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的巍山行动

来源 :时代名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rch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刊理由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自2015年8月被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列为首批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以来,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2016年把贫困发生率降到3%以下如期实现“2016年脱贫摘帽,2018年基本消除贫困,2020年同步小康”的目标,采取超常措施,拿出过硬办法,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强力整合项目资金,积极创新产业帮扶模式,快速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大力实施产业扶贫精准发力,举全县之力,为确保2016年实现“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的目标,吹响脱贫攻坚集结号,全面打响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攻坚战役。
  “大地的复兴和丰盈,是我的美,是我波澜壮阔的美。生命的源流,从此而发动,如日之升真真而从容,如光之盈源源而深入,向着充分,在祖国之南。”这是对红河的赞美,也是对巍山的赞美。
  九曲十八弯的红河源头,日日夜夜吟诵着气势恢弘的乐章,见证着这里的灿烂文化、淳朴民风、辉煌历史,也见证着生存和生活在南诏国发祥地的巍山各族人民为摆脱贫穷过上好日子的梦想实践。
  巍山是集“山区、民族、贫困”三位于一体的彝族回族自治县,是云南全省79个贫困县之一和73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之一。“十二五”期间,国务院将巍山县列为“滇西边境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县”。
  截至目前,总人口不足32万人的巍山县,有汉、彝、回、白、苗、傈僳族等2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4.61万人,占总人口的45.77%。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云南省12个首批脱贫摘帽退出县之一的巍山,全县有2个贫困乡、23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5516户、19423人,贫困发生率7.11%。
  “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山区、半山区多于坝区,一些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的高寒山区及其沿江一线依然处于整体贫困状态,问题和矛盾十分突出。扶贫任务异常艰巨。”中共巍山县委书记常于忠告诉记者,这就是眼前巍山面临的现状。
  近期,本刊记者借采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情况之机,深入采访了巍山县的几个扶贫攻坚村庄,透过一些典型事例,感受到了当地政府为民生福祉所付出的努力。
  精准识别 把最贫困的群众找出来
  “我家是因病致贫,在各方帮扶下尽力发展,一定能逐步过上好日子。”南诏镇新村村民彭家康家,老屋有些破旧,院子里的绣球花、虎头兰开得正艳。不远处,一层新房的石脚已经砌好。作为全村39个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驻村扶贫工作队量身订制了帮扶措施:“扶持建新房、申请医疗救助、纳入农村低保、培训一技之长。”
  南诏镇新村村委会是南诏国第一代王细奴逻的耕牧之地,也是巍山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在村委会的院墙上,挂有脱贫攻坚示意图、脱贫目标责任表、脱贫攻坚重点工作落实情况表等图表。从图表中可看到,这个有着470户、1782人的村委会,在2014年时有108户贫困户,共390人,占总人口的22%,是南诏镇贫困程度最深的行政村。2015年建档立卡22户共78人实现了脱贫。同时,在这些图表中还能看到每一个贫困户在建档立卡时的人均年收入、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帮扶措施、致贫原因、计划脱贫年度和帮扶责任人等很多细致内容。据悉,新村实行“挂图作战”责任倒逼、时限倒逼、任务倒逼、督查倒逼,将“作战”任务细化到项目、到村组、到户、到人,并按照工作进度“销号”管理,充分发挥“作战图”对责任领导、村社干部、工作队员的警醒督促作用,确保攻坚目标落到实处。此外,按照长短结合,长能致富、短能脱贫的原则,编制项目实施方案,细化到户帮扶计划,做到了“户户有帮扶计划、家家有项目扶持”。同时,通过组织贫困户外出务工、减轻贫困户子女上学负担、推进生态补偿政策落实等措施切实帮助困难户。
  但图表所反映的内容,相比精准扶贫的措施依然简略得多。仅贫困户个人的建档立卡工作,就有9项精准要求。首先是村干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进行入户调查,完成贫困户信息采集表。再向村民、党员发放评议表、登记表对申请人进行评议。对村小组一级评议通过的名单,还需要通过村民代表会、村“两委”认定,同时所有评议环节的记录也归档保存。通过上述评议环节,被拟定为贫困户的人家,还要在村内张榜公示,村民无异议后,才能成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2016年6月18日,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纪恒,省委副书记、省长陈豪以及省委副书记钟勉分别率领参加全省脱贫攻坚暨县域经济发展推进会的人员,分赴大理州巍山县、宾川县、祥云县,就脱贫攻坚和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实地考察。
