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倘若希望完成理财的目标,简单的方法是可以聘请理财市场的“老司机”,即优秀的理财顾问把关,或者更直接一些,就是自己了解判断基金的框架及方法,让选择合适的基金不再困难。
最近看到一则有趣的小故事,说是某大公司准备高薪雇用一名小车司机,经过层层筛选和考试之后,只剩下3名技术最优良的竞争者。主考者问他们:“悬崖边有块金子,你们开着车去拿,觉得距离悬崖多近合适而又不至于掉落呢?” “两公尺。”第一位说。 “半公尺。”第二位很有把握地说。 “我会尽量远离悬崖,愈远愈好。”第三位说。结果这家公司录取了第三位。
故事中的主角,这位大公司准备用高薪雇用的司机,与第一、第二位应征者信心满满地报出精准的数字不同,第三位应征者显然更明白作为司机这份职业的基础素养——公司需要司机能在任何情况下都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保障乘客、自身以及车辆的安全,而非面對诱惑就贸然突进,因为公司要的是司机而非赛车手。这故事实际就是在说不确定的风险与可能的利益之间的博弈。这可以联想到证券投资基金的筛选,面对可能的利益,人们往往希望找到的是最会赚钱,而且还要赚得最快的基金,而忽视潜在的风险,将信心赌在运气之上。更严重的错误,是忽视投资理财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养老、子女教育,还是跑赢通胀?不设定目标的投资理财具有太高的投机色彩,并不可取。而面对宛如浩瀚大海一般的基金市场,若不具备对应的判别能力,就好比失去罗盘的轮船,显然是到达不了彼岸的。
因此,倘若希望完成理财的目标,简单的方法是可以聘请理财市场的“老司机”,即优秀的理财顾问把关,或者更直接一些,就是自己了解判断基金的框架及方法,让选择合适的基金不再困难。
选择第一步:
认清证券投资基金的阵营
筛选的第一步是要分清不同的基金阵营。下面简单描述下目前国内证券投资基金的两大体系:分别为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投资的门槛,前者为1元起,可通过公开渠道募集,所以称之为公募基金;后者门槛为100万元起,只能向特定投资者定向募集,因此被称为私募基金。门槛划分的初衷尽管是为了区分两者的风险,但实际上私募基金的风险是否一定大于公募基金,笔者对此一直持保留态度。另外,从投资风格和产品多样化程度上来讲,由于私募基金存在较强的定制化特征,因而产品的多样化程度总体是多于公募类型产品的。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公募基金还是私募基金,均可以通过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网站查询,辨明正身。
公募基金整体市场综述
截至2016年年底,在我国境内获得公募基金管理资格的机构总共包含了108家基金管理公司、12家证券公司或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子公司以及1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这些机构可在公开市场发行公募基金的基金产品;同期,在管理规模上,历经近30年的发展,公募基金行业总体管理规模已超9万亿元,如图1所示;按基金产品分类来看,截至2016年12月,货币市场基金为4.33万亿元,混合型基金为2.02万亿元,债券型基金为1.92万亿元,股票型基金只有0.69万亿元。
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公募基金行业整体共发行了3867只基金,其中,封闭式基金共计303只,总规模6340.11亿元,占比6.92%;货币市场基金共计286只,总规模4.28万亿元,占比46.77%;混合型基金1707只,总规模2.009万亿元,占比21.93%;债券型基金789只,总规模1.4239万亿元,占比15.55%;股票型基金661只,总规模7059.02亿元,占比7.71%;QDII基金121只,总规模1023.96亿元,占比1.12%。
私募基金整体市场综述
