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来源 :唯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lan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授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必然要求。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样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正确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于扩大学生知识积累,改善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D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1)05-0054-03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授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必然要求。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样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于课堂教学之中,对于扩大学生知识积累,改善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因我们的过度使用,造成事与愿违、适得其反的后果。因此,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中适度应用多媒体。
  
  一、多媒体技术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技术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中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一)教学内容丰富,便于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
  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师传授的信息量非常有限,难以迅速、快捷地把握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以及学生的思想状况。与之相比较,多媒体技术能够突破多种限制,在短时间内把大量的音像、文字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及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1]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有其自身特点,跨度有160多年,历史脉络纵横交错,内容丰富多彩。在教学课时减少、教学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微观与宏观、历史与现实,广泛搜集各类信息,深刻阐述中国近现代史发展进程和历史规律;在增加教学的信息量的同时,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讲解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达到扩大学生认知广度与认知深度的目的。
  (二)直观性强,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由图像、图形、文本、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语言组成,图文声像并茂,信息量大,更新快,冲击力和感染力极强。教师通过计算机,借助多媒体语言,对中国近现代史丰富的内容、曲折的情景进行富有激情的讲解,容易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利于说明历史发展过程,讲清有关的道理,以起到释疑、解惑、明理的作用。此外,多媒体课件还可通过超链接手段添加引入课外历史知识,大大开阔学生眼界,增加学生历史积淀,丰富学生人文素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三)创设特定情景,有助实现课程教学目的
  创设特定教学情景,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增强学生求知欲,提高其思想政治觉悟,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的有效措施。[1]在教学中,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它的视频功能和模拟功能,展示历史的真实情境,以立体的画面,鲜明的色彩,逼真的声音,让师生身临其境,产生以境生情、用情感人的积极效应,从而激发其内心深处的思想情感,这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入眼、入耳、入心,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现其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四)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多媒体技术应用是课堂教学的一次革命性的变革,它改变了过去教师手写教案的历史,使教师的教学手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用计算机制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多媒体课件,初次备课时间要远远多于过去。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把握教学进度,吃透教学重点和难点,接受中国近现代史最新学术成果,做到心中有数。因此,多媒体课件凝聚了教师的教育思想、业务水平和现代教育技术操作的能力。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多媒体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多媒体本身并无优劣之分,但如果教师不能正确而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就可能产生负面效果。
  (一)师生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和互动
  现实中,一些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影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时,学生仰望多媒体屏幕听讲,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投影屏幕而不在教师。而教师为了操作课件,坐在多媒体控制台前,面对电脑屏幕宣讲,不与学生互动。于是,教学完全成为教师与电脑、学生与电脑的人机交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不是单向传授理论知识、道德规范的过程,而是一个双向的互动交流过程。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依赖多媒体,只注重“人机对话”,而忽略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就会使多媒体课件成为阻碍师生交流的一种手段。[2]因此,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发扬传统教学之优长,实现教育手段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统一。
  (二)课件形式与教学内容相脱节
