谐称为太和。而太和,是和的极致,是太极;是淳和未分之气;是时间的本质,有自身的层次结构;是对立的两极之间的中节律动。它成就万物,自身却活动不已,反复辩论地处于未完成的状态。它不但与生命、生活合二为一,而且与生命,生活的潜能不可一分为二。它涵容最广博,开拓最深入,根基最稳固,呈现最明显,诠释最客观。它不仅是宇宙生成的起源,而且是永恒持久,永不磨灭的“生存中的存有”,与“存有中的生存”。它是一种状态,也是我们人类生命存在应追求的意义。
世:您一直在用材料进行创作,对材料的运用有何感想?
赵:其实用什么材料创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材料运用的结果是什么。要把材料的语言用到位,重要的是要发挥材料的能量。一是材料本身具有的能量,二是通过材料表现出来的精神和观念上的能量。材料在此的意义不仅仅是实现视觉力量的媒介,更是文化的象征或载体。我在作品中运用的麻丝和麻絮,恰巧与明代象数义理并重的易学家来知德,在《易经集注》中对“氤氲”二字的解释不谋而合;他说,“氤,麻线也;氲,麻絮也。借字以言天地之气缠绵交密之意;言相异,相反,相对待的阴阳两个对立面相交,相感,相和,互动,互化,互融,互克,互生的协同运动状态。而这种状态正是我想表现的混沌,太极,永恒的生命运动。 世:您对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的概念怎么理解?
赵:水墨艺术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种艺术形式。可以说它是典型的中国艺术。记得2001年在法国参加中法文化交流年活动中,当时给我们做翻译的留学生出主意说,用毛笔在纸上写出外国人名字的中文字,每张就能卖出10法郞,结果真的很受欢迎。黑的墨与透明的水,稍一结合便会生出无穷的境象,的确很神奇。西方人对东方文化理解为‘玄’为‘无’,而水墨的语言正契合无与玄。
西方文化重理性重科学,而东方文化重感性重玄机。我个人认为,水墨艺术有很强的阴阳辩证哲学在里面。水墨之上,是阴与阳的辩证关系。阴与阳的最佳状态,是和谐,是太和、太极的状态。阴与阳是世上万事万物都具有的属性。天、地、人、事、物及其它们之间的发展变化规律,都在阴阳的线上不停发生着变化。这种具有阴阳关系的不停变化规律,是一种永恒,是一种道,或者说是宇宙的法则。
我的艺术创作,始终是在跟着我内心思想的发展在走。大约从2005年前后,我读了一些中国哲学的书籍,加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我从之前的主要关注生命本身,转向关注生命与自然、与宇宙的关系;作品的色彩也由强烈的彩色变为以黑白为主。作品的材料里加入了宣纸和水墨,后来又加入了蚕丝和镜子,连框子也都是黑白色。中国5000年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精华值得后人认真学习。这些精华属于中国人,也属于全人类。所以中国水墨走向国际很有意义。当代水墨的概念,我想主要是从传统水墨与当下时代的关系而提的。传统再好,但它是要为当下的时代所用,所以要把二者有机融合。
世:我们知道10多年前,中央电视台曾经很有名的栏目“东方时空”,还有“半边天”“东方时尚”等8个栏目,都给您做过个人专访,其它如《中国日报》《人民日报》《中国妇女》封面等等50多家媒体,都对您早期的软雕塑作品作过专题报道;辽宁美术出版社还主动给您出过作品专集《别具魅力的软雕塑》,后来成为大学新开的纤维艺术专业的教材,都引起过较大反响。从中国创作软雕塑这个角度来讲,您是历史人物,为什么您后来放弃很受欢迎的软雕塑,选择做学术性越来越强的装置?
赵:我一直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不断走路的人。不断向前走,是我应该有的状态。如果在行走过程中能够给他人带来益处,是我开心的事。如果在这个时候能听到掌声,收到鲜花,我会开心的一笑,但是我不会因为这鲜花和掌声而停下向前的脚步。
世:我们知道做装置艺术很不容易,费时费力还很费钱,尤其是您作为一名女性,在18年的时间一直坚持装置创作,其中一定有很多特别的感受吧?
您认为最难的是什么?
