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的偏见是最美的遇见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june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遇见海明威》是马尔克斯对文学写作的自我理解。文章从写作视角探讨《遇见海明威》的独特感染力量。《遇见海明威》从一次街上偶然遇见作者心仪的文学大师说起,结合自己的文学创作经验对海明威提供给世人的写作模式做出一个评价。马尔克斯对文学大师的评价完全是个人化的,是从局部出发的文学写作偏见。如此的局部偏见,给后世人们的写作留下了鲜活的生命体验。
  关键词:局部 偏见 马尔克斯 《遇见海明威》
  马尔克斯与海明威,世界两大文学大师。他们的相遇,会产生什么惊艳世人的火花呢?《遇见海明威》是马尔克斯留给我们的心灵记录文字。笔者看到《遇见海明威》这个标题时,首先是好奇。好奇在世人阅读生涯中熟悉的这两个名字,当他们相遇的时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风景?他们会以什么样的方式遇见?两颗世人所崇拜的灵魂会碰撞出什么火花?笔者带着好奇翻开这个标题中所指向的遇见。
  一、感性直观的局部形象引发阅读期待
  很多读者都被马尔克斯写下的第一句话征服了。他说:“我一眼就把他认出来了,那是1957年巴黎一个春雨的日子,他和妻子玛丽·威尔许经过圣米榭勒大道。”这是一个文学家的开头。感性、直观,马尔克斯笔下的海明威呼之欲出。虽然只是一个局部描写,但是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从读者接受美学的角度说,这样的开头符合读者的阅读期待!因为读者期待的是能够看见“海明威”的形象,文章的第一句话正是顺应了读者的期待心理。沿着读者的阅读期待心理,当遇见自己心仪的崇拜对象时,内心的感觉才是最重要的。马尔克斯不愧是文学大师。他在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就聊起了相遇的感觉,这也是撩拨读者往下阅读的写作技巧。
  读者期待两个伟大的文学家遇见后会有什么故事,在马尔克斯笔下是怎样记录的。马尔克斯在这篇遇见中,写下的是自己局部的感觉。
  马尔克斯交代,文章写下的是当年已经59岁的海明威带给马尔克斯的感动。马尔克斯选择海明威出场的方式作为写作的开场吸引读者,比如海明威的穿着以及破旧形象,海明威当时:“穿着破旧的牛仔裤、格子衬衫,戴一顶棒球帽。唯一看起来跟他不搭调的是一副小圆金属框眼镜,仿佛很年轻就当上祖父似的。他已经59岁了,体格壮硕,想不看见都不行,他无疑想表现出粗犷的味道,可惜没有给人这种感觉,他的臀部很窄,粗糙的伐木靴上方是一双略显瘦削的腿。”但是,这并不影响海明威在世人心目中的气质——“生气蓬勃”。这是马尔克斯对海明威的感情,也是作为读者的我们所想象的海明威的印象。如果仅此而已,也许这篇遇见的文章就不会那么出色。马尔克斯善于在平常的叙述中突然制造一种让读者内心咯噔一下的感觉,仿佛一辆汽车行驶途中突然遇见一处拐弯。“想不到四年后他就去世了”,这样的安排出现在一段话的结束,着实会让读者内心紧张,紧张中期待着马尔克斯和海明威更多的遇见。
  然而,马尔克斯似乎总是在吊着读者的胃口。
  二、局部的态度勾引写作者与读者内心的感动
  他注重的是自己内心的感觉,写出一种在不期而遇中的感动。当一个人遇见一个自己心目中的大师的感动,这种感动是一种令自己不安的感动。马尔克斯把这种不安形容为两个不同的“我”——一个想要亲自听大师说说自己的故事,一个只是想表达对大师的景仰。这两个纠结的“我”多么真实,缠绕着作者,以至于作者最后和大师只有一句简单而特别的交流。作者隔街喊着:“大——大——大师!”而作者得到的回答是:“再见,朋友!”这是这次遇见的独特之处。选择在“再见”的地带,叙说内心的情感波澜。马尔克斯不愧是大师,他善于调动读者的阅读期待,引发读者的好奇。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写出内心看不见的波涛汹涌。这也许是海明威对马尔克斯最大的生命感动,也是马尔克斯带给读者最大的生命感动。
  读者在马尔克斯的文字里,倾听着一个大师对另一个大师的爱恋,如此隐秘而又如此动人。
