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班主任工作在小学低年级至关重要。本文通过A老师的事迹,浅谈班主任工作的智慧。
关键词:班主任;班主任工作;小学低年级
中国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2-017-04
我在接受海安县教育局组织的优秀班主任事迹访谈任务后,认真解读了A老师的自述报告,并与先前的印象进行了比照,其后,又到校对她进行了现场访谈。她还以电邮发来部分教学日记作资料补充。遵循质性研究要求,本文以当事人自述为主,其间穿插解读者的片思和案语。
谈起学生便眉飞色舞——作为同事的印象
A老师1995年师范毕业参加工作,至今一直担任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与班主任工作,其中大多在一年级。对此,她曾笑谈是“长不大的留级生”、“娃娃头”,“本也不想再教低年级,好让自己历练‘小学大循环’,免得总被人家误解为教学水平不高,更重要的是让自己省点心。可是,年年分班,低年级总是被人挑剩下的。”我想,这样表白也无非是体面些罢了,真正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她带一年级有了些经验,以致领导心中形成了定势,自己无奈之余便也习惯了。
尽管教一年级,但很少看到她劳碌、匆忙的样子,更多的是从容不迫、悠然自在,仿佛她的时间从来就比别人宽裕,但奇怪的是,她无论是学科教学成绩,还是班级常规管理却极少落在人后。这种投入和产出的“不对等”甚至有点让人妒忌。
一般以为,做教师时间长了,都自然会产生职业倦怠感,课余时间不太有人愿意再谈及许多工作上的事。然而,A老师却不同,只要来自于学生,哪怕只是“鸡毛蒜皮”的事也能让她津津乐道。无论在安静的办公室,在喧闹的食堂餐桌旁,还是在教师集会前的那一点儿空隙,只要A老师坐下来,你就会听到她一人如数家珍般地“推销”他们班上的那些“奇闻趣事”,什么王洲的歪点子、毛运铖的狡诈、颜有根嘴巴上的“两条龙”、薛卫梅的快嘴又闯祸了等等。这些故事似乎每天都在不断上演,每天都有新的亮点,而且绝不需你的“参与、互动”,她就能包场到底。那种劲头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A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内心有点不情愿,却也能快乐地沉浸在一年级的“娃娃头”。
对新教师情有独钟——一种挥之不去的记忆
“时刻提醒自己:学生会认为你是个好老师吗?”
记得自己在小学中遇到这样一个年长的老师,对学生凶得不得了,罚作业是家常便饭,甚至连我们回家吃饭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到校,否则就抄几遍课文。这位老师如果心情不好来上课,我们就要提心吊胆了,弄不好哪个学生就要吃他的“栗子”了。没有哪个学生能面带笑容地坐在教室里听他讲课。现在我也为人师了,我深切体会到自己上小学时那段心情,所以,我时刻提醒自己:学生能记得某个老师,或是因为老师好,或是因为老师的坏,我不能用后种方法让学生记住我。
片思:班主任管理信念的确立、教育策略的选择以及教育行为的表征,都有与之相关联的生活经历。儿时的学习生活总会或多或少、或正或反地投射在她当下的教育场景中。那位以罚作业为“法宝”的老师,不把学生当孩子去看待,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师生关系紧张,这给学生心灵上留下的伤痕是无法抹平的。A老师从自身经历中成长起来,在为师之初便确立了“让学生记住我是个好老师”的信念。
“他们也许对这些‘常规’不太懂,不注意去‘看’学生,反而给学生足够的交流空间。”我刚从学校出来时,觉得自己是个孩子,总把那些小家伙当作自己的平辈,所以很能和孩子相处,一天到晚与学生泡在一起,孩子对新教师有着天生的好奇,清楚记得一个小姑娘曾不无自豪地说:“看,A老师和我一样,也扎着辫子呢!”时隔多年,孙晨同学在大街上一眼就认出我,尽管我已经没什么印象了。老师不一定会记得很多学生,但学生会一辈子记得一个老师。尤其是一年级老师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往往不只是代表这一个老师,而是更多地影响着他对全体老师的看法。因此,一年级教师对学生非常关键,甚至可以影响终身。
今年,我的孩子也上一年级了,我为他选择了一位新教师班主任。虽然老教师经验丰富,但他们往往对“常规”非常熟悉,过于重视,有时反而压抑了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比如学校要求学生进大门一律靠边走,我就觉得这要求有些呆板。而新教师的优势就在于能给学生更多的自主,他们也许对这些“常规”不太懂,不注意去“看”学生,反而给了学生足够的交流空间,尽管这样会导致被扣去“常规”分。
片思:我们的学校里有太多的规范,而且细化到了学校生活的每个角落、每个细节。毫无疑问,这是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但也不能不看到其中所掺杂的非人性成分,整齐划一的成人思维对学生,尤其对低年级儿童个性多样、生动发展的制约是显而易见的。A老师认为,基于这一教育现实,新老师是拥有优势的。
“最重要的是新教师很在乎学生!”
