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深海生物

来源 :大自然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erywherec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译 李念华
  从深度上看,广阔的海洋可以划分为若干区域,从海洋的表层——浅层,到中层、深层、深渊层,一直延伸到深海海底。而海洋生物也因生活在不同的区域而各有不同。
  
  浅层
  
  从海平面一直到海平面以下200米的区域。这个水域,由于水浅,阳光能够渗入,故又被称为光合作用层。借助常规的潜水工具就能在此畅游,因而这一层也是人类最为熟悉的海洋世界。
  生活在浅层的海洋生物大多是人类所熟知的各种鱼类、海洋哺乳类动物及其他海洋生物。与之相比,其他几层里生活着更稀奇古怪的海洋生物,特殊的生存环境更是造就了这些海洋生物别具一格的个性特征。
  
  中层
  
  海平面以下200米至1000米的区域。这是界于透光层和完全黑暗的深海世界之间的一个过渡层,所以又被称为薄暮层。在这个水域,几乎所有的生物都具备生物体发光的特性。由于食物开始变得稀缺,有的动物不得不在夜间浮出水面觅食,有的动物则依靠从上面沉淀下来的食物或者通过相互猎杀来维持生计。有时可能出现被猎食者比猎食者本身体形更大的情形。因此生活在这片海域的生物大都长着又尖又长的牙齿以及扩展性超强的嘴和胃。
  生活在中层的生物主要有:
  大个子鱼。它的头部和身体均被骨质的盘状物所覆盖,就像身着盔甲的武士一般。它的活动范围界于水下200米至2000米之间。由于深海鱼类大多以伏击形式捕食,依靠出其不意或诱敌深入来制服对手,所以往往不再具有流线型体形(一种更有利于长时间追逐的体形)。这种构造的改变有利于深海动物在食物稀缺的环境中保存能量。
  栉水母。一种海蛰类动物。它的活动范围很广,从洋面到深海都有分布。这种动物主要借助8条纤毛的摆动向前游动,捕猎时则依靠具有黏性的触手拖拽猎物。
  它主要以小型甲壳类动物和小鱼为食,并通过自身生物体发光来躲避捕猎者的伏击。它的纤毛在发光时像彩虹一样绚烂。
  灾光乌贼。它是居住在深海水域各种乌贼和章鱼的一个典型代表。它在发光方面的表现比栉水母更出色。在荧光乌贼身上共有三类发光器。第一类分布在体表、头部和进食用的触须上;第二类分布在它的眼睛周围;第三类分布在第三和第四根触须的末端。尽管目前人类还不十分确定不同种类动物发光的原因,但有几种猜测已被大众所认可,比如发光可以吓唬捕食者,发光可以吸引同伴的注意并与之进行交流,发光还可以诱惑猎物,发光甚至还可以充当照明以便锁定可能出现的猎物,等等。还有一个比较新颖的理论认为,这些发光器能使深海动物模拟出上层浅水水域的光亮色彩,进而使发光动物身下的动物看不出它的轮廓。这种策略类似于生活在浅水水域的鱼类在由身下发出的光线照射下其头顶上方光线变暗。
  斧头鱼。它是利用生物体发光的又一典范。它的发光器一般分布在眼睛和身体的下方,这很可能就是最典型的一种反光效应的运用案例。由于一些物种的眼睛长向朝上,很容易看到在较强光线投射下猎物的踪迹。斧头鱼分布在水下200米至1500米之间的海域,主要以小鱼和甲壳类动物为食,它们的身长仅10厘米左右。
  毒蛇鱼。它是极好地适应了深海环境的猎手形象典范。毒蛇鱼长着硕大的眼睛,满口锯齿,上下腭开口度极大。特别当它张开大嘴时,部分牙齿外露,能在捕杀猎物时充当梭枪。它的头骨进化为铰链式构造,极大地增加了上下腭的开合度。它的背脊端头长着一个诱饵状发光体,捕食时它将诱饵一动不动地摆在嘴的前方等待猎物上钩。这样它可以完全不用费力追逐,极大限度地减少了能量的消耗。这类深海鱼曾在水下80米处被捕获,科学家推测认为,这可能恰好是它趁夜间浮上来觅食而遭遇的意外。
  龙鱼。它也是极好地适应了深海环境的猎手形象典范。它在外形等特征方面与毒蛇鱼有很多相同之处:长着硕大的眼睛,满口锯齿,上下腭开口度极大;两类鱼的胃囊伸缩性也极强,只要能吞下的猎物就能装进胃里;它的体色较之其他深海动物显得更深。它的发光器藏在眼睛的后方,看上去更像是银色的光环。据说,这样的构造有利于增强视力,还可能有助于吸引异性。通常龙鱼生活在水下30米至600米的海域里。
  鹬鳗。它是深海中一种外形奇异的动物。通常一只成年鹬鳗的长度在1.2米以上,它习惯于将身体蜷缩成圆环状,而把球根状的小脑袋留在外环。这种动物最奇特之处还在它的上下腭。当它的嘴张到极限时,其上下腭甚至可以没有铰合点,这种现象通常出现在鹬鳗捕食虾类等最钟爱的食物的过程中。在鹬鳗吞食虾的同时,虾的触须将其上下腭撑开。这时鹬鳗动用口中反向牙齿将美食最终送入口里。
  管水母。它是水母的近亲,这个群落的成员各自身怀绝技,有的专于捕捉猎物,有的专于消化,甚至还有的专于充气。有一种被称为“葡萄牙战神”的管水母是这个家族中的“名人”,它的体长能达10米,擅长运用棘状突起细胞刺入猎物体内将其麻痹。
  
