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阳系

来源 :大自然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dd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从轨道计算说起吧。在天文学中有一个叫作天体力学的分支学科,是专门研究天体运行轨道的。运用天体力学计算外行星轨道时发现,在20世纪70-80年代,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等4颗外行星的几何位置有利于飞船观测。只要飞船在一个特别的轨道上飞行,接近每一颗行星后增加飞行速度,使轨道弯曲,让飞船航向指向第二颗行星,就能在一次飞行中观测4颗大行星。这个方法被称为“引力援助”技术。利用这项技术,就可以用最少的推进剂和旅行时间观测4颗大行星,从而把飞往海王星的时间从30年减少到12年。利用引力援助技术,轨道设计是关键。为了利用引力援助技术研究木星、土星、木星卫星“伊奥”、土星卫星“提坦”、天王星和海王星,科学家设计了1万多个飞行轨道。“旅行者-2号”采用的正是其中的一个。
  一艘飞船飞近几颗大行星需采用引力援助技术,那么飞往一颗大行星的情况又怎么样呢?根据天体力学知识,任何飞行器一旦进入轨道,就由牛顿定律编制的樊笼紧紧罩住,即只准在科学家设置好的轨道上运行。在这种轨道上飞行的飞船所受的各种力是平衡的,因此飞船处于自由运动状态。根据牛顿运动第一定律,处在自由运动状态下的运动物体不需要任何外力作用。因此,进入轨道以后的飞船如果没有外力干扰,是不“吃烟火之食”,不需要任何燃料和动力的,而且能够长期运行下去。方向和速度都不改变。如果对它施加动力,或者人为地改变飞船的航向,飞船的运动就发生变化,就不能继续在原来的轨道上飞行。同样,如果要改变飞行轨道,就要给它施加动力或改变飞船的航向。“旅行者”正是利用这条规律在浩浩太空中飞行的。
  “旅行者”的飞行轨道是比较复杂的,它首先要飞向木星,其次要从飞向木星的轨道转到环绕木星的轨道,其三要从环绕木星的飞行轨道转到飞向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的轨道,等等。“旅行者-2号”离开海王星飞向太阳系边境时,还要再一次改变轨道。在这些改变轨道的过程中,因为运动状态要发生变化,必须为飞船提供动力或改变飞船的航向。因此,飞船在行星际空间飞行时由于基本上不受外力作用因而不消耗燃料,但是在从一个轨道过渡到另一个轨道时则必须提供动力。后一项工作通常用两种方法来完成,一是借助大行星引力,如“旅行者”离开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那样,二是给火箭发动机点火,利用火箭的动力来改变轨道。
  在“旅行者-2号”离开海王星之前,“旅行者”已在太阳系里跋涉了12年。在这漫长的12年中,虽然在大多数时间里不需要燃料和动力,但在改变飞船轨道时和飞船上仪器设备工作时则需要电能。“旅行者”的能源从哪里来呢?在太阳系内飞行时,因为它沐浴在阳光里,飞船上的太阳能电池帆板可以提供电能。但“旅行者”的目标是到太阳系外飞行,而且要在那里进行观测。太阳系外的阳光是极其微弱的,到了那里,飞船上的太阳能电池帆板不再能产生电能。这时,飞船上的电能是自给自足的。“旅行者”飞船上装备了3架放射性热电发生器,这些发生器的热量是由二氧化钚天然衰变产生的,能在遥远、黑暗和寒冷的环境下工作,因此在离开地球27年后的今天,“旅行者”仍然在继续工作。
  
  太阳系边境风光
  
  太阳系边境在哪里?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太阳系边界其实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一个概念,它与国界和区域界限是不同的,实际上天空中并不存在这样一个区域。以前,科学家把太阳引力所及的范围视为太阳系边界,把在太阳引力作用下运动的天体看作太阳系成员。冥王星是受太阳引力作用的最遥远的天体,所以认为冥王星位于太阳系的边界。
