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有着长达15年游戏年龄的骨灰玩家,奥特曼前两天被确诊:有可能患有精神病!这个标签可谓让我欢喜让我忧:忧的是以后咱走到哪,都会被另眼看待,甚至鄙视;喜的是,诸如抢劫杀人放火之类作奸犯科的以前只能意淫的事,如今可以堂而皇之地落实到现实层面了,反正精神病犯法无罪或轻罪已是众人皆知的秘密了。当我精心筹划揣着菜刀在半夜去打劫那个天天“抢劫”我钱包的网吧时,发现小二苦着脸说:大哥,我们这实在没钱了,您都是今天第三波了,去别处试试吧!我晕!从地上捡起今天的报纸一看,头条是“本市网瘾患者抢劫案骤增64%”……
网瘾=精神病?
说出“将玩游戏成瘾纳入精神病的人才是精神病”这话的可不是奥特曼,乃是郑渊洁叔叔。面对《网络成瘾诊断标准》将网瘾等同于精神病的做法,显然郑叔叔是完全不同意的,在他看来“玩游戏成瘾和写作成瘾、应试成瘾、当官成瘾一样,都属于对法律允许的某种行为的痴迷和执着,不属于严重的心理障碍,不能纳入精神病的诊断范畴。”对此,奥特曼深表赞同,在还没挂上精神病标签之前,我要替国内2.52亿网民中那些每天都上网,每天都会超过6小时的朋友们说句公道话:我们就算有网瘾,我们也不是精神病!
北京军区总医院诸位专家出炉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认定网瘾等同精神病,但国家卫生部至今并未批复,网友们一直认为:这项提议通过的可能性和巫妖王不延期的概率一样低,更像是一种炒作,炒作自己的知名度。
瘾其实没那么坏
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明显是带有贬义的:指特别深的不良嗜好,亦泛指对某项事物的特殊兴趣、癖好。奥特曼看来瘾就是分为两种:一般的瘾和毒瘾。后者因为是药物的作用而被明令禁止,而前者则包罗万象,几乎影响到每一个人:古有好词的李后主,有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今有为了看球而整月熬夜丢了工作也不惜的球迷,也有无数邮票迷、书画迷、汽车迷、飞机迷……游戏迷和网络迷都在其中。
其实,就奥特曼看来,这些成瘾的情形都很类似,医学上说是由于神经中枢经常接受某种外界刺激而形成的习惯性,它会驱使人们不断沉迷下去以获得更多刺激。如果《网络成瘾诊断标准》描述的连续三个月每天超过6小时上网,而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并逐渐自我封闭,脱离社会的人,无论是否达到6个小时,都应该被视为有网瘾并被指认为神经病患者,那么之上谈到的又有谁不是神经病呢?是全国无数每天打10小时麻将、不摸牌就难受的人,还是全国无数沉迷股市的人,为之影响生活、工作学习成迷上瘾的比比皆是,难道他们都是精神病?为何独独对网络成瘾下这个定义?
网络成瘾与青少年
近些年,社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尤其是游戏成瘾非常重视,几乎一致认为这是摆在我国教育面前的一座大山,阻碍了青少年的教育和发展。于是,从上向下的规定,新闻出版总署出台的防沉迷系统;从下向上的自律,游戏行业委员会的自律草案;其他行业的辅助,北京军区总医院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等文件和规定一个接一个出台,旨在对网络、游戏等行业进行约束,减少其对青少年的“戕害”。
可以说,当前国内青少年沉迷网络与游戏,是社会共同造成的后果:教师只知教书而不知或不愿育人;家长只满足物质需求而不懂得精神需求;社会只要求分数而不理会能力,这都造成了叛逆的孩子沉迷游戏“有找到亲爹亲娘或者良师的错觉,故而相见恨晚朝夕相处。”山东某培训基地主任一针见血地阐明了一切:“他们都是很好的孩子,很阳光,只是一时贪玩罢了,不能简单把他们当成精神病人看待。确实有一些类似于精神病的症状,可那只是一种感情行为失调,就如自闭但不是自闭症。”心理学界近年来也一直呼吁,不要把所有的孩子持续上网的现象都定性为网瘾,因为网瘾背后可能是孩子渴望更多的爱、可能是孩子在学校里遇到了挫折、可能是他反抗父母的一种方式,轻易判定为网瘾,不仅不利于治疗,而且可能对一些“假性网瘾”的青少年产生身心不利的影响—这是相当有道理的。
名还是利?网瘾=精神病的潜台词
奥特曼一向认为医学工作者是最科学的,不论思想还是行动,但一夕之间将全国几千万网民说成神经病(2.53亿网民中符合其成瘾标准的至少有十分之一)是不是草率了些,武断了些?是什么导致科学的北京军区总医院的专家们下如此结论?
是为了世界第一次公布的名?前两年有位同游戏斗争的张姓斗士,希望通过状告暴雪来为因玩暴雪游戏跳楼的天津孩子的家庭讨回公道,但据说暴雪只问一句“未成年孩子如何能玩到我们的游戏?”张斗士就无言以对,之后有媒体说该斗士无非想博个名而已,相信科学的北京军区总医院的专家们不致如此;陶主任指出只有其科室有诊断权威,其他医院和机构都不能接收和治疗。似乎这正应了某内幕人的预测:“某些人想要把戒除网瘾和治疗精神病等同起来,从而敛财。”看来,到时候全国成百上千万的精神病患者,都得拥堵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医学成瘾科等待救治,其效率如何保证呢?其效果如何保证呢?