截至2016年12月底,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17433家。已备案私募基金46505只,认缴规模10.24万亿元,实缴规模7.89万亿元。就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而言,基金业协会已备案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7781家,已备案私募证券投资基金27015只,实缴规模27661亿元。平均而言,每家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管理产品3.47只,实缴规模3.55亿元。2015~2016年,由于证券投资基金监管条例的进一步细化实施,尤其对于管理人资格认定的标准不断加强,2016年年底的数据显示,全中国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有一定程度的下滑,但这亦更有利于建立规范化市场。而在总体市场基金产品数量上,由于集中备案制度的实施,进一步推动了基金产品的阳光化,全年有超过1.5万只产品完成备案。如图2所示。
另外,随着2013年新《基金法》的正式实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地位得到全面认可,产品发行数量出现井喷,迎来了历史上第一波私募潮,历史累计发行产品数量超过8万只(含为备案及已完成清算的基金产品)。
在产品结构上,从2014年开始对契约式私募基金模式进行推广,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亦从原有借道信托或有限合伙模式,逐步过渡到了以契约式基金模式为主,同时将信托计划、公募基金专户以及券商资管、期货资管通道等多种模式相结合。以目前市场存量产品为统计口径,以契约式基金为主的管理模式已占市场80%以上的份额。
因此,相较于公募基金将近4000只产品的市场规模,私募基金市场更为纷繁复杂,已完成备案且存续的产品将近有3万只。搞清楚需要投的基金阵营是最初的第一步,而在个别产品的选择上,若没有合适的方法,选择基金产品就好比从20楼的阳台上投飞镖掷到一楼的靶心,其难度显而易见。
筛选第二步:
挑选基金的三大原则
首先:没有最好的,只有适合的基金
如笔者之前所谈,基金本身并没有所谓最好的说法,无论从基金的收益特征还是从自身的其他属性上,是不可能存在所谓攻守兼备的产品的,所以在筛选的逻辑上,认识基金之前还是需要问清内心的需求。是希望获得超额收益,短期获得最大的收益可能性,还是希望赢在中长跑,跑赢市场基准,对抗通胀?这就是最为核心的要素,也是初始的动机。 而在认清自身动机之后,其实需要的就是纪律的配合,而不是整日惴惴不安。笔者身边就有这样的朋友,在选择完某基金产品后,每日都热衷于观察净值的变化,似乎在变化中寻找神谕。当然,把观察波动当作生活的调味剂也并无所谓错误,但是仅以特定一段时间的变化作为判断的基础,显然会影响投资者的心态,甚至影响投资的初衷。比如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奖者就提出过一个简单的理论,叫“大拇指律”,他建议投资者少看股价,看的次数越少,投资收益越高。这有道理吗?参与过股票投资的各位应该都会感同身受。所以,笔者确实不建议投资基金时过度关注短期净值变化,尤其是所谓的“盘中估值”,切换投资品种的原因有且应该只有一个,即投资的本愿发生变化,导致产品的方向与之发生偏离,而绝不是因为短期的细微波动。可能的情况是,盲目切换的产品比心平气和筛选到的那只产品更远离适合的范畴。
其次:买旧不买新
基金与其他产品的一个很大区别在于新的未必就是好的,因为新的不确定性会更大。笔者所谓的新与老,主要在于三个方面,即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经理以及基金产品。
之前监管将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以投资门槛进行划分以区分风险差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私募基金公司往往更年轻,而且在资源配置及硬件设施条件上可能无法与公募类公司相抗衡。但随着私募市场的不断发展,在管理规模、管理年限、人员规模等方面的条件优于公募基金公司的私募管理人出现了一大批,因此公募与私募在基础条件上的差异逐渐模糊,加之管理公司年限之长久而磨炼出较为稳定的风格,则是更利于进行基金筛选判断的。