  深层
  
  从海平面以下1000米至4000米的深海区域。这里惟一的光源是由具有生物体发光器的动物提供的。而维系生命所需的食物则得依靠自相残杀或由上层水域缓慢落下。尽管在深层水域水压较上层有所增加,但许多海洋生物仍在此安家,其中包括人们熟悉的一些鱼类、软体动物、水母和甲壳类动物等。有时抹香鲸为追捕巨型乌贼也会潜入这一区域。生活在这一水域或以下水域的动物,其体色大都呈黑色或红色。由于只有微弱的蓝绿色光线能够渗入,所以大部分发光器释放出的都是蓝光,红色光线由于无法被反射而呈黑色。
  生活在深层的动物主要有:
  吸血乌贼。是海洋深层中最知名的深海软体动物。当它处于防御状态时,它的所有触须都翻转过来将身体其余部分包围起来,同时竖起原本位于触须下端的棘状突起,这样既方便随时向敌人发起进攻,又可以用来捕捉猎物并将其套牢。吸血乌贼特别喜欢趁敌人不备时从填头顶发起攻击,用触须结成的网将猎物悬挂起来。
  蛇形龙鱼它在外貌特征上跟生活在上一层水域的毒蛇鱼和龙鱼十分类似:眼睛硕大,牙齿尖利,口形宽阔,嘴的前端长着诱饵式的发光器,腹部和眼圈密布着发光器。由于它主要生活在水下1200米左右的海域,属于海洋深层的上半部分,所以位于腹部的发光器有助于躲避捕食者的猎杀。
  深海琵琶鱼。它是深海动物中的又一明星。尽管不向种类的琵琶鱼在长相上略有差异,但它都拥有一张永不合闭的大嘴和一个始终点亮着的诱饵式发光器。此外,它的咽喉部位也长有牙齿,确保人口的猎物绝无生还的机会。最有意思的是,雄性琵琶鱼蜕变成了雌鱼的寄生物,生活在其排卵处的附近。也许正是得宜于这样的习性,该物种才能够在整个广阔的海洋世界里广泛生长。
  甲壳类动物。体色泛红且呈透明状,这使其具有了伪装色。它们总是成群结队地在深海中寻觅食物,因而也成为其他深海动物重要的食物来源。虾是体形较大的 甲壳类动物。
  黏泥型海星。一种棘皮类动物。尽管从严格意义上辩,它并不属于深海动物,但它主要在深层水域活动,一般分布在海底地势平坦或坡度较小的斜坡上。棘皮动物在深海中适应能力极强,它们有的能通过在海底泥沙中钻洞从中筛选出有机物碎屑,有的能飞跃到更深的海域。黏泥型海星跟其他海星一样,可以使块头变得很大。
  
