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提问主要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困境,或诱发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并且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进对问题的全面理解,发展学生的较高水平的思维。
【关键词】提问时段;提问方式;分析
通过观课和实践我认为课堂提问的时段一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导入新课时设问、新旧知识衔接处设问、重点难点处提问、知识外延处提问、题目变通处提问、抓住兴趣点来设问、结束新课时提问。作为一名新教师,我认为在这么多的提问时段中能帮助我快速成长且在实际教学中能内化课改思想。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如果对多项教学内容平均使用力量,就会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由此我记录了两节同课异构的视频,这会更加帮助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成长。
(以下表格是研究的对象及听课的记录)
(附:本表格中高一2班是新教师授课,高一9班是位有经验的教师进行的同课异构)
首先,从这张表格简单的数据中可以看到同样一节课,新老师自己讲的多,而老教师是一直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等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中让学生学到东西,在设计问题的次数上看老教师的次数远多于新教师,这就说明老教师更能把握学生,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二期课改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堂上以辅导为主,不是以讲解为主,将课堂上的时间更多的给我们学生去探讨,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促进课堂效率。
其次,对于氯、溴、碘的化学活泼性这一节探究课(新、老教师)教学思路如下:
对于氯、溴、碘活泼性的比较,其实在教学设计上新老教师的思路都是差不多,只是在课堂的掌控方面就出现了一定的差异性,主要有以下这些方面:
第一,在引课讲解氯、溴、碘的物理性质时,老教师是按住卤族元素原子序数是递增的,那将会引起他们哪些物理性质的变化呢?并且结合课本(阅读资料)让学生总结出它们物理性质变化的规律。同时在讲到它们的溶解性时对比着氯气在水中的溶解性去学习溴和碘在水中的溶解性;最后讲到卤族元素既然会呈现出这样的规律,那么位于碘下面的元素砹会有怎样的物理性质呢?(通过提问,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
然而,新教师在引课时,多数情况是通过直问的方式把氟、氯、溴、碘的物理性质通过表格形式总结给学生,缺乏一条主线。
第二,到了本节课的重点氯、溴、碘化学性质比较,老教师巧妙地通过提问“溴和碘都与氯气具有相似性,我们老教师会抓住关键点,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去引领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新老师在处理这一环节时,通过从活泼金属置换不活泼金属入手,和学生的互动环节明显减少,主要教学方式是传授知识点为主,对于这种实验验证的思想落实的不够,没有恰用课堂生成资源,无法达到课堂预期的效果。
第三,用直接法验证后,还有其它方法吗?有学生说“和同一种物质发生反应,看反应条件”,教师给予鼓励后请同学们打开课本44页【资料库】,并归纳氯溴碘和氢气反应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这样的处理方式,一方面锻炼学生归纳能力,另一方面是对学生思维的转换(学习不是死的),教师总结:从反应的条件、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与金属反应时生成物的价态等等都可以间接地证明氯溴碘的活泼性依次减弱。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新老师和老教师是差不多的。
第四,那么为什么氯溴碘的性质既有递变性又有相似性呢?其本质到底是什么?(老教师提醒学生之前讲过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化学性质),很快就有学生回答出是原子结构,那么老师是顺着他的思路先写出原子结构示意图,进而分析出原结构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这就是结构决定性质的很好的说明理由。
新教师在这一环节上是直接告诉学生结构决定性质,再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相似性和递变性。
第五,既然同学们递变规律都熟悉了,那么位于卤素单质中的F2具有什么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呢?(放手让学生去归纳,一方面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另一方面检测下学生到底会了吗)。
但是新老师是缺少了这一节环节,新老师是通过一道典型的练习题巩固了本节课知识点。
由上述五点充分体现了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如何精设巧问,才能使得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值得我们每一个新老师深思,这也能加速我们新教师的成长。
作者简介:马莉(1987-),女,2010年7月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初级职称。
参考文献:
[1]上海交大二附中化学组同课异构视频,2010年11月.
[2]http://edu.cm.net.cn/jxxx/msgcw/new/ewebeditor/UploadFile/2008122152014968.doc.
