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当中,交往理论作为唯物史观的奠基理论,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交往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对于发展生产力、改革社会关系以及推动全球化都发挥了十分重大作用。本文从马克思的交往理论的形成过程及其交往理论的内容,深入分析了马克思的交往理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交往理论;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是历史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对于我们理解人的本质理念,掌握社会发展的大方向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初步形成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马克思第一次阐述了“人与自然的交往”,他认为,人与自然界的交往是人维持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必要条件,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无机身体。”①在谈到“同别人的实际交往”时,马克思认为“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②马克思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察交往关系,他从异化劳动的角度剖析了交往关系的异化现象,奠定了马克思交往实践理论的物质基础,确立了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关系,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这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初步形成阶段。
(二)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确立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思想成熟的标志性著作,马克思和恩格思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从人类的生产活动入手,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集中探讨了“交往与生产力”、“交往形式本身的生产”,先后使用了“个人之间的交往”,“和他人的交往”、“民族交往和外部的交往”、“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普遍交往”、“互相交往的人们”、“世界交往”等范畴,对有关交往内容的丰富性、交往形式的多样性以及交往形式与生产发展之间的互动等也都有所涉及。”③可以说,《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确立。
(三)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发展
马克思将交往理论全面的运用于资本主义的分析当中,这主要体现在《资本论》这部著作中,他深入分析了资产阶级国家的社会现实状况,从中得出交往理论的的原因,通过对资本的研究,他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交往的实质,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与资本家之間的不平等交往,使得他对交往理论的研究得以拓展和深化。在马克思晚年的著作《人类学笔记》中,他更加关注人们交往行为以及交往方式,他把智力发展作为基础,把古代社会分为蒙昧期、野蛮期和文明期三个阶段来研究其交往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交往理论。
二、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
交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为了进行必要的生产活动,因此,人们生产活动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往是进行生产活动的前提。
(一)交往是生产活动的前提
人类的交往活动离不开人们的生产活动,交往是生产活动进行的前提条件,交往离不开生产,生产也离不开交往,生产与交往密不可分,缺一不可。“马克思认为,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是进行生产活动的前提。为了使劳动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必须在他人劳动成果的协助下,让人进行多样化的交往。”④人通过与自然界的交往活动,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来进行物质生产,并在人们的交往活动中互换劳动成果来满足自身的需要。
(二)交往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
交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存在方式,人与其他生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的存在方式。人的交往活动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人们在不断进行的交往活动中推动了社会发展与进步。马克思指出:“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这个民族本身的内部结构也取决于自己的生产以及自己内部和外部交往的发展程度。”⑤当现有的生产关系,也就是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必然会引起社会制度的变革,社会历史也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三)交往是个人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说明了人不是孤立的存在,都会和身边的物或人产生各种各样的联系,个人的发展离不开与社会的交往活动。“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也就是说,人的发展其实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⑥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说明了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人的这种社会性包含了人类的交往关系和实践关系等,其中交往对于人的本质有着重大的影响。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明显特征就是人会劳动,人要进行生产劳动,就必需与他人结成一种劳动关系,通过与自然界和他人的交往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三、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现实意义
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对于指导现实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学习马克思交往理论,对于指导我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与世界各国进行交往、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对我国的对外交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于我国来说,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这需要有一个对外开放的社会环境,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已经指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⑦学习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对于指导我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处理与世界各国的交往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坚持对外开放,处理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等关系,才能使我们国家发展的越来越好,才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交往理论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世界各国的帮助,要想实现现代化就要积极的与各国进行交往,吸收各国先进的经验技术,提高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实行对外开放,积极与世界各国进行交往,实现友好互助,利用国内与国外两种资源,学习其他国家对我国有益的经验,同时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将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学习马克思交往理论,不仅对于我国现阶段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三)马克思交往理论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了中国梦的构想,并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再次重申:“中国梦就是民族梦,复兴梦,归根结底是人民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梦想,实现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这始终是人们追求的心愿,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标。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本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它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运用马克思交往理论来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注释:
①王文广.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②王文广.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③王晓晓.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对促进人发展的现实意义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④杨杰.论马克思交往理论[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⑤唱雙惠.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⑥杨杰.论马克思交往理论[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6页
参考文献:
[1][2] 王文广.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8.
[3] 王晓晓.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对促进人发展的现实意义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6.
[4][6] 杨杰.论马克思的交往理论[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13;18.
[5] 唱双惠.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23.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版,第267页.