  在巍山县,李纪恒率领第一考察组,先后深入五印乡新街村布度易地扶贫搬迁点、县城游客服务中心、南诏地质博物馆、南诏胡同、南诏博物馆、南诏镇新村和庙街镇大理时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葡萄种植基地,进行实地考察。
  来到南诏镇贫困程度最深的行政村——新村,考察组认真听取驻村工作队的工作情况汇报,察看墙上一张张“挂图作战”图表。李纪恒边听边看边问:“贫困户字光生,帮扶措施是养羊,羊从哪儿来、怎么配种?只有想到这些,群众增收才不会落为空话。”当工作人员演示通过“云南省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查看该村贫困户信息时,李纪恒突然喊停,现场拨通屏幕上一个叫彭家康的电话,仔细核对每一个家庭成员的信息并询问:“州里、县里是谁在帮扶你,叫什么名字?”屋里几十人静静地听着。电话那头想了一会儿回答道:“叫李泽坤,环保局的。”看到答案与屏幕上所显示的信息一样后,李纪恒满意地点点头,并嘱咐全体与会人员,扶贫大数据一定要精准、全面,脱贫攻坚一定要明确责任,驻村扶贫工作队、乡镇村干部一定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因户施策和充分调动起群众积极性,各级干部一定要以强烈的责任感把贫困县摘帽这场攻坚战的担子担起来。
  “通过建档立卡,我们要把最贫困的人找出来,用最好的政策帮扶他们,用最管用的办法实现脱贫摘帽,从而达到精准扶贫的目的。”中共巍山县委书记常于忠朴实而又动情地说,要精准精细施策,决战决胜贫困,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巍山是红河源头的第一县。源在头里,力争上游,魁占第一。当地人争第一的劲头,表现出一种对这方宝地无限热爱和无比骄傲的感情。
  新时期脱贫攻坚,最鲜明特征是“精准扶贫”。如何精准?就是要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如何真正把最穷的农户找出来?2016年1月,巍山县创新思路,率先在大理全州探索将低保户、贫困户“两户合一”进行精准识别的做法,制定了《巍山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与农村低保户“两户合一”工作方案》,就是从低保户中选出最贫困的农户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初选对象、把建档立卡贫困户作为农村低保户初选对象、把既不是低保户又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最贫困群众作为农村低保户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初选对象,通过“户申请、组评议、村审查、乡审核、县审定”的方式,严格按照标准和程序对贫困人口进行识别,最终实现“贫困标准线”与“低保托底补助标准”的“两合一”开展的农村低保户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动态管理。随后,大理州各县市总结推广巍山县这一创新做法。
  记者了解到,为真正做到“把贫困的群众找出来,用最好的政策帮扶他”,实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的目标,2016年,根据《巍山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与农村低保户“两户合一”工作方案》,采取“一评二审三公示”的方式,针对部分最贫困的群众还未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有的还未享受农村低保的实际,实行建档立卡贫困户与农村低保户“两户合一”,推进精准扶贫。实施“两户合一”中,巍山县对该县原有贫困人口进行再次识别,建立扶贫对象动态管理体系和贫困人口销号制,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真正达到了“把最困难的群众找出来”的目标,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奠定了基础。
  2016年云南省“两会”期间,巍山县委书记常于忠在大理代表团会议上向出席会议的云南省委领导汇报了巍山县在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中,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户与农村低保户“两户合一”,精准确定扶贫对象,力求把最好的政策用到最贫困群众身上的创新贫困户识别方法。
  云南省委领导认为巍山县的扶贫工作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观念新,办法多,体制机制创新,举措超常规。
  “两户合一”创新做法,是巍山县在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中强化社会保障落实的重要举措和关键抓手。“两户合一”被誉为是“抓基础工作,精准识别找穷人”。该做法的核心和精神是“把最贫困的群众找出来,用最好的政策帮扶他。”
  不仅找到了“穷人”,更要结“穷亲”。不仅坝区有“亲人”,山区也有“亲人”。这些“亲人”就是省、州、县下派进村入户的3171名帮户干部。他们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实现所有贫困户都有干部帮扶,并在春节前开展了三轮遍访和慰问工作,实际了解掌握贫困户的贫困状况,致贫原因,准确宣传精准扶贫政策措施,帮助制定到村到户的帮扶计划,为贫困户理清发展致富思路,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对策实,措施准。