  从本质上看,多媒体课件是一个物化了的教学工具,是教学方法的一种现代性表现形式。一个课件无论怎样绚丽多彩,如果学生用后没有收获或偏离了教学目标都是不合格的。[3]然而现实中,一些教师缺乏制作课件的基础理论和技术,仅仅是将教材和讲稿内容搬上屏幕,教师授课时照本宣科、枯燥无味。有的课件过分强调图像、声音、文本、色彩等元素的多样化,追求形式上的花哨热闹,结果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抓不住重点内容,教学没有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终目标。实现课件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完美统一,必须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件的制作上下功夫,即所选的素材既要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说服力,能够恰如其分地体现教学内容,又要富有现实性、时效性,贴近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和教育对象的生活实际。
  (三)过度使用多媒体技术,造成学生“知识消化不良”
  由于多媒体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远大于传统教学,部分教师有时会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课件播放节奏过快,屏幕转瞬即逝,多数学生感到目不暇接、耳不暇闻,既无法正确处理“读史”与“记笔记”的关系,又无停顿思考的余地。这容易形成理解与听讲的阻断,造成学生“知识消化不良”,导致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内容感知的表层化、碎片化、瞬间性,不利于学生课堂学习。部分学生形容多媒体教学效果的感受是:“上课眼累手闲,眼前画面频闪,课后心里空白一片。”总结起来即是“手段先进,效果不佳”。[4]
  
  三、多媒体应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思路
  
  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需要全面分析、辩证看待,积极寻找对策。
  (一)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要适度使用
  很多人以为,只要使用了多媒体,就拥有了教育技术,教学效果就一定好,以至于教育管理部门将多媒体的运用作为考核教学改革的量化指标。其实,这种“多媒体热”的背后,是对这一现代技术手段认识上的偏差,是对工具理性的片面追求。多媒体课件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必须考虑度的问题,并且这个度要把握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并不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所有内容都适合多媒体教学,如理论性较强的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等,就很难大量使用除文字以外的多媒体。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应因时而宜,因课而宜,因人而宜。无节制地大量使用多媒体,把传统的教学全部变成教师通过机器授课,实质上是对现代教学技术的扭曲,是传统教学方式的倒退。
  (二)坚持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多媒体课件与板书、教具展示、语言表达等传统教学方式各有长处和不足,只有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用多媒体课件授课过程中利用黑板可用空间大、板书停留时间长的优点,进行教学场景转换,不仅可使学生暂时从多媒体影像中解脱出来,放松一下,得到片刻休息,而且能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倾听教师对重点问题的分析。
  在一节课开始和结束两个时间段,教师应慎用多媒体,而应采用“黑板+粉笔”的传统授课模式,使学生的思维与老师的板书同步,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进入重要内容讲解以后,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或音频资料,快速、直观、生动地阐述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以避免课堂上长时间的抽象而枯燥的口头陈述,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应当说,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凡有志于教学的教师,应当具有只用黑板也能上好课的本领,这是一个合格教师的基本功。
  (三)提高教师运用多媒体的能力,鼓励创作合适课件
  目前,许多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大多止于文档编辑、上网浏览、收发电子邮件的水平。尽管部分教师能制作课件,但也仅限于文字演示,多媒体教学沦为“电子板书”,这显然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宗旨,而要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提高教师运用多媒体的能力,鼓励创作合适课件。为此,要遵循两个准则:第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准则。要从大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组织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第二,详略得当的准则。多媒体课件不是教育内容的原版展示,而是科学加工、处理后的产物。对于中国近现代史教学,要客观反映近现代中国历史的走向和国情的基本特点,突出宣传中国人民的“三个选择”,即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5]这就要求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分清主次、分清轻重,组织和运用好历史资料。
  (四)注重师生互动,增进情感交流
  多媒体课件是教师知识和智慧的体现,但它永远无法替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科学实践证明:学生能记住课堂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交流过程中所说内容的70%。”[6]因此使用多媒体教学应坚持“教师主讲与师生交流为主导,多媒体课件制作与使用为辅助”的原则。在课堂上,教师应当避免只顾计算机操作,而应离开控制台,走上讲台,面对学生讲课,关注学生的各种举动,始终保持与学生的交流,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语言艺术、肢体动作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听得清、听得懂,进行积极的思考。同时,学生会将对课堂讲授内容的接受和理解信息通过表情、手势甚至声音反馈给教师,教师可据以调整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授课方法。
  
  参考文献:
  [1]周中之,王亚娟.多媒体课件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0(7).
  [2]李梁.多媒体课件与教材、教师、教学之间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2).
  [3]张庆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
  [4]马玉杰.论多媒体技术在档案学课堂中的适度应用[J].档案学通讯,2011(1).
  [5]沙健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编写的主要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7).
