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央视纪录频道领衔,中国纪录片拓展海外市场,在戛纳电视节达成多项国际合作
4月8日,法国春季戛纳电视节(MIPTV)开幕。
今年戛纳电视节,由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负责的中国联合展台共有8家公司和电视台参展,包括:中央电视台、江苏广播电视总台、上海五岸传播、湖北环球影视、四川电视节、重庆享宏、深圳华强数字动漫、常州创意产业基地、曲江丫丫影视。中国联合展台展位面积171.6平方米,位于主会场一层7通道和9通道。其中,中央电视台展台接近展览核心区,由央视纪录频道和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组成。
纪录片成为此次央视戛纳推介的主要内容。
作为全球电视界公认的档次高、规模大、影响力突出的国际视听产品交易市场,戛纳电视节今年适逢50周年。在如此节点上,中国纪录片高调亮相如此重要的节展,也成为中国纪录产业近两年快速发展的鲜明脚注。
面向国际推介“纪录片联盟”
“这次参加戛纳电视节,我们既宣介央视的纪录片,也希望带动大家对中国纪录片的认知。”央视纪录频道副总监周艳表示,与去年重点突出CCTV9不同,今年央视会更注重传递“联盟”的概念,也就是即将成立的中国纪录片发展联盟和中国纪录片制作联盟,这两个联盟一个面向播出机构,一个面向制作机构,将覆盖全国百余个个省市电视台和百家以上的制作公司。
在央视纪录频道开播之前,也有一些地方台或者制作公司参与国际合作,但整体情况是参与的多,有结果的少,或者是结果缺乏影响力,且是间隔几年才有一次合作。央视纪录频道开播以后,由于积极部署国际项目,且投入的资金量较大,合拍作品不间断推出,迅速引起海内外同行的关注。
如今,联盟的出现将让“中国制造”的纪录片在进军海外市场时,具有了一个更统一鲜明的品牌形象,一改过去零零散散推介、缺乏集中播出平台的局面。
集中播出平台的龙头即是央视纪录频道,各省市的优秀纪录片都有机会在这个平台播出,同时,联盟成员电视台也将专门开辟纪录片时段,在全国扩大纪录片的影响力,吸引更多中国观众包括青少年观众的收看。制作联盟则将对中小型制作公司重点投入资金扶持,以快速推动和扶持纪录片制作机构成长。
目前这两个联盟正在进行服务器系统的技术设计,协调不同频道播出时间和播出片目,以及解决传输问题,使之成为一个真正提供纪录片生产和播出的平台,联盟预计在2013年二季度正式成立。
联盟的背后是一个全国性组织,作为中国纪录片产业的引擎频道,央视纪录频道将组织多种方式让成员机构参与国际合作,以此提升中国纪录片整体创作理念、应用方式和国际化水平。“随着纪录频道国际合作项目尤其是涉及中国内容项目的增多,国内制作机构有更多机会参与到这些合拍项目当中来。”央视纪录频道国际项目组制片人田源表示。
两种主要合作途径:
国际版制作+多语言改编包装
“去戛纳推介时,一开始,海外机构不管什么节目,都跟你说好,推荐你购买,其实很多片子并不适合我们播出,经过这两年的推介,他们再拿过来的节目基本上都能摸中我们的喜好了,更明显的变化是,找我们洽谈的合拍项目,可研究性大大增强。”田源说。
《喜马拉雅大淘金》是纪录频道成立以来完成的首部国际联合摄制作品,在2012中国山地纪录片节上,获得了“玉昆仑”社会类纪录片大奖,在法国、德国和奥地利均获得了良好收视。随着中国纪录片人国际视野的拓宽,更多的合拍项目正在源源不断地诞生。
引进来,也要走出去。本土纪录片在国际市场上交易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完整购买,这一方式,在纪录片不是最强势或者文化差异不大的国家比较常见;另一类是购买方比较强势,不购买全部,只是拿成片做素材,根据他所关注的故事和内容,按照他的理解和表述方式进行重新加工。
“要想适应海外市场,就要从国际语言表达包括节奏、剪辑的手法上,做一定修改。”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认为,现阶段,中国纪录片国际版本还是由国际团队操刀比较好,“最大的好处是能无障碍地进入他们的电视网播出。”比如,五集的《春晚》改编成一集的《透视春晚:中国最大的庆典》后,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所属多个频道播出,受到媒体和观众的高度评价。
目前看来,适宜中国观众的节奏或者剪辑,对外国观众未必合适,中国纪录片向外输出最大的一个障碍是篇幅问题,通常“中国制造”的纪录片篇幅比较长,但外国观众只希望看到浓缩、精华的内容。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节目代理部国际部副主任王欣说,“国际纪录片市场,单本非常多,或者是很短的系列,最长不超过5集,像《舌尖上的中国》有7集,已经是一个极限了。”
“未来,如果自己能培养出国际化的导演,国际化的剪辑,国际版可能不只一集,再往后,对外输出时不再需要剪成国际版直接完整播出是我们的目标。”刘文表示,现在纪录频道无论是从拍摄设备、技术方面还是从思维方面,都在努力和国际接轨,频道的导演、制片人也都很注意对国外高级制片的学习,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是纪录频道的长期工作。
