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对口腔修复治疗前患者的口腔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8月接受口腔修复治疗的患者160例为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及进行口腔检查等方式对患者进行调查,观察不同年龄患者的口腔健康状况及牙齿缺失的原因。结果 本组患者龋损、缺失发生率、填充率及修复率分别为68.75%、76.25、70.00%及56.25%,14~40岁患者的龋损发生率达到90.38%,同其他年龄段患者对比,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1~85岁患者修复率达到73.02%,同其他年龄段患者比较,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者共有540颗牙齿缺失,龋齿是造成牙齿缺失最主要因素,构成比明显高于其他原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修复患者存在多发性口腔疾病,在治疗前对患者口腔健康状况进行充分了解,对于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应当予以重视。
【关键词】 口腔修复 口腔健康 调查研究
口腔修复是治疗牙体、牙列缺失或缺损的重要手段,由于患者各牙列区域具有不同的功能,因此不同口腔状况的治疗也存在一定差异。而在修复治疗前对患者口腔健康状况进行充分了解,可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龋、缺、补是评价牙齿缺失及龋损程度的常用指标,本研究利用上述指标,对160例患者口腔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8月接受口腔修复治疗的患者160例为对象,男性86例,女性74例,年龄14~85岁,平均年龄(52.4±3.2)岁,其中14~40岁患者52例,41~60岁患者45例,61~85岁患者63例,文化程度:36例为小学;67例为初中;57例为高中及以上。纳入标准:符合口腔疾病诊断标准;对本研究知情;能配合完成调查问卷。排除标准:先天性口腔畸形者;精神疾病患者;文盲。
1.2 调查方法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及进行口腔检查等方式对患者进行调查,问卷根据WHO推荐的《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1]进行编写,问卷内容需包括:(人口学信息表;(知情同意书;(口腔健康状况检查表。问卷由患者在清醒及安静状态下自己填写,工作人员可对其进行指导与说明,辅助患者完成调查。同时选择一次性镊子及口镜对口腔进行检查,观察患者牙齿龋坏、缺失及折裂情况,同时观察患者有无牙齿填充、修复。对牙齿缺失原因进行评估。
1.3 评价标准
对问卷及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根据中华口腔医学会提出的相关标准[2]对口腔健康状况进行评价,龋损:原发填充、龋齿后又出现折裂、残根及龋齿;缺失:牙齿缺失后未修复;填充:牙齿填充后未发生继发性龋齿;修复:缺失牙经种植义齿、固定义齿及可摘局部义齿等修复。
1.4 统计学方法
经SPSS19.0软件对所有数据处理,计数资料x2检验,率(%)表示;若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对象的口腔健康状况对比
本组患者龋损、缺失发生率、填充率及修复率分别为68.75%、76.25、70.00%及56.25%;其中14~40岁患者的龋损发生率达到90.38%,同其他年龄段患者对比,明显较高;61~85岁患者修复率达到73.02%,同其他年龄段患者比较,明显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牙齿缺失原因分析
本组患者共有540颗牙齿缺失,造成牙齿缺失的原因主要有龋齿、外伤、牙周病、先天性缺牙、正畸、阻生牙及其他原因,龋齿是造成牙齿缺失最主要因素,构成比明显高于其他原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对于牙列、牙体缺损或缺失患者,口腔修复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治疗方法,在口腔修复治疗前,对患者的口腔健康状况进行观察及了解,对修复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较多研究已经证实[3],口腔龋损、缺失、填充及修复作为评价口腔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对于患者牙齿缺损程度的描述及判断具有较高信效度,但目前国内较少研究利用上述指标对患者口腔健康状况进行评估。
本研究对160例不同年龄段患者进行研究后发现,14~40岁患者的龋损发生率在所有年龄段患者中最高(P<0.05),达到90.38%,提示该年龄段患者发生龋病的风险更高。有学者指出[4],年龄较小患者由于牙齿磨损相对较少,使得窝沟点缝隙较深,因此牙齿自我清洁能力较弱,是导致该年龄段龋病发生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显示,61~85岁患者修复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P<0.05),达到73.02%,可能为该年龄段患者牙齿功能减退明显,已对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需修复和重建口腔功能有关。另有学者表示[5],近年来医疗水平的发展及人们对口腔健康的关注也是老年患者口腔修复率升高的重要因素。有报道指出[6],中年人群龋病发生率以及补牙率处于过渡位置,本研究中,41~60岁患者龋损发生率高于61~85岁患者,低于14~40岁患者,修复率则相反,结果同相关报道相符。
