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只有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创新,课堂教学才是真正的有效上课。我根据本地学生的实际情况,简单介绍了一些课堂教学创新的方法:①巧用“双语”教学。②尽量让学生做创造性学习尝试。③不吝啬对学生的夸奖,让教室里的掌声响起来。创新,使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展现无限生机。
【关键词】创新;教学;灵魂
The innovation is the teaching soul
Tang Bin
【Abstract】Only then act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innovation,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is true effective attending class unceasingly. I act according to the local student’s actual situation, introduced some classroom instruction innovation method simply:①Uses “bilingual” the teaching skillfully.②Lets the student make the creative study attempt as far as possible.③To student’s praise, lets in the classroom the applause make a sound not parsimoniously. The innovation, caused the classroom to pour into the fresh blood, the development infinite vitality.
【Key words】Innovation; Teaching; Soul
十三年前,一个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中文系女孩,涩涩地站在某乡镇中学的操场上。这是一所农村中学,教学设备简陋,但这里的孩子求知若渴。22岁的女孩以为拥有一套专业知识,熟练掌握教学大纲,便可以潇洒地驰骋于三尺讲台。可事与愿违,这些孩子居然说她讲的课“一点都不好玩”,而且还有点“听不懂”。他们都是讲本地壮话的学生,女孩只顾自己在讲台上“背诵教案”,点出“大纲”要求的考试内容,叽叽嘎嘎的普通话一串串,让这些孩子都懵了:听,半知半解;记,一茬又一茬。累哟!这个女孩就是我。十三年的磨砺与反思,让我在教书育人这条路上不断成熟,不断进步,一路来的艰辛荣辱已经逐渐被我淡忘,惟有一点收获永远烙印于心,那就是:要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工作拥有流动的血液,就必须敢于创新!创新是教学的灵魂。以下就是我课堂教学的创新经验,也许仍不成熟,也不完美,但愿意与各位同仁分享、探讨。
首先,我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校本实际,巧用“双语”教学。壮话地区,特别是小山区的学生,除了在学校课堂上,日常他们几乎不讲普通话,因此他们的普通话往往难以摆脱方言干扰而“夹壮”,由此导致作文 的“夹壮”。比如“放学了,同学们去食堂打饭”,受方言影响他们会这样写“……去食堂要饭”;“打扫宿舍”他们大都写成“打扫住宿”等等。我在讲评作文的时候先称赞他们的作文:非常有特点,有个性,遇到我批改你们的文章纯属“高山流水遇知音”(学生们都开心大笑),因为我也曾经这么写过,我也是地道的壮族人,也在作文里干过一些“要饭”的活(学生又乐得大笑),所以,理解万岁!此时的教室洋溢着开心和快乐,趁这个机会,我问他们:我能看懂你们这些夹着壮话的作文,别人就一定看得懂吗?(学生摇头)就算全广西壮族人民都看得懂你们的作文,那首都人民怎么办呢?人家可大多数是汉族哪!(学生爆笑,接着摇头)会说壮话就一定会壮语吗?(学生迷惘、摇头)我在黑板上写下了:gou ggy meng(壮语:我爱你们),学生们都很惊奇,觉得自己天天讲的方言写出来居然跟英语差不多,太奇妙了!我顺势告诉他们,壮族也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只要你们努力走出大山,了解的会远远比这多得多。而要让别人了解我们,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必须学好普通话,学好语文,努力克服方言的困扰。不超过5分钟的调侃说评,既尊重了学生的方言,又可以引导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求知欲望。这远比大道理说教好。
还比如,我上《南京大屠杀》这篇课文的时候,先不着急介绍任何背景,也不着急说什么“国耻”“爱国”之类,而是问他们:“死亡”壮话怎么说?都答:Dai(本地壮语方言“死”的读音),接着,我告诉他们,英语单词die(死亡)跟咱们的壮话读的一模一样。我又问:这些“雷同”的情况如果不是偶然的,那么你们来推断一下,谁剽窃了谁的语言成就?学生们叽叽喳喳的讨论了:“是外国人剽窃我们的”“是外国人模仿我们的语言”……我接着追问:你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请说一下理由。“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八国联军侵略过我们,他们偷了中国很多东西”“他们烧了圆明园,可恶”“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也偷了不少东西”……其实学生们所谓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脚,有些甚至与自己的结论风牛马不相及,但是,他们的爱国激情已经慢慢被牵引出来了,这是我想要的结果。于是我趁热打铁,对学生说:中国是个有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可是屡被列强侵犯,还让人家“偷走了东西”,这是中国人的奇耻大辱,而中国人最大的耻辱并非用“偷东西”所能概括得了的,学习了与“Dai”、die有关的《南京大屠杀》后,你们就会明白什么叫做真正的“国恨家仇”。造成这些后果的原因是——?(我故意拖长声音)“落后”!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回答。我又问:现在我们该怎么做?根据学生的回答,我迅速地在黑板上写下了“勿忘国耻,建设祖国,爱我中华”。这样的一节课,学生们学得非常认真,学习目标和重点不再那么死板的被灌输在他们脑子里,而是变成了流动的血液。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也不再是死的教条,而是变成了学生身边的事件,静静地融入学生的生活之中。