赵:哦,那感受就太多了。最突出的感受,应该是这18年的装置创作之路成就了我。因为太超前,我的创作无论形式和内心里都非常孤独。这种孤独就像一个人站在一座雪山上,无论怎么喊叫,都很难有人应答。至于为此而承受的太多艰难辛苦,我想这是几乎每一个想成事的人都会有的经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我才能创作出大小300多件作品。很多人问我创作的灵感从哪儿来?我说是生活特别是曲折的生活给予的。18年装置创作的磨砺,使我的创作由生涩到不断成熟;内心世界由狭小、稚嫩到不断大气、丰富,始终都能拥有自我,这让我很知足,觉得所有的承受和付出都值得。
要说最难的,应该是坚持。装置创作的创造性特别强。它可以是用任何一种材料表达任何一种观念。这其中对材料的选择、寻找,对材料语言的认知度,以及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材料与空间的关系,对材料形、色、质分寸的把握,都需要创造性的去体现,没有规律可以借鉴。这种不停的创造当然有难度,但也很有乐趣。最典型的是我在创作23件46面大型专题装置《果果因因--DNA》时,三年的时间,几乎每天都在创造发明。从创作工具到材料组合的过程,历经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最终一个又一个问题都得到解决。这组作品的创作,在资金上投入很大。在做到一半的时候,看着象流水一样的花钱我有些害怕了,但是开弓不能有回头箭。我硬是坚持着,一直到做完。那个时期,我每天工作10个多小时,到了吃饭时手腕累得连拿筷子的力气都没有了。晚上睡觉时,脑子里仍然在不断想着创作。人虽然很累,但精神状态很饱满。整个创作过程的刺击和快乐,现在想想都觉得很有意思。
当然,18年的漫长磨炼遇到的问题就太多了......有很多次,其实我也想改画水墨或油画,或是丙烯画,还画出了一些,并且卖出去过,但是很快又作了调整,继续做装置。我想这也许与我的性格有关。我是那种做事认真执着的人,习惯于忠实自己的内心,习惯于珍惜和坚持。凡认准的事,一般不轻易改变。
世:您认为作为一名艺术家最重要的是什么?
赵: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管理好自己。职业做艺术最大的特点是自由。自由象一座海洋,它可以让人在其中尽情翱游,也能让人很容易失去自己。尤其在当下这个时代,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诱惑......这个时候,如果人要把握不好自己,就很容易出问题。艺术家首先是一个社会人。要做好一个社会人,首先是要管理好自己。比如不违法乱纪,不贪得无厌,不搬弄是非,不睡懒觉,不乱花钱,不浪费时间,不心胸狭窄,每天吃好三顿饭,在没有摄像头的地方也不闯红灯......甘于孤独,不断超越自己,等等,说起来这都是应该做到的,但真能做到的人并不多。大人因为成为孩子父母后自然就有资格管孩子,其实大人自己很多地方是需要管好自己的。我觉得一个人能做到管好自己非常不容易。因为管自己必须是在自觉的情况下进行,管理的意志和能力稍有薄弱,就实现不了。我算是各方面比较注意的人,但是也经常出问题。我越来越感到做艺术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方式。在自由中不断创造,在灵魂里不断穿行,这样活着非常有意思。因为这样活着,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世:您认为您和艺术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赵:以艺术的方式活着,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小时候我就很爱美。七八岁时用柳条扮长辫子;用邻居给的毛线织花样围巾;12岁时还用钩针给我妹妹织过一条漂亮的背带裙。当然以艺术的方式活着,最大的魅力,是能在精神世界里不断穿行,并可以用自己认为的方式来表现穿行的感受。这种生活方式,也让生活充满了一定程度的未知。就象我们不知道哪块云彩会下雨,我不能确切知道我什么时候来创作灵感,什么时候能出新作品,什么时候有合适的展览......常常在不期然中见到的一个人,接到的一个电话,会发生一件让人或喜或忧的事情。这种未知,让艺术的活着充满乐趣,也充满魅力。这种生活酸甜苦辣都有。最有意思的地方,是能让我进入一种不断学习、思考,不断感悟的状态。我在这种状态下不断向前走着。我知道在路的前方,有一盏灯在等我,内心很温暖。
世:艺术家都很浪漫,能谈谈您对爱情的理解么?
赵:嗯,爱情啊,就象天上的彩虹,远看的时候最美。如果有幸能走进彩虹,那种天堂般的享受,非常迷人!所以人们才会永远盼望拥有。但是爱情也象罂粟花,很美,却有毒性。无论爱情有多大的毒性,每一个正常的人,内心里都会非常向往。爱情的来与往,都不由自己作主。所以爱情来了,就用心珍惜;走了,就平静再见。
世:您怎么看待成功?
赵:我认为一个人能不断超越自己就是成功。这个超越包括对自己缺点的超越和对优点的超越,在创作上的不断超越,等等。即使作品有很多人说好,也卖得好,也还是要超越。因为人生就是要不断的行走,只有不断行走才会有生命力。人在有压力的情况下容易超越自己,一旦衣食无忧或被鲜花和掌声簇拥时,再想超越自己,就很难。这个时候的超越,需要有大智慧。
世:如果能够重新选择,您还会选择做艺术做装置么?
赵:我想还会。宇宙间没有一件人、事、物是单独存在。艺术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领域。艺术的最佳位置,是在宗教、哲学层面。从宏观宇宙,到地球、到每一个人的生活,每一个白天、黑夜,每一朵花,每一个细胞,甚至每一个质子、中子的存在,都具有艺术性。所以有艺术品的说法,是艺术品是人类有艺术意识的精神产物,是人对自然的一种艺术性认识。能有缘与自然有这样一种特别的关系,我觉得很幸运,很幸福,很感恩。其实我最好的作品,是我18年独立追求艺术的人生。从中我收获了太多太多。这种生活让我痛并快乐着;我的精神生命也因此被铸就。这件作品,永远归属我自己收藏,并将带到下一世。
世:赵老师您说的真好!衷心祝愿您人生的作品越来越好!
赵: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