  [6]郝智慧.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利与弊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责任编辑:彭安玉
其他文献
摘 要: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理论”为我们追溯中西法治文化差异的渊源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和重要的研究方法。物质资料生产在西方形成了法治文化,在中国则通过部族战争这一中介,形成了人治文化;人类自身的生产在西方成就了个人本位和意思自治的理念,在中国则由于礼治文化的影响,个人被置于团体之中,个人本位没有得到张扬。  关键词:法治文化;两种生产理论;物质资料生产;人类自身生产  中图分类号:D903
期刊
摘 要:社会协同是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的核心内容,民间组织嵌入基层征地拆迁过程是多重张力催生的结果。民间组织嵌入基层征地拆迁纠纷,有助于基层政府和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公众利益诉求的理性表达。当前,在由单纯的政府管理转向社会治理的发展态势下,民间组织的嵌入性治理可以有效发挥其整合分散的公众利益诉求、实现公众与基层政府信息的双向传递及合理分担基层政府部分社会管理职能的作用,通过政府—公众间的良性互动,
期刊
作者简介:薛莉(1979- ),女,江苏高邮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世界经济与政治教研部副教授,南京大学世界经济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开放型经济与制度创新。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逐步成熟,世界经济整体运动规律成为各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共性,各国共同面对宏观调控方面的问题和挑战。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对世界经济整体运动规律的阐述对中国宏观调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把握世界经济整体运行规律,
期刊
摘 要: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胡锦涛的学习观也不例外。它内含着对“为什么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和回答,不但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指导理念——科学发展观,而且确定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政治保障——加强党的执政
期刊
摘 要: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是提升理论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对于初学者而言,如何阅读这些文本是至关重要的。应该运用创造的阐释学和症候式阅读的方法,走进这些文本的历史深处,与文本进行对话,对文本进行深度耕犁,并在文本所涵摄的深邃的思想因子的启发下,关照当下的现实,绽出我们的哲学运思。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问题意识;哲学运思  中图分类号:B0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
期刊
摘 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戴蒙德、西北大学戴尔莫滕森以及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季斯因在法规、政策如何影响失业率、职位空缺和工资等方面所做出的理论贡献,被授予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三位学者认为,劳动力市场并不存在一个提供均衡价格信息的瓦尔拉斯拍卖场,市场交易总是存在着摩擦。从劳动力市场上看,经常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同时存在工厂找不到工人和工人找不到工作的现象。这两者之间存在冲突,
期刊
摘 要:无论是从城乡二元结构根深蒂固的影响来看,还是从农民工规模庞大、城市面临空前压力的现实来看,渐进地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是必然的选择。基于此,从基本权益、社会保障、卫生医疗、子女教育、就业、安居等方面,提出以户籍逐步放开为主轴分“暂住证—居住证—本地户籍”三步骤推行“渐进式”市民化策略是可行的。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渐进式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
期刊
摘 要:霍耐特以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黑格尔的早期承认学说和米德的社会心理学为思想渊源,以“爱、法律、团结”的承认形式和“强暴、剥夺权利、侮辱”的蔑视形式为核心内容,以承认道德一元为基础的多元正义构想为理论主旨,建构了独具特色的承认理论。这一理论为我国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承认;蔑视;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B0
期刊
摘 要:番禺垃圾事件凸显出公民对政府决策参与的缺失。公共选择理论从“经济人”的逻辑起点出发,为公民参与政府决策提供了理论基础;现代决策环境的变化,使公民参与决策变得非常必要。公民参与意识的兴起,对政府决策提出了新要求。公民必须参与到政府决策的全过程和每一个环节,并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实现政府决策和民意的有效对接。  关键词:番禺垃圾事件;公民参与;政府决策;对接  中图分类号:D621.5;D035
期刊
摘 要:随着“微博”在国内的迅速兴起,其已发展为我国公众意见表达、参政议政的重要平台,并成长为社会监督和培育公民意识的重要力量。然而,作为互联网中的新兴事物,“微博”在技术层面、功能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难免会因此而影响其政治功能的发挥:海量的信息降低了其政治功能的长效性;情绪化的表达削弱了其政治功能的科学性;群体性偏好的存在则制约了其政治功能的充分性、全面性。  关键词:“微博”;“微博客”;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