  深渊层
  
  从海平面以下4000米至深海底之间的区域。得名于希腊语,原意为“无底深渊”。惟一比它还深的海域是界于海沟和海底峡谷之间的深海底部。这里的生存条件已经非常恶劣:不仅水温接近冰点,而且水压也很大。生活在深渊层的动物主要有:
  深海乌贼。是少数几种能够在深渊层生存的软体动物之一。它的身体完全透明,触须上密集的发光器既可以用来诱惑猎物又能充当威吓对手的武器。
  海猪。一种棘皮动物。它在洋底翻拱泥土,以泥土中的有机微粒和细菌为食,其生活习性跟蚯蚓很类似。
  海蜘蛛。一种甲壳类动物。喜欢伸展着长腿在海底大踏步行走并从海葵之类座生型生物群落中吸取营养。海蜘蛛广泛分布在整个洋底,体形也从微小型到两腿跨度超过30厘米不等。
  大虾。是深海甲壳类动物的代表之一。它没有眼睛,体色为红色,极好地适应了没有光线的生存环境。它一点也不挑食,把所有能够获取的微小有机物都视为食物。
  淘瓜。一种棘皮类动物。假如需要对深海动物的奇异程度进行排序,海瓜一定会拔得头筹。位于它身体右侧的“飘带”其实是帮助它在水中滑翔的翅膀,这种构造在棘皮动物中是比较罕见的。
  如果说以上的深海动物只是外形奇异,那么随后出场的动物多属于深海异形,令人毛骨悚然。
  伞形嘴囊喉鱼。在它的嘴的下方吊着一个处于松弛状态的铰链式软腭,就像陷阱一样专用于捕食其他鱼类。这种生活在水下2000米的猎手看似凶猛,但它的身长顶多0.6米(其中还包括那条像鞭子一样的尾巴)。
  黑色(鱼安)(鱼康)。它的身长约1.5米,本身看起来像一个篮球,张着大嘴,似乎能一口吞下一个篮球似的。这种动物本性凶残,外号是“黑色幽灵”。
  尖牙蝰鱼。它的下齿为尖牙,由于长度过大直戳到眼睛前方。迄今几乎还没有在自然状态下被人类追踪到。惟一的一次例外是被科学家在葡萄牙深海海域偶然碰见。据说,它在移动时头向上抬起,与水平面成45度夹角。背上一条鞭状脊向前倾斜,端头悬垂在口部前方。这些都表明它是海底世界的垂钓高手。
  食人鱼。据说这种鱼在进入成年期时形态会发生巨变,差异之大令科学家花了整整50年时间才最终分辨清楚。这些被称为“毒牙”的鱼类主要生活在热带及温带海域的水下约4800米的地方。
  囊咽蟒。它的身长可达1.8米,是一种海底巨蟒。它的口中密布着成排又尖又小的牙齿,能在极短时间内将猎物吞进胃里。整个过程不过是抖动一下类似口袋一样的食道,剩下的就是让胃将食物慢慢消化。
