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传统教学、应试教育的怪圈,制约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改革。新课改下,以“背”和“会”为着眼点,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强调“背”的必要,探索“会”的方法,在政治教学中实现“三个改变”,对完成初中政治课的历史使命,培养四有新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初中政治教学 背 会
传统的政治教学,就是“一言堂”、“满堂灌”,照本宣科,条条框框等教条式教学,政治课被简单地理解为说教课、背诵课。自实行开卷考试以来,这种观点虽然有所改观,然而围绕“应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传统教育模式依然根深蒂固,教学安排上明显偏重智育,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师把学生看成考试的机器,造成学生高分低能,心理负担过重。这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把背和会作为着眼点,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实现变“背”为“会”的一大跨越。
一、背的必要
提出这样的观点,不少人会质疑,新课程下强调背的必要性是否有点唐突。然而,笔者认为,学习政治一定要背。重要的知识点要背、判断事物正确与否的观点要背、基本的原理也要背。教育部于2000年3月13日发出政治科中考改革指导意见后,对政治科考试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初中政治课实行开卷考试,即考试时允许考生携带政治教材及相关资料进入考场,随时查阅。要求学生运用课本中的知识、观点、原理,联系国际国内重点热点问题、联系校园生活实际和自身的思想行为实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分析、解决试卷中的问题。翻课本虽然可以得到很多信息,但是毕竟是有时限性的,政治上的很多因素互相联系,往往没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把它们串联起来,要靠记忆。课本中的知识、观点、原理和实际问题同时在思维中出现,这就省去翻书查书的时间。我们可以把人脑比作电脑,内存大计算得快,要达到这一点必须不断加大内存,记背其实是理解性学习很好的辅助工具,而不是两种互相排斥的学习方法。
学习政治一定要背书,但要讲究一定的技巧,有内容、有目的地背,千万不要盲目地背。要让学生像摄影师穿的那种有很多口袋的背心,学到什么东西,就要记得哪个东西放进哪个口袋。这件布满口袋的背心,就是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新进来的信息,需要与学生本身的知识体系整合,才能记住,否则就是零散信息,很容易就忘记。理解本身是一种记背的过程,是对新信息先消化,再记下来。因此,背是一种知识的积累,也是一种知识的整合。对培养学生利用课本知识分析、处理社会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意义重大。
二、会的方法
从某种角度上看,“会”指的是理解和能力。从初中政治学习上讲,要求学生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知识进行理解和体会,形成良好的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实现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要做到这些,在政治教学中必须实现三个改变。
1.改变教师角色
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要让学生“会”必须坚信每个学生学习的潜能,做到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而且包括怎样做人。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让学生“会”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地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让学生“会”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燃起他们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们不断地向上攀登。让学生“会”,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诱导学生内在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表现自己的独立性。让学生“会”,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参与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对学生的尊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更有情感。教师只有转变角色,才能充分体现初中政治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才能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改变教学模式
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政治知识本身就具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而表现它的语言、文字则是抽象简单的。让中学生的学习丰富起来,必须根据初中政治的学科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把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变“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学习方式为通过各种“实践”培养能力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在做中学、尝试中学、玩中学”等新型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领会和学习政治课所倡导的做人道理。
3.改变教学方法
(1)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运用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政治教学不可缺少的方法,要求教师在陈述充满激情事件时要情绪饱满,慷慨陈词,达到渲染气氛、煽动学生情感的效果;而在讲述充满真情故事时,则要语气轻缓,和风细雨般把真情渗入学生心中,使他们为之动情。运用情感进行教学,教师必须有真情实感。教师充满激情的讲述,可以使师生的情感融通,达到很强的艺术感染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信息技术与学科相整合。信息时代,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生动的画面和悦耳的声音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使学生进入情境,对学习任务感兴趣。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大多喜欢直观、感性的教学方式。在政治课中有许多重点、难点,有时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费力,且枯燥无味,而运用多媒体新技术进行教学,能够增强教材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借助形、色、声、情、奇配合,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和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学法指导。在政治教学过程中,对于同样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一样。有的学习轻松,效果很好,有的感到很困难,效果不好。究其原因,除了学生的基础有差别以外,学习方法的差异也是重要的原因。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其中最重要的是老师的指导。学习方法的指导,只有符合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一般规律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一般规律,明确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部分教师对学习方法的理解存在偏差,不够重视。为了让学生在各级各类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老师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由于在学校没有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到了工作岗位以后,不会继续学习,不能掌握现代知识,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给工作和个人的继续发展都造成损失及影响。为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应该对学法指导有足够的明确的认识。