  实际上,这样一个概念是非常模糊的。从理论上讲,引力可以无限延伸,太阳的引力可以延伸到银河系以外。然而,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引力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因此在很大的距离上,引力的实际作用很小。例如,我们站在地球上,既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也受到月球引力的作用,但在地球上,地球的引力是主要的,而到了月球上,月球的引力就起主要作用了。我们可以这样设想,每个天体都有一个引力作用范围,在这个范围内,主要受这个天体的引力控制,在引力范围之外这个天体就鞭长莫及了。太阳的引力作用范围有3种数值:在0.45万个天文单位(太阳到地球的距离叫做天文单位,1个天文单位等于15亿千米)内是“引力范围”,在2.6万个天文单位内是“作用范围”,在3.23万个天文单位内是“希尔范围”。冥王星在很扁的椭圆轨道上运行,它到太阳的最近距离是29.38个天文单位,位于海王星轨道附近;最远距离等于49.30个天文单位,离开海王星轨道有20个地球到太阳距离之遥。然而,虽然冥王星在太阳系各大行星中位于离太阳最远的一点上,但也比“引力范围”小将近100倍。所以,太阳系的边界应当比冥王星轨道远得多。
  另一方面,位于太阳系外围的3颗大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都不是老老实实地在自己的轨道上“走路”,它们像醉汉一样,左一脚右一脚地踉踉跄跄地行走。这种情况首先在天王星上发现。根据这种“行走”方式,天文学家计算出天王星轨道外有一颗行星。后来根据计算,观测者果然找到了一颗行星,这就是海王星。海王星发现后,也存在“醉态”,因此天文学家认为海王星轨道外还有行星。经过长时间寻找,也找到了一颗行星,这就是冥王星。冥王星找到后,也存在“醉汉走路”的现象。这是不是说明冥王星轨道外还有“冥外行星”呢?这个问题吸引了许多天文学家。但是,直到现在,“冥外行星”还是镜中花、水中月,想得到,难见面。
  研究太阳系边境还有两件事需要提一下。
  一是发现了冥王星卫星。1978年美国海军天文台的天文学家克里斯蒂从拍摄到的天空照片上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冥王星表面像是“长了疮”——边缘上出现了凸起物。经过分析,他大胆提出这个凸起物是冥王星卫星的像。后经“哈勃空间望远镜”证实,这确实是冥王星的一颗卫星,取名“卡戎”。卡戎发现后,被用来推算冥王星的半径和质量,结果令天文学家大吃一惊,原来,冥王星的半径只有2274千米,比月亮大不了多少,连水星的一半都不到,比原先估计值小得多。冥王星不仅在大行星行列里排在最后,就是同太阳系里大卫星相比,也只能算作“老八”。这一下,冥王星的大行星地位动摇了。
  二是柯伊伯带的提出。1951年,美国科学家柯伊伯提出,太阳系边缘存在一群彗星状的小天体,分布在盘状的区域里。后来人们称海王星以外30-50个天文单位的区域为柯伊伯带,带内的天体为柯伊伯天体。为了寻找柯伊伯天体,天文学家观测了几十年。但“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30年匆匆过去,1987年,两个年轻的科学家——杰威特和卢乌决心探个究竟。他们把望远镜指向太阳系边缘,苦苦守候了5年,到1992年才终于有了结果。他们在离太阳44个天文单位的地方找到了一颗小行星,这是在柯伊伯带内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此后,柯伊伯小行星纷纷涌现出来。到2002年6月,在柯伊伯带内已找到了562颗小行星。这些小行星分成两类:一类轨道近似圆形,称为柯伊伯天体;另一类轨道是较扁的椭圆形,称为海外天体。杰威特还估计,这里的小行星总质量可达到地球质量的1/10,是木星和火星。
其他文献
编译 吴再丰  鼻行动物的故乡  在南太平洋哈伊艾伊群岛上生息着一种奇妙的哺乳类动物,它们的奇形怪状远远超出人们的常识——脑袋朝下、尾巴朝上,倒着走路,这群另类的精灵在动物分类学上被称为“鼻行类动物”。  位于南太平洋的哈伊艾伊群岛,于1941年由瑞典人谢姆维斯特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谢姆维斯特从日本战俘营里逃脱,漂泊到了哈伊艾伊群岛中的哈伊达迪菲岛上。这是一个南北长32千米、东西宽16千米的
期刊
伫立在这片荒漠中,很难用语言来描述当时的感受。每个人的脸上都流露出被历史强烈震撼之后的肃穆与感动。寂静的大地,没有人愿意打破那一刻的沉寂,在光影的变幻之中,这座古城将我们带入远古的怀想。  ——作者    第一日好事多磨    春节期间的拍摄行程,原本我早就安排好了:大年初一从乌鲁木齐出发直奔伊犁,把天山林场和大草原的雪景拍个够!谁知道计划赶不上变化。  年前突然接到好友的电话,他已经办到了我们去