新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难免有些胆怯,一般也不会对孩子声色俱厉。他们对孩子有种特别的在乎。办公室里的那两位今年刚分配的同事常忧心忡忡地说:“我班的*同学,我该怎么办呢?”“刚才,我又批评了他几句,不知道有没有给他造成心理负担……”而不少老教师对这些却常常不以为然。
新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他们对学生很有热情。一般的老教师就反对一年级学生带玩具到校,而我当时就想,孩子应该有自己的乐趣,他们在玩玩具中的交流就是天然的语言学习过程,也是学生学会选择的过程,更何况这些孩子刚从幼儿园那个游戏时代过来,所以他们当然应该带些玩具在身边。你以为老师禁止了,他们就不带了,不想了?这种本能是无法抗拒的。
“找回丢失的热情,找回丢失的童心!”
刚走上讲台那会儿是充满激情,充满热情,随着时间推移,我觉得自己的热情正一点一点减退,原因有多方面,但我认为老师总把自己局限在某个框子中僵化了自己是最主要的。一天,听一位年轻老师上课时热情四射,不由感慨万分,多像刚毕业时的我!平时几个同事一起谈到“老”字,议论人怎么会变老的。我想首先是心老了。如果想找回那丢失的热情,丢失的童心,可以向刚毕业的老师学习。
评析:新教师“充满热情”、“不太看重常规”、“很在乎学生”,这使A老师一直心向着新教师,并能时刻警醒自己,提防教育生命因时间的推移而愈显老态。正是这种“永葆童心”的意识,促使她更多地去关注孩子,关爱孩子,努力营造有利于孩子自由发展的宽松环境,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以,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她自己来说,实质上都是在谋取某种幸福。
同时,她的这种心向也启迪我们,更多关注不同成长阶段的班主任,关注他们不同的经验及其价值,给予全面、客观的确认,不再定势地认为“年长即经验”、“年长即权威”,进而在新老教师之间建立起“教学相长”的关系。
用爱去耕耘——品味原汁原味的“平常”
A老师说,低年级班主任的工作不仅累,而且繁杂。孩子小,自控能力差,一下课便忘了上厕所野出去了。课上,总有小家伙扭扭捏捏地拽着我的衣角,偷偷告诉我:“大姐姐,我又把小便解在身上了。”于是,我总会在讲台里备上几套衣服,每到这时,总是让孩子先换上干净的衣服,再教育全体孩子不要嘲笑他。如果碰到拉肚子的,就更麻烦了。刚走上讲台的那阵子,遇到这样的事总让我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做起这些还觉得别扭。时间长了,倒觉得这是理所当然要做的事了。
片思:“这是理所当然要做的事”一句话说得多好!在学校里,教师首先应扮演“父母”的角色,孩子就是孩子,他的生活必然需要成人的帮助和支持。从家庭走进学校,这种保护孩子的责任自然转嫁到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肩上。尽管很繁杂,但A老师丝毫没有怨言,而是凭着母性特有的细腻和爱心,给学生无微不至的照顾,从而奠定了师生互信的情感基础。
“A老师喜欢班上所有的孩子!”
