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遇见海明威》是马尔克斯对文学写作的自我理解。文章从写作视角探讨《遇见海明威》的独特感染力量。《遇见海明威》从一次街上偶然遇见作者心仪的文学大师说起,结合自己的文学创作经验对海明威提供给世人的写作模式做出一个评价。马尔克斯对文学大师的评价完全是个人化的,是从局部出发的文学写作偏见。如此的局部偏见,给后世人们的写作留下了鲜活的生命体验。
关键词:局部 偏见 马尔克斯 《遇见海明威》
马尔克斯与海明威,世界两大文学大师。他们的相遇,会产生什么惊艳世人的火花呢?《遇见海明威》是马尔克斯留给我们的心灵记录文字。笔者看到《遇见海明威》这个标题时,首先是好奇。好奇在世人阅读生涯中熟悉的这两个名字,当他们相遇的时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风景?他们会以什么样的方式遇见?两颗世人所崇拜的灵魂会碰撞出什么火花?笔者带着好奇翻开这个标题中所指向的遇见。
一、感性直观的局部形象引发阅读期待
很多读者都被马尔克斯写下的第一句话征服了。他说:“我一眼就把他认出来了,那是1957年巴黎一个春雨的日子,他和妻子玛丽·威尔许经过圣米榭勒大道。”这是一个文学家的开头。感性、直观,马尔克斯笔下的海明威呼之欲出。虽然只是一个局部描写,但是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从读者接受美学的角度说,这样的开头符合读者的阅读期待!因为读者期待的是能够看见“海明威”的形象,文章的第一句话正是顺应了读者的期待心理。沿着读者的阅读期待心理,当遇见自己心仪的崇拜对象时,内心的感觉才是最重要的。马尔克斯不愧是文学大师。他在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就聊起了相遇的感觉,这也是撩拨读者往下阅读的写作技巧。
读者期待两个伟大的文学家遇见后会有什么故事,在马尔克斯笔下是怎样记录的。马尔克斯在这篇遇见中,写下的是自己局部的感觉。
马尔克斯交代,文章写下的是当年已经59岁的海明威带给马尔克斯的感动。马尔克斯选择海明威出场的方式作为写作的开场吸引读者,比如海明威的穿着以及破旧形象,海明威当时:“穿着破旧的牛仔裤、格子衬衫,戴一顶棒球帽。唯一看起来跟他不搭调的是一副小圆金属框眼镜,仿佛很年轻就当上祖父似的。他已经59岁了,体格壮硕,想不看见都不行,他无疑想表现出粗犷的味道,可惜没有给人这种感觉,他的臀部很窄,粗糙的伐木靴上方是一双略显瘦削的腿。”但是,这并不影响海明威在世人心目中的气质——“生气蓬勃”。这是马尔克斯对海明威的感情,也是作为读者的我们所想象的海明威的印象。如果仅此而已,也许这篇遇见的文章就不会那么出色。马尔克斯善于在平常的叙述中突然制造一种让读者内心咯噔一下的感觉,仿佛一辆汽车行驶途中突然遇见一处拐弯。“想不到四年后他就去世了”,这样的安排出现在一段话的结束,着实会让读者内心紧张,紧张中期待着马尔克斯和海明威更多的遇见。
然而,马尔克斯似乎总是在吊着读者的胃口。
二、局部的态度勾引写作者与读者内心的感动
他注重的是自己内心的感觉,写出一种在不期而遇中的感动。当一个人遇见一个自己心目中的大师的感动,这种感动是一种令自己不安的感动。马尔克斯把这种不安形容为两个不同的“我”——一个想要亲自听大师说说自己的故事,一个只是想表达对大师的景仰。这两个纠结的“我”多么真实,缠绕着作者,以至于作者最后和大师只有一句简单而特别的交流。作者隔街喊着:“大——大——大师!”而作者得到的回答是:“再见,朋友!”这是这次遇见的独特之处。选择在“再见”的地带,叙说内心的情感波澜。马尔克斯不愧是大师,他善于调动读者的阅读期待,引发读者的好奇。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写出内心看不见的波涛汹涌。这也许是海明威对马尔克斯最大的生命感动,也是马尔克斯带给读者最大的生命感动。
读者在马尔克斯的文字里,倾听着一个大师对另一个大师的爱恋,如此隐秘而又如此动人。
