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陶行知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
一、课前导入生活化
为了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使原本枯燥的数学教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前,教师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学生身边的生活数学作为引子,在课前导入就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中的数学世界。以学习知识点为中心,以学生身边的生活数学为线,涌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进入新课前的欲望。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出示一幅颜色鲜艳的用正方形做轮子的自行车,问同学们这自行车漂亮吗?喜不喜欢(不喜欢),为什么(虽漂亮但不容易踩动)。我又把正方形车轮换成椭圆后再问学生喜不喜欢(不喜欢,因为骑这样自行车在平坦大路上都会像踩在颠跛不平的路一样,而且十分费劲。)最后我把椭圆形车轮换成圆形,学生才满意。我接着问:为什么车轮一定要用圆形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的认识。这样就把学生在生活中见到的生活常识转化为数学问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前导入生活化的常用方法有:呈现具有普遍性和思考价值的生活画面,让学生观察分析,从而体会和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的呈现法;展示实物,利用已有知识,引导学生积极互动,操作演算,从而引出新知识的实物法;以小品等游戏为中介,搭起教学内容通向学生与生活数学的桥梁的游戏法;引发学生回忆、反思已有的生活,从而领会数学无处不在的唤起法;开放地纳入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倾述个人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体验的倾述法。在这里,我运用了呈现法和实物法,激活学生探求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开启新课。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
生活是通过活动展现的,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体验和认知。新课标指出: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生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主动参与 “做数学、悟数学”,使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感悟数学知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例如,教学“一块长方形铁板,长20厘米,宽14厘米。从四个角剪去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然后做成盒子,这个盒子的容积是多少?”学生从这个平面的图形中,很难找到盒子的长、宽、高,从而无法求出盒子的体积。教学这道题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实践,组织他们去讨论,从而解决了问题。学生先按照题目意思画出平面图,剪去四个角,再把剩下的图折成长方体盒子。这时就有不少学生高兴地叫喊“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我没有让他们马上说出答案,而是要求他们:“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这时学生有强烈表现的欲望,急于把自己的发现和想法表达出来。他们都很主动,讨论也很热烈。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解题思路渐渐清晰、明朗。汇报时,学生的情绪都很兴奋,有的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思路,有的用算式表示解题的过程,可贵的是有一位同学提出了计算盒子表面积的问题……他们互相补充,成功地解答了这道数学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发现了平面图与长方体盒子的关系:这个平面图就是长方体盒子的展开图,长是(20-4)厘米,宽是(14-4)厘米,高是2厘米,同时培养了他们的空间相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应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课堂生活中来,让学习过程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在活动中,学生既用脑子想,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用心灵感受。总之,学生通过全身心的参与,从中获得真切的体验与感悟。
三、课后练习生活化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在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应该让他们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的某些实际问题。
例如在学了“元、角、分”之后,可开展 “红领巾超市”实践活动,学校和学生首先为活动作好准备,从整理物品到估价、贴标签、包装、再到宣传策划。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不仅仅在商品的估价、计算上有了一次锻炼,而且在人际交往、合作意识、商业意识等方面都有了真实的体验,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内在魅力。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我们要在数学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一、课前导入生活化
为了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使原本枯燥的数学教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前,教师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学生身边的生活数学作为引子,在课前导入就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中的数学世界。以学习知识点为中心,以学生身边的生活数学为线,涌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进入新课前的欲望。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出示一幅颜色鲜艳的用正方形做轮子的自行车,问同学们这自行车漂亮吗?喜不喜欢(不喜欢),为什么(虽漂亮但不容易踩动)。我又把正方形车轮换成椭圆后再问学生喜不喜欢(不喜欢,因为骑这样自行车在平坦大路上都会像踩在颠跛不平的路一样,而且十分费劲。)最后我把椭圆形车轮换成圆形,学生才满意。我接着问:为什么车轮一定要用圆形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的认识。这样就把学生在生活中见到的生活常识转化为数学问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前导入生活化的常用方法有:呈现具有普遍性和思考价值的生活画面,让学生观察分析,从而体会和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的呈现法;展示实物,利用已有知识,引导学生积极互动,操作演算,从而引出新知识的实物法;以小品等游戏为中介,搭起教学内容通向学生与生活数学的桥梁的游戏法;引发学生回忆、反思已有的生活,从而领会数学无处不在的唤起法;开放地纳入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倾述个人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体验的倾述法。在这里,我运用了呈现法和实物法,激活学生探求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开启新课。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
生活是通过活动展现的,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体验和认知。新课标指出: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生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主动参与 “做数学、悟数学”,使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感悟数学知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例如,教学“一块长方形铁板,长20厘米,宽14厘米。从四个角剪去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然后做成盒子,这个盒子的容积是多少?”学生从这个平面的图形中,很难找到盒子的长、宽、高,从而无法求出盒子的体积。教学这道题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实践,组织他们去讨论,从而解决了问题。学生先按照题目意思画出平面图,剪去四个角,再把剩下的图折成长方体盒子。这时就有不少学生高兴地叫喊“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我没有让他们马上说出答案,而是要求他们:“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这时学生有强烈表现的欲望,急于把自己的发现和想法表达出来。他们都很主动,讨论也很热烈。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解题思路渐渐清晰、明朗。汇报时,学生的情绪都很兴奋,有的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思路,有的用算式表示解题的过程,可贵的是有一位同学提出了计算盒子表面积的问题……他们互相补充,成功地解答了这道数学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发现了平面图与长方体盒子的关系:这个平面图就是长方体盒子的展开图,长是(20-4)厘米,宽是(14-4)厘米,高是2厘米,同时培养了他们的空间相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应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课堂生活中来,让学习过程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在活动中,学生既用脑子想,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用心灵感受。总之,学生通过全身心的参与,从中获得真切的体验与感悟。
三、课后练习生活化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在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应该让他们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的某些实际问题。
例如在学了“元、角、分”之后,可开展 “红领巾超市”实践活动,学校和学生首先为活动作好准备,从整理物品到估价、贴标签、包装、再到宣传策划。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不仅仅在商品的估价、计算上有了一次锻炼,而且在人际交往、合作意识、商业意识等方面都有了真实的体验,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内在魅力。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我们要在数学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以适应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