前几天做作业时,班上的王茂琦和季鑫两位“留守孩子”在小声争论什么,我装做没看见,心想有解不开的还得找我。果然,王茂琦顾不上举手就叫起来:“A老师,季鑫说你最喜欢他,是真的吗?”我乐了:原来小家伙们把老师对他们的喜欢看得如此重要,甚至计较起多少来!我满脸笑容地说:“A老师喜欢班上所有的孩子!”一位家长说:“过去孩子不喜欢学习,现在可是天天盼着上A老师的课。”对老师来说,还有比这更高的奖赏吗?
“后进生更需要老师关心。”
学完《司马光砸缸》,可是颜友根就是背不了课文。我也禁不住有些着急,可看到孩子满眼的可怜和无助,我震住了。其实就是这样,老师心浮气躁,学生就更慌张;老师心平气和,他往往会获得自信。人的情绪是会传染的。孩子都想学好,都很渴望老师的帮助。一年级是分水岭,这些孩子刚从幼儿园上来,一下子告别了快乐的游戏,进入到以书本知识学习为主的课堂中,很多孩子会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比如,我们班的吴有胜除了学习,在其他活动中都是神气活现,积极乐观,可就是没有一个老师认为他是个好孩子。
片思:受伤小鸟儿最需要保护。孩子无论是身体上的残疾,还是心理上的障碍,都召唤着教师付出更多的关爱。当然,这种爱可不见得轻松,面对激烈的考试压力,面对本已疲倦的身体,关爱就意味着还要付出更多的精力,要以更大意志控制心浮气躁。而这些,A老师努力做到了。
教育是爱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爱是一种艺术,A老师总是善于从学生默默的表现中,从司空见惯的细节中,敏锐地洞察到学生对师爱的召唤,而积极地给予回应,让自卑者看到希望,让残疾者挺直腰杆,让逼仄者心胸敞亮。
精心构筑和谐家园——当好集体的引路人
“给疲倦的心灵提提神。”
班上的每个学生都是有血有肉、个性各异的个体,他们不是冷冰冰的机器。所以难免班主任当累了的时候会发牢骚:“看他们还不如到菜市场门口看自行车呢!多好!往那儿一放,坐在旁边看着,就不要担心了。”
学生有各方面的能力,有学习好的,有体育好的,有手儿巧的,有嘴儿甜的。但是老师往往都喜爱学习好的,把这部分学生称为优生,忽视了其他学生。我们班上一个学生除了学习不好,其他都灵光。但我也一度认为他是个差生,甚至还专门找他学习上的麻烦,弄得这个学生更怕学习了。如果我有可能,创造条件,让他的优势足够发展,情况肯定比现在好。
虽说低年级学生单纯,但总有个别的不尽如人意。班上天天有人报告铅笔少了,橡皮丢了,直尺不见了,有时我不问青红皂白,就大声威吓:“如果查到是谁,就让110把他抓走!”虽说起到震慑作用,但如此粗暴、简单的方式的确与天真的孩童格格不入。所以,老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片思:A老师并没有回避自己的种种过失,尽管此次“事迹访谈”可能对她个人具有重要意义。这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她的真诚。做教师时间长了,难免产生心理疲劳,即便是一个总以思考、研究为乐的人,也偶尔会“怒发冲冠”,甚至“不择手段”。A老师在这日复一日的常态中,没有昏昏然随大流,而是不时拷问自己的心灵,鞭策过错,使自己的教育意识尽可能多地保持清醒状态。
尊重孩子,不等于迁就,而是要适时、适度地发挥班主任的价值引领。
“再给他一个机会吧!”
管理一年级学生,常常有这种奇怪现象,你往往越是规定不能做的事情,学生反而越是干得多。我想,对他们讲道理还是比较好的,尽管这仍然比较困难。但要是把一些规范要求与班集体利益联系起来,就明白多了,因为这些小家伙似乎有种天生的集体荣誉感,而且很强烈。低年级学生好教,他们思想单纯,更希望大人亲近他,赏识他,他很会听你的。但老师还要善于对这种“集体感”进行调节。比如,某孩子扔了废纸,导致常规失分,大家都说赶他走。老师就应及时告诉大家,给做错的同学一个机会。
“因为有缺点,才可爱!”