  在社会保障事业方面,根据中央政策,巍山县全力发展乡村教育,切实解决贫困户就医、就学、就业等问题,目标是:让每户贫困户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在“两户合一”方面,对特殊困难群众进行低保兜底,将5303个特殊困难人口纳入城市低保对象,35855个特殊困难人口纳入农村低保对象,1670个“五保”人员纳入农村“五保”供养对象。
  对特殊困难群众,经扶贫后仍不能达到脱贫线的,通过提高低保保障线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巍山县明白,既然是全民总动员,举全县之力开展的“脱贫摘帽”攻坚战役,必须有组织领导和机构人员落实为保障,必须有针对性的系列配套文件,必须配强配足工作力量,必须立下军令状,逐级传导压力,层层抓落实。
  在这种思想认识统一下,巍山县成立了县、乡、村三级书记任组长的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三位一体”脱贫攻坚工作格局。
  为充分运用“挂包帮”“转走访”成果,推进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农村低保户“两户合一”,做到扶贫到村到户到人,不重不漏不偏,层层落实责任,强化驻村扶贫力量。县委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对“两户合一”工作负总责,负责全县“两户合一”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各乡镇党委、政府是“两户合一”的责任主体,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是第一责任人;各村(社区)党总支部书记、村(居)委会主任是直接责任人;各驻村脱贫攻坚队队员是“两户合一”的具体责任人。增强驻村扶贫工作队力量,驻村工作队由省、州、县、乡四级下派,由原来的“3+X”模式变成现在的建档立卡贫困村“6+X”(6名驻村工作队员再加上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大学生村官、其他临时性工作队人员)非建档立卡贫困村“1+2+X”(1名驻村工作队员、2名挂钩单位工作人员再加上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大学生村官、其他临时性工作队人员)模式,驻村工作队员由原来的139名增至现在478名达到翻番,工作队员逐村逐户再次走访,摸清贫困村贫困户的家底。
  坚持脱贫标准,确保公开公正。各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员及村组干部按照“一高、三优先”退出标准和“五看、五不录、六优先”的原则,退出一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再将部分低保户纳入到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不漏掉贫困人口,不把非贫困人口纳入脱贫对象。“一高”即贫困村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是否高于全县非贫困村的平均水平;“三优先”即扶贫项目扶贫到户的贫困户优先退出,扶贫项目覆盖到的贫困户优先退出,涉农项目覆盖到的贫困户优先退出;“五看”即看住房、看大件、看劳力、看产业、看负担;“五不录”有机动车的不录、有新建住房的不录、有城镇商品房的不录、有公职人员的不录、有较大实体产业的不录;“六优先”即有重病人的优先、有重度残疾的优先、有在校学生的优先、无壮劳力的优先、住危房的优先、重灾户优先。通过坚持“一高、三优先”、“五看、五不录、六优先”原则有进有退,抓实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农村低保户“两户合一”,最终实现脱贫线和低保线“两线合一”,达到精准识别贫困户。   严格动态管理程序,确定“两户合一”对象。从低保户中选出最贫困的农户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初选对象,把建档立卡贫困户作为农村低保户初选对象,把既不是低保户又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最贫困群众作为农村低保户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初选对象,开展农村低保户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动态管理。采取“一评二审三公示”,“一评”即由驻村工作队到各村小组,召开户长会议评出建档立卡贫困户与农村低保户“两户合一”的对象,“二审”即由村委会召开群众代表、村民小组长村“三委”会议审议,乡(镇)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分别审议,“三公示”即在乡(镇)、行政村 、各自然村进行“两户合一”的对象的初选、村审议和乡(镇)审议的对象公示,最后,再上报录入扶贫开发信息系统。
  巍山县81支驻村扶贫工作队478名驻村工作队员通过3次入户走访,对636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4687人贫困人口进行筛查核实,2016年1月底全面完成“两户合一”工作,共退出313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新纳入3695户低保户,变动率达48.6%。经“两户合一”后,巍山县目前现有551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9423人贫困人口,真正做到了找准最贫困的群众,用最好的政策帮扶,为精准扶贫打下坚实的基础。