其次,尽量放开手脚,找寻机会,让学生做创造性学习尝试。作为老师,我们往往在教学生课本知识后,以考试的形式去验收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大都以分数定优劣。我本人对学生也会有考试,但我不以分数来作为唯一确定学生学习“优”或者“劣”的标准。因为有些卷面成绩优异的学生,他们只会纸上谈兵;而有些成绩平平的学生,他们 “学以致用”能力却比较强。我在教课的过程中就发现,能在第一时间里快速做出反应,举手回答老师问题的学生,往往是那些比较调皮、敢说敢做但卷面成绩一般的学生。他们的答案不一定很标准,甚至还会答错(按我们所谓的“标准”),可“勇气”二字最值得赞赏!我有时候会把课文编成课本剧,演绎课本剧的时候有些成绩不咋样的孩子表现得相当出色!所以,被“标准化”答案限定的分数不能作为唯一考查学生学习成绩的标准。如果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的话,那么这样的孩子正是祖国最需要的未来栋梁!光有理论,哪能撑起国家的脊梁?!所以我主张尽量找寻机会,让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尝试:学完新闻和消息的有关知识后,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办张小报,可以自己做,也可以多人合作,让他们过一把记者和编辑的瘾,办出来的报纸则张贴分享,取长补短;学习戏剧的时候指导学生扮演角色,上台表演,课文中戏剧的情节就不再囿于文字,而是活着的裁体,人物形象跳跃于眼前,美丑善恶清清楚楚;教学说明文的时候,每节课利用上课的5分钟时间,每天轮流让学生拿出自己亲爱的或者熟悉的小物件,向同学们口头介绍它的特征、功能等,然后简评他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教学议论文的时候,让学生关注校园内外所发生的大小事件,并对影响最大、印象最深的事件做简单的评价,可用最简单的评价模式“我觉得……”或者“我认为……”来表达自己对该事件的态度和看法,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就会慢慢明白什么是议论,什么是观点,观点能否站得稳还需要论据(说话的证据)等等。这时,你会发现,课堂里充满了流动的阳光:学生们主动去思考、质疑、求索,他们可以挑战权威,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试想:一沓沓死的卷子能和学生亲身体验比么?应试教育课堂虽能围绕知识目标展开,但却扼杀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和情感。这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最后,不吝啬对学生的夸奖,让教室里的掌声响起来。上课时教师常常会有问题需要学生思考并回答,但不是所有的学生回答问题都能符合教师的“标准”或答题的需要。学生如果回答得很到位、很精彩,理应给他掌声;可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太好,让你失望怎么办?我的答案是:给每个勇于回答问题的学生鼓掌,让教室里的掌声响起来。理由有三:(1)问题的答案是教师或教参的标准,我们不能苛求一个孩子能完全用成人的眼光来诠释我们所出的问题,学生的答案是他自己独到的见解,应先给予鼓励,倘若他的答案有本质上的错误,责任在于教师引导不到位,学生能让老师看到自己的教学漏洞,那有什么理由不给他鼓掌?(2)学生能回答老师的问题,说明他也经过一番思考,抛开答案对错不说,光是他的学习主动性,也应该给他鼓掌。(3)掌声是一种奇妙的课堂音符,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不再担心害怕回答问题不好而忐忑不安。让教室里的掌声响起来吧!别把参与式教学与教育公平只当作口号。
自古以来,教学有法但又教无定法。最后我只能说:我,一直在路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关键词】创新;教学;灵魂
The innovation is the teaching soul
Tang Bin
【Abstract】Only then act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innovation,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is true effective attending class unceasingly. I act according to the local student’s actual situation, introduced some classroom instruction innovation method simply:①Uses “bilingual” the teaching skillfully.②Lets the student make the creative study attempt as far as possible.③To student’s praise, lets in the classroom the applause make a sound not parsimoniously. The innovation, caused the classroom to pour into the fresh blood, the development infinite vitality.
