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12
摘要:胃痛是现在社会一种常见的疾病,从疼痛角度而言,中医病机有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从西医言,多由于饮食不节所引起。笔者以温中健脾祛湿法,选用参苓白术散治疗长期慢性胃炎患者1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参苓白术散;慢性胃炎
病例资料
患者王某,男,38岁,2015年4月25日就诊。
主诉:反复胃痛1年余。
现病史:患者自诉胃脘部反复疼痛不适1年余,发作时隐隐作痛,绵绵不休,空腹时痛甚,偶有恶心,吐清水,平素神疲乏力,食少纳呆,平时手脚冰冷,排便稀烂,甚则4-5次/日,汗多,舌淡红苔白腻,脉虚缓。
中医诊断:胃痛,辨证分型:脾气虚弱,西医诊断:慢性胃炎
处方:人参20g、茯苓15g、白术15g、扁豆15g、陈皮10g、山药20g、甘草10g、莲子15g、砂仁15g、薏苡仁15g、细辛6g、麻黄根6g、火炭母6g、桂枝9g、乌药6g、桔梗15g、厚朴9g、广藿香15g、大枣5枚。共15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1服,可翻煮。
随访:15天后患者复诊,自诉胃痛较前明显好转,恶心呕吐症状解除。续服前方7剂后复诊,病情好转,余症状解除。嘱患者避免外受风寒,饮食生冷及辛辣,注意饮食规律保持情绪稳定等。随访未见复发。
按语: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亦称胃脘痛[1]。《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言:“胃病者,腹真胀,胃脘当心而痛。”胃痛的病因较为广泛和复杂,主要有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素虚及药物损害等,以胃气郁滞,失于和降,不通则痛为病机。胃痛治疗当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大法,旨在疏通气机,通而痛止,即所谓通则不痛。然使用理气和胃之法还应该根据不同的证候类型进行辨证施治。如实证者,应区别寒凝、气滞、胃热、血瘀,虚证者当辨虚寒与阴虚。本例患者由于平素饮食不规律,损伤脾胃,导致脾胃气虚,运化失常,气血乏源,中焦失于温养而发为胃痛,神疲乏力,食少纳呆,发作时隐隐作痛,绵绵不休,空腹时痛甚;脾胃气虚,气机失常,脾虚无以运化水湿,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导致恶心,吐清水;食少纳呆,后天失养日甚久之脾肾阳虚致手脚冰冷,排便稀烂,甚则4-5次/日,气虚不能固摄津液故汗多,舌淡红苔白腻,脉虚缓为脾胃气虚夹湿之象。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人参补益脾胃之气,茯苓、白术健脾除湿,扁豆、薏苡仁健脾止泻,陈皮行气化湿,山药补脾益肺,甘草、大枣补脾和中,调和诸药,莲子健运脾气,厚朴、砂仁行气和胃,化湿止泄,麻黄根敛汗,火炭母收敛止泻,桂枝通行上下阳气以顺气机,细辛、乌药补肾助阳,意在补火暖土,桔梗宣利肺气,上提清气,广藿香化湿、止呕、止泻。全方共奏温中健脾祛湿,疗效肯定。
参考文献
[1]吴勉华,王月新.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78.
第一作者简介:何灵玲(1994—),女,汉族,广东佛山人,本科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研究方向:中医骨伤科
摘要:胃痛是现在社会一种常见的疾病,从疼痛角度而言,中医病机有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从西医言,多由于饮食不节所引起。笔者以温中健脾祛湿法,选用参苓白术散治疗长期慢性胃炎患者1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参苓白术散;慢性胃炎
病例资料
患者王某,男,38岁,2015年4月25日就诊。
主诉:反复胃痛1年余。
现病史:患者自诉胃脘部反复疼痛不适1年余,发作时隐隐作痛,绵绵不休,空腹时痛甚,偶有恶心,吐清水,平素神疲乏力,食少纳呆,平时手脚冰冷,排便稀烂,甚则4-5次/日,汗多,舌淡红苔白腻,脉虚缓。
中医诊断:胃痛,辨证分型:脾气虚弱,西医诊断:慢性胃炎
处方:人参20g、茯苓15g、白术15g、扁豆15g、陈皮10g、山药20g、甘草10g、莲子15g、砂仁15g、薏苡仁15g、细辛6g、麻黄根6g、火炭母6g、桂枝9g、乌药6g、桔梗15g、厚朴9g、广藿香15g、大枣5枚。共15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1服,可翻煮。
随访:15天后患者复诊,自诉胃痛较前明显好转,恶心呕吐症状解除。续服前方7剂后复诊,病情好转,余症状解除。嘱患者避免外受风寒,饮食生冷及辛辣,注意饮食规律保持情绪稳定等。随访未见复发。
按语: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亦称胃脘痛[1]。《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言:“胃病者,腹真胀,胃脘当心而痛。”胃痛的病因较为广泛和复杂,主要有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素虚及药物损害等,以胃气郁滞,失于和降,不通则痛为病机。胃痛治疗当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大法,旨在疏通气机,通而痛止,即所谓通则不痛。然使用理气和胃之法还应该根据不同的证候类型进行辨证施治。如实证者,应区别寒凝、气滞、胃热、血瘀,虚证者当辨虚寒与阴虚。本例患者由于平素饮食不规律,损伤脾胃,导致脾胃气虚,运化失常,气血乏源,中焦失于温养而发为胃痛,神疲乏力,食少纳呆,发作时隐隐作痛,绵绵不休,空腹时痛甚;脾胃气虚,气机失常,脾虚无以运化水湿,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导致恶心,吐清水;食少纳呆,后天失养日甚久之脾肾阳虚致手脚冰冷,排便稀烂,甚则4-5次/日,气虚不能固摄津液故汗多,舌淡红苔白腻,脉虚缓为脾胃气虚夹湿之象。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人参补益脾胃之气,茯苓、白术健脾除湿,扁豆、薏苡仁健脾止泻,陈皮行气化湿,山药补脾益肺,甘草、大枣补脾和中,调和诸药,莲子健运脾气,厚朴、砂仁行气和胃,化湿止泄,麻黄根敛汗,火炭母收敛止泻,桂枝通行上下阳气以顺气机,细辛、乌药补肾助阳,意在补火暖土,桔梗宣利肺气,上提清气,广藿香化湿、止呕、止泻。全方共奏温中健脾祛湿,疗效肯定。
参考文献
[1]吴勉华,王月新.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78.
第一作者简介:何灵玲(1994—),女,汉族,广东佛山人,本科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研究方向:中医骨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