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个历史久远的大家庭。从南宋建炎初年,即公元1127年开始,到明代天顺三年(1459),遭大火拆灶异居,先后绵延330年,比我国历史上盛世唐朝还多了半个多世纪,成了中国家庭史上的奇迹。鼎盛时期家族达3000余口。明太祖朱元璋封它为“江南第一家”。
这是个礼仪传承的大家庭。每天黎明闻钟声即起,钟响4下,盥洗;8下,全体到祠堂聆听训诫,然后分男女集体进膳,接着各就所业:8岁以上男孩入家塾,16岁入大学;成年男子则从事稼穑、畜牧、园艺、运输以及管理等等;妇女机杼纺织。晚间还碰头商议次日生产。雍雍睦睦,耕读传家,秩序井然,生生不已。
江南第一家姓郑,由当初一家繁衍成后来的一镇,叫郑宅镇,在浙江省浦江县境内。又因元代两次被旌表为“孝义门”而有了郑义门的别称。3月底,本刊记者一行来到了郑宅,探寻这座古镇光辉的过往与今天的传承。意外的是,我们恰巧在这里遇见了韩国、福建两支郑氏后裔前来认祖归宗,并邂逅了盛大的祭祖仪式。
韩国郑氏:飘洋过海来祭祖
一支来自韩国瑞山的62名郑氏宗亲引人注目。他们在祭祀的前一天准时赶到郑义门。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85岁,最小的只有十来岁。
浦江郑氏,是如何与韩国郑氏挂上关系的?
浦江“江南第一家”文史研究会会长、浦江人学者郑余欢告诉我们,故事要从2001年11月说起。当时河南荥阳举行海内外郑氏历史文化研讨会,恰好郑余欢和韩国代表郑厚永住同一个房间。闲聊中郑余欢得知,郑厚永的太公竟然是浦江郑氏义门家谱中有记载的郑冲应。之后又通过查阅各种资料,证实了韩国瑞山郑氏与浦江“江南第一家”确属同宗。
原来,南宋吏部侍郎郑臣保在宋亡以后,拒绝元朝的封官,携带家眷从杭州划小船远走他乡,在海上经过长时间的漂泊后,来到了高丽瑞山的看月岛,并在当地定居。后来,郑臣保的儿子郑仁卿当上了高丽国的丞相。由浦江迁过去的郑氏后代就这样一代一代在韩国繁衍、壮大。至今瑞山一支已繁衍到18000余人。
2002年3月21日,在郑厚永等人的带领下,韩国瑞山大宗会派出了8人先遣队,到浦江寻根问祖,双方从此就开始保持密切的联系。2004年,瑞山郑氏第一次大规模组团来到浦江,在隔断了682年后,终于正式在浦江找到了根。之后,他们每年都来浦江参加祭祖活动。
祭奠现场,年届六旬的瑞山郑氏宗亲会会长郑胜告诉我们,对于这次前来访亲祭祖,他心怀激动。在这个陌生的国度,在并不熟悉的人群中,他说:“我们的祖先是亲兄弟,我们都是郑氏的一员,我们就是一家人。”
韩国祭祀队伍中年龄最高的是今年已经85岁的郑元九老先生。他已经是第4次前来祭祖了。他每隔一年会来一次。他希望把自己对祖先的怀念传导给下一代,他说将来自己不能来了,就让后辈过来。
采访中,记者还结识了一位专程从上海赶来的韩国领事馆领事助理全先生。虽然不是郑氏后裔,但他深深地被中韩众人对祖先的敬意所感动。他说,在韩国,年纪稍长的人都喜欢寻根问祖,“因为这是继承老祖宗优良传统和高尚美德的最好方式,虽然现在也有不少年轻人对此兴趣不大,但我相信,今后他们一定会被祖先的遗德所打动。”
陪同我们采访的浦江县外事办公室张碧桃主任说,如今,生活在韩国的郑氏后裔已达80万之多,其中还不乏诸如总理郑云灿、现代集团创始人郑周永、国际足联副主席郑梦准等各界名人。瑞山一支的归宗、连续几年与浦江方面的往来,不仅是郑氏一门积淀家族底蕴的契机,更是推动中韩民间文化友好往来的方式。
福建郑氏:翻山越岭的回归
与韩国郑氏不同的是,14名来自福建宁德郑岐村的郑氏宗亲代表,是第一次前来浦江“归宗”。
这一支郑氏,又是怎样翻山越岭、背井离乡。迁徙到远在岭南的宁德呢?
