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停课不停学”的特殊时期,河南省焦作市富康路学校为学生设置了另类的课程内容,要求学生除在家完成网课作业外,还要每周学做一道菜。学生积极学习下厨,因能够替父母分担家务而自豪。现在,一些孩子已经会做四菜一汤,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厨神”。很多国际教育经验也告诉我们设置生活教育课,教授生活小技巧对学生成长有益。
芬兰学生多年来一直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名列前茅,芬兰的基础教育也因此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被誉为“学校教育世界第一”。除了知识的讲授,芬兰学校还注重将教育与生活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生活教育课程成了芬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特色内容。学生不仅从中学习与自身生活相关的知识,也发展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责任意识,早早便能“当家”,这对我国开展生活教育课程具有启示意义。
家务课与手工课并举
芬兰一般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将生活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必修课程的国家。芬兰前教育部长克里斯塔·库瑞曾表示,儿童和青少年需要的远不止理论知识,学校还应教给他们社会生活所需要的技能及反思人生的意义。2014年,芬兰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核心课程改革指出,生活教育课是跨学科课程,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把生活的不同概念、问题和现象联系起来,理解它们之间的交互关系,并把在学校学到的技能迁移到家庭、职业和社会中。当前芬兰学校主要有两门课程可以直接归为生活教育领域。
一门是家政课。1998年,芬兰颁布的《义务教育法》首次以立法的形式规定学生需要获得的基本生活知识和技能,旨在帮助他们成长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索、有社会责任的小公民,为日后长远的生活做准备。芬兰规定7-9年级开设每周至少3个课时的家政课,学校会提供设施齐全的功能教室和其他丰富的资源。据笔者了解,很多学校为了让孩子尽早接受生活技能教育,在7年级之前就会开设相关课程。
家政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厨艺,学生不仅需要学习烹饪、烘焙等基本的食物制作,还需要了解相关的饮食知识和文化,如食材的营养成分、食品安全、如何摆放餐具等。在厨艺课上,教师一般会先为大家讲解有关食材的知识,一起研读食谱,然后由个人或小组合作完成烹饪或烘焙。在此过程中,教师会鼓励学生尽情发挥创造力,根据自己的意愿对食谱进行改良,对厨艺作品进行装饰,使摆盘更加美观。二是家务,学生通过掌握基本的生活起居常识及家务技能,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帮助学生真正融入生活中。如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会如何使用洗衣机,还逐渐养成及时清洗衣物的习惯;在学习如何清洗厨具、使用清洗剂的同时,也培养了节约用水的意识,学到了节水“小窍门”。三是理财,课程内容除了国际贸易、通货膨胀、公共财政等宏观知识,还包括家庭的经济情况与消费结构等微观知识,如了解失业因素、学会自我理财、明确消费者的权利和责任等。笔者曾见过一位教师通过让学生扮演商家和顾客,帮助学生了解收入、支出的概念和市场物价情况,并以此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有限的金钱资源,购买最具性价比的商品。
另一门是手工课。1866年,有“芬兰小学教育之父”之称的教育家乌诺·赛格诺斯提出,将手工课设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后来,他的手工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传遍了全世界。芬兰规定1-2年级的学生每周需保证4个课时的手工课程,3-6年级为每周5课时,7-9年级为每周2课时,希望通过手工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设计思维、实验思维、职业安全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创业学习能力、协作参与能力和记录评估能力。
手工课分为轻手工和重手工两大类。其中轻手工课程主要包括编织、缝纫、布艺、设计等;重手工课程主要包括电焊、木工、机械、喷漆等。学校设立相应的轻手工教室和重手工教室,并配备相关设施和工具。轻手工教室类似于服装设计室,重手工教室类似于生产车间。一般而言,轻手工课程和重手工课程采取交替进行的方法,即上学期学习轻手工,下学期学习重手工。也有的学校会同时配备两个教师分别负责轻手工和重手工,学生便可根据自身兴趣选择课程。有一点值得注意,芬兰的手工课堂上没有性别界限,男生可以学习针线布艺,女生可以学习机械木工,一切取决于自身的兴趣,很少会有人对此投以异样眼光。
教师可设置诸如为“宠物设计一个家”等固定主题,并为学生讲解和示范测量、切割、打磨木头的方法,展示相关的作品,接着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进行产品设计,最后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师生给出建议和反馈。简单的作品会当堂完成,复杂的作品可以持续制作数周。也有些教师对课堂主题不做硬性要求,学生可尽情发挥自身创造力与想象力。如学生可以设计并缝制一件衣服,也可以制作一件木工作品。在学生进行手工制作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辅助和指导,不会干涉学生的制作。手工课程侧重于形成性评价,强调学生的课程参与过程。学生的自评、互评是学生作品评价的重要方面。此外,教师也会根据产品的外观、性能、创新性等进行评价。
