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有关概念流利的实证研究,探讨了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培养学生隐喻能力的可能性以及该尝试会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概念流利;隐喻能力;外语教学
1.引言
早在1972年Selinker就发现,接受课堂语言教学的绝大部分学生只能接近二语母语操持者水平,最终能够真正达到二语母语操持者水平的不超过5%。加拿大多伦多大学Marcel Danesi教授将这一现象称为二语教学困境(SLT dilemma)。[1]
20世纪大量的应用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研究试图通过言语流利(verbal fluency)即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来破解这一难题。但由于对语言、认知和思维之间的关系认识有限,无法找出问题的根源,效果并不理想。近年,Danesi结合当代语言学理论和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要培养学生获得并稳步提高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流利,外语教学就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概念流利(conceptual fluency),这无疑给探索中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和学双方(尤其是教的一方)拓开了一个新视野。
根据概念流利理论,任何语言系统背后都存在一个庞大的概念系统,这一系统不仅是语言的基础,也是认知功能的基础。人们基于概念系统进行思维、认知和阐释世界。Danesi认为:“一种语言中的概念流利就是要懂得该语言如何以隐喻建构为基础反映或编码其概念。”概念流利不仅需要有隐喻词汇知识,而且还需要考虑与社会、文化、人际等相关的各种规约[2]。这种知识对于本族语操持者来说一般与语言知识和交际知识一样都是无意识的,而对于外语学习者而言,则需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是外语学习的最高境界。概念流利是一门语言中所有语言行为的基础,因此词汇、语法以及交际技巧运用方面的问题往往也是源于概念流利缺失[3]。据此,学习者要想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完全符合目的语本族语操持者的表达习惯,就必须利用目的语概念系统进行表达。概念流利的核心问题是概念的重组。所谓概念重组,就是使用外语重新对世界进行概念化,最终在学习者头脑中形成外语模式的概念化世界。[4]这一重新概念化过程不仅包括词汇和文化概念,也包括语法范畴。[5]
2.概念流利的含义
根据Danesi的认识,所谓概念流利,就是把目的语的表层结构(如词汇、语法)与其所反映的概念底层结构匹配起来所达到的能力。[6]在他看来,要达到这个目的,外语学习须是概念重组(conceptual reorganization)过程。概念重组大致分如下三种类型:其一,当本族语和目的语表面形式折射相同概念结构时,概念重组是同形的(isomorphic)。如“一氧化碳”与“carbon monoxide”都指同一种有毒气体,再如“计算机、电脑”与“computer”指同一类机器设备。其二,如果只存在部分重叠(overlapping),外语学习者就必须内化有别于本民族的概念结构。如“goat”在英语中除指“山羊”外,还可指“好色的男人”,有“色鬼”之意。再如,“owl”和“猫头鹰”虽指同一种动物,但owl在英语中象征“智慧”,而“猫头鹰”对汉人来说则预示着“凶兆”。其三,如果两种语言的词汇语法反映迥然不同的概念结构,概念重组则只能是“重新洗牌”。如eat one’s words是“收回自己的话”,而不是“食言”(break one’s promise)。由于人类面对相同的自然物,受同一自然规律支配,因而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相同或相似的认识和划分。但是,任何两个民族看待和划分抽象世界的方式都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外语学习初期经历的同形概念重组在中高级阶段逐渐让位于后两种类型的概念重组。这或许是我国大学外语教学双方颇感困惑的根本原因。
需要说明,Danesi强调,外语学习中概念重组这一观点并非一种关于心理的理论,而是提醒我们,外语学习的过程不可能是用一套概念系统来取代另一套概念系统,而是使两套概念系统的意义同时纳入学习者的头脑。由此看来,外语学习实质上就是概念道地化(indigenization)的过程。下面我们从理论和学生实际表现两方面来阐述在外语教学中把概念流利放在显要位置的必要性。
3.提倡概念流利的必要性
语言本质上是人类感知、认识世界,通过心智活动,将体验到的外在现实加以概念化并将其编码的过程。[7]语言的词汇、语法、语用规则等都体现了其文化概念体系。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理解与观察世界的方式,这种对世界概念化的不同在其语言的词汇、语法以及语用等各个层面都有体现。因此,语言中形式的差异,以及语用的差异并不单单是语言层面的问题,更多是概念层面的问题,因为不同的语言显示了不同的文化团体在各自体系中如何建立联系、进行范畴化等。
回顾过去的二语教学理论的发展,不管理论界倡导使用何种教学方法,过去的外语教学一直都是在通过教授语言表面的语法形式,使学生达到语言的流利。Danesi(1992)指出,现有的教学大纲只关注语言的流利性,而没有足够重视学习者的概念流利性。学生只有掌握了本族语者语篇中体现的概念合适性的能力,才能够理解并说出地道的、合乎目的语文化的外语。现有的教学都忽视了语言是概念的现象。教师很少教授学生目的语中的概念体系,而且这个概念体系一般与他们的母语差异很大。这也就是学习外语费时低效的原因之一。强调语言的流利性仅能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不能促进他们对母语与外语不同概念体系的理解与掌握。外语学习不仅仅学习语言形式,更重要的是学习并掌握语言中潜在的概念体系。[8]现实中,很少有外语学习者能够很好地达到这一点,而且外语教学中对概念流利性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4.隐喻能力与概念流利性相关研究及启示
二语习得教学和研究的历史一直存在着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的辩论,前者注重语言的形式及语言能力的研究,而后者注重语言的实际交际功能及交际能力的研究。[9]“语言能力”由Chomsky提出,实际上指的是“语法能力”。有许多句子虽然符合语法,但在实际交流中母语者却不会使用,因此,Hymes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Canale