在写下那句“再见,朋友!”的时候,马尔克斯的内心该是怎样的不舍呢?而这种不舍,马尔克斯又是怎样表达的呢?马尔克斯巧妙地避开了海明威的生活细节,选择海明威的文学写作特点对马尔克斯的创作影响,这样的策略,既是对海明威一生艺术追求的最高褒奖,也是对其所爱恋的大师深情的缅怀。马尔克斯满怀不舍的心情,回溯自己的创作,但其实并没有真正写到自己的创作细节。但是,他在短短的篇幅里,突出的是海明威的创作态度和技巧对自己的影响是如此的珍贵。其实马尔克斯提到的海明威的珍贵之处何尝不是留给所有学习写作的人的财富呢?例如:“当你觉得下笔不如过去容易,应该重读自己的作品,好记起写作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要没有访客和电话,哪里都可以写作。”“文学创作犹如冰山,有八分之七的体积在下面支撑,才会扎实。”马尔克斯在遇见中强调了海明威短篇小说的力量之美。而海明威短篇小说的影响也是世人皆知了。所以,读到这里,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动。但是马尔克斯在此处停留并不久,也许马尔克斯知道,世人皆知的道理再说就会落于平庸。
马尔克斯笔锋一转,说出一种局部的视角。
局部,总会存在一种偏见。正如马尔克斯在说遇见不同的两位风格迥异的大师给自己的感觉那样——福克纳的无模式的模式和海明威的有模式的模式。一个是可以让人着迷疯狂的世界,一个是可以让人模仿组合的写作技巧的世界。海明威太过技巧的技巧在海明威的短篇世界形成一种独特的深幽之美,马尔克斯是这样总结的:“他的短篇小说最大的优点就是让你觉得少了什么,这也正是其神秘优美之所在。”但是,令马尔克斯着迷的神秘并不是这种可见的技巧的完美,而是在海明威看起来没有得到世人承认的局部世界,也就是马尔克斯在文中特意提到的个人的局部见解。马尔克斯认为,海明威作为大师,也有不成功的作品,这种不成功是按照文章写作的模式来评判的。但马尔克斯却恰恰被这种世人认为的不成功的作品所折服。他是这样说的:“我倒觉得他最迷人最人性的作品就是他最不成功的长篇小说《过河入林》。就像他本人透露的,这原本是一篇短篇小说,不料误打误撞成了长篇小说,很难理解以他如此卓越的技巧,会出现这么多结构上的缺失和方法上的错误,极不自然,甚至矫揉造作的对话,竟然出自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此书在1950年出版,遭到严厉批评,但这些书评是错误的。海明威深感伤痛,从哈瓦那发了一封措辞激烈的电报来为自己辩护,像他这种地位的作家,这么做似乎有损颜面。这不只是他最好的作品,也是最具个人色彩的长篇小说。”这样的表述,完全是一种个人情感占主导的评价。而恰恰是这种个人局部的视野,看似是个人主观的情感占主导的评价,却因为源于最真实的内心,所以,也是最能打动读者的评价。当笔者读到此处:“他在某一秋天的黎明写下此书,对过往那些一去不回的歲月带着强烈的怀念,也强烈地预感到自己没几年好活了。他过去的作品尽管美丽而温柔,却没有注入多少个人色彩,或清晰传达他作品和人生最根本的情怀:胜利之无用。书中主角的死亡表面上平静而自然,其实变相地预示了海明威后来以自杀终结自己的一生。”这样的文字表述语气看似平静,却情涌字里行间。个体生命的一股惆怅,一种强烈的怀念!马尔克斯的叙述,是一个写作者对文学大师海明威的无限怀念。而读者,在马尔克斯的遇见文字里,怀念着海明威,同时也在怀念马尔克斯。海明威与马尔克斯,在他们的文学世界里,以艺术的方式表达对战争、死亡、人性、孤独的理解,带着永恒的迷人的气息,让人怀念!就如马尔克斯在文中表达出对海明威的迷恋一样,是在海明威的文学世界里,遇见海明威的灵魂,那些出现在海明威笔下的一切都带着海明威个人迷人的气息,水牛、斗牛士、拳击手、艺术家、枪手……意大利、西班牙、古巴,大半个地球的地方……马尔克斯有一句总结性的话语:“但凡曾被他拥有的,就让他赋予了灵魂,在他死后,带着这种灵魂,单独活在世上。”这种完全是个人主观情感化的局部表达,很自然地征服了读者。笔者以为,正如是海明威最不被世人认可的长篇小说征服了马尔克斯,马尔克斯认为海明威最不成功的作品恰恰是最具个人色彩的。只有个人色彩的东西,才最具情感的感染力。