晨晨和琳琳这两个孩子给我的印象很深。晨晨简直就是个小精灵,能说会道,但由于家庭条件较好,所以显得有些娇生惯养,在与同学相处中,常常表现出自我中心,主观性很强,不太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即使遭到老师的批评,她也要找出个理由来。参加综合素质比赛,她的其它项目都很好,惟独体育是天生缺陷,动作笨拙,滑稽可笑,而且还比较懒,总是不肯锻炼,还嘻嘻哈哈,不以为然。当然,我也没有对她强求,我觉得,因为有缺点,才可爱。琳琳就不同了,刚入学就明显比其他孩子高出一头,明显表现出这种年龄孩子少有的成熟、稳重,做起事有板有眼,责任心极强,常常不用老师吩咐,就能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这样的孩子人见人爱,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担任班长,有了她,班主任确实能省好多心。当然,她自己也得到了更多抛头露面、锻炼提高的机会。不久前,她母亲告诉我:女儿今年到海中上高一,在班委竞选中落了榜,情绪竟然一度十分低落,并影响了学习。现在想想,问题的根源还是在我啊,偏爱会给孩子的成长埋下隐患,完美也往往会遮蔽缺陷。小学阶段,班干部一贯制还是不利于孩子发展,这样对其他孩子也不公平,应该尝试“班干轮换”或“民主选举”,让每个孩子都得到锻炼,各显其能。
“当干部的不光是组织同学们劳动,还要和大家一起干活,以身作则!”
现任中队长张景辉聪明、可爱、工作能力强,各方面都很突出。但我也没忽视对他的教育。一次大扫除时,我发现同学们都在认真打扫,而张景辉却在教室里踢球。我问他:“你为什么不打扫?”他一脸得意:“我都分配给同学们了!”我听了,真是哭笑不得,耐心地告诉他:“当干部的不光是组织同学们劳动,还要和大家一起干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双管齐下,我和他一起挑最脏最重的活干,一起帮助其他同学完成任务。打那以后,我对他更加严格,在批评中耐心指导,在指导中真心呵护。
片思:班干是班主任的小助手,对于形成班级凝聚力、管理班级日常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干部队伍建设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这些孩子因为“能干”,所以常常得到班主任格外的喜爱,甚至偏爱。对好孩子的爱实属人之常情,但如若这种爱缺少了智慧的导引,就极易滑向庸俗的娇宠和纵容,反而不利于这些孩子健康成长。A老师勇于从过失中汲取教训,逐步形成正确的学生观和育人观,用理智的爱引领孩子在人生的路上前行。
“大家一起来!”