语言,是纪录片海外营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以往,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通常会将看好的系列节目精选1-2集,翻译成英文并加注英文字幕后作为样片在国际上推广,只有《故宫》等极少数节目才会制作全部的配音和多语言版本。随着海外传播要求的提高,电视总公司在译制上的投入不断增加。比如《舌尖上的中国》在国内播出时,翻译工作就同时展开,英语、法语、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的配音版本在第一时间完成制作,多语言版DVD投放市场也很迅速。
针对不同市场制作不同版本的纪录片,翻译工作的加强直接提升了本土纪录片在海外的接受程度。
今年戛纳电视节,央视就多个中国纪录片达成改编包装协议,具体合作包括:
4月8日,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与美国专业3D制作公司Passmore Lab就《舌尖上的中国》3D版本的改编包装进行现场签约。Passmore Lab曾经为《加勒比海盗》《变形金刚》等好莱坞大片进行3D后期制作。Passmore Lab将在《舌尖上的中国》原始高清素材基础上进行3D加工,为了达到逼真效果,将对原始素材的每一帧都进行处理,3D作品完成之后,双方将联合发行。 同一天,国际电视总公司和拉美地区最大的媒体公司Venevision International签署三项协议,推动中国纪录片在拉美的播出。三项协议包括:纪录片《超级工程》改编为西班牙语版本,在拉美地区和西班牙发行,《南海Ⅰ号》《舌尖上的中国》《瓷》《丝路》等也将由Venevision International进行西班牙语改编,在拉美媒体播放;纪录片《复兴之路》由Venevision International制作的西班牙语版本在西班牙播出;Venevision制作的西班牙语版《再说长江》此前已在拉美的Direct TV和Galavision播出,这次双方续约,继续推进该节目在拉美和西班牙的发行和播出。
戛纳电视节上,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还与约旦的Middle East Media洽谈了纪录片《超级工程》《货币》《金砖之国》的阿语配音译制工作,以本地语言推动本土营销,本次合作有望提升中国优秀影视节目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央视还尝试与播映纪录片的国际媒体建立时段合作,如加拿大的CTV、TVF及德国的RTL等。
海外传播产业背景
2011年,全国各级电视台纪录片播出总量约为5.8万小时,其中首播量为1.6万小时,全国纪录片市场总投资约为8亿元,总收入超过10亿元。从对外传播角度来看,2011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1820.9亿美元,影视文化产品出口额仅为1.56亿美元,所占比重不到0.1%。2011年全国电视节目出口约为16000小时,其中纪录片的出口约2332小时,占14%;全国电视节目出口总金额6773万美元,其中纪录片金额286万美元,仅占4.2%;纪录片主要出口到港澳台地区、东南亚、非洲、北美、日韩、东欧等地区。
据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节目代理部副总经理程春丽介绍,2008年以来公司的纪录片销售经历了一个低潮期,有影响力的纪录片出品数量少,导致海外销售从2008年的145万美元,下降到2010年的68万美元,授权小时及授权金额一路下跌,纪录片销售总额不足全部节目销售的8%。进入2011年以后,一批各具特色的纪录片涌现,这一年纪录片海外授权达到1620小时,授权金额149万美元。2012年在《舌尖上的中国》带动下,仅2012年上半年,纪录片海外授权已经超过90万美元。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发布《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3》,据课题组不完全统计(只计算卫视与纪录片专业频道),2012年中国纪录片首播总量为17500小时左右,市场总投资约为13亿元,总收入超过15亿元。从2009年的4亿元、2010年的7亿元、2011年的10亿元,再到2012年的15亿元,纪录片市场规模四年间翻了近两番,中国纪录片正在走出“低端制作与无效传播”的恶性循环。2012年中国纪录片海外销售达到2200万元,其中央视纪录频道纪录片海外销售达248万美元,突破历史最高纪录。
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纪录片具有较强的国际文化交流适应性、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等特点,是一条影视文化进入国际主流媒体播出、占领国际主流影视节目份额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去年9月举办的首届中国纪录片发展年会上,国家广电总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曹寅曾表示,“下一步总局将加大对纪录片出口的引导和支持,力争到2014年国产纪录片出口量突破4000小时,金额突破2000万美元。”
