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蓝染织物艺术工艺文化发展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7531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蓝染织品指植物蓝染的青蓝大布和蓝色“四缬”一蓝灰缬、蓝夹缬、蓝蜡缬(蓝蜡染)和蓝绞缬(蓝扎染)。灰缬有“防染”和“拔染”两种,“拔染”灰缬的织品未必一定是蓝色,而蓝灰缬就是“防染”的蓝印花布蓝染的技法采用天然的蓝草提炼,既不破坏自然,又完全符合现代人环保要求;蓝草的芳香还可以除臭防蚊,所以穿蓝草制的衣服,流汗时会有香汗淋漓之感。除生活工艺外,美术工艺及纤维艺术,也在蓝染范畴中探寻创作可能。在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创作下意识鲜明的手工艺人,对蓝染工艺的技法多所琢磨,给后人留下了一块魅力艺术传承。
  关键词:中国蓝染织物;艺术工艺;文化发展
  一、中国早期的蓝染织物
  蓝染织品指植物蓝染的青蓝大布和蓝色。从材料上说,蓝染是一种“植物染”中国人很早就掌握了蓝染的技术,但是从感性的认知阶段到理性的、科学认知时期,经历时间却颇长。中国人就掌握了蓝染技术,几千年的蓝染经验不断额积累,不断的实践,技术成就不断的创新,艺术作品也越来越多。这个历程之所以漫长,其原因是蓝染工艺技艺的传承的方式有关。作为职业的蓝染手工作坊招收学徒,皆以本家工坊技艺为唯一口手传授的内容。又因为小农小农经济呈现分散经营,全国各地的蓝染手工艺人,都处于分散的经营状态。对经验的积累和改进是极为不利的,大大推迟了蓝染手工艺时期的到来。
  在中国早期蓝染业在国民生计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染蓝作为一般平民社会的主要服色的需要,在明代中叶之后,因交通和市场的日益扩大和发展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是此后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义支柱产业。种植蓝草、提取蓝靛、整染布匹,在农耕经济时代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蓝是平民可用之色。早在元代开始种植棉花,平民社会的服装面料也开始从以往的丝、麻向棉、麻的转变。中国平民历来生活简朴,一般作为内衣都不加以染色,以棉、麻本色的白为主,只是外衣才有染色的必要。明代的棉布染蓝又有一个专门的名称“青蓝大布”在成化、弘治年之前,“青蓝大布”是国家赋税实物形式。朝廷需要大量的青蓝大布其用途一是赏赐用物。二是军服用途系统计当时每年用于军服和边疆贸易的青南大布都有万匹以上。这就是促进民间的蓝染业扩大了生产。才能有更多的青蓝大布在市场流通满足朝廷经费,民间生活之需。青蓝大布显然已经成为国家重要资源。明代以来纺织技术在江南普及。苏州等地区产生了大量的白胚布入市中。卖给布行牙这是蓝染织业的初级市场,布行、牙行在初级市场收购的白坯布须染色和整平。在接受到订单后进行第二次加工使之成为青蓝大布并成为盈利的商品。明末清初棉布贸易中心已到苏州,但明代蓝靛主要产地为福建。苏州地区蓝染业在康熙年达到鼎盛。
  二、蓝染技术内别与开拓
  蓝染技术除了青蓝大布从染织艺术来说主要是传统的四缬 ,四缬主要是传统“四缬”,夹缬、绞缬(扎染),蜡缬(蜡染),灰缬(蓝印花布),缬,本职让花的植物并不限定是蓝印的花。元朝以来棉花广泛种植棉布普及取代取代原来的丝,麻作为负主要的服装床上用品的材料。棉布的吸水率大大的高于丝,麻,彩色的印刷时红,黄等颜色成本居高不下,相比较,蓝靛,黑色的成本就很低。其中蓝色又有丰丰富的蓝色系列的色阶E用刻版镂印。等工艺手段就产生出黑白之间的丰富色彩对比,产生特殊的意义艺术情韵。
  1. 蜡染技艺
  蜡染技艺在今天的汉族生活区中是有一种职业而存在的,和普通人的生活已经没有多大关系了。蜡艺技术的广泛地存在在人们的生活中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不是一种职业技能,而是以生活的技能性质传输女性的所有的形态,目前就只存在西南少数民族,的群组里,如苗族布依族土家族苗族等。他们都普遍视蓝蜡染为本族群众生活的一部分其中苗族的分支众多,分布范围广而最具特色。
  制作蜡染多选用白胚布、漂白布、麻、娟等天然纤维布料。近几年发展到在真皮革、丝绒等较厚的材料上制作蜡染,也别有风味。在蜡染工艺中,织物的大致工序为起稿、画蜡、染色、显色、脱蜡、整烫等几个步骤。在这几个工序中画蜡是较繁琐和多样的,方法也是繁多的如缝扎蜡染法、指版印蜡法、脱蜡着色法、沸水泡蜡法、蜡液滴画法、泼蜡法等等。
  2. 扎染工艺
  扎染又称绞缬,民间称撮花,它是利用线绳工具对织物进行各种不同的缝扎,夹等防色的方法借助染料对织物的渗透性来达到一种特殊的花纹效果。其中最大的特点是每个作品都有其独立性,完全重样的作品基本上不可能出现,并且色彩过度自然、柔和、丰富,具有机印和手绘所达不到的自然效果而被受人们青眯。扎染的材料和工具较为简单,包括各种布料和细线绳缝衣针等基本上是日常生活用品用具这也是因此古老手艺能够传承下来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所用的工具大至有染盆、加热器、软质材料、电熨斗等一些辅助的工具,大号毛笔或是饭勺。现代扎染分布,除广西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作为一种特殊的传统工艺而存在。在我国内地已有广泛的发展并在染色技术材料也是多样化的,取得了较好的成就。他也作为染织服装专业的一门必修的课程,目前这种古老的技术的新的发展为现代人和社会服务。
