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龙的桃花源(创作谈)

来源 :西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oenix1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对中国古典文学情有独钟,“四大名著”、《聊斋志异》、《史记》、《世说新语》都是我枕边常翻的读物,硕士毕业论文写的也是如何从古典文学中汲取营养去进行当下的文学创作。写《醉陶十谭》这篇小说,可以说完全是阅读中国古典文学的产物。《聊斋志异》中有一篇叫《黄英》的小说,篇中提及卖菊为生的菊妖陶生生性旷浪,为人嗜饮,和一个更能喝酒的曾生比酒量,“ 曾烂醉如泥,沉睡座间”,而陶生虽然醉了,但依然疏朗有致,准备回家,“陶起归寝,出门践菊畦,玉山倾倒,委衣于侧,即地化为菊,高如人;花十余朵,皆大于拳”。这一段描写,奇情幻想,异彩焕发,让我对这个陶生顿生艳羡倾慕之情,便有为这个陶生写一篇小说的冲动。
  故事里陶生化为菊花后,朋友尽皆大惊,只有姐姐黄英明白其中就里,驱散众人,把菊花拔出,用衣服将菊花盖住,等大家第二天来看时,发现陶生又恢复如初,不过躺在地上醉卧酣眠而已。后来朋友们都习以为常,待陶生下次大醉化菊时,朋友们便如法炮制,将菊花拔出,看其怎么恢复,众人目不转睛地期待奇迹发生,可是这次菊花枯萎而黄,陶生再也没有变回来,毕竟众人是凡俗之手,不懂黄英的秘术。原以为故事会以悲剧收场,不想黄英将菊花“掐其梗,埋盆中,携入闺中,日灌溉之。盆中花渐萌,九月既开,短干粉朵, 嗅之有酒香,名之‘醉陶’,浇以酒则茂”。陶生变成了新菊,短干粉朵,且身上有酒香,更令人忍俊不禁的是浇以酒则茂。菊之秀逸,酒之馨香,这个人物形象便鲜明独特起来,想见为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陶生这个人物是蒲松龄向陶渊明致敬的产物,他利用这样的文学原型,用自己纵横捭阖、移花接木的虚构能力,将魏晋风度和奇情幻想结合起来,塑造了一个爱菊嗜酒,而又不迂于隐居,避求世利,而以卖菊为生,风雅倜傥的丰满形象。这样的创作手法也极大地启发了我,让我有了塑造一个现代版陶生的冲动。于是《醉陶十谭》里便有了陶潜,他有古人陶潜的风雅气韵,但是却要面对现在的世俗难题。屡屡碰壁的陶潜,被世俗生活逼到没有退路的时候,唯有用一些奇奇怪怪的虚构故事来抒怀遣志,而这样的陶潜也就变成了当时的蒲松龄。于是龙便在陶渊明的桃花源出现了,十个龙的故事,背后是不同的情感涌动,在仙女镇这样一个桃花源式的乌托邦背景里去展现“爱而不得的爱情”和“求而不得的友情”的无奈和辛酸。所以,这篇小说便是向蒲松龄老先生致敬,讲好一个故事,做好一个讲故事者,以虚写虚,用虚去抵达一些实际的存在。
  当下,有种奇怪的论调是,纯文学因为故事性而降低了其纯粹性。不可否认,这个观点有其合理性所在,部分已有故事套路或耸人听闻的类型文学的确没法抵达生活的深处,但是一味强调现实,排斥故事性,也不见得能抵达深处,却只留下一地鸡毛的聒噪。这里,我无意于讨论谁优谁劣,只想说说我所理解的好的小说。比如《红楼梦》,它是在一个自给自足的完整故事中去进行细部突围的,这种突围表现在它既有深入世俗生活骨髓真切传神的细描,又有飞离地面的一些玄想视角,比如警幻仙境,比如还君前世之泪的奇情故事外壳。这些飞离地面的幻想,给了现实另一种观察角度,也让小说有了更为别样的气质。整个故事内外勾连,表里合一,故事各处肌理自由生长,构成一个意蕴丰富完整饱满的文本自足体,从而更好地向深度进发。再比如《聊斋志异》,没人会觉得蒲松龄写的只是博人眼球骇人听闻的鬼怪故事。读罢《聊斋志异》,还是会让人掩卷深思,甚至为很多角色唏嘘不已。蒲松龄用节奏铿然、韵致悠远的古典文言,編排一个个情节回环完整、构思奇巧多姿的故事,以虚写实,探讨当时的科举问题、社会人情;以虚写虚,讨论中国人固有的精神气质和人性痼疾。蒲松龄也正是借故事虚构才能和语言驾驭能力抵达了他自己都未曾料到的文学深度。