牙体、牙列缺损在口腔疾病中占有较高比例,因此在口腔修复治疗前对缺失牙情况进行调查,能更充分了解疾病严重程度以及患者口腔功能状况。本研究中,160例患者共有540颗牙齿缺失,虽然各年龄段缺失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缺失率仍同年龄呈正相关性。造成牙齿缺失的原因较多,包括龋齿、外伤、牙周病、先天性缺牙、正畸、阻生牙及其他原因等,本研究中,龋齿在所有因素中的构成比达到62.22%,明显高于其他因素(P<0.05),是引起牙齿缺失最为主要的原因,结果同国内相关文献报道一致[7]。有报道指出[8],牙周疾病可对骨小梁造成损坏,破坏代谢平衡,增强骨吸收,也是造成牙齿缺失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中,牙周病造成牙齿缺失的构成比为17.78%,仅次于龋齿,与上述报道相符。
口腔健康状况同口腔疾病的发生及严重程度有密切关联,在行口腔修复治疗前,对口腔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能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加强口腔卫生宣传教育,能有效减少发病率,改善患者口腔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黄冬梅,张倩,郭建徕等.口腔修复治疗效果主观评价——250例调查分析[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4,30(3):161-164.
[2]江煜,张倩,孙桂兰等.平度市农村地区成年人口腔健康状况调查[J].齐鲁医学杂志,2011,26(4):354-356.
[3]李萍.老年口腔健康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341-342.
[4]张美兰,陈利民.学龄前儿童口腔不良习惯与口腔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27(2):95-97.
[5]曾晓莉,李存荣,徐玮等.上海市788名12岁儿童口腔健康状况分析[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10,24(4):295-297.
[6]韩程雁,樊立洁.居民口腔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浙江预防医学,2011,15(10):5-7,18.
[7]张秋菊.社区中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5,2(2):33-34.
[8]王晓波,陈晖,张玉芹等.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及相关生活质量调查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z1):386-387.
【关键词】 口腔修复 口腔健康 调查研究
口腔修复是治疗牙体、牙列缺失或缺损的重要手段,由于患者各牙列区域具有不同的功能,因此不同口腔状况的治疗也存在一定差异。而在修复治疗前对患者口腔健康状况进行充分了解,可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龋、缺、补是评价牙齿缺失及龋损程度的常用指标,本研究利用上述指标,对160例患者口腔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8月接受口腔修复治疗的患者160例为对象,男性86例,女性74例,年龄14~85岁,平均年龄(52.4±3.2)岁,其中14~40岁患者52例,41~60岁患者45例,61~85岁患者63例,文化程度:36例为小学;67例为初中;57例为高中及以上。纳入标准:符合口腔疾病诊断标准;对本研究知情;能配合完成调查问卷。排除标准:先天性口腔畸形者;精神疾病患者;文盲。
1.2 调查方法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及进行口腔检查等方式对患者进行调查,问卷根据WHO推荐的《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1]进行编写,问卷内容需包括:(人口学信息表;(知情同意书;(口腔健康状况检查表。问卷由患者在清醒及安静状态下自己填写,工作人员可对其进行指导与说明,辅助患者完成调查。同时选择一次性镊子及口镜对口腔进行检查,观察患者牙齿龋坏、缺失及折裂情况,同时观察患者有无牙齿填充、修复。对牙齿缺失原因进行评估。
1.3 评价标准
对问卷及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根据中华口腔医学会提出的相关标准[2]对口腔健康状况进行评价,龋损:原发填充、龋齿后又出现折裂、残根及龋齿;缺失:牙齿缺失后未修复;填充:牙齿填充后未发生继发性龋齿;修复:缺失牙经种植义齿、固定义齿及可摘局部义齿等修复。
1.4 统计学方法
经SPSS19.0软件对所有数据处理,计数资料x2检验,率(%)表示;若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对象的口腔健康状况对比