为了培养大家的集体观念,我利用每一次活动,不失时机地引领孩子感受集体的力量。大扫除时,虽然每个孩子都分配了具体任务,但我仍号召他们要互相帮助,体力强的要帮助体力弱的,干活快的要帮助干活慢的。当任务完成后,让大家谈谈为什么任务完成得这样好,就是因为全班同学齐心协力,团结互助。有个学生把脚扭伤了,刚开始,我背他上厕所,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察觉老师的累,从而唤醒他们的爱心;后来,许多孩子都抢着帮助他,使这个学生的家长也深受感动。在和谐的集体中,孩子们感受到了快乐,对班级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形成了很强的集体凝聚力。
评析:班主任是班集体的建设者、教育者,所以A老师的心中时刻装着班上的每个孩子,不让任何一个掉队。她用炽热的双手牵引着孩子们,共同营造着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健康、和谐的班集体如何培植?一支充满活力的小干部队伍、同学之间初显默契的关爱、热情负责的家长,她的“大家一起来!”很有感召力,这既是对自己要求的不断提高,也是对学生热情的鼓励,还是对家长的诚挚相邀。这一个过程付出的不仅是时间、精力,更是智慧。
班主任工作在小学低年级至关重要。本文通过A老师的事迹,浅谈班主任工作的智慧。
关键词:班主任;班主任工作;小学低年级
中国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2-017-04
我在接受海安县教育局组织的优秀班主任事迹访谈任务后,认真解读了A老师的自述报告,并与先前的印象进行了比照,其后,又到校对她进行了现场访谈。她还以电邮发来部分教学日记作资料补充。遵循质性研究要求,本文以当事人自述为主,其间穿插解读者的片思和案语。
谈起学生便眉飞色舞——作为同事的印象
A老师1995年师范毕业参加工作,至今一直担任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与班主任工作,其中大多在一年级。对此,她曾笑谈是“长不大的留级生”、“娃娃头”,“本也不想再教低年级,好让自己历练‘小学大循环’,免得总被人家误解为教学水平不高,更重要的是让自己省点心。可是,年年分班,低年级总是被人挑剩下的。”我想,这样表白也无非是体面些罢了,真正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她带一年级有了些经验,以致领导心中形成了定势,自己无奈之余便也习惯了。
尽管教一年级,但很少看到她劳碌、匆忙的样子,更多的是从容不迫、悠然自在,仿佛她的时间从来就比别人宽裕,但奇怪的是,她无论是学科教学成绩,还是班级常规管理却极少落在人后。这种投入和产出的“不对等”甚至有点让人妒忌。
一般以为,做教师时间长了,都自然会产生职业倦怠感,课余时间不太有人愿意再谈及许多工作上的事。然而,A老师却不同,只要来自于学生,哪怕只是“鸡毛蒜皮”的事也能让她津津乐道。无论在安静的办公室,在喧闹的食堂餐桌旁,还是在教师集会前的那一点儿空隙,只要A老师坐下来,你就会听到她一人如数家珍般地“推销”他们班上的那些“奇闻趣事”,什么王洲的歪点子、毛运铖的狡诈、颜有根嘴巴上的“两条龙”、薛卫梅的快嘴又闯祸了等等。这些故事似乎每天都在不断上演,每天都有新的亮点,而且绝不需你的“参与、互动”,她就能包场到底。那种劲头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A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内心有点不情愿,却也能快乐地沉浸在一年级的“娃娃头”。
对新教师情有独钟——一种挥之不去的记忆
“时刻提醒自己:学生会认为你是个好老师吗?”
记得自己在小学中遇到这样一个年长的老师,对学生凶得不得了,罚作业是家常便饭,甚至连我们回家吃饭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到校,否则就抄几遍课文。这位老师如果心情不好来上课,我们就要提心吊胆了,弄不好哪个学生就要吃他的“栗子”了。没有哪个学生能面带笑容地坐在教室里听他讲课。现在我也为人师了,我深切体会到自己上小学时那段心情,所以,我时刻提醒自己:学生能记得某个老师,或是因为老师好,或是因为老师的坏,我不能用后种方法让学生记住我。
片思:班主任管理信念的确立、教育策略的选择以及教育行为的表征,都有与之相关联的生活经历。儿时的学习生活总会或多或少、或正或反地投射在她当下的教育场景中。那位以罚作业为“法宝”的老师,不把学生当孩子去看待,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师生关系紧张,这给学生心灵上留下的伤痕是无法抹平的。A老师从自身经历中成长起来,在为师之初便确立了“让学生记住我是个好老师”的信念。
“他们也许对这些‘常规’不太懂,不注意去‘看’学生,反而给学生足够的交流空间。”我刚从学校出来时,觉得自己是个孩子,总把那些小家伙当作自己的平辈,所以很能和孩子相处,一天到晚与学生泡在一起,孩子对新教师有着天生的好奇,清楚记得一个小姑娘曾不无自豪地说:“看,A老师和我一样,也扎着辫子呢!”时隔多年,孙晨同学在大街上一眼就认出我,尽管我已经没什么印象了。老师不一定会记得很多学生,但学生会一辈子记得一个老师。尤其是一年级老师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往往不只是代表这一个老师,而是更多地影响着他对全体老师的看法。因此,一年级教师对学生非常关键,甚至可以影响终身。
今年,我的孩子也上一年级了,我为他选择了一位新教师班主任。虽然老教师经验丰富,但他们往往对“常规”非常熟悉,过于重视,有时反而压抑了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比如学校要求学生进大门一律靠边走,我就觉得这要求有些呆板。而新教师的优势就在于能给学生更多的自主,他们也许对这些“常规”不太懂,不注意去“看”学生,反而给了学生足够的交流空间,尽管这样会导致被扣去“常规”分。
片思:我们的学校里有太多的规范,而且细化到了学校生活的每个角落、每个细节。毫无疑问,这是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但也不能不看到其中所掺杂的非人性成分,整齐划一的成人思维对学生,尤其对低年级儿童个性多样、生动发展的制约是显而易见的。A老师认为,基于这一教育现实,新老师是拥有优势的。
“最重要的是新教师很在乎学生!”