“江南第一家”宗亲会暨文史研究会秘书长郑秋义告诉我们,这还与中国历史上最具悬疑的公案——建文帝出走有着莫大的关系。
郑秋义说,当年建文帝出逃,曾经暂居浦江。在正月闹龙灯时,建文帝为解烦恼出来观灯,不小心被邻里陈忠发现并告发。落魄皇帝仓促之中躲入一口枯井。井口的蜘蛛似乎通人性,迅速在井口结出蛛网,闻讯而来的官兵见了,误以为井下无物,让皇帝逃过一劫。此井也被后人命名为“建文井”。
之后,建文帝觉得浦江已不安全,打算继续南奔。以“忠义”闻名的郑氏八世祖郑洽陪伴皇帝出逃,也不知所踪。而郑义门为避不测,在郑氏宗谱中,也不再书入郑洽之名。郑氏原以八世义字二十六兄弟分号,凡在宗祠祭祖时敲钟26下,再行祭礼,后因第二十六少弟隐其名,改敲二十五下。然而,郑氏后裔心犹不甘,故在敲25下后,复敲半下,以示郑洽随帝出奔之意,这个传统延续至今。
可喜的是,今天的郑氏,终于又能喜悦地敲出26下钟鸣了。
在距离浙江浦江郑宅500多公里的福建宁德郑岐村,郑氏祠堂供奉着始祖郑岐,老村还保留着5幢明代徽派建筑,在一些老宅的木柱上镌刻着耐人寻味的“无益人言休着口,不干己事莫当头”等对联。几乎每根柱子上都刻着类似于浦江郑义门《郑氏规范》的族规家训。郑岐村还有一个很奇怪的行酒令,叫“九世同居”,这也和其他村子的风俗不一样,而且在福建没有一个家族曾“九世同居”,只有浦江郑宅吻合。
许许多多的蛛丝马迹告诉人们,两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郑岐村有两口清澈见底的明代古井,小的叫郑家井,大的叫郑宅井。无独有偶,在左近濂坑村现存一口明代的古井,俗称“安郑井”。人们推测,郑洽举家到此处时更名郑岐。古人云“行不改名,坐不改姓”,郑洽巧妙地把“水之合”的“洽”字更名为“山之分”的“岐”。加之郑家古宅还有类似“中议第”(忠义第)、“豹蔚南山”(保卫南山)等谐音堂名,似乎冥冥之中在昭示他的后人来此寻根。
2009年以来,郑义门宗亲会会长郑隆喜等人,多次来到郑岐村进行考察。打开了两地郑氏后裔来往的先河。多次的往来中,郑氏后人又找到了宁德郑氏与浦江郑氏本为同宗的诸多强有力证据。今天,宁德郑氏们终于带着兴奋的眼泪,与500年前亲人们的手握到了一起。
同行与会参加郑氏祭祖活动的福建蕉城区委常委、统战部长杨良辉告诉我们另一个让人振奋的消息:宁德郑氏有不少在解放初期渡海去了台湾,并在海峡那边结婚生子,繁衍生息。福建方面已开始与台湾郑氏取得联系,也许不久的将来,浦江将会出现韩国、福建、台湾三地后裔们同来认祖归宗的盛况。
天下郑氏:久远传承的荣耀
采访中,一幕情节深深感动了记者。
在郑氏宗祠前的祭奠现场,当年宋濂亲手栽下的4棵600多年的古柏下,来自当地浦江、韩国瑞山、杭州、宁德郑岐村的4个宗亲会代表,将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他们共同表示,这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聚会,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将把老祖先的精神财产传扬给子孙后代。
一边,头发已苍白的韩国人郑昌吉显得格外激动,不停地用手中的DV拍下这里的一切。虽然语言不通,可他与郑氏后人中辈分最大、年纪最长的郑训风沟通起来似乎没有一丝障碍。“祝您长命百岁,以后我还会来看您。”两位老人笑了,紧紧拥抱在一起。