  所以,我时常折服于古典小说的博大内涵和叙事能力。《史记》纵横捭阖、汪洋恣肆的语言神韵,《世说新语》简淡玄远、数笔传神的人物勾描,《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的诗性传统,以及“四大名著”、《金瓶梅》、《红楼梦》、《聊斋志异》的叙事传统等等,这些对于当下的文学创作而言都是非常宝贵的创作资源和学习榜样。学习和致敬,不是语言的复古,不是故事的粗浅新编,更不是续写红楼的钻牛角尖,而是得其神、习其韵,用古典文学的创作思维、精神意蕴去重新激活当下的写作,写出既能展现“中国经验”,又能表现中国文学“美感神韵”的小说。
  所以,这篇小说,我用两个叙事视角的互换,故事时间的交错铺陈,人物形象的互文对举,莫衷一是的情节走向等手法,借陶潜之口,讲了十个和龙有关的故事,埋足悬念、讲好故事的前提下,让桃花源里的陶渊明和醉死为菊的陶生的身影叠合在现在这个陶潜身上,去探讨和展现在现实逼仄的生活窘境下,人物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古人风韵”,去展现这“古人风韵”在“爱而不得的爱情”和“求而不得的友情”的情感危机中所散发出来的光芒。
  和朋友讨论这篇小说时,朋友指出这篇小说虚实相生,驳杂勾陈,但是最终指向的地方却虚化了,没有对焦,让这篇小说失去了它应有的深度。当时,被这位友人的观点当头棒喝,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以虚写虚,这个虚我到底指向的是何处,其实这个虚,我也说不清楚,因为这个文本写到最后,感觉已有失去控制的嫌疑,它已经颇为复杂,难以阐释,我已不能确定它该走向何处,唯一能够确定的是,写到最后,我一直被一股无奈的情绪所笼罩,也被陶潜那种无奈之中依然深情真挚、旷达舒朗的性格特点所感染。而如果能让读者也感受到这股无奈,并像我当初邂逅《黄英》里的陶生一样,为陶潜的形象而心动,会心一笑,那我觉得我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有龙的桃花源,希望不只是博人眼球,而是能给读者留下些什么。
其他文献
时间:2018年4月22日  地点: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七层会议室  杨庆祥:今天联合文学课堂邀请到了著名作家李浩,就他的新书《封在石头里的梦》做一个小型的研讨。  我认识李浩很早了,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在现代文学馆的一次活动上,李浩在那里侃侃而谈,我就很惊讶:这个人不是个作家吗,怎么比理论家还理论?后来陆续读了他的一些作品,像《会飞的父亲》等等,印象特别深刻,是非常重要的写作存在。后来我跟李浩接触了几
期刊
【作者介绍】  比格·海德·豪斯,曼哈顿人,生平难以查考。  【说明】  本篇是“美国往事”中著名的作品,写的是美国小城百姓塞缪尔误入鬼市与当地黑帮头目教父结识的故事。歌颂了塞缪尔勇敢诚实的品行,批判了女性茜茜的狡猾凶狠,反映了那个年代美国民不聊生的时代特色。本篇故事情节离奇曲折,人物刻画鲜明,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阅读价值。  塞缪尔原籍美国东海岸某小城,在当地是个有勇有谋的人,没有其他的嗜好,唯独
期刊
“在那北京城内,大圈圈里头有个小圈圈,小圈圈里头有个黄圈圈”,这便是二环路以内的北京,分成了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个区。在北京人眼中,崇文宣武并未撤销,海淀更是个镇子,南北城从未合并,城墙的影子还在,出入二环便是进城出城。城外是一望无际的田野般的乱坟岗,再远便是京郊。如今京郊的观念变了,“乡贤”这词儿也离得远了。  开书:京郊的幸与不幸  在从前的胡同中,总有点德高望重的人,他们是资深者年长者,有文