新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难免有些胆怯,一般也不会对孩子声色俱厉。他们对孩子有种特别的在乎。办公室里的那两位今年刚分配的同事常忧心忡忡地说:“我班的*同学,我该怎么办呢?”“刚才,我又批评了他几句,不知道有没有给他造成心理负担……”而不少老教师对这些却常常不以为然。
新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他们对学生很有热情。一般的老教师就反对一年级学生带玩具到校,而我当时就想,孩子应该有自己的乐趣,他们在玩玩具中的交流就是天然的语言学习过程,也是学生学会选择的过程,更何况这些孩子刚从幼儿园那个游戏时代过来,所以他们当然应该带些玩具在身边。你以为老师禁止了,他们就不带了,不想了?这种本能是无法抗拒的。
“找回丢失的热情,找回丢失的童心!”
刚走上讲台那会儿是充满激情,充满热情,随着时间推移,我觉得自己的热情正一点一点减退,原因有多方面,但我认为老师总把自己局限在某个框子中僵化了自己是最主要的。一天,听一位年轻老师上课时热情四射,不由感慨万分,多像刚毕业时的我!平时几个同事一起谈到“老”字,议论人怎么会变老的。我想首先是心老了。如果想找回那丢失的热情,丢失的童心,可以向刚毕业的老师学习。
评析:新教师“充满热情”、“不太看重常规”、“很在乎学生”,这使A老师一直心向着新教师,并能时刻警醒自己,提防教育生命因时间的推移而愈显老态。正是这种“永葆童心”的意识,促使她更多地去关注孩子,关爱孩子,努力营造有利于孩子自由发展的宽松环境,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以,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她自己来说,实质上都是在谋取某种幸福。
同时,她的这种心向也启迪我们,更多关注不同成长阶段的班主任,关注他们不同的经验及其价值,给予全面、客观的确认,不再定势地认为“年长即经验”、“年长即权威”,进而在新老教师之间建立起“教学相长”的关系。
用爱去耕耘——品味原汁原味的“平常”
A老师说,低年级班主任的工作不仅累,而且繁杂。孩子小,自控能力差,一下课便忘了上厕所野出去了。课上,总有小家伙扭扭捏捏地拽着我的衣角,偷偷告诉我:“大姐姐,我又把小便解在身上了。”于是,我总会在讲台里备上几套衣服,每到这时,总是让孩子先换上干净的衣服,再教育全体孩子不要嘲笑他。如果碰到拉肚子的,就更麻烦了。刚走上讲台的那阵子,遇到这样的事总让我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做起这些还觉得别扭。时间长了,倒觉得这是理所当然要做的事了。
片思:“这是理所当然要做的事”一句话说得多好!在学校里,教师首先应扮演“父母”的角色,孩子就是孩子,他的生活必然需要成人的帮助和支持。从家庭走进学校,这种保护孩子的责任自然转嫁到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肩上。尽管很繁杂,但A老师丝毫没有怨言,而是凭着母性特有的细腻和爱心,给学生无微不至的照顾,从而奠定了师生互信的情感基础。
“A老师喜欢班上所有的孩子!”
