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问题驱动 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探究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A-0041-01
“问题驱动式”教学主张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种“从做中学”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实现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飞跃,保障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他们物理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以问题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线,以能力培养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目标,在问题的驱动下,一步步完成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掌握物理概念和理论。
一、指导课前预习,发现存在的问题
“问题驱动教学”要求师生之间要有良好的沟通。因此,在新课学习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并预习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此外,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充分了解学生的复习和预习情况,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在与学生的相互够沟通和交流中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实现新旧知识间的连接和整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提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在设计问题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
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时,教师可以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哪些东西是平面镜运用的例子?”在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时,教师可侧重让成绩属于中下游的学生回答。在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下,他们可能会回答:“卧室里的穿衣镜、抛光的金属面、平静的水面……”通过创设相对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进一步学习有关平面镜成像知识的积极性;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学生的答案中了解到学生的课前积累,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调整教学预案,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课中创设情境,在“问题驱动教学”中探索问题
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掌握了学生的具体情况之后,再利用课堂情境的创设,将学生分成若干讨论小组,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小组内的讨论和探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讨论的进程,并通过和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调控学生讨论的方向,以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在小组讨论结束之后,教师要鼓励小组之间的讨论和个人探索经验和方法的分享,通过小组间的知识共享促进学生吸收和借鉴他人的经验,并及时发现和纠正他人在探索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如果在学生分享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可以当场和学生进行交流,然后一步步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解题过程。之后教师要总结刚才与小组成员沟通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小组间和个人发言中的经验,将自己对于问题的理解和想法分享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深挖问题的能力。
如在《平面镜成像》一节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提问:“既然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会用到平面镜,那么你们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吗?现在就按照之前分好的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根据课本的内容制订出一个可靠的实验方案,由组长代为总结。在讨论的过程中你们遇到难题可以问老师,老师会给你们适当的解释,最后我们通过小组间的辩论,选择最好的方案来进行课堂实验,现在你们就带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问题开始讨论吧。”这是一种课堂讨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情景创设方法,学生带着问题,在讨论中实现对问题的全面、深入思考,并在实验中检验自己的反思结果。在学生组间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对刚才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对于难点和重点问题要明确地凸显出来,经过师生共同讨论决定在课堂上用哪一组的实验方案设计,以检验和深化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认识。
三、课后研讨,延伸学生的知识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不可能对每个问题都能做到很细致地讲解,所以教师在“问题驱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延伸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鼓励学生在课后探讨课堂内没有完成的知识,并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质疑,做到耐心细致地讲解,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探究和提问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与老师沟通交流的兴趣,引导学生在探索问题的延伸中实现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如在《平面镜成像》学习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对那些需要额外辅导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根据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可单独在课下为学生讲解,或者进行实验演示,以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进一步了解,并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怀。
总之,在运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反馈信息的收集,总结和反思课堂教学的经验和方法,并将学生的反馈信息融入到下次课堂教学实践中。只有这样才能完善以问题驱动为焦点的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在将教学内容问题化的讨论中一步步实现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并由此指导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有序、合理进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责编 林 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A-0041-01
“问题驱动式”教学主张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种“从做中学”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实现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飞跃,保障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他们物理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以问题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线,以能力培养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目标,在问题的驱动下,一步步完成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掌握物理概念和理论。
一、指导课前预习,发现存在的问题
“问题驱动教学”要求师生之间要有良好的沟通。因此,在新课学习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并预习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此外,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充分了解学生的复习和预习情况,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在与学生的相互够沟通和交流中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实现新旧知识间的连接和整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提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在设计问题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
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时,教师可以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哪些东西是平面镜运用的例子?”在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时,教师可侧重让成绩属于中下游的学生回答。在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下,他们可能会回答:“卧室里的穿衣镜、抛光的金属面、平静的水面……”通过创设相对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进一步学习有关平面镜成像知识的积极性;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学生的答案中了解到学生的课前积累,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调整教学预案,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课中创设情境,在“问题驱动教学”中探索问题
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掌握了学生的具体情况之后,再利用课堂情境的创设,将学生分成若干讨论小组,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小组内的讨论和探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讨论的进程,并通过和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调控学生讨论的方向,以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在小组讨论结束之后,教师要鼓励小组之间的讨论和个人探索经验和方法的分享,通过小组间的知识共享促进学生吸收和借鉴他人的经验,并及时发现和纠正他人在探索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如果在学生分享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可以当场和学生进行交流,然后一步步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解题过程。之后教师要总结刚才与小组成员沟通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小组间和个人发言中的经验,将自己对于问题的理解和想法分享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深挖问题的能力。
如在《平面镜成像》一节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提问:“既然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会用到平面镜,那么你们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吗?现在就按照之前分好的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根据课本的内容制订出一个可靠的实验方案,由组长代为总结。在讨论的过程中你们遇到难题可以问老师,老师会给你们适当的解释,最后我们通过小组间的辩论,选择最好的方案来进行课堂实验,现在你们就带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问题开始讨论吧。”这是一种课堂讨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情景创设方法,学生带着问题,在讨论中实现对问题的全面、深入思考,并在实验中检验自己的反思结果。在学生组间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对刚才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对于难点和重点问题要明确地凸显出来,经过师生共同讨论决定在课堂上用哪一组的实验方案设计,以检验和深化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认识。
三、课后研讨,延伸学生的知识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不可能对每个问题都能做到很细致地讲解,所以教师在“问题驱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延伸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鼓励学生在课后探讨课堂内没有完成的知识,并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质疑,做到耐心细致地讲解,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探究和提问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与老师沟通交流的兴趣,引导学生在探索问题的延伸中实现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如在《平面镜成像》学习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对那些需要额外辅导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根据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可单独在课下为学生讲解,或者进行实验演示,以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进一步了解,并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怀。
总之,在运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反馈信息的收集,总结和反思课堂教学的经验和方法,并将学生的反馈信息融入到下次课堂教学实践中。只有这样才能完善以问题驱动为焦点的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在将教学内容问题化的讨论中一步步实现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并由此指导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有序、合理进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