关键词:概念流利;隐喻能力;外语教学
1.引言
早在1972年Selinker就发现,接受课堂语言教学的绝大部分学生只能接近二语母语操持者水平,最终能够真正达到二语母语操持者水平的不超过5%。加拿大多伦多大学Marcel Danesi教授将这一现象称为二语教学困境(SLT dilemma)。[1]
20世纪大量的应用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研究试图通过言语流利(verbal fluency)即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来破解这一难题。但由于对语言、认知和思维之间的关系认识有限,无法找出问题的根源,效果并不理想。近年,Danesi结合当代语言学理论和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要培养学生获得并稳步提高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流利,外语教学就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概念流利(conceptual fluency),这无疑给探索中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和学双方(尤其是教的一方)拓开了一个新视野。
根据概念流利理论,任何语言系统背后都存在一个庞大的概念系统,这一系统不仅是语言的基础,也是认知功能的基础。人们基于概念系统进行思维、认知和阐释世界。Danesi认为:“一种语言中的概念流利就是要懂得该语言如何以隐喻建构为基础反映或编码其概念。”概念流利不仅需要有隐喻词汇知识,而且还需要考虑与社会、文化、人际等相关的各种规约[2]。这种知识对于本族语操持者来说一般与语言知识和交际知识一样都是无意识的,而对于外语学习者而言,则需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是外语学习的最高境界。概念流利是一门语言中所有语言行为的基础,因此词汇、语法以及交际技巧运用方面的问题往往也是源于概念流利缺失[3]。据此,学习者要想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完全符合目的语本族语操持者的表达习惯,就必须利用目的语概念系统进行表达。概念流利的核心问题是概念的重组。所谓概念重组,就是使用外语重新对世界进行概念化,最终在学习者头脑中形成外语模式的概念化世界。[4]这一重新概念化过程不仅包括词汇和文化概念,也包括语法范畴。[5]
2.概念流利的含义
根据Danesi的认识,所谓概念流利,就是把目的语的表层结构(如词汇、语法)与其所反映的概念底层结构匹配起来所达到的能力。[6]在他看来,要达到这个目的,外语学习须是概念重组(conceptual reorganization)过程。概念重组大致分如下三种类型:其一,当本族语和目的语表面形式折射相同概念结构时,概念重组是同形的(isomorphic)。如“一氧化碳”与“carbon monoxide”都指同一种有毒气体,再如“计算机、电脑”与“computer”指同一类机器设备。其二,如果只存在部分重叠(overlapping),外语学习者就必须内化有别于本民族的概念结构。如“goat”在英语中除指“山羊”外,还可指“好色的男人”,有“色鬼”之意。再如,“owl”和“猫头鹰”虽指同一种动物,但owl在英语中象征“智慧”,而“猫头鹰”对汉人来说则预示着“凶兆”。其三,如果两种语言的词汇语法反映迥然不同的概念结构,概念重组则只能是“重新洗牌”。如eat one’s words是“收回自己的话”,而不是“食言”(break one’s promise)。由于人类面对相同的自然物,受同一自然规律支配,因而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相同或相似的认识和划分。但是,任何两个民族看待和划分抽象世界的方式都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外语学习初期经历的同形概念重组在中高级阶段逐渐让位于后两种类型的概念重组。这或许是我国大学外语教学双方颇感困惑的根本原因。
需要说明,Danesi强调,外语学习中概念重组这一观点并非一种关于心理的理论,而是提醒我们,外语学习的过程不可能是用一套概念系统来取代另一套概念系统,而是使两套概念系统的意义同时纳入学习者的头脑。由此看来,外语学习实质上就是概念道地化(indigenization)的过程。下面我们从理论和学生实际表现两方面来阐述在外语教学中把概念流利放在显要位置的必要性。
3.提倡概念流利的必要性
语言本质上是人类感知、认识世界,通过心智活动,将体验到的外在现实加以概念化并将其编码的过程。[7]语言的词汇、语法、语用规则等都体现了其文化概念体系。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理解与观察世界的方式,这种对世界概念化的不同在其语言的词汇、语法以及语用等各个层面都有体现。因此,语言中形式的差异,以及语用的差异并不单单是语言层面的问题,更多是概念层面的问题,因为不同的语言显示了不同的文化团体在各自体系中如何建立联系、进行范畴化等。
回顾过去的二语教学理论的发展,不管理论界倡导使用何种教学方法,过去的外语教学一直都是在通过教授语言表面的语法形式,使学生达到语言的流利。Danesi(1992)指出,现有的教学大纲只关注语言的流利性,而没有足够重视学习者的概念流利性。学生只有掌握了本族语者语篇中体现的概念合适性的能力,才能够理解并说出地道的、合乎目的语文化的外语。现有的教学都忽视了语言是概念的现象。教师很少教授学生目的语中的概念体系,而且这个概念体系一般与他们的母语差异很大。这也就是学习外语费时低效的原因之一。强调语言的流利性仅能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不能促进他们对母语与外语不同概念体系的理解与掌握。外语学习不仅仅学习语言形式,更重要的是学习并掌握语言中潜在的概念体系。[8]现实中,很少有外语学习者能够很好地达到这一点,而且外语教学中对概念流利性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4.隐喻能力与概念流利性相关研究及启示
二语习得教学和研究的历史一直存在着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的辩论,前者注重语言的形式及语言能力的研究,而后者注重语言的实际交际功能及交际能力的研究。[9]“语言能力”由Chomsky提出,实际上指的是“语法能力”。有许多句子虽然符合语法,但在实际交流中母语者却不会使用,因此,Hymes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Cana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