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龋病病因的研究解决龋病难题

来源 :今日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2744587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龋病的病因有很多种类型,龋病病因不同,临床表现和鉴别诊断也不同,本文通过对龋病病因的研究,从而更好的研究出治疗各种龋病的综合方法,以利于解决这一医学难题,更好的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关键词】 龋病 病因 难题
   【中图分类号】 R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5)01-0040-01
  1 病因分析
  龋病是口腔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特别是作为深龋病,作为龋病的晚期阶段,龋蚀继续发展即可引起牙髓病,深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均较明显。患牙有较深的龋洞,并可有较明显的临床自觉症状,主要对冷热特别是冷刺激敏感,温度刺激所激发的疼痛,在刺激除去后能很快消失。食物嵌塞也是深龋时常有的自觉症状,尤其是临牙合面龋洞,牙齿的邻接关系被破坏,咀嚼时食物极易嵌入龋洞内,患者因此不敢用患牙咀嚼,故深龋时临床还可有咬合痛的主诉。龋病的形成首先要有四个必要因素,这四个必要因素相互作用的原理形成了四联因素学说。四种因素是细菌,菌斑,宿主,食物。在以前也有很多学说,为当时龋病病因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经过学者研究都有不足之处,缺乏有力的根据。
  1.1 口腔中的致龋菌主要是变形链球菌,还有乳酸杆菌,远缘链球菌,粘性放线菌b。变形链球菌能产生葡萄糖基转移酶,将蔗糖转化为粘稠的葡聚糖,形成菌斑基质,粘附于牙面,还能分解蔗糖等多种碳水化合物产酸,使牙齿脱矿。菌斑内的产酸菌能分解食物中扩散至菌斑内的糖产生酸,酸使局部PH值降低引起釉质脱矿,当摄糖x停止后致龋菌产酸减少,同时,唾液的缓冲作用是菌斑PH值回升,这时游离的矿物离子又可重新沉积之釉质表面,使釉质发生再矿化,随着菌斑内酸性环境的反复改变,在菌斑釉质之间可不断发生脱矿与再矿化。
  1.2 食物的化学成分也会影响龋病的发生,菌斑中致龋菌能利用糖代谢产酸,含糖量高的食物易致龋,而含维生素矿物质多的食物有抗龋性,食物的物理性状也起一定作用。
  1.3 宿主的易感性也是决定性因素,经研究牙齿的位置,形态,结构都与龋的发生有关,牙齿排列不齐,后牙深而狭窄的点隙裂沟,均有利于龋的发生,牙的结构异常也会使龋的发病率上升。
  2 病理和分类
  2.1 龋病的病理表现根据不同分类描述不同,龋病根据发病部位可分为釉质龋,牙本质龋,根龋,按照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龋,慢性龋,猖獗性龋等,按照深度可分为浅龋,中龋,深龋。
  2.2 釉质龋按照病损区分为四层,从里向外是透明层,暗层,病损体部,表层。牙本质龋也可分为四层,由深部至表面分别是透明层,脱矿层,细菌侵入层,坏死崩解层
  3 诊断方法
  3.1 由于病变已很接近牙髓,大多同时伴有牙髓充血诊断,对有温度激发痛,食物嵌塞痛,咬合痛,主诉的患者应考虑深龋的可能,仔细检查患侧牙齿,龋病诊断一般不困难,临面的深龋洞,临床检查有时不易被发现,x线照片检查可以确定检查洞低位于牙本质深层,除外牙髓病即可诊断为深龋。
  3.2 若腐质除尽后临床检查虽未发现穿髓孔,但去腐质时患牙毫无反应,则应进行牙髓活力测试,若测试结果为无反应,应诊断为牙髓坏死。如果去腐质时患牙虽有感觉,但反应迟钝,应考虑为晚期牙髓炎或牙髓退行性变,结合临床有无自发痛病史和叩诊检查可进行综合判断。
  3.3 如果患牙有自发痛病史,温度刺激所激发的疼痛在刺激出去后仍持续一段时间,叩诊检查有不适或轻微疼痛,应诊断为慢性牙髓炎。
  4 诊断结果
  4.1 若腐质除尽后确认髓腔没有穿露,而患牙有随冷热刺激敏感的症状,虽可认为是深龋,但还需要进一步鉴别患牙是否同时伴有牙髓充血。
  4.2 深龋时不论患牙有无穿髓充血均可对温度刺激敏感,但当刺激没有时,不伴有牙髓充血的患牙,疼痛症状会很快消失,而伴有牙髓充血患牙,疼痛仍持续一短暂时间。用温度刺激试验可对患牙鉴别诊断,若一时难以鉴别,宁可认为患牙伴有牙髓充血,先行安抚治疗。
  5 治疗方法
  充填法和嵌体是最常采用的修复方法,牙冠严重破坏时,应进行冠修复,深龋时因病变大多很接近牙髓,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目前治疗方法已经得到广泛的研究。
  5.1 要防止意外穿髓。在治疗的过程中要用到充填术,充填术的步骤是去腐,手术,备洞,充填,调咬合高点
  5.2 要保护牙髓。如龋洞亦很接近牙髓,则在手术时应注意保护牙髓,以防造成牙髓损伤,保护牙髓的方法1窝洞预备或牙体预备时应减少机械刺激2先衬洞或垫底3如有充血待症状消失后可进行永久牙体修复
  5.3 预防措施。去除病因;改善龋病的全身背景如sjogren综合征,接受头颈部放射治疗的病人,服用影响唾液分泌药物的精神病人;控制菌斑,用牙刷牙线仔细清楚牙垢菌斑。猖獗龋患者用抛光法定期专业性消除菌斑,控制菌斑还可用氯已定或氟化亚锡溶液含漱;增加牙齿对龋齿的抵抗力,窝沟封闭法5,氟化物治疗抑制进展。饮食控制,如患者有不良饮食习惯或唾液中乳酸杆菌 计数很高,唾液的缓冲能力很差,应指导患者改变饮食习惯,不吃或少吃黏稠的糖食,特别是不要在两餐之间频繁摄入含糖的饮食。
  6 讨论
  要想解决各种复杂形式的龋病,必须从龋病的四联因素入手,包括怎样解决菌斑的附着问题,那就是讨论各种致龋菌的作用和微环境PH值的变化之间的关系,还要考虑宿主、时间等因素的决定性作用,龋病的分类复杂,要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离不开龋病的病理分析,殊路同归,再复杂的问题也能经过研究解决,所以这种复杂的疾病也有良好的治疗方法,那就是本文所讲到的,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病理表现,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及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方明,侯颖,口腔组织病理学龋病,江苏科技出版社,2011
