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自然审美观

来源 :学理论·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_toma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魏晋南北朝士人的审美主体精神结构中,山水审美意识占有重要的位置。山水审美意识的进一步自觉和成熟,其文化内涵的进一步扩展,是魏晋以来的社会审美文化活动和审美主体精神发展与审美风尚演变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其不但积极地推动了当时的文艺创作之发展,对丰富魏晋南北朝文学、美学思想起到了异常突出的作用,而且对后世山水审美文化的发展更是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本文具体分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审美观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势、炉火纯青之境的原因和表现形态。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自然;山水;审美
  中图分类号: J120.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8)18—81—02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文化、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鲁迅称之为“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文学的自觉时代”。这说明这时代的仁人志士已把艺术视为自己的生命,像对待生命一样地爱惜它,而且乐此不疲。审美意识及审美经验已有了很高的程度,尤其是对自然的审美已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势,为历代所不能及。在魏晋南北朝士人的审美主体精神结构中,山水审美意识占有重要的位置。山水审美意识的进一步自觉和成熟,其文化内涵的进一步扩展,是魏晋以来的社会审美文化活动和审美主体精神发展与审美风尚演变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其不但积极地推动了当时的文艺创作之发展,对丰富魏晋南北朝文学、美学思想起到了异常突出的作用,而且对后世山水审美文化的发展更是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在社会环境和人文氛围的影响下,传统的山水审美文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了一个飞跃性发展阶段。对于当时的文人士大夫而言,自然山水是一座精神家园。
  
   一、自然能“畅神”——“神之所畅,孰有先焉”
  
   我国第一篇正式山水画论就是宗炳的《画山水序》。文中宗炳阐述了山水画之所以能使人精神得而超脱于尘浊之外,是因为感通于画上的山水之神,只有如此,才能起到“观道”的作用。[1]山水画的创作实际上就是抒写意境的一个过程。而当你把山水看得有神,把自然看得有灵性时,你的精神必然感到无比愉悦。就像宗炳所说的“神之所畅,孰有先焉。”使精神愉快的什么能比山水画更强呢?而山水画之所以能使人精神愉快首先一点是因为它逼真,像似在自然风景中,正所谓身临其境,而宗炳谈自己的创作原因时也提到了至关重要的一点即当他老了走不动时要创作山水画就仿佛看到真山水走入大自然中一样。[2]就是因为我们与大自然的亲近程度之高,审美经验之丰富,才使得我国的山水画艺术发展非常早,比西方的风景画早一千多年。
   人受自然的感染而神之所畅感情随之抒发。在文学中的表现就是钟嵘《诗品序》中所说的“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钟嵘的“物感说”提出诗思的萌发乃是自然天地之“气”的催发。陆机也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情因物的感触而兴起,辞以情的推动而运转,作家借助想像而建构意象。[3]
  
   二、“道法自然”——追根溯源到老庄思想
  
  从深层次上看,宗炳强调“澄怀味象”去与圣人接近去体会“道”还是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和自然的关系。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来自自然,又在万物上有反映,这就是宗炳说的“道暎物”。庄子也曾说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道也是不可言说的,而自然与道就是这样一种关系,道产生于自然又显现于自然,亲近于自然便亲近了“道”。自竹林名士开始,玄学实以《庄子》为中心。而庄学的艺术精神,只有在自然中方可得到安顿。所以玄学对魏晋及其以后的另一重大影响,乃为人与自然的融合。庄学精神对人自身之美的启发,实不如对自然之美的启发来的更为深切。因为有了玄学中的庄学向魏晋人士生活中的渗透,除了使人的自身成为美的对象以外,才更使山水松竹等自然景物都成为美的对象。更因为由魏晋时代起以玄学之力将自然形成美的对象才有山水画及其它自然景物画的成立。[4]
   而在魏晋南北朝时,很多文人名士都是老庄哲学思想的崇尚者,他们以自然逍遥为精神生活的价值准则,致力于发掘有别于违反自然、抑制性情的儒家名教的另一种生活价值思想,不仅表现了造化之工和宇宙真相,而且对它的目击耳闻可以会意于老庄玄境,达到如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所谓“神超形越”的境界,这正是他们在游览山水时务必要实现的心境和精神满足。[5]游山水就是读老庄,而自然山水作为一种“语言”,似乎比老庄书中的文字更能说明老庄之道,更具表现力,更能“尽意”。
  