  立下军令状,签订责任书,挂出作战图,确定时间表,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以亮剑精神,向贫困宣战,为所在的贫困乡村率先脱贫、率先小康洒汗出力,在脱贫攻坚大决战中谱写出一曲曲雄浑乐章。
  精准发力 用最好的政策帮扶他
  在大仓镇新胜村大三家易地扶贫搬迁点,只见大三家的彝族群众抓紧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竖柱上梁的鞭炮声、木匠做活的锯木声、村民建房的吆喝声、汽车运货的汽笛声……奏响了一曲脱贫攻坚新农村建设的乐曲。
  大三家是巍山20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之一。为了挪出穷窝,巍山县投资10.26亿元,对3151户10058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016年将完成20个集中安置点和10个分散安置点共3020户10570人的易地搬迁任务。目前,庙街镇利客村、五印乡新街村等17个易地搬迁点已全面启动,下达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资金28753万元,发放到户贷款18117万元。
  而在离县城数公里外的巍宝山乡中和村委会茶克塘村,是一个纯彝族聚居的高寒山区村落,群众居住条件和基础设施较差,地质灾害频发,生产和生活条件较为恶劣,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安居才能乐业,为此,巍宝山乡党委政府抢抓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机遇,加大项目整合力度,制定了茶克塘村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和危房改造实施方案,推进贫困户住新房工程,对旧村进行改造提升,挪出“穷窝”,治好“穷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记者到访此地时,正午的骄阳挡不住彝族群众建新家园的热情,放眼望去,下地基、砌砖墙、上房梁、喷油漆……忙着建房的人们干劲冲天。
  在这不久前,“挂包帮”单位云南艺术学院紧紧围绕当地的地形条件、气候资源、经济环境和民风民俗,对茶克塘村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和景观绿化规划,旨在对易地扶贫搬迁户搬出危房迁入新居后,通过完善安置地的基础设施和绿化景观,使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青华乡有10个村员会、135个自然村,4903户1642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44户3696人。目前,云南省联通公司、大理州政法委、巍山县委统战部、共青团巍山县委、妇联等12个包村单位及青华乡干部职工541人,分别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全乡以干热河谷和高寒冷凉两个片区分类推进项目建设,总投资达18484.14万元,涉及特色产业、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素质能力提升、服务体系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等7个方面。“要把青华建成绿色经济之乡、特色产业之乡、平安幸福之乡、富裕美丽之乡。”乡党委负责人告诉记者。
  青华乡和巍宝山乡是巍山县两个建档立卡贫困乡。“把最贫困的群众找出来,用最好的政策帮扶他。”如今,在整乡整村推进的“猛药”下,山坳深处、田间地头,大地间脱贫攻坚的强劲足音在回响,山寨里自强不息向贫困宣战的热浪扑面而来。
  在巍山县领导看来,易地搬迁“挪穷窝”,是该县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中最硬的攻坚战役,但也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之一。挪出穷窝,建设新房,易地扶贫搬迁快速推进。拆除旧房、挖平地基、拉运水泥、堆砌砖石、竖柱上瓦……这一幕幕,不仅是巍山县脱贫攻坚进行时的缩影,也是一张真切生动、充满希望的脱贫攻坚“巍山答卷”。
  巍山县扶贫攻坚战役全面打响以来,将重心和着眼点放在基础建设上,全力推进水、电、路、气、网等生产生活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上,着力突破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所制约的发展瓶颈,突出抓好“六化”建设,超前谋划“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和文化”建设内容,将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努力打造环境优美,干净整洁,特色凸显,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通过项目实施,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路网、水网、电网、互联网建设逐步覆盖建档立卡贫困乡村,并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延伸。
  2015年,巍山县成立县扶贫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向云南省农发行争取并获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性贷款7.8亿元。安排扶贫专项资金1500万元,启动实施11个产业扶贫、12个行政村及10个自然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和11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示范点建设项目。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4000户,累计发放农村危房改造贷款资金4345.5万元,金额居大理全州第一。
