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追寻学生的生命成长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dow2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是阅读主体凭借自身的个性经历和语文积淀对文本的一种再创造。如何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活力、发挥潜力、最大限度地释放情感,是我们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儿童的失趣VS师本
  
  有一位哲人曾说过:“阅读可以使成人再度成为一个儿童。”而现实的教学中,我们却往往将孩子教育成了成人。以人教版教材中编入的神话和童话类课文为例,原本神话与童话可以使孩子保持对世界积极的、充满活力的态度,但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以成人的眼光去教育孩子。“你能说说普罗米修斯哪些地方感动着你,你要向他学习什么吗?”月球之谜带给了我们无限的思考,同学们,我们长大应该怎么做?”这样标签式的提问、口号式说教常常出现在教学的结语之时,这样的教学是值得反思其价值的。
  
  儿童的失真VS生本
  
  在解读文本时,如果仅用成人的眼光去读,就会把文章读得很深;如果用儿童的眼光去揣摩,那就会出现另一番景致。如《半截蜡烛》叙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母子三人为了保护藏在半截蜡烛里的绝密情报,在危急关头与三名德国靼军官巧妙周旋、化险为夷的故事。教学中,学生对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险面前镇定自若、机智勇敢赞叹不已。而对文本描述的战争年代、遭遇死亡的紧张心理以及爱国情怀的细节体现等,学生往往很难体会。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做一些“规定性”的思想引领:“伯诺德夫人为什么要这样做?”“请为他们一家三口写颁奖词。”“课文学到这里,你觉得他为国家付出了什么?”……教师的深度挖掘文本和思想的高度引领,剥夺了学生体会解读同龄孩子这种镇定自若的阅读过程,缺少了情感的移情。
  
  儿童的失语VS文本
  
  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对文本解读进行深入挖掘,这些“掘地三尺”的内涵理解,很多时候会出现层次过高。导致学生“失语”的现象。阅读过程中,学生会在教师富含“人文因素”的文本理解中,失去话语权。这样的教学无法听到童声,语文教学也就游离了“儿童本位”之外。教育的意义在于价值的引导与自主建构的统一。因而,我们在课改实践中,要真正走进学生的世界,蹲下身来和学生共舞,放飞学生的心灵,在语文课堂中追寻学生的生命成长。
  
  浸润vS引领vS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用探究的方式学习新知,鼓励学生自由地想、好奇地问、批判地读,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新为本的现代阅读教学观。
  
  全息VS提升VS对话
  
  阅读教学对话的中心是每个学生自己。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处于感性层次,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向导和促进作用,但绝不是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在学习中,师生彼此应该相互敞开、相互接纳,并在对话中不断融合,才能较好地提升学生学习的空间和品质。
  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搜集当时作者的生活背景去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形成情感体验的共鸣点,加强课内外资源的拓展,将学生现有的语言与文本语言逐步靠近。通过有效地提问,将学生质疑思想和教师的有效引领结合起来,提升认识、净化情感去增强语言的张力,实现文道的完美结合。
  
  对接VS内化Vs感悟
  
  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应特别重视学生“潜心会文本”的过程。在阅读中应给足时间、养成习惯,引导学生不仅经历认知过程,而且经历情感过程;不仅体会语言文字深层的内涵,而且感悟、鉴赏语言,这样能产生出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后再鼓励学生说体会、谈感受、交流心得、发表见解,他们才会有话可说、有感而发。
  
  整合VS生成vS升华
  
  语文教育要为学生创造更多体验、探究、自我发现与自由创造的空间。人文课程中的许多内容都具有“不可教”的特性。例如,情感需要自己切身体验、价值观需要自我选择、意义需要自我发现等一系列内容,都需要学生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内化。
  如《泊船瓜洲》《赠汪伦》等一系列送别古诗,在教学时,教师就应特别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感悟。阅读不是读者复制文本、反映文本的过程,而是一个读者和文本共同构建一个新的意义的过程。阅读教学不是让学生获取确定同一的意义,而是促进学生和文章交互作用,得到个性化的理解与感悟。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文本的深刻含义、教师的个人感悟,如果不能与学生的已有经验融合,就不可能在学生的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所以在教学时,存在着许多“不可教”的因素。这就更需要教师的引领,给予学生必要的知识贮备后,充分激发学生的形象感受,那么内化感受也在情理之中了。
  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的具体形象、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帮助学生超越单一的社会学解读视角,让学生真正拥有灵性而丰富的语文学习生活,使语文学习追寻学生的生命成长。
其他文献
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源自学生身心的体验,品德教学往往是教师抽象的说教。教师要用“心”去创设与捕捉有意义的情感,并不断引领,促进学生也用“心”在有意义的情感中反复体验,生成情感认识。那么,如何创设和捕捉体验情境,引领学生进行体验,使抽象说教的课堂成为有效课堂呢?  一、生活发现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最终引导学生走向
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地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过程,同时也是孩子们科学探究的起点,获取外界信息的基本途径。为充分挖掘视觉功能,看清事物的真面目,我根据透镜的不同焦点,引导学生动手制作显微镜、放大镜和望远这三镜,并运用于科学教学之中,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观察”时呼唤着“三镜”  观察不仅是增长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而且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基础。自然界的事物千姿百态,错综复杂,人们只有运用
从种类繁多的玉米种子市场筛选出适合贵州黔东南州种植的最佳玉米品种,为玉米在该地区的增产增收提供参考,按照当地规范化栽培的密度,以当地推广面积较大,适应性较广的玉米品
对2016年春定植的香榧幼苗成活率、保存率和新梢生长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当年香榧幼苗成活率在93%以上,第3年香榧幼苗保存率在85%以上;低海拔气温较高,成活率和保存率相对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