而在基金经理层面,笔者所认为的“老”的更好并不在于收益回报上,而在于风格的稳定性上。笔者曾经参与某基金之基金(即母基金)的尽调框架的起草,与行业所关注的产品投资所形成的量化指标及收益模型不同,该框架的重心归落于“人”本身,关注的是基金经理人自身的家庭、社会活动等一切看上去与专业不相关的问题,试图在识别专业能力的同时,认清作为人的行为特征。通过该框架的识别,最终并未发现年龄与基金投资业绩相关的证据,而是在于其基金管理风格的稳定性。生活环境稳定的老基金管理人普遍来说管理风格更加稳定,持续性也更好。
在基金产品层面,其实就是基金公司、基金经理人共同的量化表现。在基金行业一直有个叫track record的说法,即产品的历史业绩。尽管历史收益并不能代表将来的回报,但却是管理风格稳定程度最直接的晴雨表,運作时间越久的基金产品就包含越多这样的因素,也更容易对产品进行判断。
所以说,基金选择的买旧不买新,其实就是在可能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识别基金的风格,应该尽量选择老牌基金公司,由年资丰富的基金经理人运作的老产品。
最后:参考指标,但不迷信指标
对于选定范围的基金产品,之后需要关注的是相关的指标,指标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是能相对地将基金整体运行的风格抽象出来,形成较为简便的标准。笔者认为指标的作用仅是参考,是为了识别基金的风格特征,但是强烈不建议作为投资的唯一标准。原因在于历史的业绩并不代表将来,而指标是对历史形成数据的统计结果,在随机漫步的市场中并不能代表未来的收益可能性,唯一能增加概率的仅是该产品本身风格保持稳定性的可能程度;同时,有利于看懂基金在各阶段运行的表现,给予更为客观的评价。
一般情况下,了解以下指标已足够对基金的历史表现进行评价。
与收益相关指标
詹森业绩指数,又称为α系数。反映超额投资回报率(越大越好)的阿尔法系数(α)是基金的实际收益和按照贝塔系数(β)计算的期望收益之间的差额,代表基金能在多大程度上跑赢预期收益率。简而言之,阿尔法系数越大,该基金经理便能够额外为投资者带来更多的“附加值”,这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多地了解基金的盈利能力。在一般情况下,所选择的基金产品,其阿尔法系数应该大于零。
与风险相关指标
⑴标准差。其反映基金回报率的波动幅度(越小越好),是指在过去一段时期内,基金每个月的收益率相对于平均月收益率的偏差幅度的大小。基金的每月收益波动越大,那么它的标准差也就越大。 而标准差越大,基金未来净值可能变动的程度就越大,稳定度就越小,投资风险就越高。
⑵贝塔系数(β)。其为衡量价格波动情况(牛市及上升阶段越大越好,熊市及下跌阶段越小越好)的指标,是一种评估证券系统性风险的工具,用以评估某只股票或某只股票型基金相对于整个市场的波动情况。 贝塔系数本质反映的是与市场的整体关联程度,以1为中间值(当某一个基金的β为1时,说明该基金的波动性与市场完全一致),系数越高,意味着基金相对于业绩评价基准的波动性越大。换言之,贝塔系数越高,其风险也就越大。
与收益、风险都相关的指标
⑴夏普比率。其为基金绩效评价标准化指标(越高越好),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威廉·夏普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发展而来,是用来衡量金融资产绩效表现的一个指标。其核心思想是,选择收益率相近的基金承担的风险越小越好,选择风险水平相同的基金则收益率越高越好。该比率代表投资人每多承担一份风险,可以拿到几份报酬,该比率越高,基金承担的单位风险得到的超额回报率就越高。因此,夏普比率越大,说明该只基金单位风险所获得的风险回报也就越高,基金的绩效也就越好。
⑵特雷诺指数。该指标采用在一段时间内证券组合的平均风险报酬与其系统性风险对比的方法来评价投资基金的绩效。它等于基金的超额收益与其系统风险测度β之比。特雷诺指数越大,基金的绩效就越好;反之,基金的绩效就越差。
⑶R平方。该指标反映业绩变化情况(越接近100,阿尔法系数与贝塔系数越可靠)。前面提到了贝塔系数,然而它能否有效衡量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受基金与业绩评价基准相关性的影响。如果将基金与一个不大相关的业绩评价基准进行比较,计算出来的贝塔系数就没有意义。简言之,R平方数值越小,说明业绩基准变化与基金表现的相关性越低。
