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在世上生活的方式无外乎两种:一种是交往;一种是独处。对于每个人来说,这两种方式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是由于性格的差异,有的人更爱交往,而有的人更喜独处。
我是一个性格相对内向的人,所以也就更喜欢独处。尤其是人到中年,发觉自己越来越不习惯那种无趣的应酬,也没有了年轻时约上几个朋友随心所欲,高谈阔论的雅兴,更多的时候,我选择独处。独处久了,我慢慢有了一种体验:人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才能让自己真正的沉淀下来,孕育、唤醒和激发出自身的创造力。
古人说:耕读传家远,诗书济世长。像我们这些生于七十年代的农家子弟,很多都是靠勤奋读书才走出了农门。离开了农村,改变了命运,自然对书有着不一般的深厚感情,读书也就成了很多人一辈子的爱好。有些不谦虚地说,我也算是一个爱好读书的人。只不过相比那些嗜书如命、博学多才的读书人,我也就是“小巫见大巫”而已,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
大多数日子里,晚饭之后,出门散步半小时,我就会走进书房,打开台灯,坐在书桌前,捧起一本本书如醉如痴地读。说是书房,其实也就一间不足十平方的屋子,两个书柜,一张书桌,再加一张小床,已经占满了整个空间,名副其实的“陋室”,倒是那满满两个书柜的书,对我来说无异于“宝贝”。有时候坐着读书读累了,我就会躺在那张小床上,或趴在床上看,或背靠床头仰读,怎么随意怎么好,一本看乏了就再换一本。很多个夜晚,读着读着便困了,不知不觉就睡着了,早上醒来才发现自己就那样和衣横躺在床上,书翻开着扔在一旁。妻子责怪我邋遢慵懒,说我是“书虫”。我却乐此不疲,改不掉这因夜读而邋遢的习惯。
我读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感受着孙少安、孙少平、田晓霞等一群世世代代生活在黄土高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人,在社會大变革的背景下,演绎着一幕幕人生与爱情、苦难与拼搏、生老与病死的悲欢故事,从中知道了什么是平凡和苦难,什么是生活,什么是伟大。每读一次,我都会被书中那些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平凡的感情感动一次,心灵都会受到一次冲击与震撼。读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就像在读人生,情思或浓或淡,光影或明或暗。那一字一句深邃、忧伤而又美丽的文字,吸引着我爱不释手的一篇一篇地读下去。作者用平淡的文字记录着父亲的逝去、母亲的衰老、儿子的成长与离开……那一个个美丽的稍纵即逝的瞬间,都会触及我内心最脆弱的地方,无形中净化着我这颗被世俗、被尘埃腐蚀着的心灵。起初刚开始读时,我并没能真正体会到作者那一次次目送中饱含着的生命的真情和人生的感悟,直到我自己的父母日渐衰老,孩子也慢慢长大,经历了一次次春节过后年迈的父母目送我们离家返城上班,我和妻子目送女儿独自一人离家求学的亲人离别之后,我才真正懂得了目送的真谛:人这一生中,你会在希冀与祝福中目送自己的孩子离你远去,你也会在无可奈何、无能为力中目送自己的父母老去、逝去,目送身边的亲人一个个地远去,最后只剩你自己。可你必须学会笑着面对这一切,因为,人生本来就是一次旅程。读《周国平散文精选》,那一篇篇随笔散文的字里行间都透着淡然。周国平先生对人生、人性的睿智思考与深刻感悟,让我不得不一遍遍叩问自己的心灵,也让我真正懂得了人性中的真、善、美。
夜深人静之时,往往也是我独处夜读之时。独处夜读有一种心的宁静,可以让我远离尘世的喧嚣,抛去内心的浮躁。对于我来说,读书更大的乐趣是可以在读书中自我发现,知道自己其实知之甚少,还有很多未知的东西需要从书中去学习去汲取。可人生短暂,短暂的人生能够给予我们多少独处读书的时间?在这有限的人生和独处时光中,我们又能遂心顺愿的读完多少书?我无法告诉自己一个确切的答案,唯有珍惜每一次独处的时光,尽可能多读几本好书。