期刊
致  可以轻噬,哔剥有声  可以嘲笑那些岁月之鼓  荒唐的,堆积的大音  还有一点热风吗?  继续吹刮,被觊觎的热风  明灯彻夜厮守我们  终岁为我们引领的,明灯,热风  终岁明亮,渡我们至缄默的高喧之境  晨曦。  低暮的垂首。明亮的热风。悄然的热风。  唯的  疯子,病人  哟,看见你(我们)无限惊惧的心  无限小心,崭新如一的  惊惧,疯狂者的数字泅衣  束缚我们的战争,噼噼啪啪地  发出的
期刊
要为朋友公开唱一首赞美诗,总比私下为仇家下一个咒语艰难许多,这倒不是因为我们语言中赞美、歌颂的字词没有那些咒骂人的肮脏话语丰富多彩,恰恰相反,我们伟大的汉语除了在骂人上花样百出之外,谀辞的发达可谓源远流长(它们一般送给有权势的人物)。但当两个月前我准备写这篇关于雷平阳的短文时,却一直陷在巨大的犹豫之中,为他这样的好朋友、好兄长、好人,我该使用怎样的赞赏之词,才显出我不是那么谄媚而能不失体面?上个月
期刊
惊涛的《花与舌头》寄到我手上时,我的孩子正读小学二年级。孩子是个野孩子,动不动就以我为敌、让我难堪。别人家的孩子总是抱着父母扔过去的童话和寓言读得云里雾里,他不吃这一套,双目盯着我:“你不是作家吗?”拍着手上的洗脸毛巾,“请你给我讲一个毛巾的故事。”如果他正在往墙壁上贴着什么,他则要我给他讲墙壁的故事。如果他正在洗脚,他自然要我立即编一个洗脚盆的故事,水的故事,或者脚趾甲的故事。总之,他不要任何现
期刊
2016年春,南京,藏在日记本里的火车票  我总是在某些不经意的时刻特别怀旧。比如今夜,在给那些十八九岁、半年前才刚从高考的压力中释放出来的孩子们准备他们进入大学的第一堂西方文学史课讲稿时,我翻开了六年前的日记本。  日记本上的字迹已有些陌生了,稚气里透着一股认真。六年前的我与现在的他们年纪相仿,有着令人艳羡的活力,满口谈着“悲观主义”实则对一切充满希望,一觉睡醒似乎就能消化疲惫挣扎为成长。彼时我
期刊
B在梦中飞行,掠过一片蛮荒之地,耳畔是起伏的风声,像一首进行曲,不断变幻的空气之诗,他在上空,俯视着行动缓慢的犬群,太阳逐渐落下去,而地上的灰烬升起来,环绕其身,像要将其隐藏。B想到了地狱,唯一需要征伐之所,以及关于那里的一首短歌:在垂落的暮色中,丧钟在远处敲响;我亡父的长笛啊,你究竟埋葬在何方?想到这里,他又抑制不住自己的悲伤,落下眼泪,身体也随之下降,而后逐渐加速,景物模糊,时间被无限延宕,仿
期刊
王手自选集《讨债记》,作家出版社2018年2月版,收录了王手《少年少年》、《讨债记》、《乡下姑娘李美凤》、《第三把手》、《推销员为什么失踪》、《飞翔的骡子》、《双枪》、《市场“人物”》、《谣言》、《坐酒席上方的人是谁》这样一组中短篇小说。说实话,阅读的过程中,我被作家的故事,更确切地说是叙述深深地吸引住了,这很有点不可思议,我本来是带着挑剔的眼光来读这本小说集的。要知道,中短篇小说尤其短篇小说,最
期刊
一  在今年年初举行的第十四届《当代》长篇小说论坛上,白烨先生的一番话,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文情报告》的资深主编,白老师熟悉文坛现场,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在这次会上,白老师透露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物数据中心提供的图书CIP数据,截止到2017年12月中旬,2017年全年的长篇小说总条目达到了8912条。由于时间节点的原因,这一数字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