浦江郑宅镇党委书记张再创告诉我们,当地村民对韩国和福建两地亲人表达了自己的热情与友好。一大早,村民就敲锣打鼓地拥到村口迎接了,与远方的客人共叙宗里之情。同时,韩国和福建的不少宗亲都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他们对故乡的感情很深,对当地的旅游业与招商引资工作等方面将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韩国的郑胜会长对张再创书记一连说了三遍“非常激动”。他高兴地说:“白天想,晚上想,飘洋过海总算见到自己的根在哪里。我希望中国越来越好,繁荣昌盛。我将自己的情放在这里,而把这里的情带回去。”□
这是个礼仪传承的大家庭。每天黎明闻钟声即起,钟响4下,盥洗;8下,全体到祠堂聆听训诫,然后分男女集体进膳,接着各就所业:8岁以上男孩入家塾,16岁入大学;成年男子则从事稼穑、畜牧、园艺、运输以及管理等等;妇女机杼纺织。晚间还碰头商议次日生产。雍雍睦睦,耕读传家,秩序井然,生生不已。
江南第一家姓郑,由当初一家繁衍成后来的一镇,叫郑宅镇,在浙江省浦江县境内。又因元代两次被旌表为“孝义门”而有了郑义门的别称。3月底,本刊记者一行来到了郑宅,探寻这座古镇光辉的过往与今天的传承。意外的是,我们恰巧在这里遇见了韩国、福建两支郑氏后裔前来认祖归宗,并邂逅了盛大的祭祖仪式。
韩国郑氏:飘洋过海来祭祖
一支来自韩国瑞山的62名郑氏宗亲引人注目。他们在祭祀的前一天准时赶到郑义门。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85岁,最小的只有十来岁。
浦江郑氏,是如何与韩国郑氏挂上关系的?
浦江“江南第一家”文史研究会会长、浦江人学者郑余欢告诉我们,故事要从2001年11月说起。当时河南荥阳举行海内外郑氏历史文化研讨会,恰好郑余欢和韩国代表郑厚永住同一个房间。闲聊中郑余欢得知,郑厚永的太公竟然是浦江郑氏义门家谱中有记载的郑冲应。之后又通过查阅各种资料,证实了韩国瑞山郑氏与浦江“江南第一家”确属同宗。
原来,南宋吏部侍郎郑臣保在宋亡以后,拒绝元朝的封官,携带家眷从杭州划小船远走他乡,在海上经过长时间的漂泊后,来到了高丽瑞山的看月岛,并在当地定居。后来,郑臣保的儿子郑仁卿当上了高丽国的丞相。由浦江迁过去的郑氏后代就这样一代一代在韩国繁衍、壮大。至今瑞山一支已繁衍到18000余人。
2002年3月21日,在郑厚永等人的带领下,韩国瑞山大宗会派出了8人先遣队,到浦江寻根问祖,双方从此就开始保持密切的联系。2004年,瑞山郑氏第一次大规模组团来到浦江,在隔断了682年后,终于正式在浦江找到了根。之后,他们每年都来浦江参加祭祖活动。
祭奠现场,年届六旬的瑞山郑氏宗亲会会长郑胜告诉我们,对于这次前来访亲祭祖,他心怀激动。在这个陌生的国度,在并不熟悉的人群中,他说:“我们的祖先是亲兄弟,我们都是郑氏的一员,我们就是一家人。”
韩国祭祀队伍中年龄最高的是今年已经85岁的郑元九老先生。他已经是第4次前来祭祖了。他每隔一年会来一次。他希望把自己对祖先的怀念传导给下一代,他说将来自己不能来了,就让后辈过来。
采访中,记者还结识了一位专程从上海赶来的韩国领事馆领事助理全先生。虽然不是郑氏后裔,但他深深地被中韩众人对祖先的敬意所感动。他说,在韩国,年纪稍长的人都喜欢寻根问祖,“因为这是继承老祖宗优良传统和高尚美德的最好方式,虽然现在也有不少年轻人对此兴趣不大,但我相信,今后他们一定会被祖先的遗德所打动。”
陪同我们采访的浦江县外事办公室张碧桃主任说,如今,生活在韩国的郑氏后裔已达80万之多,其中还不乏诸如总理郑云灿、现代集团创始人郑周永、国际足联副主席郑梦准等各界名人。瑞山一支的归宗、连续几年与浦江方面的往来,不仅是郑氏一门积淀家族底蕴的契机,更是推动中韩民间文化友好往来的方式。
福建郑氏:翻山越岭的回归
与韩国郑氏不同的是,14名来自福建宁德郑岐村的郑氏宗亲代表,是第一次前来浦江“归宗”。
这一支郑氏,又是怎样翻山越岭、背井离乡。迁徙到远在岭南的宁德呢?