  在写下那句“再见,朋友!”的时候,马尔克斯的内心该是怎样的不舍呢?而这种不舍,马尔克斯又是怎样表达的呢?马尔克斯巧妙地避开了海明威的生活细节,选择海明威的文学写作特点对马尔克斯的创作影响,这样的策略,既是对海明威一生艺术追求的最高褒奖,也是对其所爱恋的大师深情的缅怀。马尔克斯满怀不舍的心情,回溯自己的创作,但其实并没有真正写到自己的创作细节。但是,他在短短的篇幅里,突出的是海明威的创作态度和技巧对自己的影响是如此的珍贵。其实马尔克斯提到的海明威的珍贵之处何尝不是留给所有学习写作的人的财富呢?例如:“当你觉得下笔不如过去容易,应该重读自己的作品,好记起写作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要没有访客和电话,哪里都可以写作。”“文学创作犹如冰山,有八分之七的体积在下面支撑,才会扎实。”马尔克斯在遇见中强调了海明威短篇小说的力量之美。而海明威短篇小说的影响也是世人皆知了。所以,读到这里,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动。但是马尔克斯在此处停留并不久,也许马尔克斯知道,世人皆知的道理再说就会落于平庸。
  马尔克斯笔锋一转,说出一种局部的视角。
  局部,总会存在一种偏见。正如马尔克斯在说遇见不同的两位风格迥异的大师给自己的感觉那样——福克纳的无模式的模式和海明威的有模式的模式。一个是可以让人着迷疯狂的世界,一个是可以让人模仿组合的写作技巧的世界。海明威太过技巧的技巧在海明威的短篇世界形成一种独特的深幽之美,马尔克斯是这样总结的:“他的短篇小说最大的优点就是让你觉得少了什么,这也正是其神秘优美之所在。”但是,令马尔克斯着迷的神秘并不是这种可见的技巧的完美,而是在海明威看起来没有得到世人承认的局部世界,也就是马尔克斯在文中特意提到的个人的局部见解。马尔克斯认为,海明威作为大师,也有不成功的作品,这种不成功是按照文章写作的模式来评判的。但马尔克斯却恰恰被这种世人认为的不成功的作品所折服。他是这样说的:“我倒觉得他最迷人最人性的作品就是他最不成功的长篇小说《过河入林》。就像他本人透露的,这原本是一篇短篇小说,不料误打误撞成了长篇小说,很难理解以他如此卓越的技巧,会出现这么多结构上的缺失和方法上的错误,极不自然,甚至矫揉造作的对话,竟然出自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此书在1950年出版,遭到严厉批评,但这些书评是错误的。海明威深感伤痛,从哈瓦那发了一封措辞激烈的电报来为自己辩护,像他这种地位的作家,这么做似乎有损颜面。这不只是他最好的作品,也是最具个人色彩的长篇小说。”这样的表述,完全是一种个人情感占主导的评价。而恰恰是这种个人局部的视野,看似是个人主观的情感占主导的评价,却因为源于最真实的内心,所以,也是最能打动读者的评价。当笔者读到此处:“他在某一秋天的黎明写下此书,对过往那些一去不回的歲月带着强烈的怀念,也强烈地预感到自己没几年好活了。他过去的作品尽管美丽而温柔,却没有注入多少个人色彩,或清晰传达他作品和人生最根本的情怀:胜利之无用。书中主角的死亡表面上平静而自然,其实变相地预示了海明威后来以自杀终结自己的一生。”这样的文字表述语气看似平静,却情涌字里行间。个体生命的一股惆怅,一种强烈的怀念!马尔克斯的叙述,是一个写作者对文学大师海明威的无限怀念。而读者,在马尔克斯的遇见文字里,怀念着海明威,同时也在怀念马尔克斯。海明威与马尔克斯,在他们的文学世界里,以艺术的方式表达对战争、死亡、人性、孤独的理解,带着永恒的迷人的气息,让人怀念!就如马尔克斯在文中表达出对海明威的迷恋一样,是在海明威的文学世界里,遇见海明威的灵魂,那些出现在海明威笔下的一切都带着海明威个人迷人的气息,水牛、斗牛士、拳击手、艺术家、枪手……意大利、西班牙、古巴,大半个地球的地方……马尔克斯有一句总结性的话语:“但凡曾被他拥有的,就让他赋予了灵魂,在他死后,带着这种灵魂,单独活在世上。”这种完全是个人主观情感化的局部表达,很自然地征服了读者。笔者以为,正如是海明威最不被世人认可的长篇小说征服了马尔克斯,马尔克斯认为海明威最不成功的作品恰恰是最具个人色彩的。只有个人色彩的东西,才最具情感的感染力。
其他文献
摘 要:鲁迅的“狼”情结,不仅在鲁迅小说的研究方面不容忽视,而且在鲁迅思想的研究领域,也应该值得关注。鲁迅作品中的“狼”,除了作为象征运用的意象之外,也是鲁迅思想内容的侧面折射,鲁迅与狼的关系始终贯穿着自然与非自然的主客观两条线索,而这正是中西方文化对鲁迅思想影响的反映。有关鲁迅“狼”情结的研究,有利于对鲁迅作品和其思想的再认识,同时对当下社会文化心理的再塑也有借鉴性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鲁迅
期刊
摘 要:预设触发語是预设的主要研究内容,本研究以列文森(Levinson)对预设触发语的十三种分类为理论依据,选取俄罗斯有代表性、知名度较高的广告语篇进行分析研究,结合俄罗斯人的语言习惯,探索预设触发语在俄语广告中如何达到“劝说”的目的,如何作用于消费者,产生最佳效果。  关键词:广告语篇 预设 预设触发语  一、前言  预设(presupposition)又称前提、前设、先设。对于预设的分析研究
期刊
