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形势下的国企文化建设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wj8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文化,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过程中,经过长期的倡导和实践并已成为企业全体员工普遍奉行的共同价值观、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的总和。“以人为本”是它的精髓;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加强职工道德建设,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是当前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如今,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借鉴西方管理艺术来创建中国企业文化,已成为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企业文化建设也在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得到充分实践和发展。一些有预见和创新意识的国有企业管理者在企业运营中逐渐完善企业文化运行机制,在企业精神提炼和企业形象的塑造上大做文章,并大有作为和收获,形成了一批富有中国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企业文化景观。
  通过对准能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历程和成就的调查思考,我认为,要想在现代市场竞争和国企改革中,加强反映时代精神的企业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国企职工“主人翁”精神,建立更加紧密的企业与员工命运共同体,就应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因企制宜、对症下药,企业文化建设要与企业经营战略目标和企业现状相适应。
  
  企业文化从深层决定了企业制度的动作作为。不同的企业,由于自身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不同,每个企业都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观,从而形成具有较强企业个性的文化。也正因为各企业发展目标、现状、地位、信誉是千差万别的,所以,唯有建立与自身独有的目标和现状相结合的企业文化,才是有个性的、实际的,可操作的。尤其是面对市场经济,国有企业应借鉴一些知名企业建设企业文化的成功经验,借风顺势,扎实起步,树立新的经营管理理念,通过抓好员工培训、抓严企业规章制度的落实,抓实企业形象塑造,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激励职工士气,从而将企业文化转化为企业无形资产,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以准能公司为例,在企业近几年的发展历程中,为国家和内蒙古的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企业文化理念正面临时代的挑战,所以继承过去优秀的文化精髓,重新提炼具有时代气息和当代准能人风貌的企业文化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因此,2002年被公司确定为企业文化建设年,广泛在全公司征集企业精神等内容,全面构筑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便果真是恰逢其时,给春天的准能公司带来勃勃生机。
  
  二职工的心,企业的根,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扎根于群众,服务于群众。
  
  任何一种文化,如果不被群众所理解和接受,不把职工群众作为实践的主体,就不能称其为“文化”。所以“以人为本”,把人看作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本是现代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和注意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应借鉴日本企业特有的“团队精神”,它是企业人本精神、整体价值精神和共同责任感的有机结合。我们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也应尊重职工意愿,鼓励职工参与文化活动的设计、组织,使广大职工在参与中完成自我教育,在行动中实现自我提高,凝聚企业灵魂。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应为职工制定新的行为准则,营造优美洁净健康的环境,提供丰富、高雅的文化舞台。通过对职工思想、信念、道德、纪律、形势任务教育渗透企业经营理念和文化理念,树立起以主人翁意识为核心的“人本精神”,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创业精神,以改革开拓意识为核心的创新精神,以现代时效观为核心的追求卓越的精神。只有将诸上各种精神有机地融合到企业文化建设理念中,并同经济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将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将企业活动从单纯经济角度向社会制度、文化思想、道德伦理等领域全方位拓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企业文化,从而最终激发企业乃至社会的活动力。
  现任的准能公司领导集体充分认识到了企业“以人为本”这个黄金经营法则,将创造利润和造就人为双重目标,注意把企业成功的希望和努力放在开发和激活企业人力资源上。公司为员工学历进修、技术培训提供了极为宽松和优越的条件,公司对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的重大举措既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幸事,也是当代企业员工幸运。公司加大薪酬制度改革,使高技能、高素质、高管理层人才的价值和人格尊重在分配中得以体现;公司通过竞争选拔启用了大批年轻有为的干部,使一些真正通过“有为”获得“其位”的人才如鱼得水,充分发挥其才干,为企业奉献才智和忠诚。这些无疑都是企业“聚人气、提士气”的成功作为,也是企业文化建设所渴盼的一种氛围,一块活土。
  