“江南第一家”宗亲会暨文史研究会秘书长郑秋义告诉我们,这还与中国历史上最具悬疑的公案——建文帝出走有着莫大的关系。
郑秋义说,当年建文帝出逃,曾经暂居浦江。在正月闹龙灯时,建文帝为解烦恼出来观灯,不小心被邻里陈忠发现并告发。落魄皇帝仓促之中躲入一口枯井。井口的蜘蛛似乎通人性,迅速在井口结出蛛网,闻讯而来的官兵见了,误以为井下无物,让皇帝逃过一劫。此井也被后人命名为“建文井”。
之后,建文帝觉得浦江已不安全,打算继续南奔。以“忠义”闻名的郑氏八世祖郑洽陪伴皇帝出逃,也不知所踪。而郑义门为避不测,在郑氏宗谱中,也不再书入郑洽之名。郑氏原以八世义字二十六兄弟分号,凡在宗祠祭祖时敲钟26下,再行祭礼,后因第二十六少弟隐其名,改敲二十五下。然而,郑氏后裔心犹不甘,故在敲25下后,复敲半下,以示郑洽随帝出奔之意,这个传统延续至今。
可喜的是,今天的郑氏,终于又能喜悦地敲出26下钟鸣了。
在距离浙江浦江郑宅500多公里的福建宁德郑岐村,郑氏祠堂供奉着始祖郑岐,老村还保留着5幢明代徽派建筑,在一些老宅的木柱上镌刻着耐人寻味的“无益人言休着口,不干己事莫当头”等对联。几乎每根柱子上都刻着类似于浦江郑义门《郑氏规范》的族规家训。郑岐村还有一个很奇怪的行酒令,叫“九世同居”,这也和其他村子的风俗不一样,而且在福建没有一个家族曾“九世同居”,只有浦江郑宅吻合。
许许多多的蛛丝马迹告诉人们,两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郑岐村有两口清澈见底的明代古井,小的叫郑家井,大的叫郑宅井。无独有偶,在左近濂坑村现存一口明代的古井,俗称“安郑井”。人们推测,郑洽举家到此处时更名郑岐。古人云“行不改名,坐不改姓”,郑洽巧妙地把“水之合”的“洽”字更名为“山之分”的“岐”。加之郑家古宅还有类似“中议第”(忠义第)、“豹蔚南山”(保卫南山)等谐音堂名,似乎冥冥之中在昭示他的后人来此寻根。
2009年以来,郑义门宗亲会会长郑隆喜等人,多次来到郑岐村进行考察。打开了两地郑氏后裔来往的先河。多次的往来中,郑氏后人又找到了宁德郑氏与浦江郑氏本为同宗的诸多强有力证据。今天,宁德郑氏们终于带着兴奋的眼泪,与500年前亲人们的手握到了一起。
同行与会参加郑氏祭祖活动的福建蕉城区委常委、统战部长杨良辉告诉我们另一个让人振奋的消息:宁德郑氏有不少在解放初期渡海去了台湾,并在海峡那边结婚生子,繁衍生息。福建方面已开始与台湾郑氏取得联系,也许不久的将来,浦江将会出现韩国、福建、台湾三地后裔们同来认祖归宗的盛况。
天下郑氏:久远传承的荣耀
采访中,一幕情节深深感动了记者。
在郑氏宗祠前的祭奠现场,当年宋濂亲手栽下的4棵600多年的古柏下,来自当地浦江、韩国瑞山、杭州、宁德郑岐村的4个宗亲会代表,将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他们共同表示,这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聚会,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将把老祖先的精神财产传扬给子孙后代。
一边,头发已苍白的韩国人郑昌吉显得格外激动,不停地用手中的DV拍下这里的一切。虽然语言不通,可他与郑氏后人中辈分最大、年纪最长的郑训风沟通起来似乎没有一丝障碍。“祝您长命百岁,以后我还会来看您。”两位老人笑了,紧紧拥抱在一起。
浦江郑宅镇党委书记张再创告诉我们,当地村民对韩国和福建两地亲人表达了自己的热情与友好。一大早,村民就敲锣打鼓地拥到村口迎接了,与远方的客人共叙宗里之情。同时,韩国和福建的不少宗亲都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他们对故乡的感情很深,对当地的旅游业与招商引资工作等方面将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韩国的郑胜会长对张再创书记一连说了三遍“非常激动”。他高兴地说:“白天想,晚上想,飘洋过海总算见到自己的根在哪里。我希望中国越来越好,繁荣昌盛。我将自己的情放在这里,而把这里的情带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