前几天做作业时,班上的王茂琦和季鑫两位“留守孩子”在小声争论什么,我装做没看见,心想有解不开的还得找我。果然,王茂琦顾不上举手就叫起来:“A老师,季鑫说你最喜欢他,是真的吗?”我乐了:原来小家伙们把老师对他们的喜欢看得如此重要,甚至计较起多少来!我满脸笑容地说:“A老师喜欢班上所有的孩子!”一位家长说:“过去孩子不喜欢学习,现在可是天天盼着上A老师的课。”对老师来说,还有比这更高的奖赏吗?
“后进生更需要老师关心。”
学完《司马光砸缸》,可是颜友根就是背不了课文。我也禁不住有些着急,可看到孩子满眼的可怜和无助,我震住了。其实就是这样,老师心浮气躁,学生就更慌张;老师心平气和,他往往会获得自信。人的情绪是会传染的。孩子都想学好,都很渴望老师的帮助。一年级是分水岭,这些孩子刚从幼儿园上来,一下子告别了快乐的游戏,进入到以书本知识学习为主的课堂中,很多孩子会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比如,我们班的吴有胜除了学习,在其他活动中都是神气活现,积极乐观,可就是没有一个老师认为他是个好孩子。
片思:受伤小鸟儿最需要保护。孩子无论是身体上的残疾,还是心理上的障碍,都召唤着教师付出更多的关爱。当然,这种爱可不见得轻松,面对激烈的考试压力,面对本已疲倦的身体,关爱就意味着还要付出更多的精力,要以更大意志控制心浮气躁。而这些,A老师努力做到了。
教育是爱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爱是一种艺术,A老师总是善于从学生默默的表现中,从司空见惯的细节中,敏锐地洞察到学生对师爱的召唤,而积极地给予回应,让自卑者看到希望,让残疾者挺直腰杆,让逼仄者心胸敞亮。
精心构筑和谐家园——当好集体的引路人
“给疲倦的心灵提提神。”
班上的每个学生都是有血有肉、个性各异的个体,他们不是冷冰冰的机器。所以难免班主任当累了的时候会发牢骚:“看他们还不如到菜市场门口看自行车呢!多好!往那儿一放,坐在旁边看着,就不要担心了。”
学生有各方面的能力,有学习好的,有体育好的,有手儿巧的,有嘴儿甜的。但是老师往往都喜爱学习好的,把这部分学生称为优生,忽视了其他学生。我们班上一个学生除了学习不好,其他都灵光。但我也一度认为他是个差生,甚至还专门找他学习上的麻烦,弄得这个学生更怕学习了。如果我有可能,创造条件,让他的优势足够发展,情况肯定比现在好。
虽说低年级学生单纯,但总有个别的不尽如人意。班上天天有人报告铅笔少了,橡皮丢了,直尺不见了,有时我不问青红皂白,就大声威吓:“如果查到是谁,就让110把他抓走!”虽说起到震慑作用,但如此粗暴、简单的方式的确与天真的孩童格格不入。所以,老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片思:A老师并没有回避自己的种种过失,尽管此次“事迹访谈”可能对她个人具有重要意义。这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她的真诚。做教师时间长了,难免产生心理疲劳,即便是一个总以思考、研究为乐的人,也偶尔会“怒发冲冠”,甚至“不择手段”。A老师在这日复一日的常态中,没有昏昏然随大流,而是不时拷问自己的心灵,鞭策过错,使自己的教育意识尽可能多地保持清醒状态。
尊重孩子,不等于迁就,而是要适时、适度地发挥班主任的价值引领。
“再给他一个机会吧!”
管理一年级学生,常常有这种奇怪现象,你往往越是规定不能做的事情,学生反而越是干得多。我想,对他们讲道理还是比较好的,尽管这仍然比较困难。但要是把一些规范要求与班集体利益联系起来,就明白多了,因为这些小家伙似乎有种天生的集体荣誉感,而且很强烈。低年级学生好教,他们思想单纯,更希望大人亲近他,赏识他,他很会听你的。但老师还要善于对这种“集体感”进行调节。比如,某孩子扔了废纸,导致常规失分,大家都说赶他走。老师就应及时告诉大家,给做错的同学一个机会。
“因为有缺点,才可爱!”