  巍山县委、县政府“用最好的政策”帮扶贫困群众,出台一系列配套文件,迅速争取资金和项目支持,全面启动项目建设。
  2015年12月16日,云南艺术学院和巍山县一道积极争取,主动向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张祖林及相关部门做了巍山县扶贫工作和挂钩帮扶巍山工作情况汇报。张祖林在听取汇报后强调,巍山被列为大理州第一批脱贫摘帽退出的贫困县之一,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但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又是滇西旱区,成绩取得来之不易。   张祖林要求:一是按照省委关于全面推进“十三五”规划的重大决策部署,抢抓机遇、顺势而谋,攻坚克难、乘势而上,要创新产业结构模式,根据巍山自身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二是要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三是巍山县要发挥云南艺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等多个创作展演和研究机构,在“政、产、学、研、用”的结合所积累的组织经验和实践创作经验,为巍山地方旅游文化品牌的包装设计、历史文化宣传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发挥作用。
  汇报会上相关领导强调,巍山县一定要齐心协力,努力成为全省脱贫摘帽排头兵,打好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扶贫攻坚战,实现巍山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做出应有的努力。
  “脱贫摘帽”离不开相应的资金作为基础和保障。为了保障脱贫攻坚资金的落实,巍山县各级部门过紧日子,整合资金,全力保障脱贫攻坚投入。据悉,2015年巍山县本级合计投入2170万元用于脱贫攻坚,是“十二五”时期前4年的4倍。全县上下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县四班子办公室带头,县级部门压缩10%的公用经费预算,乡镇压缩5%的公用经费预算,压缩的660.88万元经费全部作为脱贫攻坚专项经费。2016年用于脱贫攻坚的县本级资金不低于6100万元,是2015年县本级投入的2.8倍,是整个“十二五”时期5年总预算数的5.21倍,是“十二五”年平均预算数的20多倍。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率先争取到了“四到县”切块资金翻一番,巍宝山乡、青华乡两个建档立卡贫困乡同时列入了2016年整乡推进项目,省级投入资金达1.1亿元。积极争取金融扶贫资金,获批农发行易地搬迁扶贫贷款7.8亿元,已到位1亿元,目前已到位3亿—5亿元。积极争取产业扶贫贴息贷款,目前已到位3亿元。争取到信用社农村危房改造贴息贷款5000户,每户5万元,合计2.5亿元。强力整合项目资金,打破行业界限和部门分割,明确要求全县各部门的项目资金总额40%以上要集中投向建档立卡贫困乡、贫困村、贫困户。广泛发动各界力量,县内募集扶贫济困资金529万元。
  南诏古都,红河之源,一幢幢独具彝家特色的青瓦白墙农家小院掩映在葱茏山林中,次第开放的莲花香远溢清,与村庄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标语醒目地写在莲花村清真寺门外的文化小广场墙上。
  使命在召唤,攻坚战尤酣。
  为了打好在“2016年‘脱贫摘帽’,将贫困发生率降到3%以下,2018年基本消除贫困,2020年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以下,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目标”这场大战役,巍山县以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和贫困乡村跨越发展为核心,全面实施“11456”扶贫开发战略,细化“五个一批”路径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全力落实农发行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性贷款、信用联社农村危房改造贷款、小额到户贷款和云南省扶贫开发目标、任务、资金、权责“四到县”切块资金。用空间换取时间,提前使用“脱贫摘帽”退出省级奖补资金,充分整合各部门项目资金按不低于40%的比例投向建档立卡贫困地区,加大县级专项扶贫资金和扶贫风险补偿金投入力度,力争2016年扶贫资金投入达30亿元以上。
  精准施策 用最管用的办法脱贫
  值得一提的是,南诏古都,红河之源,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一个有着23个民族的民族宗教大县,境内有伊斯兰教、道教、佛教、基督教,以及彝族土主信仰等多元宗教共存。按照“结合实际、突出特色、打造样板、示范全县”的创建思路,2012年4月,巍山县在云南全省率先启动了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创建工作,通过3年多的努力,示范区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4年,巍山县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云南省唯一的第二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县;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永建镇还被国家民委列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之星”。