  树枝状(鱼安)(鱼康)。意为“用渔网打鱼”。无论是它头顶上那个像洋葱一样的乳白色圆球,还是吊在下腭由发光的细丝编制的“植物”都不过是诱饵,专门迷惑那些缺乏戒备心的猎物。一旦它们着了道,最终等待它们的就是冰冷的尖牙。据说,这种体表呈煤黑色的鱼虽然体形娇小(仅相当于婴儿的拳头大小),但绝对是海底最令人惊骇的恶魔。
  旗鳕。无论是鱼本身还是它的名字都能使人的想象力无限扩展。这类鱼本身只有1.8米长,但位于它下唇边的触须也往往在1.8米左右。除了这条标志性的悬垂物之外,这种满口尖牙的怪物的躯干侧腹部还从头到尾分布着一道双线并行的蓝紫色发光器,远远看上去就像宇宙飞船一样。
  幽灵鞘。是所有动物中眼睛最大的异类。这个动物身长约1.8米,眼睛硕大,长着翼一样的鳍,浑身上下布满小灯泡似的发光器——或明或暗,宛如群星闪烁。所有这些特征确保它能在水下900米的黑暗地带顺利捕食。
  马鲅。意思是“浑身密布丝状物的家伙”。它的身上长着翎管式的鳍,而自身则更像跟鱼挂相的豪猪。这类鱼曾经在马德拉群岛被渔民打捞上岸。当时被捕到的是一条长2.4米的成年鱼,体色呈黑色,腹部肿胀得就像刚囫囵吞下一个橙子一样。随后渔民从它嘴里拖出另一条大鱼的尾巴。据猜测,这个体形更为庞大的猎物很可能是受其美丽的羽饰和头部诱饵的迷惑才遭遇不幸的。
  橄榄球鱼。曾于1833年在格陵兰岛现身。这种身长为6.6米左右的鱼是迄今发现最大的深海鱼种。由于从未发现雄鱼寄生在雌鱼身上的现象,所以生物学家推测这种鱼很可能是在游动中完成交配和受精过程的。
  异形鱼。一度被称为“异形当中的异形”,而它的咬合能力也是首屈一指的。这种身长仅0.9米左右的鱼还是名副其实的“深渊垂钓高手”,不仅因为其发光器的外形本身就像鱼杆,还因为它背部的鳍呈钩状,这种奇巧的设计确保了捕猎的高效性。一旦亮出这套秘密武器,势必威慑住所有被捕获者,从而把美味一口吞下。
  管眼鱼。也叫线尾鱼。实际上这类鱼最显著的特征是在嘴上。它的口腔扩张力特别大,平时跟麦管差不多大小,扩大时最大能到原来的38倍。每次进食,它首先张开嘴吸入大量海水,利用鳃将海水滤出然后享受美食——浮游生物。
  提篮式海星:它的名字来源于一个关于蛇发女妖的希腊神话。它生活在从科德角到北冰洋水下约1200米的广阔海域。身体舒展时,直径可达60米以上,伸展开的触角不仅要负责捕食水里的浮游生物,还要负责把食物输送到位于中心的嘴里。
  
