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素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灵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由于教育目的的一致性、教育内容的交叉性、教育方法的相似性和教育者角色要求的同一性而具有融合的基础。通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合理设置教育课程、提高教育者素质、开展第二课堂实践和实现校内外互融互通等途径,可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 融合
[作者简介]黎齐英(1965- ),男,广东茂名人,广东石油化工工学院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茂名 52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课题“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相互配合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CZ01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057-02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等方面的教育,是塑造受教育者‘德’的实践活动。”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着力于政治导向和价值引导,其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民族精神、公民道德教育等,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②文化素质教育着力于人的精神修养和人格塑造,实质是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形成相对稳定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
不难看出,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中,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文化素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其能引导学生有选择地汲取优秀文化成果,从而为自己政治思想态度的形成奠定基础;也能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其提供新的教育载体和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灵魂。其能够更好地确保文化素质教育不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为文化素质教育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价值支持。“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③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相融合,两者相得益彰,更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融合的基础
(一)教育目的的一致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即为国家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侧重点是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道德伦理、法律法制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的意识,使其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侧重点是对大学生开展哲学、历史、艺术、文学、自然科学等教育,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方式、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科学精神,提升其创新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教育内容的交叉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教育五个方面,其内容涉及哲学、历史、政治、伦理、经济、法律、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主要以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知识为内容。两者的内容具有交叉性。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历史、哲学、美学等内容是人文社会科学历史的积淀和结晶,也是文化素质教育内容中的一部分。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中如文学、艺术、美学、历史、哲学等无不隐含着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情感、意识与思想,如对国家的忠诚、对社会的奉献、对生命的热爱等。
(三)教育方法的相似性
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方法相似,两者都是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两者都适宜用情感熏陶、潜移默化的方式,不宜进行灌输说教;适宜将教育渗透进各科教学之中,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多渠道形成教育合力;适宜教育者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感悟与反思,促进其知识的内化,促成其人文素质、道德品质等的提高。
(四)教育者角色要求的同一性
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是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师,首先要做好“以德育人”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要责任是向受教育者进行哲学、政治、历史、经济、法律、伦理、美学等社会意识形态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素质教育者的主要责任是以人文知识的传授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受教育者提升思想境界,升华道德品格,激发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助人为乐的情感,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也是“以德育人”。其次,两者的教育者均要有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教学技能技巧,更要做到“言传身教”。“言传身教”的作用不仅在于它的榜样作用,更在于它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教育者自身的人格魅力、个性品质往往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性因素。”④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融合的途径
(一)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为二者的融合提供基础保障
实践证明,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关键是加强领导、健全制度。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均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层面的工作,其融合更需要领导的重视和制度的健全。只有领导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融合进行研究与计划安排,并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才使得二者的融合有实质性的推进。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机构、学生工作机构、工作人员及其相关经费主要由学校党委专职领导管理,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机构、人员及其相关经费主要由学校分管教学工作的专职领导管理,这样便使得二者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脱节。这严重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因此,应该建章立制,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人员、机构、经费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并由学校专门领导进行统一管理、规划、指挥和协调,这样才能为二者的多方融合打下基础。 (二)合理设置教育课程,增强二者有机融合的相容性
在实践中,很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往往“各自为政”,彼此难以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这严重地制约着二者的教育成效。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课程是经由教师自己申请而开设的,往往把文化素质教育等同于开几门或十几门文化课,而学生选修文化课也完全凭自己的兴趣。学校很少根据人才培养的规律去规划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对学生的选课也缺少相应的管理与规定,教育成效甚微。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两课”虽然经多年的改革实践,已从“德育即政治教育”“德育即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变为了今天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五要素说,但仍难以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⑤由于缺乏丰富的教育载体和手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不甚理想。鉴于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有诸多相关性,因此,完全可以根据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规律及要求,将两者的课程统一规范、科学设置,形成系统、融为一体。通过整合,利用文化素质教育的优势,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载体和形式,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感染力、吸引力。同时也可以使文化素质教育“以德育人”的导向功能得到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能扎根于优良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土壤中,促进学生文化素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的提高,最终实现两者的相得益彰。