  来到回族群众聚居地永建镇东莲花村,村口荷塘里一池亭亭玉立,红色、白色次第开放的莲花映入眼帘,香远溢清,荷花与村庄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在二十世纪80年代末,因为毒品的影响成了一个全国有名的负面典型。从1999年开始,永建镇经历了一个禁毒整治、巩固提高、产业发展的漫长过程,走过了一条脱胎换骨、重获新生的不平凡之路。
  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共投资2000多万元,东莲花完成村内道路改造、景观风貌改造、主饮水管改造、排水污水处理,通信、闭路电视、广播线入地等工程,东莲花村变美了。
  通过近年来开展示范区建设,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全面加强,特色产业培植壮大,乡村面貌日新月异,民族宗教领域和谐稳定,禁毒整治成果持续巩固,群众安全感和满意率大幅提升,永建地区实现了由乱到治、由反到正的华丽转身,由15年前的全国毒品问题整治重点地区,成功转变为民族团结进步的示范样板区。
  “不但要念好古兰经,还要念好致富经。”巍山县人民政府县长王利伟告诉记者,如今,古镇保护与旅游相结合,“农家乐”“乡村旅游”悄然走进东莲花这个古老的回族村,引导着村民走向“不出家门就能就业、赚钱、致富的路子”。
  这是巍山县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紧紧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走“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以旅游文化产业为主导,带动高原特色农业、旅游商品加工业、小吃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引领全县经济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
  用情用心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就必须拿出“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如何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需要各级政府各级部门积极探求寻求创新扶贫模式,在帮助贫困人群就业的同时发展当地的产业,帮助更多的人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面对艰辛扶贫路,打通扶贫“最后一公里”需要的不只是扶贫项目,更重要的是扶贫“术”要接地气、深民心,这样才能带动贫困户的积极性。   没有产业,就不可能断掉穷根。光给钱给物,不少贫困户往往是有想法没办法,增收路上的道道难题让贫困农户一筹莫展。
  为此,巍山县在脱贫攻坚中始终把“变输血为造血”作为重中之重。创新思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为贫困的乡村和农户选准富民的产业载体和路子,巍山县坚持“用最管用的办法实现脱贫摘帽”,产业帮扶创新就是其中之一。
  庙街镇古城村委会下南庆村,田里大棚内的早熟葡萄已经销售一空,只有“上班”的村民在施肥。据大理时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以900元/亩的基础价流转土地,协议时间到2028年,每3年增加15%的土地租金。目前,种植葡萄564亩,规划到2018年种植面积达1000亩。2015年,支付村民工资380万元,2016年预计达600万元。
  庙街镇党委负责人告诉记者:“政府引导、贫困户参与、企业带动,做到多层次、全方位帮扶,通过产业发展助力贫困户增收致富。”庙街镇高度重视产业扶贫,积极引进公司、企业投资兴业,培育当地企业发展壮大,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组织,培育新型产业,确保群众真脱贫、不返贫。采取“贫困户+龙头企业+基地”的模式,2014年4月,庙街镇引进大理时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发展大棚葡萄生产基地,双方签订了《企业帮扶合作协议》,协议约定,庙街镇人民政府代表1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2016年2月29日前投资人民币500万元给大理时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大棚葡萄产业发展资金。这样被葡萄产业链连接的贫困户,一方面每年可获得5000元股本红利,一方面又可到企业打工,获得工资性收入。
  同时,2014年,大理时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青华乡民强村流转了1400亩集体土地40年的经营权限,种植了1400亩红心猕猴桃和车厘子,将荒山荒坡“变废为宝”。据青华乡政府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青华乡把精准扶贫与发展产业结合起来,以实施扶贫项目为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理念着力培植壮大烤烟、畜牧、林果、茶叶产业,大力发展白芸豆、红花、车厘子、绿色食品、林下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打造一批致富快能脱贫的种植养殖项目,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确保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