“动手”“动脑”“动感情”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与改革,芬兰的生活教育课程已日臻成熟,且愈发独具特色。芬兰的生活教育既注重对学生基本生活常识技能的培养,也强调“以小见大”,通过“做中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食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芬兰生活教育课程的很大一个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自立的人,避免成为“书呆子”。芬兰通过手工课和家政课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识和技能,并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手工课让学生学会安全使用工具;理财课让学生学习合理使用金钱、合理分配自身资源和平等使用公共资源,让学生成为有经济意识的理性消费者,进而培养学生经济头脑和企业家精神,为未来奠基。
培养学生的“横贯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横贯能力”,使学生能够结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形成整体的认知体系,是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生活教育课程作为跨学科课程,更加注重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学生在生活教育课程中,需要关注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如在制作工艺品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测量、计算(数学),还需要研究怎樣最省力(物理),并考虑如何将作品设计得更加美观(美术)。同时,芬兰的生活教育课程强调与时俱进,注重创新与传统的结合。目前很多学校注重将手工课与科技手段结合,让学生利用编程等新科技手段设计、制作、记录传统手工艺品,还要求学生思考如何使设计更加坚固、实用、环保和节省材料等;很多学校的厨艺课也会要求学生从营养学、食品安全、食物链、经济角度、伦理角度等多个视角考虑食材选择和烹饪方法。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多数情况下,学生在生活教育课程上需要进行小组合作。手工课会要求小组合作完成一件工艺品;厨艺课中,一般3-4个学生共用一个灶台,分工进行处理原材料、掌勺、整理卫生等工作。课程小组的成员各司其职,共同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塑造。除了动手和动脑,芬兰的生活教育还强调“动感情”,对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通过课程教学,获得良好的生活习惯,激发对家庭和生活的热爱,是芬兰生活教育课程一直强调的发展理念。如手工课塑造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持之以恒、负责任的工作态度,让学生能够辩证看待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家政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归属感,学生需要学习的不只是如何做家务,更要养成承担家务、及时做家务的意识和习惯;厨艺课让学生理解饮食文化是自我和家庭身份认同的一部分。此外,生活教育课还要求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反思,学会尊重他人的作品和劳动。
知、情、意、行聯动发展
我国曾经设置过类似的“家庭课”,教授孩子打毛衣、做饭等技能,但由于课业压力等多种原因,这类课程逐渐消失,转变成班主任布置任务,学生课下完成,专门的课程设置和课堂实践不再受重视。芬兰相对成熟的生活教育体系,能为我国生活教育的发展带来启发。
重视生活教育,设置适当必修课时。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着偏重学科知识教育,忽视实践教育、劳动教育和生活教育的弊端,这也一定程度导致很多学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甚至有些大学生依然生活不能自理。芬兰很早就将生活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必修课程,这种重视程度值得我国教育体系学习。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应合理设置必修性质的生活教育课,安排专业教师进行教学,切忌走形式。
配套学校资源,保障课程实施。芬兰学校普遍配备厨房、车间等功能齐全的功能教室,是保障生活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由于我国过去对生活教育不够重视,当前许多学校虽有开设相关课程的意愿,但囿于不具备相应条件,无法保证课程正常开展。我国应加大在生活教育课程建设方面的投入,改善学校在生活教育方面的基础设施,为学校开展生活教育提供相应的物质条件,并培养相应的生活教育指导教师。
加强家校合作,合力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学校是为学生提供教育的主要场所,家庭是为学生提供生活的主要场所,只有二者协作,才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生活教育。芬兰的家庭教育十分注重学生的生活能力培养,也因此对学校生活教育的开展非常配合。目前,我国不仅学校缺乏制度化的生活教育,家庭也往往一味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对生活教育不重视、不理解。所以,我国开展生活教育要注重做好家长的工作,引起家长对培养孩子生活能力的重视,一方面配合、支持学校的生活教育,另一方面在家中为孩子提供实践机会,让生活教育真正走入生活。
重视生活教育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掌握生活知识和技能是生活教育的基本目的,但不应将生活教育的功能局限于此。如前所述,芬兰的生活教育十分重视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我们需要明确,学生在学校学会了做家务,不代表他们回到家中会去承担家务,更不代表他们会认同自己有这份责任。因此,我国开展生活教育不能只停留于普及常识、掌握技巧的层面,还要做到知、情、意、行联动发展,尤其要重视通过生活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和尊重劳动的意识,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家庭观、集体观。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孙雨萱