【关键词】提问时段;提问方式;分析
通过观课和实践我认为课堂提问的时段一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导入新课时设问、新旧知识衔接处设问、重点难点处提问、知识外延处提问、题目变通处提问、抓住兴趣点来设问、结束新课时提问。作为一名新教师,我认为在这么多的提问时段中能帮助我快速成长且在实际教学中能内化课改思想。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如果对多项教学内容平均使用力量,就会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由此我记录了两节同课异构的视频,这会更加帮助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成长。
(以下表格是研究的对象及听课的记录)
(附:本表格中高一2班是新教师授课,高一9班是位有经验的教师进行的同课异构)
首先,从这张表格简单的数据中可以看到同样一节课,新老师自己讲的多,而老教师是一直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等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中让学生学到东西,在设计问题的次数上看老教师的次数远多于新教师,这就说明老教师更能把握学生,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二期课改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堂上以辅导为主,不是以讲解为主,将课堂上的时间更多的给我们学生去探讨,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促进课堂效率。
其次,对于氯、溴、碘的化学活泼性这一节探究课(新、老教师)教学思路如下:
对于氯、溴、碘活泼性的比较,其实在教学设计上新老教师的思路都是差不多,只是在课堂的掌控方面就出现了一定的差异性,主要有以下这些方面:
第一,在引课讲解氯、溴、碘的物理性质时,老教师是按住卤族元素原子序数是递增的,那将会引起他们哪些物理性质的变化呢?并且结合课本(阅读资料)让学生总结出它们物理性质变化的规律。同时在讲到它们的溶解性时对比着氯气在水中的溶解性去学习溴和碘在水中的溶解性;最后讲到卤族元素既然会呈现出这样的规律,那么位于碘下面的元素砹会有怎样的物理性质呢?(通过提问,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
然而,新教师在引课时,多数情况是通过直问的方式把氟、氯、溴、碘的物理性质通过表格形式总结给学生,缺乏一条主线。
第二,到了本节课的重点氯、溴、碘化学性质比较,老教师巧妙地通过提问“溴和碘都与氯气具有相似性,我们老教师会抓住关键点,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去引领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新老师在处理这一环节时,通过从活泼金属置换不活泼金属入手,和学生的互动环节明显减少,主要教学方式是传授知识点为主,对于这种实验验证的思想落实的不够,没有恰用课堂生成资源,无法达到课堂预期的效果。
第三,用直接法验证后,还有其它方法吗?有学生说“和同一种物质发生反应,看反应条件”,教师给予鼓励后请同学们打开课本44页【资料库】,并归纳氯溴碘和氢气反应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这样的处理方式,一方面锻炼学生归纳能力,另一方面是对学生思维的转换(学习不是死的),教师总结:从反应的条件、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与金属反应时生成物的价态等等都可以间接地证明氯溴碘的活泼性依次减弱。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新老师和老教师是差不多的。
第四,那么为什么氯溴碘的性质既有递变性又有相似性呢?其本质到底是什么?(老教师提醒学生之前讲过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化学性质),很快就有学生回答出是原子结构,那么老师是顺着他的思路先写出原子结构示意图,进而分析出原结构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这就是结构决定性质的很好的说明理由。
新教师在这一环节上是直接告诉学生结构决定性质,再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相似性和递变性。
第五,既然同学们递变规律都熟悉了,那么位于卤素单质中的F2具有什么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呢?(放手让学生去归纳,一方面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另一方面检测下学生到底会了吗)。
但是新老师是缺少了这一节环节,新老师是通过一道典型的练习题巩固了本节课知识点。
由上述五点充分体现了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如何精设巧问,才能使得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值得我们每一个新老师深思,这也能加速我们新教师的成长。
作者简介:马莉(1987-),女,2010年7月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初级职称。
参考文献:
[1]上海交大二附中化学组同课异构视频,2010年11月.
[2]http://edu.cm.net.cn/jxxx/msgcw/new/ewebeditor/UploadFile/2008122152014968.doc.