  “专业合作社帮扶”是又一种精准脱贫模式,如庙街镇兴荣养殖合作社,帮扶2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养牛;同时,有“挂钩部门帮扶”精准脱贫模式,如云南艺术学院帮扶巍宝山乡发展2300亩蔬菜种植基地,带动20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有“致富带头人帮扶”精准脱贫模式,比如采取寄养(种)、托养(种)等方式,带领贫困户增收致富。
  记者从巍山县扶贫办了解到,近年来,巍山县对能够自我发展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户施策、长短结合,按照“长能致富、短能脱贫”的原则进行帮扶,培养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坚持将整乡整村和自然村整村推进项目的财政专项资金的30%以上用于扶持产业发展,再整合县级相关部门的产业发展项目资金,重点扶持贫困户发展蔬菜1万亩、养殖能繁母牛1万头、能繁母猪1万头、基础母羊1万只、脱温山地鸡10万只。对于家庭条件较弱、自身发展不了产业、脱不了贫的贫困户,则通过党委政府牵线,创新产业帮扶方式,采取龙头企业帮扶、专业合作社帮扶、挂钩部门帮扶、致富带头人帮扶等方式进行帮扶,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县级相关部门、金融单位优先支持带动贫困户脱贫的企业和专业合作社。2015年,巍山县共实施了11个产业扶贫项目,涉及7个乡镇,受益农户达2128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40户,规划总投资1886.31万元,完成投资1797.77万元,占总投资计划的95%。庙街镇蘑菇种植、紫金乡红雪梨种植、紫金乡黄精种植、五印乡能繁母牛养殖、五印乡红雪梨种植、巍宝山乡红雪梨种植、马鞍山乡红雪梨种植等9个项目完工,现已完成巍宝山乡红雪梨种植项目县级验收。
  产业扶贫在巍山是很重的一块工作,同时也是防止脱贫后再返贫的有效途径之一。培植产业,发展合作社,壮大龙头企业,在合作社、龙头企业的引领帮助和扶持下,主动造血,积极为贫困户“拔穷根”,其在推动当地扶贫开发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不可或缺。
  目前,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力度,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自我造血功能,最终拔出“穷根”,已经成为巍山县各级党委政府的一致共识。在这种背景下,巍山县以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和贫困乡村跨越发展为核心,突出“易地扶贫搬迁、富民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群众素质提升”重点,全面实施“11456”扶贫开发战略,细化“五个一批”路径措施,创新产业帮扶模式,按照建档立卡户和业主双向合作、双向互动、托养(种)寄养(种)、提供种源、定向回收等方式,加快实施17个产业扶贫项目,建设2个产业扶贫示范乡镇、10个产业扶贫示范村和5个旅游扶贫示范村。目前,已争取到产业扶贫贷款3亿元,确保701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4687贫困人口户户都有增收项目扶持。积极向江浙一带企业首批提供1000个劳动力,每人月薪收入不低于4000元,贫困农民通过扶贫劳务输出,实现“外出务工一人,脱贫致富一家”的目标。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个又一个产业脱贫的新亮点蓬勃涌现,一批充满生机与活力特色产业,正让贫困群众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把贫困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乘势而上,动真情、出实招,不断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走向深入,巍山如期脱贫,将是一个渐行渐近的美好现实。
  深化县情认识,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摸清现有贫困人口,科学合理制定长短期兼顾的脱贫致富路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输血与造血并举,精准施策战胜贫困。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总是让人新奇、振奋。如今,一场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战役在这片南诏故都的土地上全面展开,共同奏响了一曲曲脱贫攻坚拔寨的精准扶贫华章。
  责任编辑:蔡凤英
其他文献
入刊理由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委、曲靖市委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陆良县委结合陆良农业发展实际,提出了“大力实施农业‘96532'工程,推进陆良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定位,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方向,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力求在农业产业发展、品牌创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深化农产品加工和发展互联网+农业上有重大突破,快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打造现代农业强县。  发展9大优势产业  巩固粮食生