  手工扎染的美感来源于色彩的魅力。一件好的扎染作品,给人留下最深的印象是色彩。因此,在扎染作品中,色彩的运用关系着作品的生命力及美感。在多色搭配中也有其规律性和美感原则。色彩的变化,像音乐一样,具有快慢、强弱、韵律等等。像优美的舞蹈,轻快、美妙。这些色彩的变化能够满足不同人的审美需求。
  蓝染织物是日常用物,染织品的图文样式是平民百姓在千年生活中形成的喜闻乐见的题材,浸透了基层社会的艺术欣赏特色,这个特色就是他们生活在宗法意识下的伦理观念。少数民族的祭幡“龙”,汉族的“喜上眉梢”、“榴开百子”、“鱼跃龙门”等等,无一不是对族群、家族子嗣兴旺繁盛的祈愿。但是从一般情况看,民间百姓使用何种图形纹样的蓝染织品,也并不在仔细的研究评论图形之后的取舍,这些图形纹样的此消彼长,一定程度上。又是由花版原创的花匠的个人的映艺术情趣的决定,原创的意义将生活的圈子,的其他的艺术活动时常会刺激他的创作灵感。这一点在蓝染花版的原创中有着鲜明的体现也因为使用者的图形纹样以及题材确定并不明了,才使得一些,出现了生活情趣或是戏文里的一些图形,这种兴趣表现的影像通过原创的,花匠之手施展出来,从此也丰富了民间染蓝业的花纹和题材。今天纺织印染业已经相当发达,染料全为人工化学合成品,也因此给人类生活环境造成极大污染。从经济角度说,是为了保证利润;从环保角度说,是破坏生态环境。如何能平衡双方的矛盾,中国传统四缬蓝染的工艺或许可以提供有益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与此同时,全球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也被提出,这表示在世界各地的旅游开发之下,农业文化的遗产在生态的
全球化不可遏止地降临到了我们身上,新世纪的人们除了要面对素质对经济一体化的挑战,还得受文化价值观念矛盾冲突的困扰。目前,国际竞争已经从单纯的科技竞争、人才竞争上升到全民族素质的竞争。年轻的大学生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也要具备全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而大学教育要真正地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就须融合中西方优秀文化成果,创新教育理念,把对大学生的“致真知”教育与“致良知”教育结合
摘要:在当代的油画创作中,艺术家的主观性表现是非常强的。他们不再局限于对客观物象的简单描述,而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客观物象进行抽象和概括,同时不仅将色彩看成是构成物象的一种工具,而是将其看成表达情感的一种手段。通过对平面化色彩的探究来进行创作,追求不同的画面效果,使画面呈现出不同类型的表现形式,具体表现为:对空间感弱化,对装饰性的探索,对意象性的追求。  关键词:当代油画;色彩;平面化  中图分类号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各类培训应运而生。如,全员培训,上岗培训,计算机技能培训。然而,在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后,培训结果
目的 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浆心钠素(ANP)的水平变化及其与SAH后低钠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和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检测26例SAH患者不同病程的血浆ANP水平和血清钠水平.根据血清钠水平将26例SAH患者分为SAH低钠组和SAH正常钠组,与健康对照组的血浆ANP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SAH低钠组发病后0~3 d,7~9 d,14~16 d的血浆ANP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南坪县(今九寨沟县)历史上是民族迁徙流动、多种民族交汇的枢纽地区,甘肃的“文县琵琶”和陕西的“眉户清唱”在南坪境内融合,并荟萃了有着悠久与深厚文化底蕴的汉族、羌族、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发生了重大变化.中职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的优势,从而完成教学任务.音乐学习可以
丝绸之路具有悠久的历史,对于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的伟大战略构想,该战略构想借用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符号,蕴
院人不同于其他动物,是因为人拥有情感并知道如何表现情感,舞蹈便是人情感表现的产物,而舞蹈中人物的情感最终纠集混杂成一种精神,形成舞蹈表演的核心,舞蹈的精神内涵,是寄托
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信息资源作为最宝贵的资源,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