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qiqi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兴起于美国,并在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中期的实践与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种旨在“促进学生更有效合作的思想和技术”的具有实效性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当前国际教育领域内通过实践与研究取得效果最好的一种教育教学方式。
  在我国,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推广,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也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推崇。
  学生良好合作意识的形成,不仅表现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体现与人相处的生存能力,更涵盖了一种博大胸怀。但在具体的课堂实践操作中,却出现了“高合作,低效率”的现象,给在一线从事课堂教学的广大教师带来了许多困惑,出现了新的误区。分析如下:
  一、缺乏正确的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则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对所学知识的相互探讨与交流,直至达成共识的学习过程。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学会做人,进而达到“适应社会准则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却误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课堂上针对文本内容提几个问题,然后分组让学生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答案的过程。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涉及的问题以及小组成员的组成缺乏事先的预设,对合作的过程缺乏有效的指导,对合作的结果缺乏必要的评价。从而使得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无序化的状态,也使小组的合作学习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二、缺乏必要的合作手段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现代课堂教学中一种好的教学策略和学习形式,但决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一些教师听到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就不顾它的实质与法则,不结合文本实情,不管课堂需要,一味地强调小组合作,把小组合作当成点缀课堂教学过程的饰品和插花。这种只为合作而合作的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是一厢情愿的自编自导,生搬硬套;对学生而言是照猫画虎的被动接受,不知所云。它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实质上却是收获甚少,最终导致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使小组合作走向极端。
  三、缺乏明晰的合作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目标(问题)的设置以及对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的预设,是课堂教学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教师必须在课前要深入解读文本,精心设计问题,科学安排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适宜的合作情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合作学习的氛围之中,以期取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但一些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既没有对文本做必要的解读,又没有精心设计合作的目标(问题),更缺乏对教学过程中所生成的问题进行预设,而是随意提问。结果学生要么是因无准备而三缄其口,要么就因问题太易或太难而失去合作探究的意义,或者就因时间仓促而使合作流于形式,匆匆走了过场。这样很难使小组合作学习收到预期的效果。
  四、缺乏科学的合作方法
  合作小组的组建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效果的高低。一些教师在组建学习小组时,不能依据学生的能力水平、个性特征,性别差异等因素进行有效的分组,而是随心所欲、随意编组。要么将双差生分在同组,要么将性格迥异的学生分在一组。这样组建的合作小组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达不到“不求人人成功,只求人人进步”的终极评价目标,反而加速了两极分化现象;有时虽然优劣有所搭配,也因其他因素如性格差异、兴趣爱好等不同使得合作出现不对等现象:好学生滔滔不绝,差学生洗耳恭听。甚至个别学生还会出现抵触情绪,导致合作成员之间的行为失衡和心理失衡,降低课堂合作学习的效率。
  五、缺乏积极参与的意识
  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学生之间的合作,更是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教师只有积极地参与到合作学习的过程当中,对学生在合作学习时遇到的疑难适时地加以点拨与引导,才能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效的沟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随便让几个学生凑在一起组成小组去讨论,而自己却置身事外,与学生缺少必要的沟通与交流。这样,学生在合作中既得不到教师的及时指导,又得不到教师的有效评价,激不起学生内心的求知激情和学习欲望,难以实现思想的互动与火花的碰撞,也会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低下。
  当然,导致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必须在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新课程改革战略意义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去面对,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责任编辑 韦淑红)
其他文献
高考作文有很多考生选择议论文文体,原因有三:   (1)高中阶段的写作训练主要以议论文文体为主,这符合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多数学生认为写议论文较容易。   (2)散文要求文学素养高,要写好不容易;记叙文要写出真情实感、波澜起伏、跌宕有致,避免“记流水账”,必须以较为丰富的人生经历为基础,同时应具备观察、积累、感悟的能力,如果没有一定的写作功力,也是难以出采的。   (3)各中学理科生所占人数比例较高
阐述了俄罗斯民粹思想的内容及其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以及俄罗斯民粹思想对中国'乡土作家群'产生的影响.
记叙文写作是初中作文训练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常常很难做到情与景、情与文、情与意的融合,难以达到写作要求的高度。下面结合笔者多年的教改实践,谈几点陋见。一
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中有很多的生物学基本观点。这些观点,有的是教材中明确提出的,有的则隐含在字里行间,需要教师去发掘。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发掘、整合、归纳出了以下几个基本观点。  一、稳态(动态平衡)的观点  高中生物对于“稳态”这一概念的学习是在《必修三》中,在教材第11页的“科学史话”栏目中提到:“1926年,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稳态的概念: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