期刊
普洱 沿边开放走向世界  在中老边境,中老缅三国交界的云南普洱江城县,人们喜爱在老挝咖啡铺消磨时光,边民互市生产生活交流频繁。向北500多公里的云南省会昆明,产自普洱的咖啡,正与来自泰国、老挝、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的上百种咖啡,在第四届中国——南亚博览会上同台竞争。以往,以“边民互市”为主的云南对外开放“小船”,正借着南博会的东风,逐渐升级为“远洋巨轮”,并在“一带一路”中扬帆启航。  昨天
期刊
入刊理由  农垦系统是中国农业生产的“国家队”和现代农业建设的“排头兵”,而作为农垦系统大家庭中的一员,云南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云南农垦”)是以天然橡胶种植加工为主业,高原特色农业、清洁能源、现代服务业、机械制造业五大产业齐头并进的省属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是一个数十年来不断改革创新、积极探索的企业,一个在祖国西南边陲屯垦戍边,谱写绿色史篇的企业。橡胶生产是云南农垦的主导产业,云南农垦拥有
期刊
入刊理由  王金强,一个被人们誉为“滇中怪杰”的人。他自幼研习中西绘画、书法、音乐及篆刻,视艺术为人生道场。三十余载潜心艺事,以百家为师、以自然为伍;以心灵为田、以情感为本;以音律为脉动、以墨彩为歌咏。虔诚于尺辐间姿意运笔,构筑凝固的旋律与节律;痴迷于抚琴中随性挑拨,体味跃动的点线与色彩;执著于墨色渗化的启迪下一意孤行,在琴弦交错的鼓舞中顺水推舟;享受于声色互补中自我陶醉,在音画相映里自在徜徉……
期刊
2015年,玉溪市旅游工作瞄准旅游形势变化,立足资源本底优势、坚持产业问题导向,抢抓旅游强省建设历史机遇,加快推进旅游重大项目建设,培育发展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建设高端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加快推进乡村旅游产品建设和提档升级,加大宣传促销和市场营销力度,强化旅游市场整治监管,提升旅游服务品质,推动玉溪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这一年,玉溪市接待海外旅游者5151人次,同比增长5.92%;接待国内
期刊
入刊理由  祥云县在脱贫攻坚中,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任务抓在手上,立足县情,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按照“六个精准”要求,实施“七个一批”,全力打出脱贫攻坚组合拳,齐心协力向贫困发起总攻,努力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或许是司马相如文采非凡,又许是张骞的见闻说得动人,“西南夷”的风貌不觉间留在了汉武帝的脑海中,他好像看见了那个水草丰美、民风淳朴的地方。公元前109年,西汉王朝正值鼎盛,国运昌盛、如日中天,
期刊
入刊理由  为了做大做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使文化与旅游之间的天然耦合性相得益彰,真正让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师宗经济增长的新一极。近年来,师宗县依托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及丰富的旅游资源,以文化包装旅游,用旅游承载文化,逐步走出了一条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相互促进的新路子。  师宗县地处滇桂黔三省结合部,县名源于唐朝初年聚居此地的部落首领的名字。全县国土面积2783平方公里,境内最高
期刊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长期以来,澄江县将抚仙湖的保护和治理列为重点工作之一,严格环保执法,完善体制机制,改善环境质量,不断提高澄江县的环境保护水平,夯实生态环境基础,并且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抚仙湖水清汪汪/抗浪鱼儿戏船桨/阿妹请你快来看/水中有个俏姑娘……这是《抚仙湖恋歌》中的歌词
期刊
说到澄江,就不得不提抚仙湖,这个500万年前由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而形成的湖泊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滇中大地上。它不仅是我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和重要的战略备用水资源,更是澄江旅游的一块金字招牌。近年来,澄江县委、县政府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抚仙湖及周边旅游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大力推进旅游提质扩容转型升级,让“旅游兴县”的春风吹遍了仙湖流域。  踏寻北岸,国家级旅游生态示范
期刊
在夏日暖阳的照耀下,抚仙湖散发出夺人心魄的美丽光华,那种只有高原湖泊才具有的原始之美,令人刻骨铭心,亿万年前的那尾铜锅鱼仍在石头里飞翔,千百年前的那座古滇王国仍在蓝色的抚仙湖底兴盛,穿透时空的魅力在大美山水间光芒四射,迷醉着古往今来的多少游客。2016年5月的滇中大地,一条条纵横交错的高速路上车流不息;一支支由党员干部组成“挂包帮”“转走访”的队伍在各村各寨开展脱贫攻坚,一个个独具特色的集镇和新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