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吃甘蔗节节甜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ellyai_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有人以“返老还童”喻齐白石的晚年绘画,这一比喻让许多艺术家羡慕。所谓“返老还童”大约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老人的绘画状态,一是指老人的绘画面貌。绘画状态是指已是耄耋高龄的齐白石创作时仍然怀揣一颗童真之心,绘画面貌则是因为他简无可简的笔墨使其艺术以最简约的形式表现了最丰富的内涵。许多长寿画家似乎都有这样的艺术经历—“倒吃甘蔗节节甜”。
  《木棉花》 纸本设色 镜片
  尺幅:27.5厘米×40.5厘米
  钤印:白石(朱文)
  鉴藏印:一云草堂(朱文)
  题识:予四十岁后尝游广州,借居祈园寺,见惯木棉花。今将六十年,犹仿佛在目前。白石。
  木棉花即攀枝花,亦名班枝花,为落叶大乔木,清厉荃《事物异名录·树木·棉》云:“《闽部疏》木棉花,《惠安志》名为攀枝花,杨用修(慎)乃曰班枝花。”木棉花先花后叶,因树干高大、花红、色艳、朵大,绽放时殷红似锦,气派雄伟,故其树又名“英雄树”,常见于闽、粤、桂、滇等华南、华西南地区。齐白石44岁至47岁期间曾三次游粤,广州的木棉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晚年以此作画,是向记忆索要素材。
  “红花墨叶”为白石老人独标之画格,但是木棉花花叶不同茂,而是先花后叶,于是老人强调花萼,浓墨敷水,韵致出奇地好,红与黑,色与墨,交相辉映。风姿绰约处,三花不同姿,一苞、一蕾、一花,看似平常的描绘,其实是将木棉花由苞而花的生命过程并枝呈现,寓物理于画理,耐人寻味。
  《两只萝卜》 纸本设色 镜片
  尺幅:27.5厘米×40厘米
  钤印:白石老人(白文)
  鉴藏印:四知堂(朱文)
  题识:岳麓山之流枫林亭外之星塘。白石老人。
  儿童是以他们的简单表现他们的全部,因为儿童所知本来就那么简单。齐白石却是将他的复杂用简单来表现。打个比方,是约去了公倍数以后的简单,二者有着根本的不同。人老了,驼不动那么多笔墨,生理生命和艺术生命都会做减法,减不下去了,剩下来的就是最宝贵的精华。八大山人的艺术历程是这样,齐白石的艺术历程也是这样。
  《大福图》 纸本设色 镜片
  尺幅:27.5厘米×41厘米
  钤印:白石老人(白文)
  鉴赏印:思胜赏玩(朱文)
  题识:大福。凡一年过冬至节以为一年终矣,予即添一岁。白石九十一。
  齐白石晚年绘画署年龄有一个特点,即以冬至为年龄变更日。冬至在二十四节气中被视为阴去阳至的日子,他以此长岁,所以他在诸多小品中所署的“九十一岁”出现了两个纪年,即“庚寅”和“辛卯”(如《三吉图》九十一岁署“辛卯”),这在古今画家中很少见。庚寅年冬至日是这一年的农历十一月十四日(1950年12月22日)。也就是说齐白石的九十一岁(含“瞒天过海增加的两岁)有46天是在庚寅年度过的。《大福图》依款识应该是作于庚寅冬至日,也就是说,该画及白石老人诸多小品当为署“九十一岁”最早的作品。
其他文献
“画与文学早已脱节”  上海书画院近日举办了“以诗征画”活动,考验画家们的综合素养,然而,征集到的作品却大多缺乏立意的巧妙创新。“中国画有两方面不能少,一方面是笔墨技法,一方面是文学、哲学内涵,但后者在过去一直被忽视。”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萧海春认为,画与文学早已脱节,参赛者“吃不透”题目,因而“不切题”的大有人在。  “限流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日前,北京故宫博物院公布2015年全年参
期刊
2015年末,历经一年艰辛,汪峰总算当上了“头条君”,“章子怡产女”让他“尘埃落定”。看来,“头条君”不是想蹭就能蹭的。娱乐圈难蹭,收藏圈也难蹭。纵观2015年藏界,风云变幻、纷繁浩杂的诸多藏事中,又有谁能当上“头条君”?在此,我们不妨点开“朋友圈”,看看哪些“朋友”荣登“头条”榜单。  32件金饰片回归 文物追索仍需努力  去年7月,法国将原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在20世纪90年代被盗挖走私出境的