   三、自然就是生活——“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说法。中国又是一个有很多名山大川的国度,魏晋以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士林受老庄思想的洗礼,精神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自然山水最终与他们的生命情调和生活情趣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中有的“肆意遨游”,有的退隐田园,但都是寄情于山水。前者的代表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后者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他们游山观水的动机虽然是条件多样的,但其结果都起到推动山水由自然崇拜对象转变为游览审美对象的促进作用。他们的山水诗、田园诗都已完全摆脱了自然神崇拜形式,而达到了人与山水的和谐、融洽。陶渊明早年便有爱慕自然的思想,“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他身居名山,耕读田园,与美好的风景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对山水田园风光的审美观及其关于桃花源的畅想,对后世山水景观的美学形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自然无须我们带着刻意追求的态度去接近它,相反倒能够为我们营造起一种审美的心境。在大自然中我们有“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享受,又可以有“畅神”的安慰,所以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庄老哲学、玄学及求仙、隐逸和宴游风气的推动下,自然山水日益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6]甚至对某些名士来说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
   诗人,画家等只有在与大自然相交流中而不是仅仅停留于“现象”层面的“欣赏”,通过沉入其中的感觉而非徘徊其外的想象,才能获得审美体验。当他们放志山水,纵意游肆,与自然界的一丘一壑、一草一木亲和交流之时,既是在进行一种心灵的汲取与补给,更是在从事一种精神的输出与赋予。结果就是一种充满哲学智慧的生命情调和生活美学意趣的诞生、成熟。士大夫通过这种生活方式和精神活动,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洋溢着生命醇芳、散发着美学幽光的传统山水审美文化。他们在与自然山水亲和的过程中获得了审美享受,使生活得到了丰富,精神得到了解脱超越,人格得到了康复与升华。
  
   四、自然就是生命——“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当与某物朝夕相处又钟情于此时,天长日久,它就会由生活的全部转变为生命之所在,“自然”当时在魏晋南北朝人心中便具有了这样的属性。所以宗炳能“卧以游之,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谓人曰: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7]自然在他眼中是活的有灵性的,他一天不看便仿佛没了生命的气息一般。而在刘勰看来,大自然具有无限的生命力能引发人的感情,因此与文学有着天然的联系。他认为日、山川、鸟兽、草木的形色声音都是自然界本身的文章表现。而自然界的这一切,不能不影响到人的感情,成为文学创作的一个方面的动力。在《物色》篇的开端即指出这种关系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于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而“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了。[8]而自然和文学的联系之所以这样紧密是因为它们都具有同一种属性即“生命力”。无论月缺月圆天晴天阴,无论是风雨如晦或风和日丽,大自然总是显得始终如一,勃勃生机。
   亲近自然作为一种生命体验方式和审美文化样式,深深地积淀于华夏民族的集体文化记忆之中。自然中“本身”就已蕴含着并让我们在欣赏过程里能够“提取”的人性,而并非由作为欣赏者的主体自己在欣赏活动中直接地 “赋予”对象的意味。[9]“返朴归真”,是两千多年前“先哲”们提出一种带有神话色彩的模糊的、然而却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这里的“真”就是指生命的真谛和精粹,亲近自然是达到“返朴归真”状态的最好途径。
  
   五、自然是最美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经历了一个由自在状态到自觉状态的理论发展过程,即中国古人对自然山水的认识,经历了“致用”、“比德”到“畅神”的过程。[10] “比德”说虽视自然对象与我们人类具有同样的灵性,但仍将其作为外在于我们的一种客观存在主体;而“畅神”说则是以自己的主观意愿吞没了自然的客体性位置,取消了其作为对象的存在价值。“比德”说是以拟人的方式将自然物作“人伦化”处置,那么“畅神”说就是对自然对象的“人性化”渗透。“比德”说不失为一种审美方式,但毕竟范囿于一种小格局,放弃了对整个大自然的审美交流,结果是以拟人的“小美”来遮蔽了充斥于天地之间的那种“大美”。自然的“人性化”是以自然为本位,主体对客体对象有一种内在的平等和尊重;而自然的“人伦化”则是以人类为本位,主体完全支配着对象,使其处于一种供驱使役用的位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审美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发展到了很高的高度。大自然本身是一种更需要认真关注的审美现象。爱默生说得好:“大自然满足了人类的一个崇高需求,即爱美之心。”[11]大自然能刺激人类所有的感官,从美学的观点来看,大自然在这一方面是独一无二的。
  