摘 要:艾略特的特殊身份——基督教宗教哲学家诗人,使其诗歌中总是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意蕴深刻的宗教象征意义意象,为其诗歌增添了几分深沉感。基督教强调时间观念的不朽与永恒向度,在其《四个四重奏》中,艾略特赋予洪钟、玫瑰花以独特的意旨,对时间进行了形而上学的哲学思考,构建了历史进程中时间的拯救意义。目前国內外关于艾略特《四个四重奏》的意象研究更加倾向于玫瑰花,而对于洪钟则寥寥数笔带过,而笔者将从洪钟这个意
期刊
摘 要:庄子在《逍遥游》中描写了“无待”的自由,自由即服从自己,不受外力束缚,体现了一种“自适其性”的审美的人生。庄子的这种审美观,在西方哲学家康德的著作中也得以呼应。庄子与康德都认为美具有无利害性、主体性。  关键词:庄子 康德 审美无利害 自由游戏  对审美活动的分析,从古至今都是哲学家关注的一大问题。在中国的先秦道家时期,庄子就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人们应在“适性之游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结合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探讨2009年后网络文学女性观的呈现及流变。本文探讨了女性类型人物所体现的女性观,论述了不同题材作品中的女性观表达,研究现今网络小说中女性观的定位,将现有的网络文学中的女性主义研究的普遍观点进行总结概述。  关键词:网络小说 女性观 女性意识  一、 引言  网络文学从20多年前开始萌生渐渐发展至今,有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各类网络文学作品累计2442万部
期刊
摘 要:元轻白俗是苏轼对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诗歌风格的评价。笔者从作家生活、审美观念、时代风气等方面入手,结合相关诗文作品,旨在探索二人尚俗、写实的文学创作理念和艺术特色。  关键词:“元轻白俗” 尚俗 写实  “元轻白俗”这个评价最早出现在北宋文学家苏轼的《祭柳子玉文》中,一经提出,大为后世赞同。中唐时期,元稹和白居易本就相交甚欢,又因二人在写诗风格和政治理念上观点相近,在当时齐名,世称“元白”
期刊
摘 要:本研究从情节、语言特色以及修辞特色等方面考察欧·亨利短篇小说The Last Leaf所彰显的语言技巧和散发出的人性光辉。  关键词:The Last Leaf 情节 语言特色 修辞特色 赏析  一、引言  欧·亨利(O.Henry,1862—1910),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家,与法国的莫泊桑(Guy de Maupassa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步入疲软期的国产电视剧在审查制度与畸变市场的双重冲击下更显低迷,整体质量严重下滑,一度陷入“爆款虽多,鲜有佳作”的创作僵局。各大影视制作平台另辟蹊径,纷纷购入热门日本影视剧的版权,试图以翻拍的形式挽救作品口碑,现实却多是观众嫌恶,批评声不断。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对比近期热门的翻拍作品与日式原作,从叙事逻辑与文化背景出发,聚焦剧情与人物,挖掘翻拍剧鲜受认可的深层原因,有助于提出行之有
期刊
摘 要:本论文结合潍坊科技学院“农圣文化与国学经典教育”课程的具体实施,对地方文化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耦合逻辑与具体的实践途径予以阐述。  关键词:农圣文化 国学课程 实践途径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从哲学思想到礼仪规范,从家国情怀到民风民俗,传统文化对于国人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修养品位等的养成,几千年来一直具有深刻的影响。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既是高校
期刊
摘 要:施叔青小说采用身体叙事,将“身体”与历史相联系,以此实现女性话语与历史的对话并表现女性在历史文化转变过程中产生的身份认同危机。而“身体”所具备的性别、身份、文化等多维度的隐喻则揭示了男性与女性、中下层阶级与上层阶级、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之间共谋交互、反转利用的复杂关系。  关键词:施叔青 身体叙事 隐喻 价值与局限  施叔青从对身体的感性认知出发,以人物的形体、欲望、行为等为写作对象,构建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