筛选第三步:
借力评级机构,优中选优
进行筛选的第三步,可以选择独立评价机构的相关测评作为筛选的一些佐证。由于第三方评级机构将大量指标综合排列,因而可以较为直观地对基金的历史业绩进行对比。但目前来说,由于基金评级的商业氛围较为浓重,同时在条件设置上会形成部分门槛,所以笔者并不推荐直接以评级结果作为筛选标准,仅作为参考依据可能更为妥当。毕竟绝大部分评级的基础亦是通过笔者上述罗列的指标进行排序,在目前计算机技术便利的今天,通过指标筛选的难度本身已经被大大地简化了。
基金评级的大致逻辑以晨星(morningstar)的评价方式举例,晨星把每只具备3年以上业绩数据的基金归类,在同类基金中,基金按照“晨星风险调整后收益”指标(Morningstar Risk-Adjusted Return)由大到小进行排序:前10%被评为5星,接下来22.5%被评为4星,中间35%被评为3星,随后22.5%被评为2星,最后10%被评为1星。在具体确定每个星级的基金数量时,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所以其实质的标准就是通过指标的排序,而市场上绝大部分的评级方式本质与此基本一致。如图3所示。
所以,在选择完一只基金产品后,我们可以通过评级机构的数据了解该基金在历史上与其他同类型基金的差别。但这里需要注意,笔者所推崇的原则之一是选择老基金经理人的老产品,而目前在国内几乎所有的评级机构中,采用的评价客体只有基金产品本身,也就是基金经理人的变更并不会对基金评级产生差异,而在证券投资基金领域,基金经理人可能代表着50%基金产品的风格。因此,这也是笔者认为基金评级本身参考作用较为薄弱的一个原因。
结语
笔者所述的三步选基金的方法是一种选择的逻辑,并不是唯一的方式。笔者在基金行业从业多年,曾见过许多投资者在选择时左右摇摆、难觅重心,最终没有选到心仪的产品,更难达成投资理财的目标,甚至对投资产生了恐慌,这似乎是面对风险与收益的博弈而做出的一种非理性表现——与文初所提的小故事相同。如笔者之前所言,基金产品本身难断好坏,因为所有的判断都是对未来的博弈,而自己的需求却是真实和客观的,因而认清自己的需求,掌握合适的方法,经大浪淘沙而成金的可能就是最为合适的那一款了。
最近看到一则有趣的小故事,说是某大公司准备高薪雇用一名小车司机,经过层层筛选和考试之后,只剩下3名技术最优良的竞争者。主考者问他们:“悬崖边有块金子,你们开着车去拿,觉得距离悬崖多近合适而又不至于掉落呢?” “两公尺。”第一位说。 “半公尺。”第二位很有把握地说。 “我会尽量远离悬崖,愈远愈好。”第三位说。结果这家公司录取了第三位。
故事中的主角,这位大公司准备用高薪雇用的司机,与第一、第二位应征者信心满满地报出精准的数字不同,第三位应征者显然更明白作为司机这份职业的基础素养——公司需要司机能在任何情况下都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保障乘客、自身以及车辆的安全,而非面對诱惑就贸然突进,因为公司要的是司机而非赛车手。这故事实际就是在说不确定的风险与可能的利益之间的博弈。这可以联想到证券投资基金的筛选,面对可能的利益,人们往往希望找到的是最会赚钱,而且还要赚得最快的基金,而忽视潜在的风险,将信心赌在运气之上。更严重的错误,是忽视投资理财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养老、子女教育,还是跑赢通胀?不设定目标的投资理财具有太高的投机色彩,并不可取。而面对宛如浩瀚大海一般的基金市场,若不具备对应的判别能力,就好比失去罗盘的轮船,显然是到达不了彼岸的。
因此,倘若希望完成理财的目标,简单的方法是可以聘请理财市场的“老司机”,即优秀的理财顾问把关,或者更直接一些,就是自己了解判断基金的框架及方法,让选择合适的基金不再困难。
选择第一步:
认清证券投资基金的阵营
筛选的第一步是要分清不同的基金阵营。下面简单描述下目前国内证券投资基金的两大体系:分别为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投资的门槛,前者为1元起,可通过公开渠道募集,所以称之为公募基金;后者门槛为100万元起,只能向特定投资者定向募集,因此被称为私募基金。门槛划分的初衷尽管是为了区分两者的风险,但实际上私募基金的风险是否一定大于公募基金,笔者对此一直持保留态度。另外,从投资风格和产品多样化程度上来讲,由于私募基金存在较强的定制化特征,因而产品的多样化程度总体是多于公募类型产品的。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公募基金还是私募基金,均可以通过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网站查询,辨明正身。