  [2]吴维悦,侯本祥,龋病患者龈上菌斑为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4.12
  [3]于胜利,浅谈龋病的治疗,中外健康文摘,2011.08(30)
  [4]张蕾,王贺,孟幻,充填术治疗牙髓病的疗效分析与临床研究,中外健康文摘,2013.(36)
  [5]陈罕,龋病病因微生物学研究和龋病分子诊断,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4.14(1)
  [6]李彩,郝玉庆,周学东,我国窝沟封闭防龋效果的循证医学分析,2007.23(5)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并对二维图像特征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5年2月我院就诊的甲状腺结节患者54例的 临床资料,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全部患者62个病灶进行术前检查,观察患者结节的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及结界内血流情况,并与术后的病理诊断相比较,以病理检查结果为准。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中,甲状腺结节良性结节患者40例,病灶
【摘 要】 目的:研究鼻内窥镜微创手术在鼻窦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我院进行鼻窦炎治疗的患者中,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4月治疗的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29例使用鼻内窥镜微创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29例使用传统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对治疗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差别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治疗工作的满意度比对照
【摘 要】 目的: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n=50,对照组患者采用在抢救过程中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急诊护理流程,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对比两组的各项急救时间、住院时间、院内心肌梗死再发率、院内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率、护理满意度,观察组和对照组存在明显差
缺氮 葡萄植株瘦弱,枝蔓细,叶呈黄绿色并发黄,褪绿时先从老叶开始,逐步向上扩展,甚至新梢下部叶片脱落,落花落果,果粒小,新梢伸长生长停滞早。防治方法:叶片喷洒浓度为0.2%~0.3%的尿素2~3次
摘要: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计划生育这一理念逐渐贯彻到千家万户。计划生育这一国策的提出对避孕药具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使避孕药具的管理工作显得更加艰巨。深化药具管理体制的改革,使避孕药具免费发放的工作落到实处,保证广大人民群众使用方便、安全成为药具管理的重点。本文分析探讨了避孕药具管理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关应对措施,促进计划生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计划生育; 避孕; 药具; 问题;
苹果刚上市,价格便大幅回落,愁煞不少果农,孙焕国却一点也不着急。有人说他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孙焕国种的苹果还没到盛果期,压力自然比别人少得多。但孙焕国不这样看。他认为
【摘 要】 目的 总结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良的主要原因,并探讨开展自我血糖监测的重要性。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6月150例2型糖尿病患者,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影响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良好控制的因素。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实施健康教育,加强自我监测。对照组未开展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水平。结果 对糖尿病认知不足和缺乏自我监测是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良
【摘 要】 目的:观察并分析改良B-lynch缝合术与米非司酮的联合疗法在凶险性前置胎盘的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20例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60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应用改良B-lynch缝合术与米非司酮的联合疗法,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手术情况和预后情况比较,观察组要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