  深海海底
  
  海洋的最底部。界于海沟和海底峡谷之间的深海海域。在这里山脉高耸,有毒气体从一座座“黑烟囱”中喷涌而出,一些最古老的生命就存在于此。许多科学家相信,深海海底是生命进化开始的地方。
  如果你想了解生活在深海海底的动物,可阅读本刊2004年12期文章《生活在海底火山口的动物》。
其他文献
1995年8月,由中法岩溶专家组成的一支科学考察探险队在重庆奉节发现了一条巨大的地下暗河。到2004年8月,历经10年艰辛的实地探查,人们终于找到了这条暗河的源头,初步弄清了河道结构、延伸位置以及暗河出口,并确认是一条世界级的特大暗河。  本刊特约这支中法科考探险队的中方队长万新南教授撰文,为我们讲述科考探险历程并介绍这一奇特的地下世界。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这是古人描
期刊
读了本刊2005年第2期文章《植物的智慧》的读者都知道:植物不仅能“看”、能“睡”、也能“吃”。那么,植物能“行”吗?回答是肯定的。植物不仅能行,有的植物甚至还是令许多动物也望尘莫及的旅行家。    植物缺少运动器官,更没有演化出神经系统,那么,如何能像人和其他动物那样到处旅行呢?确实,我们周围的花草树木经过数亿年的演化历程,早已失去了其低等祖先在海洋中生活时可以靠自身的鞭毛摆动或海水的流动而四海
期刊
交流,疗伤,杀死敌人,唾液具有神奇的功能;在生物进化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唾液的多样性甚至可能在拯救人类生命中发挥作用。    唾液作为一种自然物质,常被人们无视它的存在,在文明世界文雅的谈话中人们经常避免提及它。不过,对自然充满好奇的科学家们在谈论唾液时总是兴奋不已。  事实上,正常的唾液分泌远不仅是为了湿润嘴唇,唾液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生物液体,有着了不起的自然历史,它的作用更是明显而必要:滋润口腔,帮
期刊
磁星大爆发点亮银河系    2004年12月27日,一次极为猛烈的伽玛射线爆发淹没了银河系中所有其他恒星的光辉。这次大爆发历时仅1/10秒,但释放的能量却比太阳在10万-20万年里释放出的能量还多。这次爆发源于一颗直径只有20千米的磁星——“SGR1806-20”的爆炸。“SGR1806-20”是目前已知的大约10颗磁星之一,磁星是拥有超强磁场的中子星(中子星是全部由中子构成的星球)。“SGR18
期刊
克隆猛犸象    风靡全球的美国大片《侏罗纪公园》里有这样一个场面:科学家从恐龙化石中提取出DNA,用它复制了恐龙。当然这只能是科学幻想,科学家认为,完整的DNA最多只能保存10万年,生活在几千万年前的恐龙几乎不可能通过克隆重生。那么,那些灭绝时间不算太长的动物呢?一些人把目光转向了猛犸象,这是一种10000年前灭绝的史前大象,在西伯利亚的冻土中冰封着很多它们完整的遗体,也许人们可以利用它们克隆出
期刊
“洪水、干旱、疾病:如果专家们没有说错的话,圣经中所描述的大灾难都将在亚洲出现。首先是河流泛滥,它们将冲毁中国、印度和东南亚的农田与房屋。几十年后,原来的那些河流逐渐缩小成涓涓细流,干旱接着降临。然后,大洪灾再次到来——排山倒海的洪水如海啸般涌来,冲破地球上薄薄的冰冻层,冲毁桥梁、水坝和喜马拉雅社区……更恐怖的是,任何补救措施可能都为时已晚。这一切都是亚洲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正在融化的喜马拉雅冰川
期刊
我们从轨道计算说起吧。在天文学中有一个叫作天体力学的分支学科,是专门研究天体运行轨道的。运用天体力学计算外行星轨道时发现,在20世纪70-80年代,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等4颗外行星的几何位置有利于飞船观测。只要飞船在一个特别的轨道上飞行,接近每一颗行星后增加飞行速度,使轨道弯曲,让飞船航向指向第二颗行星,就能在一次飞行中观测4颗大行星。这个方法被称为“引力援助”技术。利用这项技术,就可以用最
期刊
编译 靳月兰  早在19世纪,生物学家就已经知道在黑暗的深渊世界里生活着许多会发光的动物,但是受潜水工具的限制,那时人类对这些深海动物的了解只能停留在非常肤浅的水平上。而现在,小型深水潜艇已经能够潜入世界大部分的深海区域,人类与深海世界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已经不存在了。    深海动物为什么会发光?为了揭开这个秘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海洋生物学家伊蒂丝·魏德准备到深海世界里去探个究竟。  2001
期刊
海洋馆里的“凶杀案”    莫名失踪  不久前,为了真实地还原鲨鱼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环境,增加鲨鱼馆的观赏性,“海洋世界”的工作人员做了一个大胆的试验:把一些观赏鱼投入鲨鱼池,让它们和鲨鱼一起生活。这样做并非厚此薄彼,让观赏鱼“羊入虎口”。因为在挑选鱼种的时候,工作人员精心挑选了一些颜色比较暗淡、游速比较快、个体比较大,而且鲨鱼一般不感兴趣的品种,何况鲨鱼馆里面还有很多地方可以供小鱼躲藏。  起初试
期刊
编译 刘远  地球上充满了各式各样的生物。千百年来,地球人一直在问自己:“宇宙中的其他地方是不是也像地球上一样生机勃勃?或者,地球是不是宇宙惟一存在生命的星球?我们究竟何多么特别?”    在好莱坞拍摄的有关外星人的电影里,外星人和你我一样,也有脸有嘴巴,有鼻子有眼睛。然而,如果真的存在外星人,它们的长相却很可能和地球人大不一样。地球上的很多动物(决不仅仅是人类)之所以都有脸有嘴,有鼻子有眼睛,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