公募基金整体市场综述
截至2016年年底,在我国境内获得公募基金管理资格的机构总共包含了108家基金管理公司、12家证券公司或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子公司以及1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这些机构可在公开市场发行公募基金的基金产品;同期,在管理规模上,历经近30年的发展,公募基金行业总体管理规模已超9万亿元,如图1所示;按基金产品分类来看,截至2016年12月,货币市场基金为4.33万亿元,混合型基金为2.02万亿元,债券型基金为1.92万亿元,股票型基金只有0.69万亿元。
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公募基金行业整体共发行了3867只基金,其中,封闭式基金共计303只,总规模6340.11亿元,占比6.92%;货币市场基金共计286只,总规模4.28万亿元,占比46.77%;混合型基金1707只,总规模2.009万亿元,占比21.93%;债券型基金789只,总规模1.4239万亿元,占比15.55%;股票型基金661只,总规模7059.02亿元,占比7.71%;QDII基金121只,总规模1023.96亿元,占比1.12%。
私募基金整体市场综述
截至2016年12月底,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17433家。已备案私募基金46505只,认缴规模10.24万亿元,实缴规模7.89万亿元。就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而言,基金业协会已备案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7781家,已备案私募证券投资基金27015只,实缴规模27661亿元。平均而言,每家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管理产品3.47只,实缴规模3.55亿元。2015~2016年,由于证券投资基金监管条例的进一步细化实施,尤其对于管理人资格认定的标准不断加强,2016年年底的数据显示,全中国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有一定程度的下滑,但这亦更有利于建立规范化市场。而在总体市场基金产品数量上,由于集中备案制度的实施,进一步推动了基金产品的阳光化,全年有超过1.5万只产品完成备案。如图2所示。
另外,随着2013年新《基金法》的正式实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地位得到全面认可,产品发行数量出现井喷,迎来了历史上第一波私募潮,历史累计发行产品数量超过8万只(含为备案及已完成清算的基金产品)。
在产品结构上,从2014年开始对契约式私募基金模式进行推广,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亦从原有借道信托或有限合伙模式,逐步过渡到了以契约式基金模式为主,同时将信托计划、公募基金专户以及券商资管、期货资管通道等多种模式相结合。以目前市场存量产品为统计口径,以契约式基金为主的管理模式已占市场80%以上的份额。
因此,相较于公募基金将近4000只产品的市场规模,私募基金市场更为纷繁复杂,已完成备案且存续的产品将近有3万只。搞清楚需要投的基金阵营是最初的第一步,而在个别产品的选择上,若没有合适的方法,选择基金产品就好比从20楼的阳台上投飞镖掷到一楼的靶心,其难度显而易见。
筛选第二步:
挑选基金的三大原则
首先:没有最好的,只有适合的基金