芬兰学生多年来一直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名列前茅,芬兰的基础教育也因此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被誉为“学校教育世界第一”。除了知识的讲授,芬兰学校还注重将教育与生活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生活教育课程成了芬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特色内容。学生不仅从中学习与自身生活相关的知识,也发展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责任意识,早早便能“当家”,这对我国开展生活教育课程具有启示意义。
家务课与手工课并举
芬兰一般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将生活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必修课程的国家。芬兰前教育部长克里斯塔·库瑞曾表示,儿童和青少年需要的远不止理论知识,学校还应教给他们社会生活所需要的技能及反思人生的意义。2014年,芬兰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核心课程改革指出,生活教育课是跨学科课程,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把生活的不同概念、问题和现象联系起来,理解它们之间的交互关系,并把在学校学到的技能迁移到家庭、职业和社会中。当前芬兰学校主要有两门课程可以直接归为生活教育领域。
一门是家政课。1998年,芬兰颁布的《义务教育法》首次以立法的形式规定学生需要获得的基本生活知识和技能,旨在帮助他们成长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索、有社会责任的小公民,为日后长远的生活做准备。芬兰规定7-9年级开设每周至少3个课时的家政课,学校会提供设施齐全的功能教室和其他丰富的资源。据笔者了解,很多学校为了让孩子尽早接受生活技能教育,在7年级之前就会开设相关课程。
家政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厨艺,学生不仅需要学习烹饪、烘焙等基本的食物制作,还需要了解相关的饮食知识和文化,如食材的营养成分、食品安全、如何摆放餐具等。在厨艺课上,教师一般会先为大家讲解有关食材的知识,一起研读食谱,然后由个人或小组合作完成烹饪或烘焙。在此过程中,教师会鼓励学生尽情发挥创造力,根据自己的意愿对食谱进行改良,对厨艺作品进行装饰,使摆盘更加美观。二是家务,学生通过掌握基本的生活起居常识及家务技能,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帮助学生真正融入生活中。如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会如何使用洗衣机,还逐渐养成及时清洗衣物的习惯;在学习如何清洗厨具、使用清洗剂的同时,也培养了节约用水的意识,学到了节水“小窍门”。三是理财,课程内容除了国际贸易、通货膨胀、公共财政等宏观知识,还包括家庭的经济情况与消费结构等微观知识,如了解失业因素、学会自我理财、明确消费者的权利和责任等。笔者曾见过一位教师通过让学生扮演商家和顾客,帮助学生了解收入、支出的概念和市场物价情况,并以此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有限的金钱资源,购买最具性价比的商品。
另一门是手工课。1866年,有“芬兰小学教育之父”之称的教育家乌诺·赛格诺斯提出,将手工课设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后来,他的手工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传遍了全世界。芬兰规定1-2年级的学生每周需保证4个课时的手工课程,3-6年级为每周5课时,7-9年级为每周2课时,希望通过手工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设计思维、实验思维、职业安全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创业学习能力、协作参与能力和记录评估能力。
手工课分为轻手工和重手工两大类。其中轻手工课程主要包括编织、缝纫、布艺、设计等;重手工课程主要包括电焊、木工、机械、喷漆等。学校设立相应的轻手工教室和重手工教室,并配备相关设施和工具。轻手工教室类似于服装设计室,重手工教室类似于生产车间。一般而言,轻手工课程和重手工课程采取交替进行的方法,即上学期学习轻手工,下学期学习重手工。也有的学校会同时配备两个教师分别负责轻手工和重手工,学生便可根据自身兴趣选择课程。有一点值得注意,芬兰的手工课堂上没有性别界限,男生可以学习针线布艺,女生可以学习机械木工,一切取决于自身的兴趣,很少会有人对此投以异样眼光。
教师可设置诸如为“宠物设计一个家”等固定主题,并为学生讲解和示范测量、切割、打磨木头的方法,展示相关的作品,接着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进行产品设计,最后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师生给出建议和反馈。简单的作品会当堂完成,复杂的作品可以持续制作数周。也有些教师对课堂主题不做硬性要求,学生可尽情发挥自身创造力与想象力。如学生可以设计并缝制一件衣服,也可以制作一件木工作品。在学生进行手工制作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辅助和指导,不会干涉学生的制作。手工课程侧重于形成性评价,强调学生的课程参与过程。学生的自评、互评是学生作品评价的重要方面。此外,教师也会根据产品的外观、性能、创新性等进行评价。
“动手”“动脑”“动感情”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与改革,芬兰的生活教育课程已日臻成熟,且愈发独具特色。芬兰的生活教育既注重对学生基本生活常识技能的培养,也强调“以小见大”,通过“做中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食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芬兰生活教育课程的很大一个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自立的人,避免成为“书呆子”。芬兰通过手工课和家政课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识和技能,并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手工课让学生学会安全使用工具;理财课让学生学习合理使用金钱、合理分配自身资源和平等使用公共资源,让学生成为有经济意识的理性消费者,进而培养学生经济头脑和企业家精神,为未来奠基。