期刊
编译 魏明  考古发现证明,史前的地球上曾经生活着一些“巨无霸”,包括恐龙以及恐龙灭绝后兴旺起来的巨型哺乳动物。但是,在今天的地球上,无论是大陆还是岛屿,大型动物的数量和种类都是十分稀少的。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史前巨型动物的消失呢?    在个头这个问题上,很多人都以为个头越大越好。没错!大个子们总是能独霸水源和食物,而且少有天敌,能活得更长久。但让人颇为费解的是,事实上,大型动物的数量和种类却是少而
期刊
动物界的历史主要有三个大的时代:首先是生活着盾皮鱼类和巨型昆虫的古生代;然后是以“恐龙时代”著称的中生代(6500万年前发生了一次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它宣告了恐龙时代的终结);从那场浩劫的灰烬中产生了我们今天仍生活在其中的新生代,这就是“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的主宰是中生代生活在地球上的一群体形较小、身上长毛的早期哺乳动物,  它们是现代哺乳动物的祖先。在恐龙称霸时代,它们只能在缝隙中苟且偷生,恐
期刊
1995年8月,由中法岩溶专家组成的一支科学考察探险队在重庆奉节发现了一条巨大的地下暗河。到2004年8月,历经10年艰辛的实地探查,人们终于找到了这条暗河的源头,初步弄清了河道结构、延伸位置以及暗河出口,并确认是一条世界级的特大暗河。  本刊特约这支中法科考探险队的中方队长万新南教授撰文,为我们讲述科考探险历程并介绍这一奇特的地下世界。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这是古人描
期刊
读了本刊2005年第2期文章《植物的智慧》的读者都知道:植物不仅能“看”、能“睡”、也能“吃”。那么,植物能“行”吗?回答是肯定的。植物不仅能行,有的植物甚至还是令许多动物也望尘莫及的旅行家。    植物缺少运动器官,更没有演化出神经系统,那么,如何能像人和其他动物那样到处旅行呢?确实,我们周围的花草树木经过数亿年的演化历程,早已失去了其低等祖先在海洋中生活时可以靠自身的鞭毛摆动或海水的流动而四海
期刊
交流,疗伤,杀死敌人,唾液具有神奇的功能;在生物进化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唾液的多样性甚至可能在拯救人类生命中发挥作用。    唾液作为一种自然物质,常被人们无视它的存在,在文明世界文雅的谈话中人们经常避免提及它。不过,对自然充满好奇的科学家们在谈论唾液时总是兴奋不已。  事实上,正常的唾液分泌远不仅是为了湿润嘴唇,唾液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生物液体,有着了不起的自然历史,它的作用更是明显而必要:滋润口腔,帮
期刊
磁星大爆发点亮银河系    2004年12月27日,一次极为猛烈的伽玛射线爆发淹没了银河系中所有其他恒星的光辉。这次大爆发历时仅1/10秒,但释放的能量却比太阳在10万-20万年里释放出的能量还多。这次爆发源于一颗直径只有20千米的磁星——“SGR1806-20”的爆炸。“SGR1806-20”是目前已知的大约10颗磁星之一,磁星是拥有超强磁场的中子星(中子星是全部由中子构成的星球)。“SGR18
期刊
克隆猛犸象    风靡全球的美国大片《侏罗纪公园》里有这样一个场面:科学家从恐龙化石中提取出DNA,用它复制了恐龙。当然这只能是科学幻想,科学家认为,完整的DNA最多只能保存10万年,生活在几千万年前的恐龙几乎不可能通过克隆重生。那么,那些灭绝时间不算太长的动物呢?一些人把目光转向了猛犸象,这是一种10000年前灭绝的史前大象,在西伯利亚的冻土中冰封着很多它们完整的遗体,也许人们可以利用它们克隆出
期刊
“洪水、干旱、疾病:如果专家们没有说错的话,圣经中所描述的大灾难都将在亚洲出现。首先是河流泛滥,它们将冲毁中国、印度和东南亚的农田与房屋。几十年后,原来的那些河流逐渐缩小成涓涓细流,干旱接着降临。然后,大洪灾再次到来——排山倒海的洪水如海啸般涌来,冲破地球上薄薄的冰冻层,冲毁桥梁、水坝和喜马拉雅社区……更恐怖的是,任何补救措施可能都为时已晚。这一切都是亚洲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正在融化的喜马拉雅冰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