关键词:局部 偏见 马尔克斯 《遇见海明威》
马尔克斯与海明威,世界两大文学大师。他们的相遇,会产生什么惊艳世人的火花呢?《遇见海明威》是马尔克斯留给我们的心灵记录文字。笔者看到《遇见海明威》这个标题时,首先是好奇。好奇在世人阅读生涯中熟悉的这两个名字,当他们相遇的时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风景?他们会以什么样的方式遇见?两颗世人所崇拜的灵魂会碰撞出什么火花?笔者带着好奇翻开这个标题中所指向的遇见。
一、感性直观的局部形象引发阅读期待
很多读者都被马尔克斯写下的第一句话征服了。他说:“我一眼就把他认出来了,那是1957年巴黎一个春雨的日子,他和妻子玛丽·威尔许经过圣米榭勒大道。”这是一个文学家的开头。感性、直观,马尔克斯笔下的海明威呼之欲出。虽然只是一个局部描写,但是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从读者接受美学的角度说,这样的开头符合读者的阅读期待!因为读者期待的是能够看见“海明威”的形象,文章的第一句话正是顺应了读者的期待心理。沿着读者的阅读期待心理,当遇见自己心仪的崇拜对象时,内心的感觉才是最重要的。马尔克斯不愧是文学大师。他在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就聊起了相遇的感觉,这也是撩拨读者往下阅读的写作技巧。
读者期待两个伟大的文学家遇见后会有什么故事,在马尔克斯笔下是怎样记录的。马尔克斯在这篇遇见中,写下的是自己局部的感觉。
马尔克斯交代,文章写下的是当年已经59岁的海明威带给马尔克斯的感动。马尔克斯选择海明威出场的方式作为写作的开场吸引读者,比如海明威的穿着以及破旧形象,海明威当时:“穿着破旧的牛仔裤、格子衬衫,戴一顶棒球帽。唯一看起来跟他不搭调的是一副小圆金属框眼镜,仿佛很年轻就当上祖父似的。他已经59岁了,体格壮硕,想不看见都不行,他无疑想表现出粗犷的味道,可惜没有给人这种感觉,他的臀部很窄,粗糙的伐木靴上方是一双略显瘦削的腿。”但是,这并不影响海明威在世人心目中的气质——“生气蓬勃”。这是马尔克斯对海明威的感情,也是作为读者的我们所想象的海明威的印象。如果仅此而已,也许这篇遇见的文章就不会那么出色。马尔克斯善于在平常的叙述中突然制造一种让读者内心咯噔一下的感觉,仿佛一辆汽车行驶途中突然遇见一处拐弯。“想不到四年后他就去世了”,这样的安排出现在一段话的结束,着实会让读者内心紧张,紧张中期待着马尔克斯和海明威更多的遇见。
然而,马尔克斯似乎总是在吊着读者的胃口。
二、局部的态度勾引写作者与读者内心的感动
他注重的是自己内心的感觉,写出一种在不期而遇中的感动。当一个人遇见一个自己心目中的大师的感动,这种感动是一种令自己不安的感动。马尔克斯把这种不安形容为两个不同的“我”——一个想要亲自听大师说说自己的故事,一个只是想表达对大师的景仰。这两个纠结的“我”多么真实,缠绕着作者,以至于作者最后和大师只有一句简单而特别的交流。作者隔街喊着:“大——大——大师!”而作者得到的回答是:“再见,朋友!”这是这次遇见的独特之处。选择在“再见”的地带,叙说内心的情感波澜。马尔克斯不愧是大师,他善于调动读者的阅读期待,引发读者的好奇。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写出内心看不见的波涛汹涌。这也许是海明威对马尔克斯最大的生命感动,也是马尔克斯带给读者最大的生命感动。
读者在马尔克斯的文字里,倾听着一个大师对另一个大师的爱恋,如此隐秘而又如此动人。