晨晨和琳琳这两个孩子给我的印象很深。晨晨简直就是个小精灵,能说会道,但由于家庭条件较好,所以显得有些娇生惯养,在与同学相处中,常常表现出自我中心,主观性很强,不太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即使遭到老师的批评,她也要找出个理由来。参加综合素质比赛,她的其它项目都很好,惟独体育是天生缺陷,动作笨拙,滑稽可笑,而且还比较懒,总是不肯锻炼,还嘻嘻哈哈,不以为然。当然,我也没有对她强求,我觉得,因为有缺点,才可爱。琳琳就不同了,刚入学就明显比其他孩子高出一头,明显表现出这种年龄孩子少有的成熟、稳重,做起事有板有眼,责任心极强,常常不用老师吩咐,就能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这样的孩子人见人爱,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担任班长,有了她,班主任确实能省好多心。当然,她自己也得到了更多抛头露面、锻炼提高的机会。不久前,她母亲告诉我:女儿今年到海中上高一,在班委竞选中落了榜,情绪竟然一度十分低落,并影响了学习。现在想想,问题的根源还是在我啊,偏爱会给孩子的成长埋下隐患,完美也往往会遮蔽缺陷。小学阶段,班干部一贯制还是不利于孩子发展,这样对其他孩子也不公平,应该尝试“班干轮换”或“民主选举”,让每个孩子都得到锻炼,各显其能。
“当干部的不光是组织同学们劳动,还要和大家一起干活,以身作则!”
现任中队长张景辉聪明、可爱、工作能力强,各方面都很突出。但我也没忽视对他的教育。一次大扫除时,我发现同学们都在认真打扫,而张景辉却在教室里踢球。我问他:“你为什么不打扫?”他一脸得意:“我都分配给同学们了!”我听了,真是哭笑不得,耐心地告诉他:“当干部的不光是组织同学们劳动,还要和大家一起干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双管齐下,我和他一起挑最脏最重的活干,一起帮助其他同学完成任务。打那以后,我对他更加严格,在批评中耐心指导,在指导中真心呵护。
片思:班干是班主任的小助手,对于形成班级凝聚力、管理班级日常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干部队伍建设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这些孩子因为“能干”,所以常常得到班主任格外的喜爱,甚至偏爱。对好孩子的爱实属人之常情,但如若这种爱缺少了智慧的导引,就极易滑向庸俗的娇宠和纵容,反而不利于这些孩子健康成长。A老师勇于从过失中汲取教训,逐步形成正确的学生观和育人观,用理智的爱引领孩子在人生的路上前行。
“大家一起来!”
为了培养大家的集体观念,我利用每一次活动,不失时机地引领孩子感受集体的力量。大扫除时,虽然每个孩子都分配了具体任务,但我仍号召他们要互相帮助,体力强的要帮助体力弱的,干活快的要帮助干活慢的。当任务完成后,让大家谈谈为什么任务完成得这样好,就是因为全班同学齐心协力,团结互助。有个学生把脚扭伤了,刚开始,我背他上厕所,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察觉老师的累,从而唤醒他们的爱心;后来,许多孩子都抢着帮助他,使这个学生的家长也深受感动。在和谐的集体中,孩子们感受到了快乐,对班级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形成了很强的集体凝聚力。
评析:班主任是班集体的建设者、教育者,所以A老师的心中时刻装着班上的每个孩子,不让任何一个掉队。她用炽热的双手牵引着孩子们,共同营造着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健康、和谐的班集体如何培植?一支充满活力的小干部队伍、同学之间初显默契的关爱、热情负责的家长,她的“大家一起来!”很有感召力,这既是对自己要求的不断提高,也是对学生热情的鼓励,还是对家长的诚挚相邀。这一个过程付出的不仅是时间、精力,更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