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在数学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培养数感,拓展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因此,教数学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教师的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也是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力,最终形成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新世纪合格人才。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力培养。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启动器”,它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从潜伏状态进入活动状态,是启动学生思维的兴奋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注意把学生的思维活动集中到新知识的探索上去。
如教学“工程问题应用题”,在引导学生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的关系,解答了“一条水渠长600米,由甲队独修要20天完成,乙队独修要30天完成。两队合修要多少天完成?”后,教师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题中的工作总量“600米”擦去(边讲边擦),同学们还能解答吗“学生疑问重重,激起了强烈的探究兴趣。这时教师趋势引入新课,就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思维
思维始于动作。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能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思维支柱,从而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让他们通过摆一摆、量一量、折一折等操作活动,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数学问题,帮助思维,理解数学概念。
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待他们明确操作目的后,让他们从2捆零3根里拿去7根,观察还剩下多少根。学生操作后,让他们说出不同的拿法:①先拿去零散的3根,再打开一捆从中取出4根,还剩下1捆零6根;②先打开一捆,从中取出7根,把余下的3根和原来的3根放在一起,还剩下一捆零6根;③先打开一捆和零散的3根放在一起,再从中取出7根,还剩下1捆零6根。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归纳出口算的方法。这样借助直观形象的感性认识,以操作为手段,表表象为桥梁,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三、教给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思维。
学生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内部认识过程,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抓住关键、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而且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学会思维。正如教育家赞科夫指出的:“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教师可这样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第一,复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想一想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怎样得来的;第二,指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想一想能否用以前推导某些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第三,采用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第四,研究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与原梯形的上底、下底、高之间的关系,并由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原梯形面积间的关系,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梯形面积的教学,关键是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由于学生已经有用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用拼合的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经验,因此以上四步引导学生研究梯形面积的方法完全可行。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且学到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即把新的问题转化归结为熟悉的基本问题加以解决的方法。
四、精心设计练习,发展学生思维
练习是形成技能的基础,也是训练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最佳途径。要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得以深化,精心设计练习是非常重要的。
(一)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生。
在练习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训练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问题,能有效地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例如解答应用题:某工厂男工人数与女工人数的比是5:3,女工人数比男工人数少148人,工厂共有工人多少人?这道应用题有多种解法,既可以用比例方法解、列方程解,又可以用解整数应用题的方法、解分数应用题的方法解,既可以把工厂共有人数看作单位“1”。又可把男工人数(或女工人数)看作单位“1”。利用这样的题对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可以广开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二)利用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在设计练习时采用一题多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他们思维的深刻性。例如设计以下一题多变的题组:1、某水泥厂5月份生产水泥300吨,是6月份生产水泥吨数的40%,6月份生产水泥多少吨?2、某水泥厂6月份生产水泥300吨,比5月份增产40%,5月份生产水泥多少吨?3、某水泥厂6月份生产水泥300吨,比5月份增产40%,5月份生产水泥吨数是6月份的百分之几?这样由于题目条件的变化,或问题的变化,使题组更具有递进的层次性,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利用答案不唯一的题目,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小学数学课本上的练习题,一般来说解题的结果是唯一的,这样处理对小学生是比较好的,但容易形成学生思维的单一性。如果适当补充一些答案不唯一的题目,显然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是有益的。例如让学生计算“长、宽、高分别是12分米、8分米和6分米”的纸箱的占地面积,由于纸箱放置的方法不同,它的占地面积就有三种答案,这就需要学生根据不同的放置方法进行分析,对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他们思维的多向性帮助甚大。
总之,在小学数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之一。要在教学中不断研究、探索和总结,形成一套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科学理论体系来指导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性能力的发展,达到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因此要借助于数学这一门学科,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力培养。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启动器”,它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从潜伏状态进入活动状态,是启动学生思维的兴奋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注意把学生的思维活动集中到新知识的探索上去。
如教学“工程问题应用题”,在引导学生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的关系,解答了“一条水渠长600米,由甲队独修要20天完成,乙队独修要30天完成。两队合修要多少天完成?”后,教师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题中的工作总量“600米”擦去(边讲边擦),同学们还能解答吗“学生疑问重重,激起了强烈的探究兴趣。这时教师趋势引入新课,就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思维
思维始于动作。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能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思维支柱,从而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让他们通过摆一摆、量一量、折一折等操作活动,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数学问题,帮助思维,理解数学概念。
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待他们明确操作目的后,让他们从2捆零3根里拿去7根,观察还剩下多少根。学生操作后,让他们说出不同的拿法:①先拿去零散的3根,再打开一捆从中取出4根,还剩下1捆零6根;②先打开一捆,从中取出7根,把余下的3根和原来的3根放在一起,还剩下一捆零6根;③先打开一捆和零散的3根放在一起,再从中取出7根,还剩下1捆零6根。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归纳出口算的方法。这样借助直观形象的感性认识,以操作为手段,表表象为桥梁,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三、教给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思维。
学生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内部认识过程,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抓住关键、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而且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学会思维。正如教育家赞科夫指出的:“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教师可这样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第一,复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想一想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怎样得来的;第二,指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想一想能否用以前推导某些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第三,采用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第四,研究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与原梯形的上底、下底、高之间的关系,并由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原梯形面积间的关系,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梯形面积的教学,关键是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由于学生已经有用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用拼合的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经验,因此以上四步引导学生研究梯形面积的方法完全可行。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且学到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即把新的问题转化归结为熟悉的基本问题加以解决的方法。
四、精心设计练习,发展学生思维
练习是形成技能的基础,也是训练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最佳途径。要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得以深化,精心设计练习是非常重要的。
(一)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生。
在练习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训练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问题,能有效地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例如解答应用题:某工厂男工人数与女工人数的比是5:3,女工人数比男工人数少148人,工厂共有工人多少人?这道应用题有多种解法,既可以用比例方法解、列方程解,又可以用解整数应用题的方法、解分数应用题的方法解,既可以把工厂共有人数看作单位“1”。又可把男工人数(或女工人数)看作单位“1”。利用这样的题对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可以广开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二)利用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在设计练习时采用一题多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他们思维的深刻性。例如设计以下一题多变的题组:1、某水泥厂5月份生产水泥300吨,是6月份生产水泥吨数的40%,6月份生产水泥多少吨?2、某水泥厂6月份生产水泥300吨,比5月份增产40%,5月份生产水泥多少吨?3、某水泥厂6月份生产水泥300吨,比5月份增产40%,5月份生产水泥吨数是6月份的百分之几?这样由于题目条件的变化,或问题的变化,使题组更具有递进的层次性,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利用答案不唯一的题目,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小学数学课本上的练习题,一般来说解题的结果是唯一的,这样处理对小学生是比较好的,但容易形成学生思维的单一性。如果适当补充一些答案不唯一的题目,显然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是有益的。例如让学生计算“长、宽、高分别是12分米、8分米和6分米”的纸箱的占地面积,由于纸箱放置的方法不同,它的占地面积就有三种答案,这就需要学生根据不同的放置方法进行分析,对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他们思维的多向性帮助甚大。
总之,在小学数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之一。要在教学中不断研究、探索和总结,形成一套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科学理论体系来指导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性能力的发展,达到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因此要借助于数学这一门学科,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