4月8日,法国春季戛纳电视节(MIPTV)开幕。
今年戛纳电视节,由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负责的中国联合展台共有8家公司和电视台参展,包括:中央电视台、江苏广播电视总台、上海五岸传播、湖北环球影视、四川电视节、重庆享宏、深圳华强数字动漫、常州创意产业基地、曲江丫丫影视。中国联合展台展位面积171.6平方米,位于主会场一层7通道和9通道。其中,中央电视台展台接近展览核心区,由央视纪录频道和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组成。
纪录片成为此次央视戛纳推介的主要内容。
作为全球电视界公认的档次高、规模大、影响力突出的国际视听产品交易市场,戛纳电视节今年适逢50周年。在如此节点上,中国纪录片高调亮相如此重要的节展,也成为中国纪录产业近两年快速发展的鲜明脚注。
面向国际推介“纪录片联盟”
“这次参加戛纳电视节,我们既宣介央视的纪录片,也希望带动大家对中国纪录片的认知。”央视纪录频道副总监周艳表示,与去年重点突出CCTV9不同,今年央视会更注重传递“联盟”的概念,也就是即将成立的中国纪录片发展联盟和中国纪录片制作联盟,这两个联盟一个面向播出机构,一个面向制作机构,将覆盖全国百余个个省市电视台和百家以上的制作公司。
在央视纪录频道开播之前,也有一些地方台或者制作公司参与国际合作,但整体情况是参与的多,有结果的少,或者是结果缺乏影响力,且是间隔几年才有一次合作。央视纪录频道开播以后,由于积极部署国际项目,且投入的资金量较大,合拍作品不间断推出,迅速引起海内外同行的关注。
如今,联盟的出现将让“中国制造”的纪录片在进军海外市场时,具有了一个更统一鲜明的品牌形象,一改过去零零散散推介、缺乏集中播出平台的局面。
集中播出平台的龙头即是央视纪录频道,各省市的优秀纪录片都有机会在这个平台播出,同时,联盟成员电视台也将专门开辟纪录片时段,在全国扩大纪录片的影响力,吸引更多中国观众包括青少年观众的收看。制作联盟则将对中小型制作公司重点投入资金扶持,以快速推动和扶持纪录片制作机构成长。
目前这两个联盟正在进行服务器系统的技术设计,协调不同频道播出时间和播出片目,以及解决传输问题,使之成为一个真正提供纪录片生产和播出的平台,联盟预计在2013年二季度正式成立。
联盟的背后是一个全国性组织,作为中国纪录片产业的引擎频道,央视纪录频道将组织多种方式让成员机构参与国际合作,以此提升中国纪录片整体创作理念、应用方式和国际化水平。“随着纪录频道国际合作项目尤其是涉及中国内容项目的增多,国内制作机构有更多机会参与到这些合拍项目当中来。”央视纪录频道国际项目组制片人田源表示。
两种主要合作途径:
国际版制作+多语言改编包装
“去戛纳推介时,一开始,海外机构不管什么节目,都跟你说好,推荐你购买,其实很多片子并不适合我们播出,经过这两年的推介,他们再拿过来的节目基本上都能摸中我们的喜好了,更明显的变化是,找我们洽谈的合拍项目,可研究性大大增强。”田源说。
《喜马拉雅大淘金》是纪录频道成立以来完成的首部国际联合摄制作品,在2012中国山地纪录片节上,获得了“玉昆仑”社会类纪录片大奖,在法国、德国和奥地利均获得了良好收视。随着中国纪录片人国际视野的拓宽,更多的合拍项目正在源源不断地诞生。
引进来,也要走出去。本土纪录片在国际市场上交易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完整购买,这一方式,在纪录片不是最强势或者文化差异不大的国家比较常见;另一类是购买方比较强势,不购买全部,只是拿成片做素材,根据他所关注的故事和内容,按照他的理解和表述方式进行重新加工。
“要想适应海外市场,就要从国际语言表达包括节奏、剪辑的手法上,做一定修改。”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认为,现阶段,中国纪录片国际版本还是由国际团队操刀比较好,“最大的好处是能无障碍地进入他们的电视网播出。”比如,五集的《春晚》改编成一集的《透视春晚:中国最大的庆典》后,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所属多个频道播出,受到媒体和观众的高度评价。
目前看来,适宜中国观众的节奏或者剪辑,对外国观众未必合适,中国纪录片向外输出最大的一个障碍是篇幅问题,通常“中国制造”的纪录片篇幅比较长,但外国观众只希望看到浓缩、精华的内容。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节目代理部国际部副主任王欣说,“国际纪录片市场,单本非常多,或者是很短的系列,最长不超过5集,像《舌尖上的中国》有7集,已经是一个极限了。”
“未来,如果自己能培养出国际化的导演,国际化的剪辑,国际版可能不只一集,再往后,对外输出时不再需要剪成国际版直接完整播出是我们的目标。”刘文表示,现在纪录频道无论是从拍摄设备、技术方面还是从思维方面,都在努力和国际接轨,频道的导演、制片人也都很注意对国外高级制片的学习,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是纪录频道的长期工作。