培养学生的“横贯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横贯能力”,使学生能够结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形成整体的认知体系,是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生活教育课程作为跨学科课程,更加注重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学生在生活教育课程中,需要关注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如在制作工艺品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测量、计算(数学),还需要研究怎樣最省力(物理),并考虑如何将作品设计得更加美观(美术)。同时,芬兰的生活教育课程强调与时俱进,注重创新与传统的结合。目前很多学校注重将手工课与科技手段结合,让学生利用编程等新科技手段设计、制作、记录传统手工艺品,还要求学生思考如何使设计更加坚固、实用、环保和节省材料等;很多学校的厨艺课也会要求学生从营养学、食品安全、食物链、经济角度、伦理角度等多个视角考虑食材选择和烹饪方法。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多数情况下,学生在生活教育课程上需要进行小组合作。手工课会要求小组合作完成一件工艺品;厨艺课中,一般3-4个学生共用一个灶台,分工进行处理原材料、掌勺、整理卫生等工作。课程小组的成员各司其职,共同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塑造。除了动手和动脑,芬兰的生活教育还强调“动感情”,对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通过课程教学,获得良好的生活习惯,激发对家庭和生活的热爱,是芬兰生活教育课程一直强调的发展理念。如手工课塑造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持之以恒、负责任的工作态度,让学生能够辩证看待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家政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归属感,学生需要学习的不只是如何做家务,更要养成承担家务、及时做家务的意识和习惯;厨艺课让学生理解饮食文化是自我和家庭身份认同的一部分。此外,生活教育课还要求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反思,学会尊重他人的作品和劳动。
知、情、意、行聯动发展
我国曾经设置过类似的“家庭课”,教授孩子打毛衣、做饭等技能,但由于课业压力等多种原因,这类课程逐渐消失,转变成班主任布置任务,学生课下完成,专门的课程设置和课堂实践不再受重视。芬兰相对成熟的生活教育体系,能为我国生活教育的发展带来启发。
重视生活教育,设置适当必修课时。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着偏重学科知识教育,忽视实践教育、劳动教育和生活教育的弊端,这也一定程度导致很多学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甚至有些大学生依然生活不能自理。芬兰很早就将生活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必修课程,这种重视程度值得我国教育体系学习。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应合理设置必修性质的生活教育课,安排专业教师进行教学,切忌走形式。
配套学校资源,保障课程实施。芬兰学校普遍配备厨房、车间等功能齐全的功能教室,是保障生活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由于我国过去对生活教育不够重视,当前许多学校虽有开设相关课程的意愿,但囿于不具备相应条件,无法保证课程正常开展。我国应加大在生活教育课程建设方面的投入,改善学校在生活教育方面的基础设施,为学校开展生活教育提供相应的物质条件,并培养相应的生活教育指导教师。
加强家校合作,合力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学校是为学生提供教育的主要场所,家庭是为学生提供生活的主要场所,只有二者协作,才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生活教育。芬兰的家庭教育十分注重学生的生活能力培养,也因此对学校生活教育的开展非常配合。目前,我国不仅学校缺乏制度化的生活教育,家庭也往往一味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对生活教育不重视、不理解。所以,我国开展生活教育要注重做好家长的工作,引起家长对培养孩子生活能力的重视,一方面配合、支持学校的生活教育,另一方面在家中为孩子提供实践机会,让生活教育真正走入生活。
重视生活教育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掌握生活知识和技能是生活教育的基本目的,但不应将生活教育的功能局限于此。如前所述,芬兰的生活教育十分重视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我们需要明确,学生在学校学会了做家务,不代表他们回到家中会去承担家务,更不代表他们会认同自己有这份责任。因此,我国开展生活教育不能只停留于普及常识、掌握技巧的层面,还要做到知、情、意、行联动发展,尤其要重视通过生活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和尊重劳动的意识,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家庭观、集体观。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孙雨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