   五、总结
  
   唯有大自然才是人类审美意识的发源地。我们意识到在大自然与人类之间有一种独一无二的亲和性,“大自然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精神和特别之处是它不为任何一个或任何数目的具体目的而存在,而是为无数和永恒的利益而存在。[12]中国人的自然山水审美观,是通过“物我相亲”、“物我同化”、“天人合一”、“超越物外”,逐步升华,最后进入理想的审美王国。[13]中国文人士大夫对自然山水的解读,自魏晋南北朝而达到了炉火纯青之境。
  
  参考文献:
  [1][7]陈传席.六朝画论研究[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2][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8]胡国瑞魏晋南北朝文学史[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5][6][11]盛源,袁济喜.六朝清音[M].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9]徐岱.美学新概念[M].学林出版社,2001.
  [10]赵国乾.论“畅神”说的美学意蕴[J].许昌学院学报2004(1).
  [11]爱默生.爱默生集中的论自然[M].三联书店,1993.
  [12][13]谢凝高.山水审美人与自然的交响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王丽君)
其他文献
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目的是实践和推动科学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反过来对生产力发展产生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决定性作用。在农村改革30年后,小农经济的局限性日益突出,农民靠土地增收的限制因素越来越多,农业生产关系已经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改革,实现土地规模经营。集体合作是现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基本制度下的新型生产关系,是解决哈尔滨市农村土地小规模生产、分散经营的有效
期刊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秉持法治,高扬法治精神,对于把握杭州独特个性,传承弘扬杭州文化特色,彰显城市魅力,促进杭州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发展和保护,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法治化;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8)22—26—03     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是一个民族绵延的“精神基因
期刊
摘要:本文运用DEA(数据包络法)对三家样本银行的并购效率—X效率进行实证检验,得出在样本时间段内中国商业银行并购存在负效率的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期望为以后的并购行为提供帮助。  关键词:DEA方法;并购效率;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8)22—29—02    在国际竞争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如何在保持国内市场份额的前提下,把国
期刊
一、践行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汲取传统的精华,才拥有牢固的根基,反映时代的精神,才能引领时代的风尚。  荣辱观古已有之,荣辱心人皆有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持有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们,其荣辱观是不同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回答的是社会主义社会中,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价值体系作了全面概括。“八荣八耻”的提出旗帜鲜明地确
期刊
[摘 要]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保证。从黑龙江省部分农村基层党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来看,要加强基层党建,应强化教育工作,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应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应加强党组织建设,建设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  [关键词] 农村 基层党组织 党建工作 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 D26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
期刊
摘要:人工神经网络有很多模型,但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基本思想最直观、最容易理解的是前馈神经网络中的误差逆传播学习算法(Error Back Propagation),简称为BP神经网络。它是前馈神经网络中的核心部分,也是最精华的部分。  关键词:神经元;神经网络;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Q983+.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8)22—39—02     一 、人工神经网络
期刊
[摘 要]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仅要实事求是,而且要“科学求是”;不仅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且要以人为本;不仅要建构经济人,而且要做和谐人;不仅要改善民生、还利于民,而且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还权于民。这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 以人为本 科学求是    一
期刊
[摘要] 民生问题已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解决民生问题首先要着眼于弱势群体,改进国家政策制定程序,解决民众的利益诉求,畅通其表达渠道。要坚持以人为本,完善社会保障,从而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关键词] 民生 弱势群体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 C9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8)08—44—03    一、时代变化催生民生问题    在当今
期刊
2020年底,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新成立了0-3岁儿童托育专业委员会。2021年7月11日-12日,“规范·多元——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研讨会”在上海召开,这是0-3岁儿童托育专业委员会首次举行的会议,线上线下相结合,聚焦婴幼儿照护服務,深入研讨,推动和发展“幼有所育”。  正如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洪秀敏教授所强调的,长期以来,中国
期刊
[落实十七大 区县看变化]专稿  编者按:2008年4月23日,全省城市棚户区和农村泥草房改造工作会议在通河县召开。省委副书记、省长栗战书,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杜家豪,省政府副省长于沙燕出席会议。省直各部门负责人,全省各地市县负责人参加会议。  与会人员在通河县领导赵洪君、赵欣等陪同下,先后深入到通河县浓河镇富强村、富林乡红旗村、德兴村和通河镇民乐小区对农村泥草房和城市棚户区改造工作进行现场参观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