(三)提高教育者素质,增强二者有机融合的主动性
“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⑥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就必须重视教育者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包含辅导员)能掌握更多的文化素质教育的知识与技能,文化素质教育教师也能掌握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与技能。从而使得双方教育者能以高度的自觉、自信去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融合,不仅在第一课堂中努力实现二者的整合,同时也不断努力在第二课堂中加强二者的有机联系。
(四)开展第二课堂实践,增强二者有机融合的实效性
经多年实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效果仍然不佳,主要原因之一是注重第一课堂的教育而不重视第二课堂的实践,以课堂灌输为主,而实践环节安排不足、不够科学。“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⑦,“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⑧人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形成,主要靠个人在实践体验中感悟内化。教育的社会性、实践性,表明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只能在实践中得以真正融合。因此,不仅要在第一课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融合,更要将它们的融合延伸到第二课堂的实践中。第二课堂的实践不应是盲目的、拼凑的实践,而应是二者融合所需要的,学生个人内化形成一定政治价值取向、道德品格、文化素养所必需的且经过精心策划的实践。做到精心设计与组织开展相结合、教育名师指导与学生自我体验相结合、第一课堂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达到实质性的融合。
(五)实现校内外互融互通,增强二者融合的长效性
“教育绝不仅限于学校的时空,而是与社会生活交织在一起的”。 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素质教育都是开放性的工作,仅靠高校自身是无法完成规定任务的,还得依赖校外的社会力量。如今,社会资源对高校的作用已越来越明显。因此,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融合需要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大力运用社会力量来实现二者的有机整合。具体来说,首先依靠社会大力发展社会哲学科学,因为社会哲学科学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支撑;其次要依靠社会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成果,这些成果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及其融合的主要源泉;最后要依靠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因为它是大学生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品格、文化素养形成的土壤。社会要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和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源泉。高校更要主动借助社会有益的资源和力量,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等活动,实现校内外教育互通,形成高校、社会的有效合力,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融合更具有生命力。
[注释]
①黄蓉生,白显良.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推动力: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2006(Z2):4.
②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教高[1998]2号)[Z].1998-04-10.
③江泽民文选: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2.
④⑤王学青.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66,66.
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8.
⑦⑧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500.
⑨王晓东,卫雪.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88.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 融合
[作者简介]黎齐英(1965- ),男,广东茂名人,广东石油化工工学院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茂名 52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课题“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相互配合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CZ01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057-02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等方面的教育,是塑造受教育者‘德’的实践活动。”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着力于政治导向和价值引导,其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民族精神、公民道德教育等,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②文化素质教育着力于人的精神修养和人格塑造,实质是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形成相对稳定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
不难看出,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中,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文化素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其能引导学生有选择地汲取优秀文化成果,从而为自己政治思想态度的形成奠定基础;也能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其提供新的教育载体和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灵魂。其能够更好地确保文化素质教育不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为文化素质教育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价值支持。“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③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相融合,两者相得益彰,更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融合的基础
(一)教育目的的一致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即为国家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侧重点是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道德伦理、法律法制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的意识,使其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侧重点是对大学生开展哲学、历史、艺术、文学、自然科学等教育,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方式、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科学精神,提升其创新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教育内容的交叉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教育五个方面,其内容涉及哲学、历史、政治、伦理、经济、法律、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主要以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知识为内容。两者的内容具有交叉性。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历史、哲学、美学等内容是人文社会科学历史的积淀和结晶,也是文化素质教育内容中的一部分。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中如文学、艺术、美学、历史、哲学等无不隐含着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情感、意识与思想,如对国家的忠诚、对社会的奉献、对生命的热爱等。
(三)教育方法的相似性
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方法相似,两者都是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两者都适宜用情感熏陶、潜移默化的方式,不宜进行灌输说教;适宜将教育渗透进各科教学之中,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多渠道形成教育合力;适宜教育者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感悟与反思,促进其知识的内化,促成其人文素质、道德品质等的提高。