如笔者之前所谈,基金本身并没有所谓最好的说法,无论从基金的收益特征还是从自身的其他属性上,是不可能存在所谓攻守兼备的产品的,所以在筛选的逻辑上,认识基金之前还是需要问清内心的需求。是希望获得超额收益,短期获得最大的收益可能性,还是希望赢在中长跑,跑赢市场基准,对抗通胀?这就是最为核心的要素,也是初始的动机。 而在认清自身动机之后,其实需要的就是纪律的配合,而不是整日惴惴不安。笔者身边就有这样的朋友,在选择完某基金产品后,每日都热衷于观察净值的变化,似乎在变化中寻找神谕。当然,把观察波动当作生活的调味剂也并无所谓错误,但是仅以特定一段时间的变化作为判断的基础,显然会影响投资者的心态,甚至影响投资的初衷。比如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奖者就提出过一个简单的理论,叫“大拇指律”,他建议投资者少看股价,看的次数越少,投资收益越高。这有道理吗?参与过股票投资的各位应该都会感同身受。所以,笔者确实不建议投资基金时过度关注短期净值变化,尤其是所谓的“盘中估值”,切换投资品种的原因有且应该只有一个,即投资的本愿发生变化,导致产品的方向与之发生偏离,而绝不是因为短期的细微波动。可能的情况是,盲目切换的产品比心平气和筛选到的那只产品更远离适合的范畴。
其次:买旧不买新
基金与其他产品的一个很大区别在于新的未必就是好的,因为新的不确定性会更大。笔者所谓的新与老,主要在于三个方面,即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经理以及基金产品。
之前监管将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以投资门槛进行划分以区分风险差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私募基金公司往往更年轻,而且在资源配置及硬件设施条件上可能无法与公募类公司相抗衡。但随着私募市场的不断发展,在管理规模、管理年限、人员规模等方面的条件优于公募基金公司的私募管理人出现了一大批,因此公募与私募在基础条件上的差异逐渐模糊,加之管理公司年限之长久而磨炼出较为稳定的风格,则是更利于进行基金筛选判断的。
而在基金经理层面,笔者所认为的“老”的更好并不在于收益回报上,而在于风格的稳定性上。笔者曾经参与某基金之基金(即母基金)的尽调框架的起草,与行业所关注的产品投资所形成的量化指标及收益模型不同,该框架的重心归落于“人”本身,关注的是基金经理人自身的家庭、社会活动等一切看上去与专业不相关的问题,试图在识别专业能力的同时,认清作为人的行为特征。通过该框架的识别,最终并未发现年龄与基金投资业绩相关的证据,而是在于其基金管理风格的稳定性。生活环境稳定的老基金管理人普遍来说管理风格更加稳定,持续性也更好。
在基金产品层面,其实就是基金公司、基金经理人共同的量化表现。在基金行业一直有个叫track record的说法,即产品的历史业绩。尽管历史收益并不能代表将来的回报,但却是管理风格稳定程度最直接的晴雨表,運作时间越久的基金产品就包含越多这样的因素,也更容易对产品进行判断。
所以说,基金选择的买旧不买新,其实就是在可能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识别基金的风格,应该尽量选择老牌基金公司,由年资丰富的基金经理人运作的老产品。
最后:参考指标,但不迷信指标
对于选定范围的基金产品,之后需要关注的是相关的指标,指标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是能相对地将基金整体运行的风格抽象出来,形成较为简便的标准。笔者认为指标的作用仅是参考,是为了识别基金的风格特征,但是强烈不建议作为投资的唯一标准。原因在于历史的业绩并不代表将来,而指标是对历史形成数据的统计结果,在随机漫步的市场中并不能代表未来的收益可能性,唯一能增加概率的仅是该产品本身风格保持稳定性的可能程度;同时,有利于看懂基金在各阶段运行的表现,给予更为客观的评价。
一般情况下,了解以下指标已足够对基金的历史表现进行评价。
与收益相关指标
詹森业绩指数,又称为α系数。反映超额投资回报率(越大越好)的阿尔法系数(α)是基金的实际收益和按照贝塔系数(β)计算的期望收益之间的差额,代表基金能在多大程度上跑赢预期收益率。简而言之,阿尔法系数越大,该基金经理便能够额外为投资者带来更多的“附加值”,这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多地了解基金的盈利能力。在一般情况下,所选择的基金产品,其阿尔法系数应该大于零。
与风险相关指标