背与会是一对统一的矛盾体,变背为会的跨越,对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只有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的基本特点,不断改革创新,才能适应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才能为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关键词: 初中政治教学 背 会
传统的政治教学,就是“一言堂”、“满堂灌”,照本宣科,条条框框等教条式教学,政治课被简单地理解为说教课、背诵课。自实行开卷考试以来,这种观点虽然有所改观,然而围绕“应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传统教育模式依然根深蒂固,教学安排上明显偏重智育,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师把学生看成考试的机器,造成学生高分低能,心理负担过重。这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把背和会作为着眼点,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实现变“背”为“会”的一大跨越。
一、背的必要
提出这样的观点,不少人会质疑,新课程下强调背的必要性是否有点唐突。然而,笔者认为,学习政治一定要背。重要的知识点要背、判断事物正确与否的观点要背、基本的原理也要背。教育部于2000年3月13日发出政治科中考改革指导意见后,对政治科考试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初中政治课实行开卷考试,即考试时允许考生携带政治教材及相关资料进入考场,随时查阅。要求学生运用课本中的知识、观点、原理,联系国际国内重点热点问题、联系校园生活实际和自身的思想行为实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分析、解决试卷中的问题。翻课本虽然可以得到很多信息,但是毕竟是有时限性的,政治上的很多因素互相联系,往往没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把它们串联起来,要靠记忆。课本中的知识、观点、原理和实际问题同时在思维中出现,这就省去翻书查书的时间。我们可以把人脑比作电脑,内存大计算得快,要达到这一点必须不断加大内存,记背其实是理解性学习很好的辅助工具,而不是两种互相排斥的学习方法。
学习政治一定要背书,但要讲究一定的技巧,有内容、有目的地背,千万不要盲目地背。要让学生像摄影师穿的那种有很多口袋的背心,学到什么东西,就要记得哪个东西放进哪个口袋。这件布满口袋的背心,就是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新进来的信息,需要与学生本身的知识体系整合,才能记住,否则就是零散信息,很容易就忘记。理解本身是一种记背的过程,是对新信息先消化,再记下来。因此,背是一种知识的积累,也是一种知识的整合。对培养学生利用课本知识分析、处理社会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意义重大。
二、会的方法
从某种角度上看,“会”指的是理解和能力。从初中政治学习上讲,要求学生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知识进行理解和体会,形成良好的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实现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要做到这些,在政治教学中必须实现三个改变。
1.改变教师角色
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要让学生“会”必须坚信每个学生学习的潜能,做到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而且包括怎样做人。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让学生“会”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地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让学生“会”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燃起他们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们不断地向上攀登。让学生“会”,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诱导学生内在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表现自己的独立性。让学生“会”,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参与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对学生的尊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更有情感。教师只有转变角色,才能充分体现初中政治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才能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改变教学模式
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政治知识本身就具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而表现它的语言、文字则是抽象简单的。让中学生的学习丰富起来,必须根据初中政治的学科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把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变“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学习方式为通过各种“实践”培养能力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在做中学、尝试中学、玩中学”等新型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领会和学习政治课所倡导的做人道理。
3.改变教学方法
(1)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运用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政治教学不可缺少的方法,要求教师在陈述充满激情事件时要情绪饱满,慷慨陈词,达到渲染气氛、煽动学生情感的效果;而在讲述充满真情故事时,则要语气轻缓,和风细雨般把真情渗入学生心中,使他们为之动情。运用情感进行教学,教师必须有真情实感。教师充满激情的讲述,可以使师生的情感融通,达到很强的艺术感染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信息技术与学科相整合。信息时代,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生动的画面和悦耳的声音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使学生进入情境,对学习任务感兴趣。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大多喜欢直观、感性的教学方式。在政治课中有许多重点、难点,有时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费力,且枯燥无味,而运用多媒体新技术进行教学,能够增强教材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借助形、色、声、情、奇配合,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和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学法指导。在政治教学过程中,对于同样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一样。有的学习轻松,效果很好,有的感到很困难,效果不好。究其原因,除了学生的基础有差别以外,学习方法的差异也是重要的原因。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其中最重要的是老师的指导。学习方法的指导,只有符合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一般规律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一般规律,明确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部分教师对学习方法的理解存在偏差,不够重视。为了让学生在各级各类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老师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由于在学校没有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到了工作岗位以后,不会继续学习,不能掌握现代知识,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给工作和个人的继续发展都造成损失及影响。为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应该对学法指导有足够的明确的认识。
背与会是一对统一的矛盾体,变背为会的跨越,对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只有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的基本特点,不断改革创新,才能适应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才能为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