语言,是纪录片海外营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以往,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通常会将看好的系列节目精选1-2集,翻译成英文并加注英文字幕后作为样片在国际上推广,只有《故宫》等极少数节目才会制作全部的配音和多语言版本。随着海外传播要求的提高,电视总公司在译制上的投入不断增加。比如《舌尖上的中国》在国内播出时,翻译工作就同时展开,英语、法语、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的配音版本在第一时间完成制作,多语言版DVD投放市场也很迅速。
针对不同市场制作不同版本的纪录片,翻译工作的加强直接提升了本土纪录片在海外的接受程度。
今年戛纳电视节,央视就多个中国纪录片达成改编包装协议,具体合作包括:
4月8日,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与美国专业3D制作公司Passmore Lab就《舌尖上的中国》3D版本的改编包装进行现场签约。Passmore Lab曾经为《加勒比海盗》《变形金刚》等好莱坞大片进行3D后期制作。Passmore Lab将在《舌尖上的中国》原始高清素材基础上进行3D加工,为了达到逼真效果,将对原始素材的每一帧都进行处理,3D作品完成之后,双方将联合发行。 同一天,国际电视总公司和拉美地区最大的媒体公司Venevision International签署三项协议,推动中国纪录片在拉美的播出。三项协议包括:纪录片《超级工程》改编为西班牙语版本,在拉美地区和西班牙发行,《南海Ⅰ号》《舌尖上的中国》《瓷》《丝路》等也将由Venevision International进行西班牙语改编,在拉美媒体播放;纪录片《复兴之路》由Venevision International制作的西班牙语版本在西班牙播出;Venevision制作的西班牙语版《再说长江》此前已在拉美的Direct TV和Galavision播出,这次双方续约,继续推进该节目在拉美和西班牙的发行和播出。
戛纳电视节上,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还与约旦的Middle East Media洽谈了纪录片《超级工程》《货币》《金砖之国》的阿语配音译制工作,以本地语言推动本土营销,本次合作有望提升中国优秀影视节目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央视还尝试与播映纪录片的国际媒体建立时段合作,如加拿大的CTV、TVF及德国的RTL等。
海外传播产业背景
2011年,全国各级电视台纪录片播出总量约为5.8万小时,其中首播量为1.6万小时,全国纪录片市场总投资约为8亿元,总收入超过10亿元。从对外传播角度来看,2011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1820.9亿美元,影视文化产品出口额仅为1.56亿美元,所占比重不到0.1%。2011年全国电视节目出口约为16000小时,其中纪录片的出口约2332小时,占14%;全国电视节目出口总金额6773万美元,其中纪录片金额286万美元,仅占4.2%;纪录片主要出口到港澳台地区、东南亚、非洲、北美、日韩、东欧等地区。
据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节目代理部副总经理程春丽介绍,2008年以来公司的纪录片销售经历了一个低潮期,有影响力的纪录片出品数量少,导致海外销售从2008年的145万美元,下降到2010年的68万美元,授权小时及授权金额一路下跌,纪录片销售总额不足全部节目销售的8%。进入2011年以后,一批各具特色的纪录片涌现,这一年纪录片海外授权达到1620小时,授权金额149万美元。2012年在《舌尖上的中国》带动下,仅2012年上半年,纪录片海外授权已经超过90万美元。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发布《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3》,据课题组不完全统计(只计算卫视与纪录片专业频道),2012年中国纪录片首播总量为17500小时左右,市场总投资约为13亿元,总收入超过15亿元。从2009年的4亿元、2010年的7亿元、2011年的10亿元,再到2012年的15亿元,纪录片市场规模四年间翻了近两番,中国纪录片正在走出“低端制作与无效传播”的恶性循环。2012年中国纪录片海外销售达到2200万元,其中央视纪录频道纪录片海外销售达248万美元,突破历史最高纪录。
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纪录片具有较强的国际文化交流适应性、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等特点,是一条影视文化进入国际主流媒体播出、占领国际主流影视节目份额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去年9月举办的首届中国纪录片发展年会上,国家广电总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曹寅曾表示,“下一步总局将加大对纪录片出口的引导和支持,力争到2014年国产纪录片出口量突破4000小时,金额突破200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