【Key words】Innovation; Teaching; Soul
十三年前,一个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中文系女孩,涩涩地站在某乡镇中学的操场上。这是一所农村中学,教学设备简陋,但这里的孩子求知若渴。22岁的女孩以为拥有一套专业知识,熟练掌握教学大纲,便可以潇洒地驰骋于三尺讲台。可事与愿违,这些孩子居然说她讲的课“一点都不好玩”,而且还有点“听不懂”。他们都是讲本地壮话的学生,女孩只顾自己在讲台上“背诵教案”,点出“大纲”要求的考试内容,叽叽嘎嘎的普通话一串串,让这些孩子都懵了:听,半知半解;记,一茬又一茬。累哟!这个女孩就是我。十三年的磨砺与反思,让我在教书育人这条路上不断成熟,不断进步,一路来的艰辛荣辱已经逐渐被我淡忘,惟有一点收获永远烙印于心,那就是:要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工作拥有流动的血液,就必须敢于创新!创新是教学的灵魂。以下就是我课堂教学的创新经验,也许仍不成熟,也不完美,但愿意与各位同仁分享、探讨。
首先,我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校本实际,巧用“双语”教学。壮话地区,特别是小山区的学生,除了在学校课堂上,日常他们几乎不讲普通话,因此他们的普通话往往难以摆脱方言干扰而“夹壮”,由此导致作文 的“夹壮”。比如“放学了,同学们去食堂打饭”,受方言影响他们会这样写“……去食堂要饭”;“打扫宿舍”他们大都写成“打扫住宿”等等。我在讲评作文的时候先称赞他们的作文:非常有特点,有个性,遇到我批改你们的文章纯属“高山流水遇知音”(学生们都开心大笑),因为我也曾经这么写过,我也是地道的壮族人,也在作文里干过一些“要饭”的活(学生又乐得大笑),所以,理解万岁!此时的教室洋溢着开心和快乐,趁这个机会,我问他们:我能看懂你们这些夹着壮话的作文,别人就一定看得懂吗?(学生摇头)就算全广西壮族人民都看得懂你们的作文,那首都人民怎么办呢?人家可大多数是汉族哪!(学生爆笑,接着摇头)会说壮话就一定会壮语吗?(学生迷惘、摇头)我在黑板上写下了:gou ggy meng(壮语:我爱你们),学生们都很惊奇,觉得自己天天讲的方言写出来居然跟英语差不多,太奇妙了!我顺势告诉他们,壮族也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只要你们努力走出大山,了解的会远远比这多得多。而要让别人了解我们,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必须学好普通话,学好语文,努力克服方言的困扰。不超过5分钟的调侃说评,既尊重了学生的方言,又可以引导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求知欲望。这远比大道理说教好。
还比如,我上《南京大屠杀》这篇课文的时候,先不着急介绍任何背景,也不着急说什么“国耻”“爱国”之类,而是问他们:“死亡”壮话怎么说?都答:Dai(本地壮语方言“死”的读音),接着,我告诉他们,英语单词die(死亡)跟咱们的壮话读的一模一样。我又问:这些“雷同”的情况如果不是偶然的,那么你们来推断一下,谁剽窃了谁的语言成就?学生们叽叽喳喳的讨论了:“是外国人剽窃我们的”“是外国人模仿我们的语言”……我接着追问:你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请说一下理由。“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八国联军侵略过我们,他们偷了中国很多东西”“他们烧了圆明园,可恶”“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也偷了不少东西”……其实学生们所谓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脚,有些甚至与自己的结论风牛马不相及,但是,他们的爱国激情已经慢慢被牵引出来了,这是我想要的结果。于是我趁热打铁,对学生说:中国是个有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可是屡被列强侵犯,还让人家“偷走了东西”,这是中国人的奇耻大辱,而中国人最大的耻辱并非用“偷东西”所能概括得了的,学习了与“Dai”、die有关的《南京大屠杀》后,你们就会明白什么叫做真正的“国恨家仇”。造成这些后果的原因是——?(我故意拖长声音)“落后”!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回答。我又问:现在我们该怎么做?根据学生的回答,我迅速地在黑板上写下了“勿忘国耻,建设祖国,爱我中华”。这样的一节课,学生们学得非常认真,学习目标和重点不再那么死板的被灌输在他们脑子里,而是变成了流动的血液。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也不再是死的教条,而是变成了学生身边的事件,静静地融入学生的生活之中。