作者简介:郑树媛 (1992-),女,汉族,黑龙江,研究生在读,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当中,交往理论作为唯物史观的奠基理论,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交往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对于发展生产力、改革社会关系以及推动全球化都发挥了十分重大作用。本文从马克思的交往理论的形成过程及其交往理论的内容,深入分析了马克思的交往理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交往理论;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是历史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对于我们理解人的本质理念,掌握社会发展的大方向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初步形成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马克思第一次阐述了“人与自然的交往”,他认为,人与自然界的交往是人维持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必要条件,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无机身体。”①在谈到“同别人的实际交往”时,马克思认为“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②马克思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察交往关系,他从异化劳动的角度剖析了交往关系的异化现象,奠定了马克思交往实践理论的物质基础,确立了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关系,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这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初步形成阶段。
(二)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确立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思想成熟的标志性著作,马克思和恩格思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从人类的生产活动入手,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集中探讨了“交往与生产力”、“交往形式本身的生产”,先后使用了“个人之间的交往”,“和他人的交往”、“民族交往和外部的交往”、“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普遍交往”、“互相交往的人们”、“世界交往”等范畴,对有关交往内容的丰富性、交往形式的多样性以及交往形式与生产发展之间的互动等也都有所涉及。”③可以说,《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确立。
(三)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发展
马克思将交往理论全面的运用于资本主义的分析当中,这主要体现在《资本论》这部著作中,他深入分析了资产阶级国家的社会现实状况,从中得出交往理论的的原因,通过对资本的研究,他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交往的实质,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与资本家之間的不平等交往,使得他对交往理论的研究得以拓展和深化。在马克思晚年的著作《人类学笔记》中,他更加关注人们交往行为以及交往方式,他把智力发展作为基础,把古代社会分为蒙昧期、野蛮期和文明期三个阶段来研究其交往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交往理论。
二、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
交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为了进行必要的生产活动,因此,人们生产活动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往是进行生产活动的前提。
(一)交往是生产活动的前提
人类的交往活动离不开人们的生产活动,交往是生产活动进行的前提条件,交往离不开生产,生产也离不开交往,生产与交往密不可分,缺一不可。“马克思认为,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是进行生产活动的前提。为了使劳动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必须在他人劳动成果的协助下,让人进行多样化的交往。”④人通过与自然界的交往活动,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来进行物质生产,并在人们的交往活动中互换劳动成果来满足自身的需要。
(二)交往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
交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存在方式,人与其他生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的存在方式。人的交往活动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人们在不断进行的交往活动中推动了社会发展与进步。马克思指出:“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这个民族本身的内部结构也取决于自己的生产以及自己内部和外部交往的发展程度。”⑤当现有的生产关系,也就是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必然会引起社会制度的变革,社会历史也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三)交往是个人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说明了人不是孤立的存在,都会和身边的物或人产生各种各样的联系,个人的发展离不开与社会的交往活动。“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也就是说,人的发展其实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⑥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说明了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人的这种社会性包含了人类的交往关系和实践关系等,其中交往对于人的本质有着重大的影响。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明显特征就是人会劳动,人要进行生产劳动,就必需与他人结成一种劳动关系,通过与自然界和他人的交往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三、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现实意义
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对于指导现实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学习马克思交往理论,对于指导我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与世界各国进行交往、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对我国的对外交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于我国来说,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这需要有一个对外开放的社会环境,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已经指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⑦学习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对于指导我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处理与世界各国的交往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坚持对外开放,处理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等关系,才能使我们国家发展的越来越好,才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交往理论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世界各国的帮助,要想实现现代化就要积极的与各国进行交往,吸收各国先进的经验技术,提高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实行对外开放,积极与世界各国进行交往,实现友好互助,利用国内与国外两种资源,学习其他国家对我国有益的经验,同时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将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学习马克思交往理论,不仅对于我国现阶段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三)马克思交往理论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了中国梦的构想,并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再次重申:“中国梦就是民族梦,复兴梦,归根结底是人民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梦想,实现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这始终是人们追求的心愿,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标。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本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它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运用马克思交往理论来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注释:
①王文广.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②王文广.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③王晓晓.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对促进人发展的现实意义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④杨杰.论马克思交往理论[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⑤唱雙惠.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⑥杨杰.论马克思交往理论[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6页
参考文献:
[1][2] 王文广.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8.
[3] 王晓晓.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对促进人发展的现实意义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6.
[4][6] 杨杰.论马克思的交往理论[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13;18.
[5] 唱双惠.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23.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版,第267页.
作者简介:郑树媛 (1992-),女,汉族,黑龙江,研究生在读,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