(作者单位:襄阳市保康县教育局)
责任编辑 张敏
我是一个性格相对内向的人,所以也就更喜欢独处。尤其是人到中年,发觉自己越来越不习惯那种无趣的应酬,也没有了年轻时约上几个朋友随心所欲,高谈阔论的雅兴,更多的时候,我选择独处。独处久了,我慢慢有了一种体验:人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才能让自己真正的沉淀下来,孕育、唤醒和激发出自身的创造力。
古人说:耕读传家远,诗书济世长。像我们这些生于七十年代的农家子弟,很多都是靠勤奋读书才走出了农门。离开了农村,改变了命运,自然对书有着不一般的深厚感情,读书也就成了很多人一辈子的爱好。有些不谦虚地说,我也算是一个爱好读书的人。只不过相比那些嗜书如命、博学多才的读书人,我也就是“小巫见大巫”而已,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
大多数日子里,晚饭之后,出门散步半小时,我就会走进书房,打开台灯,坐在书桌前,捧起一本本书如醉如痴地读。说是书房,其实也就一间不足十平方的屋子,两个书柜,一张书桌,再加一张小床,已经占满了整个空间,名副其实的“陋室”,倒是那满满两个书柜的书,对我来说无异于“宝贝”。有时候坐着读书读累了,我就会躺在那张小床上,或趴在床上看,或背靠床头仰读,怎么随意怎么好,一本看乏了就再换一本。很多个夜晚,读着读着便困了,不知不觉就睡着了,早上醒来才发现自己就那样和衣横躺在床上,书翻开着扔在一旁。妻子责怪我邋遢慵懒,说我是“书虫”。我却乐此不疲,改不掉这因夜读而邋遢的习惯。
我读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感受着孙少安、孙少平、田晓霞等一群世世代代生活在黄土高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人,在社會大变革的背景下,演绎着一幕幕人生与爱情、苦难与拼搏、生老与病死的悲欢故事,从中知道了什么是平凡和苦难,什么是生活,什么是伟大。每读一次,我都会被书中那些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平凡的感情感动一次,心灵都会受到一次冲击与震撼。读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就像在读人生,情思或浓或淡,光影或明或暗。那一字一句深邃、忧伤而又美丽的文字,吸引着我爱不释手的一篇一篇地读下去。作者用平淡的文字记录着父亲的逝去、母亲的衰老、儿子的成长与离开……那一个个美丽的稍纵即逝的瞬间,都会触及我内心最脆弱的地方,无形中净化着我这颗被世俗、被尘埃腐蚀着的心灵。起初刚开始读时,我并没能真正体会到作者那一次次目送中饱含着的生命的真情和人生的感悟,直到我自己的父母日渐衰老,孩子也慢慢长大,经历了一次次春节过后年迈的父母目送我们离家返城上班,我和妻子目送女儿独自一人离家求学的亲人离别之后,我才真正懂得了目送的真谛:人这一生中,你会在希冀与祝福中目送自己的孩子离你远去,你也会在无可奈何、无能为力中目送自己的父母老去、逝去,目送身边的亲人一个个地远去,最后只剩你自己。可你必须学会笑着面对这一切,因为,人生本来就是一次旅程。读《周国平散文精选》,那一篇篇随笔散文的字里行间都透着淡然。周国平先生对人生、人性的睿智思考与深刻感悟,让我不得不一遍遍叩问自己的心灵,也让我真正懂得了人性中的真、善、美。
夜深人静之时,往往也是我独处夜读之时。独处夜读有一种心的宁静,可以让我远离尘世的喧嚣,抛去内心的浮躁。对于我来说,读书更大的乐趣是可以在读书中自我发现,知道自己其实知之甚少,还有很多未知的东西需要从书中去学习去汲取。可人生短暂,短暂的人生能够给予我们多少独处读书的时间?在这有限的人生和独处时光中,我们又能遂心顺愿的读完多少书?我无法告诉自己一个确切的答案,唯有珍惜每一次独处的时光,尽可能多读几本好书。
(作者单位:襄阳市保康县教育局)
责任编辑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