其次,尽量放开手脚,找寻机会,让学生做创造性学习尝试。作为老师,我们往往在教学生课本知识后,以考试的形式去验收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大都以分数定优劣。我本人对学生也会有考试,但我不以分数来作为唯一确定学生学习“优”或者“劣”的标准。因为有些卷面成绩优异的学生,他们只会纸上谈兵;而有些成绩平平的学生,他们 “学以致用”能力却比较强。我在教课的过程中就发现,能在第一时间里快速做出反应,举手回答老师问题的学生,往往是那些比较调皮、敢说敢做但卷面成绩一般的学生。他们的答案不一定很标准,甚至还会答错(按我们所谓的“标准”),可“勇气”二字最值得赞赏!我有时候会把课文编成课本剧,演绎课本剧的时候有些成绩不咋样的孩子表现得相当出色!所以,被“标准化”答案限定的分数不能作为唯一考查学生学习成绩的标准。如果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的话,那么这样的孩子正是祖国最需要的未来栋梁!光有理论,哪能撑起国家的脊梁?!所以我主张尽量找寻机会,让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尝试:学完新闻和消息的有关知识后,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办张小报,可以自己做,也可以多人合作,让他们过一把记者和编辑的瘾,办出来的报纸则张贴分享,取长补短;学习戏剧的时候指导学生扮演角色,上台表演,课文中戏剧的情节就不再囿于文字,而是活着的裁体,人物形象跳跃于眼前,美丑善恶清清楚楚;教学说明文的时候,每节课利用上课的5分钟时间,每天轮流让学生拿出自己亲爱的或者熟悉的小物件,向同学们口头介绍它的特征、功能等,然后简评他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教学议论文的时候,让学生关注校园内外所发生的大小事件,并对影响最大、印象最深的事件做简单的评价,可用最简单的评价模式“我觉得……”或者“我认为……”来表达自己对该事件的态度和看法,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就会慢慢明白什么是议论,什么是观点,观点能否站得稳还需要论据(说话的证据)等等。这时,你会发现,课堂里充满了流动的阳光:学生们主动去思考、质疑、求索,他们可以挑战权威,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试想:一沓沓死的卷子能和学生亲身体验比么?应试教育课堂虽能围绕知识目标展开,但却扼杀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和情感。这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最后,不吝啬对学生的夸奖,让教室里的掌声响起来。上课时教师常常会有问题需要学生思考并回答,但不是所有的学生回答问题都能符合教师的“标准”或答题的需要。学生如果回答得很到位、很精彩,理应给他掌声;可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太好,让你失望怎么办?我的答案是:给每个勇于回答问题的学生鼓掌,让教室里的掌声响起来。理由有三:(1)问题的答案是教师或教参的标准,我们不能苛求一个孩子能完全用成人的眼光来诠释我们所出的问题,学生的答案是他自己独到的见解,应先给予鼓励,倘若他的答案有本质上的错误,责任在于教师引导不到位,学生能让老师看到自己的教学漏洞,那有什么理由不给他鼓掌?(2)学生能回答老师的问题,说明他也经过一番思考,抛开答案对错不说,光是他的学习主动性,也应该给他鼓掌。(3)掌声是一种奇妙的课堂音符,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不再担心害怕回答问题不好而忐忑不安。让教室里的掌声响起来吧!别把参与式教学与教育公平只当作口号。
自古以来,教学有法但又教无定法。最后我只能说:我,一直在路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