本组患者龋损、缺失发生率、填充率及修复率分别为68.75%、76.25、70.00%及56.25%;其中14~40岁患者的龋损发生率达到90.38%,同其他年龄段患者对比,明显较高;61~85岁患者修复率达到73.02%,同其他年龄段患者比较,明显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牙齿缺失原因分析
本组患者共有540颗牙齿缺失,造成牙齿缺失的原因主要有龋齿、外伤、牙周病、先天性缺牙、正畸、阻生牙及其他原因,龋齿是造成牙齿缺失最主要因素,构成比明显高于其他原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对于牙列、牙体缺损或缺失患者,口腔修复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治疗方法,在口腔修复治疗前,对患者的口腔健康状况进行观察及了解,对修复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较多研究已经证实[3],口腔龋损、缺失、填充及修复作为评价口腔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对于患者牙齿缺损程度的描述及判断具有较高信效度,但目前国内较少研究利用上述指标对患者口腔健康状况进行评估。
本研究对160例不同年龄段患者进行研究后发现,14~40岁患者的龋损发生率在所有年龄段患者中最高(P<0.05),达到90.38%,提示该年龄段患者发生龋病的风险更高。有学者指出[4],年龄较小患者由于牙齿磨损相对较少,使得窝沟点缝隙较深,因此牙齿自我清洁能力较弱,是导致该年龄段龋病发生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显示,61~85岁患者修复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P<0.05),达到73.02%,可能为该年龄段患者牙齿功能减退明显,已对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需修复和重建口腔功能有关。另有学者表示[5],近年来医疗水平的发展及人们对口腔健康的关注也是老年患者口腔修复率升高的重要因素。有报道指出[6],中年人群龋病发生率以及补牙率处于过渡位置,本研究中,41~60岁患者龋损发生率高于61~85岁患者,低于14~40岁患者,修复率则相反,结果同相关报道相符。
牙体、牙列缺损在口腔疾病中占有较高比例,因此在口腔修复治疗前对缺失牙情况进行调查,能更充分了解疾病严重程度以及患者口腔功能状况。本研究中,160例患者共有540颗牙齿缺失,虽然各年龄段缺失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缺失率仍同年龄呈正相关性。造成牙齿缺失的原因较多,包括龋齿、外伤、牙周病、先天性缺牙、正畸、阻生牙及其他原因等,本研究中,龋齿在所有因素中的构成比达到62.22%,明显高于其他因素(P<0.05),是引起牙齿缺失最为主要的原因,结果同国内相关文献报道一致[7]。有报道指出[8],牙周疾病可对骨小梁造成损坏,破坏代谢平衡,增强骨吸收,也是造成牙齿缺失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中,牙周病造成牙齿缺失的构成比为17.78%,仅次于龋齿,与上述报道相符。
口腔健康状况同口腔疾病的发生及严重程度有密切关联,在行口腔修复治疗前,对口腔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能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加强口腔卫生宣传教育,能有效减少发病率,改善患者口腔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黄冬梅,张倩,郭建徕等.口腔修复治疗效果主观评价——250例调查分析[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4,30(3):161-164.
[2]江煜,张倩,孙桂兰等.平度市农村地区成年人口腔健康状况调查[J].齐鲁医学杂志,2011,26(4):354-356.
[3]李萍.老年口腔健康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341-342.
[4]张美兰,陈利民.学龄前儿童口腔不良习惯与口腔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27(2):95-97.
[5]曾晓莉,李存荣,徐玮等.上海市788名12岁儿童口腔健康状况分析[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10,24(4):295-297.
[6]韩程雁,樊立洁.居民口腔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浙江预防医学,2011,15(10):5-7,18.
[7]张秋菊.社区中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5,2(2):33-34.
[8]王晓波,陈晖,张玉芹等.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及相关生活质量调查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z1):386-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