⑴标准差。其反映基金回报率的波动幅度(越小越好),是指在过去一段时期内,基金每个月的收益率相对于平均月收益率的偏差幅度的大小。基金的每月收益波动越大,那么它的标准差也就越大。 而标准差越大,基金未来净值可能变动的程度就越大,稳定度就越小,投资风险就越高。
⑵贝塔系数(β)。其为衡量价格波动情况(牛市及上升阶段越大越好,熊市及下跌阶段越小越好)的指标,是一种评估证券系统性风险的工具,用以评估某只股票或某只股票型基金相对于整个市场的波动情况。 贝塔系数本质反映的是与市场的整体关联程度,以1为中间值(当某一个基金的β为1时,说明该基金的波动性与市场完全一致),系数越高,意味着基金相对于业绩评价基准的波动性越大。换言之,贝塔系数越高,其风险也就越大。
与收益、风险都相关的指标
⑴夏普比率。其为基金绩效评价标准化指标(越高越好),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威廉·夏普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发展而来,是用来衡量金融资产绩效表现的一个指标。其核心思想是,选择收益率相近的基金承担的风险越小越好,选择风险水平相同的基金则收益率越高越好。该比率代表投资人每多承担一份风险,可以拿到几份报酬,该比率越高,基金承担的单位风险得到的超额回报率就越高。因此,夏普比率越大,说明该只基金单位风险所获得的风险回报也就越高,基金的绩效也就越好。
⑵特雷诺指数。该指标采用在一段时间内证券组合的平均风险报酬与其系统性风险对比的方法来评价投资基金的绩效。它等于基金的超额收益与其系统风险测度β之比。特雷诺指数越大,基金的绩效就越好;反之,基金的绩效就越差。
⑶R平方。该指标反映业绩变化情况(越接近100,阿尔法系数与贝塔系数越可靠)。前面提到了贝塔系数,然而它能否有效衡量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受基金与业绩评价基准相关性的影响。如果将基金与一个不大相关的业绩评价基准进行比较,计算出来的贝塔系数就没有意义。简言之,R平方数值越小,说明业绩基准变化与基金表现的相关性越低。
筛选第三步:
借力评级机构,优中选优
进行筛选的第三步,可以选择独立评价机构的相关测评作为筛选的一些佐证。由于第三方评级机构将大量指标综合排列,因而可以较为直观地对基金的历史业绩进行对比。但目前来说,由于基金评级的商业氛围较为浓重,同时在条件设置上会形成部分门槛,所以笔者并不推荐直接以评级结果作为筛选标准,仅作为参考依据可能更为妥当。毕竟绝大部分评级的基础亦是通过笔者上述罗列的指标进行排序,在目前计算机技术便利的今天,通过指标筛选的难度本身已经被大大地简化了。
基金评级的大致逻辑以晨星(morningstar)的评价方式举例,晨星把每只具备3年以上业绩数据的基金归类,在同类基金中,基金按照“晨星风险调整后收益”指标(Morningstar Risk-Adjusted Return)由大到小进行排序:前10%被评为5星,接下来22.5%被评为4星,中间35%被评为3星,随后22.5%被评为2星,最后10%被评为1星。在具体确定每个星级的基金数量时,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所以其实质的标准就是通过指标的排序,而市场上绝大部分的评级方式本质与此基本一致。如图3所示。
所以,在选择完一只基金产品后,我们可以通过评级机构的数据了解该基金在历史上与其他同类型基金的差别。但这里需要注意,笔者所推崇的原则之一是选择老基金经理人的老产品,而目前在国内几乎所有的评级机构中,采用的评价客体只有基金产品本身,也就是基金经理人的变更并不会对基金评级产生差异,而在证券投资基金领域,基金经理人可能代表着50%基金产品的风格。因此,这也是笔者认为基金评级本身参考作用较为薄弱的一个原因。
结语
笔者所述的三步选基金的方法是一种选择的逻辑,并不是唯一的方式。笔者在基金行业从业多年,曾见过许多投资者在选择时左右摇摆、难觅重心,最终没有选到心仪的产品,更难达成投资理财的目标,甚至对投资产生了恐慌,这似乎是面对风险与收益的博弈而做出的一种非理性表现——与文初所提的小故事相同。如笔者之前所言,基金产品本身难断好坏,因为所有的判断都是对未来的博弈,而自己的需求却是真实和客观的,因而认清自己的需求,掌握合适的方法,经大浪淘沙而成金的可能就是最为合适的那一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