  三文化是魂,经济是本,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经济活动鸣锣开道、锦上添花。
  
  企业文化创造,是企业发展的一个源泉。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把文化与经济史无前例地凝结在一起,二者融会贯通,互动互促,在经济发展创造文化成果的同时,经济文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国有企业转制的阵痛中,企业的地位和功能也发生的显著变化,企业的发展变化迫切要求企业形象的塑造、文化氛围的营造、企业环境的建设、职工文化品位的提高,而且,企业经济新的腾飞也为企业文化教育的发展准备了物质基础,创造了发展机遇,提供了活动阵地,拓展了活动空间。
  文化是品牌生命的底蕴,企业文化则既是创品牌、名牌的摇篮,也是展示企业形形生生不息的魁力所在。所以,我们应借助“文化主导,育人为本,科技兴企”的原则,通过企业报,开展企业文化讲座,组织员工技术论坛、开辟文化广场,评选岗位明星等多种形式宣传企业形象,服务于企业经济建设;并通过新闻媒体对公司产品加大广告宣传力度,积极开辟新的公司形象宣传渠道,设立一批体现企业特色、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广告牌板,充分展示奋进中的准能,从而,真正将企业文化服务于经济建设,在经营管理中渗透、弘扬企业精神,激发职工斗志,推出企业品牌,最终赢得企业经济火红发达的未来。
  
  四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企业管理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担当关键角色
  
  企业文化理论,原本就是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提出来的,它在推动“以人为本”的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优越性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企业文化主要是通过精神和文化的力量,从经营管理的深层来规范企业的行为,为实现企业的目标服务。所以,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企业领导重视是关键。他们作为企业运行规则的制定者、实施者、监督者,直接决定了企业文化能否扎根到职工的心中,服务于企业经济建设。
  企业管理者必须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借助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确立“文化是明天的经济”的观念,揉杂“以人为本”的思想,软硬件兼顾的科学管理理论,才能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进程。同时,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的各个时期,统一规划和设计,从而形成自己的主流文化,并以此来驾驭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以及职工的活动、行为方式等,真正依靠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走向内涵发展道路。
  一个企业管理的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往往会从它的企业文化品位上看出来,所以,企业的经营决策者必须通过抓好“文化”与“经济”的结合,使企业文化与经济效益实现由内而外地相互促进,实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企业经营管理者把自己的荣誉、利益、事业成就感同企业振兴紧密联系起来,与企业和职工形成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
其他文献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区农村牧区社会经济运行情况和农牧民家庭生产、生活以及思想观念的变化状况,自治区农调队在全区范围开展了内容全新的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对我区农村经济作如下评述。
随着《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实施,家庭承包的土地开始实行物权管理,鼓励农村土地按用途合法流转。截止2003年底,全国农用地发生流转和集中的在5%—6%之间,发达地区比例相对较高,内地欠发达地区不足1%。主要原因在于农地流转供需主体不足、农业生产率低下以及一些非市场行为的干扰,使得农地流转市场竞争严重不足。    一、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的不足    要形成自由竞争,首先必须有足够的供需主体,即供需市场上
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品种结构,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小杂粮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小杂粮的资源优势、生产优势、品质优势和价格优势,大力推进小杂粮的产业化,使小杂粮尽快形成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大产业。    一、资源与特点    所谓小杂粮,是相对于大宗粮食作物而言,泛指生育期短、种植面积小、地域分布和种植方法特殊、有特种用途的多种小宗粮豆。内蒙古是我国小杂粮集中产
一、网络的中国政治民主化价值    网络以及网络化趋势的出现和扩展给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新动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互联网本身的共享性决定了其天然的民主精神。网络作为一种工具、一种媒介、一种信息技术系统,以其特有的公众共享性以及由此带来的信息交流特有的开放性和自由性,打破了我国传统的自上而下的信息传播模式,极大地便利了人民对信息的读取,对文化的交流,对思想的传播,为此,我国
一、昭君文化是一种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从企业管理科学体系中分化出来的一种新理论,被称为管理科学的第四次革命.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建设
选准学习借鉴国外经验的着眼点    在考察发达国家的畜牧业时,看到国外在生态环境、生产方式和机械化水平等方面与我们的现实情况存在着巨大反差,于是能不能学、学什么这些问题经常出现在脑海里。但经过多看、多听、多想,就会发现,只要透过形式看到实质,找到适当的切入点,他们的很多经验是可以为我所用的。积极地、正确地、富有创造性地学习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做法,可以缩短我们探索的时间,少走弯路,迅速推动我们生产经
一、中小企业“走出去”的时机已成熟    1中小企业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蓬勃发展,已初具规模。占我国全部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难以替代的作用,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目标的重要力量之一。据统计,近十几年,我国每年工业生产总值增量的一大半来自中小企业。例如,占中小企业主体的乡镇企业增加值每增减三个百分点,就影响全国GDP增减一个点;乡镇工业增加值每增减二个百分点,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