期刊
“世情小说”《金瓶梅》自明代问世以来,就以其深刻而写实的手法为中国市井文学的发展立下了新规则,《金瓶梅》的地位在于它忠实记录了一个时代中各色人等的生存状态。今天我们再提《金瓶梅》,试图通过追寻书中白银的身影来还原那个社会人们的用银习惯。  宋元话本、元杂剧中已有众多的钱、银、钞等货币描写。至《水浒传》、《三言二拍》和《金瓶梅》,明代小说中的白银描写涉及到商品交易、人口买卖、捐赠、赏赐、税收、借贷、
期刊
一枚小小的生肖猴票,一经上市,立马成为了众人眼中的“蹿天猴”。不仅一票难求,行情还越来越令人“捉摸不透”……第四轮生肖邮首枚“猴票”自今年1月5日正式发行以来,就凭借一股来势汹汹的劲头搅动了市场,也搅动了邮迷们的心。这背后意味着什么?又有哪些关键点值得收藏与投资者引起重视?  “抢疯了”  眼看春节一天天临近,对于不少邮迷而言,第四轮生肖邮首枚“猴票”的行情,无疑是最近让他们深感咋舌的谈资。《中国
期刊
猴桃瑞寿、封侯挂印、马上封侯、辈辈封侯……“猴”成为吉祥、富贵的象征一直影响至今。在绘画史上,猴也成为不少名家笔下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在“言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民俗图案及年画中。  六十年一甲子,十二年生肖一轮回。时光流转,丙申新春将至,羊去猴来,那位曾经大闹天宫的猴哥,王者归来了。  1998年冬,我与新婚妻子同游峨眉山。此处猴群的厉害是听说过的,尤喜拦路抢劫,搜衣兜、抢包包是其“例行公事”的常
期刊
2016年是中国农历丙申猴年,猴在十二生肖中,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它并非像虎、蛇对人类构成极大威胁,也不像猪、羊是先民生活的主要依赖物。猴出现在生肖中主要因为它的形态、动作最与人类相近。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如彝族、藏族、珞巴族,都有人是从猿猴变来的传说,商代早期还曾将猴作为自己的图腾。正因为人们对猴的喜爱,加之“猴”的谐音所包含的吉祥寓意,猴经常作为装饰题材出现在各种艺术创作中。  为了庆祝中国农历新
期刊
1月15日,“银的历程—从银两到银元”大型历史白银货币精萃展在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拉开帷幕。来自30多位藏家的530余件藏品,涵盖了从唐代到民国1500余年间的各色白银货币,其精品之佳、品种之丰、数量之多,前所未有,令人惊叹。  作为本次展览的总策划人,浙江省博物馆研究员李晓萍专注于白银货币的研究已有十多年,在她看来,白银货币蕴含着丰富的史料价值,是研究历代国家经济财政状况的直接见证物。而以银锭为
期刊
1822年创立的播威表创始人爱德华有一则广为流传的传奇故事:他曾销售了四只表给广州行商,据说总价值高达1万法郎。由于成功销售出高价的表款,所以他要求英国和瑞士的兄弟再多寄一些来,以发展他们在广州的事业。但一开始,海外的兄弟们还表示怀疑,后来在每人收到一个沉甸甸的金块后很快就相信了爱德华的说法。关于这个故事,我们无法确定爱德华是在什么时候销售的,也不知道具体是哪几只表,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八件”这个独
期刊
手工雕刻模具打造币章起源于远古西洋,近代以机器造币后模具的要求更高,所以这是一项相当有难度的技艺。在制作过程中,雕刻师需要不断地试作,各阶段的半成品通常会留下存档,全部雕成后,雕刻师会特别精心制作数枚以资纪念,这在欧美并非罕见。  在中国,由于机制币的引进较晚,早期的观念也欠完备,因此能留存至今的凤毛麟角,所见多数皆为洋技师或委外雕刻的品种,完成品如七三反版光边银铜样、编号之京局全套光边样币;半成
期刊
初冬的北京,大雪飘飘洒洒,宛若天女散花,苍苍茫茫。我恍惚于雪花还是一地梨花,银装素裹的美景让人顿感肺腑清澈。几位好友踏雪来到董陶窑掌门人董宁先生的研究所,与其说研究所是让人想像着中规中矩的单位格局,不如说是爱瓷人、爱茶人之家——古朴的院落,红门灰墙,在雪景的映衬下格外悦目。董先生迎我们进茶室,煮的白茶正汤沸,瞬间扫走了寒意。室内精美的瓷器被摆放得错落有致,名家书画挂在素面墙壁上颇有点睛之韵,古朴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