●陶主任的成瘾科网站首页
结语:请专家放手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网民、游戏迷,被各行各业的人瞄准了这块越发丰硕的市场,总之,请不要再轻易地出台类似的标准,目的不纯地将一个社会群体归结为精神病,这并不有趣。而且,将火力集中在玩游戏成瘾的青少年头上,似乎只能让他们产生更多的逆反心里,没有人喜欢被定义为精神病患者,请尊重大家做人的权利!
网瘾=精神病?
说出“将玩游戏成瘾纳入精神病的人才是精神病”这话的可不是奥特曼,乃是郑渊洁叔叔。面对《网络成瘾诊断标准》将网瘾等同于精神病的做法,显然郑叔叔是完全不同意的,在他看来“玩游戏成瘾和写作成瘾、应试成瘾、当官成瘾一样,都属于对法律允许的某种行为的痴迷和执着,不属于严重的心理障碍,不能纳入精神病的诊断范畴。”对此,奥特曼深表赞同,在还没挂上精神病标签之前,我要替国内2.52亿网民中那些每天都上网,每天都会超过6小时的朋友们说句公道话:我们就算有网瘾,我们也不是精神病!
北京军区总医院诸位专家出炉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认定网瘾等同精神病,但国家卫生部至今并未批复,网友们一直认为:这项提议通过的可能性和巫妖王不延期的概率一样低,更像是一种炒作,炒作自己的知名度。
瘾其实没那么坏
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明显是带有贬义的:指特别深的不良嗜好,亦泛指对某项事物的特殊兴趣、癖好。奥特曼看来瘾就是分为两种:一般的瘾和毒瘾。后者因为是药物的作用而被明令禁止,而前者则包罗万象,几乎影响到每一个人:古有好词的李后主,有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今有为了看球而整月熬夜丢了工作也不惜的球迷,也有无数邮票迷、书画迷、汽车迷、飞机迷……游戏迷和网络迷都在其中。
其实,就奥特曼看来,这些成瘾的情形都很类似,医学上说是由于神经中枢经常接受某种外界刺激而形成的习惯性,它会驱使人们不断沉迷下去以获得更多刺激。如果《网络成瘾诊断标准》描述的连续三个月每天超过6小时上网,而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并逐渐自我封闭,脱离社会的人,无论是否达到6个小时,都应该被视为有网瘾并被指认为神经病患者,那么之上谈到的又有谁不是神经病呢?是全国无数每天打10小时麻将、不摸牌就难受的人,还是全国无数沉迷股市的人,为之影响生活、工作学习成迷上瘾的比比皆是,难道他们都是精神病?为何独独对网络成瘾下这个定义?
网络成瘾与青少年
近些年,社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尤其是游戏成瘾非常重视,几乎一致认为这是摆在我国教育面前的一座大山,阻碍了青少年的教育和发展。于是,从上向下的规定,新闻出版总署出台的防沉迷系统;从下向上的自律,游戏行业委员会的自律草案;其他行业的辅助,北京军区总医院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等文件和规定一个接一个出台,旨在对网络、游戏等行业进行约束,减少其对青少年的“戕害”。
可以说,当前国内青少年沉迷网络与游戏,是社会共同造成的后果:教师只知教书而不知或不愿育人;家长只满足物质需求而不懂得精神需求;社会只要求分数而不理会能力,这都造成了叛逆的孩子沉迷游戏“有找到亲爹亲娘或者良师的错觉,故而相见恨晚朝夕相处。”山东某培训基地主任一针见血地阐明了一切:“他们都是很好的孩子,很阳光,只是一时贪玩罢了,不能简单把他们当成精神病人看待。确实有一些类似于精神病的症状,可那只是一种感情行为失调,就如自闭但不是自闭症。”心理学界近年来也一直呼吁,不要把所有的孩子持续上网的现象都定性为网瘾,因为网瘾背后可能是孩子渴望更多的爱、可能是孩子在学校里遇到了挫折、可能是他反抗父母的一种方式,轻易判定为网瘾,不仅不利于治疗,而且可能对一些“假性网瘾”的青少年产生身心不利的影响—这是相当有道理的。
名还是利?网瘾=精神病的潜台词
奥特曼一向认为医学工作者是最科学的,不论思想还是行动,但一夕之间将全国几千万网民说成神经病(2.53亿网民中符合其成瘾标准的至少有十分之一)是不是草率了些,武断了些?是什么导致科学的北京军区总医院的专家们下如此结论?
是为了世界第一次公布的名?前两年有位同游戏斗争的张姓斗士,希望通过状告暴雪来为因玩暴雪游戏跳楼的天津孩子的家庭讨回公道,但据说暴雪只问一句“未成年孩子如何能玩到我们的游戏?”张斗士就无言以对,之后有媒体说该斗士无非想博个名而已,相信科学的北京军区总医院的专家们不致如此;陶主任指出只有其科室有诊断权威,其他医院和机构都不能接收和治疗。似乎这正应了某内幕人的预测:“某些人想要把戒除网瘾和治疗精神病等同起来,从而敛财。”看来,到时候全国成百上千万的精神病患者,都得拥堵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医学成瘾科等待救治,其效率如何保证呢?其效果如何保证呢?
●陶主任的成瘾科网站首页
结语:请专家放手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网民、游戏迷,被各行各业的人瞄准了这块越发丰硕的市场,总之,请不要再轻易地出台类似的标准,目的不纯地将一个社会群体归结为精神病,这并不有趣。而且,将火力集中在玩游戏成瘾的青少年头上,似乎只能让他们产生更多的逆反心里,没有人喜欢被定义为精神病患者,请尊重大家做人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