在写下那句“再见,朋友!”的时候,马尔克斯的内心该是怎样的不舍呢?而这种不舍,马尔克斯又是怎样表达的呢?马尔克斯巧妙地避开了海明威的生活细节,选择海明威的文学写作特点对马尔克斯的创作影响,这样的策略,既是对海明威一生艺术追求的最高褒奖,也是对其所爱恋的大师深情的缅怀。马尔克斯满怀不舍的心情,回溯自己的创作,但其实并没有真正写到自己的创作细节。但是,他在短短的篇幅里,突出的是海明威的创作态度和技巧对自己的影响是如此的珍贵。其实马尔克斯提到的海明威的珍贵之处何尝不是留给所有学习写作的人的财富呢?例如:“当你觉得下笔不如过去容易,应该重读自己的作品,好记起写作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要没有访客和电话,哪里都可以写作。”“文学创作犹如冰山,有八分之七的体积在下面支撑,才会扎实。”马尔克斯在遇见中强调了海明威短篇小说的力量之美。而海明威短篇小说的影响也是世人皆知了。所以,读到这里,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动。但是马尔克斯在此处停留并不久,也许马尔克斯知道,世人皆知的道理再说就会落于平庸。
马尔克斯笔锋一转,说出一种局部的视角。
局部,总会存在一种偏见。正如马尔克斯在说遇见不同的两位风格迥异的大师给自己的感觉那样——福克纳的无模式的模式和海明威的有模式的模式。一个是可以让人着迷疯狂的世界,一个是可以让人模仿组合的写作技巧的世界。海明威太过技巧的技巧在海明威的短篇世界形成一种独特的深幽之美,马尔克斯是这样总结的:“他的短篇小说最大的优点就是让你觉得少了什么,这也正是其神秘优美之所在。”但是,令马尔克斯着迷的神秘并不是这种可见的技巧的完美,而是在海明威看起来没有得到世人承认的局部世界,也就是马尔克斯在文中特意提到的个人的局部见解。马尔克斯认为,海明威作为大师,也有不成功的作品,这种不成功是按照文章写作的模式来评判的。但马尔克斯却恰恰被这种世人认为的不成功的作品所折服。他是这样说的:“我倒觉得他最迷人最人性的作品就是他最不成功的长篇小说《过河入林》。就像他本人透露的,这原本是一篇短篇小说,不料误打误撞成了长篇小说,很难理解以他如此卓越的技巧,会出现这么多结构上的缺失和方法上的错误,极不自然,甚至矫揉造作的对话,竟然出自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此书在1950年出版,遭到严厉批评,但这些书评是错误的。海明威深感伤痛,从哈瓦那发了一封措辞激烈的电报来为自己辩护,像他这种地位的作家,这么做似乎有损颜面。这不只是他最好的作品,也是最具个人色彩的长篇小说。”这样的表述,完全是一种个人情感占主导的评价。而恰恰是这种个人局部的视野,看似是个人主观的情感占主导的评价,却因为源于最真实的内心,所以,也是最能打动读者的评价。当笔者读到此处:“他在某一秋天的黎明写下此书,对过往那些一去不回的歲月带着强烈的怀念,也强烈地预感到自己没几年好活了。他过去的作品尽管美丽而温柔,却没有注入多少个人色彩,或清晰传达他作品和人生最根本的情怀:胜利之无用。书中主角的死亡表面上平静而自然,其实变相地预示了海明威后来以自杀终结自己的一生。”这样的文字表述语气看似平静,却情涌字里行间。个体生命的一股惆怅,一种强烈的怀念!马尔克斯的叙述,是一个写作者对文学大师海明威的无限怀念。而读者,在马尔克斯的遇见文字里,怀念着海明威,同时也在怀念马尔克斯。海明威与马尔克斯,在他们的文学世界里,以艺术的方式表达对战争、死亡、人性、孤独的理解,带着永恒的迷人的气息,让人怀念!就如马尔克斯在文中表达出对海明威的迷恋一样,是在海明威的文学世界里,遇见海明威的灵魂,那些出现在海明威笔下的一切都带着海明威个人迷人的气息,水牛、斗牛士、拳击手、艺术家、枪手……意大利、西班牙、古巴,大半个地球的地方……马尔克斯有一句总结性的话语:“但凡曾被他拥有的,就让他赋予了灵魂,在他死后,带着这种灵魂,单独活在世上。”这种完全是个人主观情感化的局部表达,很自然地征服了读者。笔者以为,正如是海明威最不被世人认可的长篇小说征服了马尔克斯,马尔克斯认为海明威最不成功的作品恰恰是最具个人色彩的。只有个人色彩的东西,才最具情感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