(四)教育者角色要求的同一性
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是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师,首先要做好“以德育人”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要责任是向受教育者进行哲学、政治、历史、经济、法律、伦理、美学等社会意识形态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素质教育者的主要责任是以人文知识的传授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受教育者提升思想境界,升华道德品格,激发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助人为乐的情感,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也是“以德育人”。其次,两者的教育者均要有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教学技能技巧,更要做到“言传身教”。“言传身教”的作用不仅在于它的榜样作用,更在于它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教育者自身的人格魅力、个性品质往往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性因素。”④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融合的途径
(一)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为二者的融合提供基础保障
实践证明,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关键是加强领导、健全制度。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均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层面的工作,其融合更需要领导的重视和制度的健全。只有领导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融合进行研究与计划安排,并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才使得二者的融合有实质性的推进。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机构、学生工作机构、工作人员及其相关经费主要由学校党委专职领导管理,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机构、人员及其相关经费主要由学校分管教学工作的专职领导管理,这样便使得二者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脱节。这严重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因此,应该建章立制,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人员、机构、经费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并由学校专门领导进行统一管理、规划、指挥和协调,这样才能为二者的多方融合打下基础。 (二)合理设置教育课程,增强二者有机融合的相容性
在实践中,很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往往“各自为政”,彼此难以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这严重地制约着二者的教育成效。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课程是经由教师自己申请而开设的,往往把文化素质教育等同于开几门或十几门文化课,而学生选修文化课也完全凭自己的兴趣。学校很少根据人才培养的规律去规划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对学生的选课也缺少相应的管理与规定,教育成效甚微。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两课”虽然经多年的改革实践,已从“德育即政治教育”“德育即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变为了今天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五要素说,但仍难以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⑤由于缺乏丰富的教育载体和手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不甚理想。鉴于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有诸多相关性,因此,完全可以根据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规律及要求,将两者的课程统一规范、科学设置,形成系统、融为一体。通过整合,利用文化素质教育的优势,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载体和形式,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感染力、吸引力。同时也可以使文化素质教育“以德育人”的导向功能得到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能扎根于优良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土壤中,促进学生文化素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的提高,最终实现两者的相得益彰。
(三)提高教育者素质,增强二者有机融合的主动性
“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⑥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就必须重视教育者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包含辅导员)能掌握更多的文化素质教育的知识与技能,文化素质教育教师也能掌握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与技能。从而使得双方教育者能以高度的自觉、自信去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融合,不仅在第一课堂中努力实现二者的整合,同时也不断努力在第二课堂中加强二者的有机联系。
(四)开展第二课堂实践,增强二者有机融合的实效性
经多年实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效果仍然不佳,主要原因之一是注重第一课堂的教育而不重视第二课堂的实践,以课堂灌输为主,而实践环节安排不足、不够科学。“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⑦,“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⑧人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形成,主要靠个人在实践体验中感悟内化。教育的社会性、实践性,表明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只能在实践中得以真正融合。因此,不仅要在第一课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融合,更要将它们的融合延伸到第二课堂的实践中。第二课堂的实践不应是盲目的、拼凑的实践,而应是二者融合所需要的,学生个人内化形成一定政治价值取向、道德品格、文化素养所必需的且经过精心策划的实践。做到精心设计与组织开展相结合、教育名师指导与学生自我体验相结合、第一课堂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达到实质性的融合。
(五)实现校内外互融互通,增强二者融合的长效性
“教育绝不仅限于学校的时空,而是与社会生活交织在一起的”。 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素质教育都是开放性的工作,仅靠高校自身是无法完成规定任务的,还得依赖校外的社会力量。如今,社会资源对高校的作用已越来越明显。因此,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融合需要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大力运用社会力量来实现二者的有机整合。具体来说,首先依靠社会大力发展社会哲学科学,因为社会哲学科学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支撑;其次要依靠社会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成果,这些成果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及其融合的主要源泉;最后要依靠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因为它是大学生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品格、文化素养形成的土壤。社会要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和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源泉。高校更要主动借助社会有益的资源和力量,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等活动,实现校内外教育互通,形成高校、社会的有效合力,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融合更具有生命力。
[注释]
①黄蓉生,白显良.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推动力: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2006(Z2):4.
②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教高[1998]2号)[Z].1998-04-10.
③江泽民文选: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2.
④⑤王学青.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66,66.
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8.
⑦⑧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500.
⑨王晓东,卫雪.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